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及功能
这是一种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实施变换,以 提高摔跤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积极性、趣味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 方法。变换训练法是根据实际比赛过程的复杂性、对抗程度的 激烈性、运动技术的变异性、运动战术的变化性、运动能力的 多样性,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灵活性的一般特性而提出的。变换 训练法的主要功能集中体现为:通过变换运动负荷,可使肌体 各机能产生与摔跤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从而使之具 有能够迅速进入比赛状态的应激能力,以及承受专项比赛时不 同运动负荷刺激的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可使摔跤运动员 多种运动素质、运动技术、运动战术得到系统的训练和协调的 发展,从而使之具有实际比赛的多种运动能力和各类技术以及 实际应用的灵活能力。通过变换练习形式,可使摔跤运动员在 不同训练形式的作用下,高质量、高数量、高效率地完成某一 训练内容和任务。
变换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变换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负荷变换训练 法、内容变换训练法和形式变换训练法。其中,负荷变换训练 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变换负荷性质,可以发展不同类型的运 动机能;通过变换负荷强度,可以发展某一运动机能的运动强 度;通过变换负荷量,可以发展某一运动机能的持久能力。另 外,通过变换负荷参数,可以促使ATP-CP供能形式、 ATP - CP与LA混合供能形式、乳酸能供能形式、乳酸能与有 氧代谢混合供能形式、有氧代谢供能形式五种能量供应形式产 生积极性的变化,进而在功能和结构上产生与比赛实际相符的 训练适应。内容变换训练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变换技术练 习,可以提高不同技术应用的操作技巧;通过变换素质练习, 可以发展不同肢体部位的运动机能;通过变换战术练习,可以 增强不同战术应用的应变能力。另外,通过变换动作练习,可
以提高摔跤运动员技能储备程度,以便在比赛中创造性地发挥 各种潜在的运动能力。形式变换训练法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变 换方位、设备、线路和场地等形式因素,使同一训练任务在适 宜的不同训练形式下得以较高质量地完成。
变换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负荷变换训练法的应用
负荷变换训练法是摔跤运动训练中最常用的训练方法之 一。在摔跤运动中,负荷变换训练法不仅能用于体能训练,也 能运用于技能训练。负荷变化训练法的应用不仅体现在不同负 荷等级的变换训练上,而且体现在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度不同的 搭配形式上。一般认为,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度的搭配形式主要 有如下四种:
强度不变、量度恒定的搭配形式。这种负荷因素搭配 形式的应用目的,主要是使肌体某一运动机能或运动素质产生 适应,或者是使某项摔跤技术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
强度恒定、量度变化的搭配形式。这种负荷因素搭配 形式的应用目的,主要是通过提高量度发展肌体某一运动机能 或巩固、提高某项摔跤技术水平,或者通过减少量度以便肌体 恢复。
强度变化、量度恒定的搭配形式。这种负荷因素搭配 形式的应用目的,主要是通过提高强度发展肌体某一运动机能 或某项摔跤技术的动作强度,或者通过减少强度以便肌体恢复 或者掌握某种技能。
强度变化、量度变化的搭配形式。这种负荷因素搭配 影式的应用目的,主要是通过提高强度、减少量度以提高某一 运动机能或摔跤技术的动作强度,或者通过减少强度、提高量 度以发展肌体某一运动机能或熟练某项摔跤技术。
内容变换训练法的应用
内容变换训练法也是摔跤运动广泛应用的一种训练方法。 内容变换训练法应用于摔跤运动技能训练中的精髓之处是,将 各种抱、提、拉、扳、滚的摔跤技术变异性地组合在一起进行 训练。它与重复、间歇、持续训练法中的组合练习最大的不同 之处是:内容变换训练法对各种技术的组合练习是以变异结构 的方式连接,而重复、间歇、持续训练法中对各个技术的组合 练习是以固定结构的方式连接。显然,内容变换训练方法对于 提高技术运用的应变性和战术选择的合理性更具有功效。此法 不仅适用于高水平摔跤运动的技术训练,而且更适用于高水平 摔跤运动的战术训练。它在摔跤运动训练中的特点是:技术动 作变换较多、负荷性质变化较大、训练内容变换较广、战术意 识体现较强,从而使运动训练的内容变换符合实际比赛变化的 需要,训练内容的变换节奏适应专项运动技术和战术变化的基 本规律,训练内容的变化种类适合运动技术和战术的应用要求。
形式变换训练法的应用
形式变换训练法是摔跤运动广泛采用的训练方法之一。高 水平摔跤教练员采用形式变换训练法时,通常通过变换训练环 境、训练气氛、训练场地、训练时间和训练对手等方法进行训 练。例如:开放训练场馆,请人参观训练;偶尔在晚上开灯训 练;走向基层进行训练等方式,都是形式变换训练的手段。通 过变换训练形式,可以促使运动员产生新的刺激,唤起新的应 激反应,从而激发起较高的训练情绪,进而促使神经系统处于 良好的准备状态;可以促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激发 较高的训练热情,调动心理上的能量;可以促使运动员对特定 时间的比赛日程产生适应,并防止因时差原因致使比赛失常的 现象发生;可以防止由于训练气氛过于单调,影响训练质量。 显然,适时地采用形式变换训练法对于提高训练质量是颇有应
处的
交换训练•法的应用要求
搭配不同的变换方法
摔跤运动的教练员应根据不同训练阶段的具体任务和存在 的主要问题,有目的地变换训练内容、负荷及形式。一般来 说,初级训练阶段,应以降低负荷强度为主,以巩固技术动作 为目的;专项提高阶段,在不断提高运动负荷的前提下,应逐 渐通过变换训练内容和形式,以适应专项比赛的需要;高级训 练阶段,则应在适应不断变换训练内容和形式的条件下,通过 加大运动强度进行训练。
制定明确的变换方案
在运动训练中,应从专项比赛的实际出发,确定运动负 荷、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变换的基本方案及其参数,以便使变 换训练法的应用效果更符合实际比赛的需要。变换训练法的各 类变换参数一般应在训练计划中预先确定,也可根据练习时的 具体情况临时变更。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变换的目的都 要明确,变换的任务都要具体,切不可随心所欲。
