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无不追求高效率,太极 拳推手运动当然也不可能例外。太极拳推手倘若总是停留在每天套路练几遍, 空圈推转老半天,点到为止、师徒发功①的模式里,甚至不加分析地对太极拳 的某些原理作片面、教条的理解,把“用意不用力” “四两拨千斤”等机械 原理夸大到近乎虚玄的程度,而不是认真细致地对太极拳推手技法进行科学 的研究分析,脚踏实地从真正对抗出发,探究具有实战价值的,针对运动状态中对手的、高效率的训练方法,那太极拳推手很可能就要变成一种纸上谈 兵式的游戏了。
我们认为,在弄懂理论、重视实战的原则下,应当先从力与劲、内力与 功力的实质分析着手,明确有关太极推手的理论概念,为理论指导实践拓清 道路。然后强化对抗手段,注重实战性训练,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太极拳推手 训练的有效方法。这样,才有可能找到一条迅速提高太极推手实战水平的有 效途径,才有可能真正发扬光大太极拳传统理论的特色和实用技击的威力。
下面,我们分几个问题来讨论。
从理论上明确高超的推手技击术是强大内力素质和高度娴熟技术的综 合体现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有必要明了力与劲、内力与功力的基本概念。力与 劲,对于一般人来讲,可能只是字面和发音上有所不同,实际意思都差不多。 一个人力气的大小,可以在劳动中和专门的测试下表现出其程度。这种先天 性的力(劲)大小,一般是和本身的体重成正比的(亦称本力)。《中国武术 大辞典》所说的“民间劲、力多通用”,指的就是这层意思。然而,力与劲对 于受过专门技击运动训练的人来说,二者则有着质的区别。在武术领域其表 现为,力是基础,劲是发展。一个人如果一点力气都没有,就不可能从事技 击运动。技击家都懂得,一个本力大的人,训练的起点就比本力小的人高, 这是常识。劲是技击家通过专门的训练手段/,体现在技击对抗运动中的一种 灵活多变、密切配合技巧方法的不同用力方式。《中国武术大辞典》说它是 “经揉练之专力”,是“将经过反复揉练,并与武术技法相融合的肌肉力量的 ‘劲这种劲善于变向,擅聚全身之劲发于一点”。显然,劲是力经过专门训 练后的发展,它既可急用骤发,又可随缓轻灵柔转化向背顺逆。内力也称为 内功,指人的肢体具有的那种抗击、控制和快速变化用力方式的体内活力。 运用在技法上,能即刻反映出做功的大小程度,所以武术家往往将内力称之 为身体的内功(这同气功中讲的内功是两回事)。太极拳推手技击的内功,专 指有高超的推手功夫者,在对抗竞技中身体能够下意识地承接和发放对方的 身体素质。它是身体接触型抗衡训练下产生的特有的东西,是体内随着训练 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积蓄起来的一种既强大又无形的技击势能,是神、 意、气、力与灵巧、机智方法,以及肌肉舒缩的有序化协调配合之高度综合 的表现。内劲和内力、内功本质上是一回事,均指有活变性的各种不同内力运用的方式方法,是体内功能的力法表现。具体来说,内劲是“经过武术锻 炼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力”(《中国武术大辞典》),是武 术家经过科学的内外功结合训练,使体内逐渐蓄存的一种力量。所谓功力, 广义地说,其实是指某一专项能力或专门技能所达到的程度,也就是平常说 的功夫深浅、技艺高低。而从练功者的专项身体素质这个狭义的圈子讲,则 多指内劲活力的大小,内功的训练水平。就太极拳技击的基本功夫而言,功 力则专指内劲攻防的威力程度。这种功力是保证技巧方法运用的基石和后盾, 拳谚云“力(常力)不打拳,拳不打功”指的就是这层意思。
现在我们来看看历代太极拳名家内功的惊人素质。
杨澄甫:据金承珍先生回忆,“杨澄甫老师的手劲厉害极了,他一出手几 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按不下去,只要他轻轻一弹,对方便要跌出两三丈 远”。
陈发科:田秀臣先生回忆,“陈老师推手时,沾手就拿,只要他的小指勾 住你的手指,顷刻之间就可以把你摔倒,如若被他的大拇指勾住,任你有多 大的本事,也只能听他的摆布了”。
陈照奎:据陈瑜回忆,“照奎先生的擒拿手法堪称一绝,轻柔刚猛,变幻 莫测,使人防不胜防。推手功夫也是出神入化,化劲轻灵、巧妙,发劲冷脆、 威猛。当时有一习举重者,随先生习拳,此人身强力大,体重逾百公斤。一 次练习推手,先生令其捉住双腕,使全力推之,先生只微下沉,轻抖双臂, 其人已被弹起数尺跌坐在身后数米之外的床上,床板都被砸断了”。