辩证认识各变换方法
变换训练法的三种类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实践 中,训练内容的变换往往伴随着运动负荷的变换,训练形式的 变换往往伴随着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的变换,而运动负荷的变 换又会引起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的改变。因此,采用变换训练 法时,既应侧重运用某一变换训练法,又应辩证地看待这一变 换训练法的运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变换训 练法的功能。
循环训练法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储环训练法的茎本原理
循环训练法的基本含义及功能
循环训练法是一种根据训练具体任务,建立若干练习站 (点)后,按照既定顺序、路线,周而复始地依次完成每站(点) 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循环训练法是根据运动能力的多样性、 运动部位的多元性、负荷性质的多重性、运动方式的多变性和 运动技术的多种性等一般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特性而提出的。 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结构因素有:每站的练习内容、每站的运动 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站之间的间歇、每遍循环之间 的间歇、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的遍数。通常,循环训练法基本结 构因素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循环训练法功能上的 变化。一般认为,循环训练法的基本功能集中体现为:由于循 环训练法的站数、各站的练习内容和运动负荷,均可根据训练 目的及对象水平而灵活掌握,因此,可以广泛地运用于身体训 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之中;由于循环训练法的练习过程生 动活泼、富有节奏、情趣多样,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不同层 次和水平的摔跤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积极性;由于循环训练法 要求全体摔跤运动员根据特定的规定,按照顺序一站接着一站 地练习,因此,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由 于循环训练法的站数、运动负荷和循环遍数可以预先设定,并 可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变更,因此,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 调整,做到区别对待;由于循环训练法的练习内容可按肌体不 同部位或不同系统、器官的活动交替安排,因此,可以防止局 部负担过重,延缓疲劳的产生,并有利于全面身体训练。实践 中,循环训练法中所说的“站”是练习点,如果一个循环内的
站数中有若干个练习点是以一种无间歇方式衔接,那么这几个 练习点的集合可称之为练习“段”。因此,考虑循环练习的顺 序时,有时应以练习“站”为依据,有时则应以练习“段”为 依据。
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循环训练法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三种,即循环重复训练 法、循环间歇训练法和循环持续训练法。其中,循环重复训练 法是指按照重复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之间和循环之间的间歇 时间不作特殊规定,使肌体得以基本恢复,以便全力进行每站 或每循环练习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每站练习的负荷强度大, 负荷量不大,各站和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充分。它的功能主 要是发展最大力量、爆发力、速度和速度耐力,有助于提高负 荷强度较大的运动技术的熟练程度。循环间歇训练法是指按照 间歇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之间和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做出特 殊规定,使肌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进行每站或每循环练 习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每站练习的负荷强度较大,负荷量较 大,各站和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充分。它的功能主要是发 展乳酸能供能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力量耐力、速度 耐力以及身体抵抗疲劳的能力。循环持续训练法是指按照持续 训练法的要求,用较长时间,各站之间和循环之间不安排间歇 时间,进行连续练习的方法。它的特点是:每站练习的负荷量 较大,负荷强度不大,但是,站数或循环遍数较多。它的功能 主要是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 一般耐力、力量耐力,以及有助于提高强度不大的基本运动技 术的熟练程度。这三种循环训练法的组织形式共有两类,即流 水式循环形式和轮换式循环形式。其中,流水式循环形式是 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后,摔跤运动员按一定的顺序,一站 接一站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单个练习。它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 全面发展多种运动机能,并可使肌体各个部位以及内脏器官得 到训练。轮换式循环形式是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后,将摔 跤运动员和练习站分成相等组数的若干组,每组摔跤运动员开 始相应地各在一组练习站中练习,然后,在规定的要求下,依 次轮换练习组。它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集中发展某一运动机 能或肌体的某一部位,使身体局部的反应深刻。
环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应用
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安排,应同时符合循环训练法与重复训 练法的原理。如果以提高摔跤运动员某项技术或某些技术动作 强度为目的,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安排应体现出如下特点:即每 站练习的负荷时间短(约在15秒钟以内),练习方法较为熟 练,每站练习的负荷强度最大,练习站数较多,各站之间、各 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充分,上下肢练习、前后部练习顺序的配 置交替安排,循环组数相对较多。显然,此方法在此应用的目 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摔跤运动员的磷酸肌酸系统的储能和供 能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摔跤运动员有关肌群的收缩速度和爆 发力。如果以提高摔跤运动员比赛过程的某一时间段的持续对 抗能力为目的,则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安排应体现出如下特点: 将几个练习站编排成练习“段”(段内持续负荷时间为30 ~ 60 秒),练习手段较为熟练,练习内容的负荷强度较大,练习站 (段)数较多,各段、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充分,上下肢、前 后部练习顺序的配置多为交替或集中安排,循环组数相对较 多。如果以提高摔跤运动员比赛的全程或半程时间段的持续对 抗能力为目的,则循环重复训练法的安排应体现出如下特点: 将各个练习站有机衔接成若干练习“段”(段内持续负荷时间 为90 ~ 180秒),“段”内各站的练习方法较为熟练,负荷强 度高低交替,各“段”之间、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充分,循环组数相对较少。显然,此方法在此应用的目的是:最大限度 地提高摔跤运动员乳酸能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的能力,以 及该供能状态下运动员有关肌群的速度和力量耐力。
循环间歇训练法的应用
由间歇训练法的基本原理和摔跤运动的比赛规则可知:相 对来说,间歇训练法更适合摔跤运动的特点。因此,循环间歇 训练法的安排,既要符合循环训练法的原理,也要符合间歇训 练法的原理。在采用间歇循环训练法时,应针对摔跤运动的具 体特点,合理安排循环练习时每站的练习内容、每个“站”、
“段”的运动负荷、练习站的安排顺序、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的 遍数,尤其应严格控制“站”、“段”及循环间的间歇时间。 循环间歇训练法是提高摔跤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持续激烈对抗能 力的一种较好的训练方法。实践中,以发展摔跤运动员比赛过 程某一时间段持续对抗能力为目的的循环间歇训练法,有两种 方式。第一种方式适合多回合的间歇性攻防对抗训练的过程。 其应用特点是:每站(段)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每站或段负荷 时间为30秒钟),练习手段熟练,负荷强度应大,练习站数可 多,各站、各段间的间歇时间严格控制,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 120次/分作为依据,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10 次/分以下为依据。这种方式适合进攻型摔跤运动员的训练。 第二种方式适合一次回合比赛并且时间稍长的攻防对抗训练的 过程。其应用特点是:每站(段)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每站或 段负荷时间为60 ~ 90秒钟),练习手段十分熟练,负荷强度较 大,练习站(段)数相对较少,各站(段)之间的间歇时间应严格 控制,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分作为依据,循环之间的 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10次/分以下为限。此方式适合防守型 摔跤运动员的训练。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应用
循环持续训练法是发展摔跤运动员体能水平的主要方法。 从方法学角度来看,循环持续训练法的组织方.式相对简单一 些。实践中,许多教练员通常让大级别的运动员与几个小级别 的运动员依次轮流进行交手的练习,就是一种循环持续训练法 的手段。另外,在联合训练器上不停顿地进行各种肌肉部位的 力量训练,也是一种循环持续训练法的手段。由此可见,循环 持续训练法的手段可以任意设计。摔跤教练员采用循环持续训 练法时,应注意这种方法的应用特点,即各练习“站”应有机 联系,平均负荷强度应相对较低,每组循环内各“站”之间无 明显中断,一次循环的持续负荷时间至少应在8分钟以上,甚 至更长。负荷强度应高低交替搭配进行。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 可有也可无,例如:2、3组循环持续进行练习后,间歇一会 儿,再重新循环持续2、3组的练习。但总的来讲,循环组数 相对较少。组织方式可采用流水式或轮换式。
诟坏训绘法的应用要求
选择熟练的练习手段
循环训练法中各“站”训练手段的选择,是实现训练的 目的与任务的关键因素。由于各“站”之间是有序且固定地 衔接,因此,练习手段应是摔跤运动员基本掌握或较为熟悉 的。
编排合理的练习顺序
循环训练法各“站”安排的顺序,是实现训练的目的与任 竞 务的关键环节。因此,应根据专项需要和练习内容对不同运动 训 器官和系统的影响,合理地设计和编排练习顺序。 篇
一般地说,上下肢搭配、前后部搭配、负荷恢复搭配、强 度量度搭配等原则,是设计与编排循环训练法各“站”安排顺 序的基本原则。
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合理安排循环训练法的负荷是实现此方法目的的关键因 素。一般地说,设计和变更循环训练法的运动负荷,应从它的 组成结构中的三个因素考虑。换言之,每站的运动负荷、练习 站之间与循环之间的间歇和练习的站数与循环的遍数,都是调 整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
浏览6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