冯志强:他的发劲可以达到“力发一点,点点透骨”的程度。其推手功 夫不同凡响,“发力时,两手稍稍一拨,便能把对方推出几米开外”。由十多 个青年排成一路纵队,一齐用力推他时,仍能“纹丝不动,像树桩一样”。而当 他内劲一运,双手一推时,青年们却“像触了电一样,纷纷东倒西歪”。
从上述几位大家的功夫实例中,不难看出太极推手技艺,是身体内部功 与术的精合。实战中所谓顺势借力、引进落空、以静制动(捕捉战机,抢打 时间差,后发反倒先至),使对方应手即仆的高超技能,均是太极拳技击家强 大内力素质和高度娴熟技巧的综合体现。
体能功力和劲法技能的实效性训练步骤
杨澄甫曾这样形容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膀如棉裹铁,分量极沉。” 可见,太极拳虽然是一项探究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省力运动,但这也是它的终极目标。就其训练途径而言,则必须经由练内力,使身体内部聚蓄强大的内 力势能,同时精当地掌握太极拳劲法原则指导下的娴熟技巧方法这一基本的 阶段,尔后才有可能去实现四两拨千斤式的省力运动。否则,尽管套用力学 原理讲授起来显得头头是道,但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的太极推手竞赛 “只见顶牛,不见拨千斤”的大量实例,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因为推 手竞技针对的是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处于运动状态下的人,而非是机械的死物。 对方一般也懂得引进落空、借劲走化和各种劲道的跌拿掷打方法。那种平时 训练只比比划划,不求实求真,热衷搞缺乏真正对抗性质的师徒虚假表演, 是不可能在体内聚蓄起强大的内力势能的,当然也更谈不上“四两拨千斤”。 故太极拳推手训练,必须立足于实际,求实求真,在实战对抗中求生存、求 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无论是表演,还是竞技比赛,甚至于在 实战中运用,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那么,怎样具体地进行体能功力和劲法技能的实效性训练呢?我们的体 会是:从拳架动作的练习中,积蓄体能功力。
太极拳架动作的标准是:柔而不软,刚而不僵。只有达到这一步,体内 才能渐渐增长功力势能。按照太极阴阳辩证原理,“柔而不软在于韧,刚而不 僵在于松”。要在“韧” “松”二字上下工夫,就须采取动静结合的练习方 法。所谓“松在静中取,韧在动中求”,指的就是练拳行架时,采用外松内 紧、外静内动、形松意紧、外慢内快、外柔内刚等锻炼方法。其具体做法是: 在意识的支配下,一方面由丹田处向四周梢节徐徐贯劲,另一方面在沉静的 基础上,有意使身体内部产生矛盾的抗争,以达到力出统一,劲发一体。如 体内各处骨骼肌肉可随着动作运动的技术方法,在各个方向都产生对“拉拨” 和“螺旋滚转”的意感。不过这种意感(内动)在外形上不大容易看得出 来,给人的印象是轻缓柔和、圆润连贯、协调自然,这在术语上叫做无形练 法。这种训练方法是符合内家拳训练原则的,其好处就在于:它能有效地促 进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从而使人的整体机动灵活。同时,由于这种意识 指挥下的内力(意念力)在体内各关节肌群中不停地如链,条式地滚转缠绕, 时上时下、时左时右,产生螺旋运动的劲力转化,促使身体各部位动作准确 合拍,变化无穷。所以,这种训练法一旦上功,则不仅训练了练习者柔而不 软、刚而不僵的内在劲力,又增长了其体能功力,提高了动作技术的实用 82
程度。
为了强化这种训练的效果,实际训练时还须配合适当的散推练习。其具 体做法是:在散推中,首先要精神放松,不要有紧张感,注意粘连粘随、听 探顺化、随彼运动,在运动状态中逐步达到训练沉静中求松柔的目标。其次 是要鼓励对方用大力、使大劲,快猛推掷发放自己。自己则要注意接住对方 的来力,尽可能地搠架阻挡住对方的来势,并随机监听对方的变化,自己始 终保持外柔内刚、虚灵沉着之势。特别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重心,防止对方 突破防线而长驱直入。这样,经过有意识地与对方相持静耗一段时间(这段 时间的长短视对方功力、技巧的具体情况而定),逐渐把握住战机,趁对方吸 气或回松之机,积极主动地引化其势,或沉气吐劲发力,反将对方弹出。这 种训练的最大优点是,能较快地促使身体产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弹性,尤其 对搠劲的训练效果最佳。
浏览4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