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国武术段位制工作会议举行
2014年11月25日一27日,全国武术段位制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期还举行了2014年全国武术段位制进学校高峰论坛、2014年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年会及换届仪式、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青年学者工作委员会工作会议。
在会议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高小军主任作了题为《扎实推进武术段位制十年规划深入发展》的工作报告,随后,武术段位制进学校试点单位代表、武 术之乡“六进”代表、先进省区市代表、先进院校代表、先进个人代表,相继介绍了 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何青龙书 记做了题为《明确职责,不辱使命》的总结讲话。
11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蒋志学,国家武术研究院院长、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教育部体卫艺司王龙龙调研 员等领导参加了全国武术段位制进学校高峰论坛,并为论坛致词。北京体育大学武术 学院院长张强强教授、河南大学体育部主任洪浩教授、徐州市教育局王胜勇、河北师 范大学体育学院马剑博土、上海体育学院朱东教授、天津体育学院杨祥全教授、《搏 击》杂志主编田文波博土、武汉体育学院曾于久教授等八位专家就武术段位制进学校 的推广战略、推广模式、竞赛考评办法、专项业务评价标准以及《武术段位制推广十 年规划》的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1月26日全国武术段位制工作会议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国 武术协会一级会员单位、武术段位制推广试点单位及相关高校的代表共200余人参加 了本次会议。高小军主任作了《扎实推进武术段位制十年规划深入发展》的工作报告。 高主任在报告中对近五年来武术段位制工作所取得的建设性成果从十个方面进行梳 理和总结一是制度化建设逐步配套,编制了《中国武术段位制手册》,为照章办事、 遵守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开展段位制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了 两级管理、三级办公、层层设点的段位制组织网络。各级段位制组织机构逐步规范化、 专业化。三是段位制教材、系列服装、标识、考试点、国考等标准化产品逐步确立。 四是确立了国内六进、国际三进的武术段位制推广工作目标,并按照十年规划全面展开实施。五是形成了国家认证资质的指导员、考评员队伍。六是形成了全国武术段位 制培训教学、考试晋段的标准化体系。七是确立了通过“国考”考取高段位七段,并' 将“国考”与大赛融合的制度。八是召开全国段位制工作年度会议已形成制度。九是将基层武术段位考试点发展成既是方便当地习武者考取段位的考场,也是组织段位拳 培训、早练、晚练的训练场。十是将《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纳入国家体育发展 战略。武术段位制已列入全民健身大群体格局,知晓率和参与率大幅度提高。并就《武 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贯彻实施情况向大会作了详细介绍。最后,高小军主任从 高质量做好第二年试点工作、完成《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教师用书》9种推广教 材的编写和翻译、继续加大武术段位制进校园的工作力度、壮大各级培训师资骨干队 伍、加强各级段位制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职业化建设、不断扩大武术段位制全民健身 的人口数量、继续加强武术段位制考赛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探索武术段位制产品进入 体育服务市场、落实国际合作协议规定项目,推动段位制国际“三进”、对现有段位 制考试点重新审核命名等方面对工作进行了安排。高小军主任报告之后,试点的省份、 武术之乡、武术协会、院校及个人代表先后发言,介绍了武术段位制推广的工作经验。 会后,参会代表分五个小组围绕《武术段位制十年推广规划》讨论了武术段位制进学 校的相关事宜。
11月27 日,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年会及换届仪式举行。会议增聘王培馄、 曾乃梁、阚桂香、徐伟军、陈正雷、朱瑞琪、温佐惠、曾于久8人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卜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术运动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步 入了兴盛时期。
第二节传统武术稳步发展
传统武术是指竞技武术以外的具有“流传有序,体用兼备,理、法、势齐全”的 武术拳种。它的鲜明特点是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封闭性和排他性。传统武术内 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是中国武术的主体部分,需要积极稳妥的开展。
一、传统武术赛事频繁
以1953年天津首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为标志,拉开了传统 武术比赛的序曲。在后续的全国武术比赛中,传统武术项目逐渐增加,并保持了多年。 直到1979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传统武术比 赛才开始恢复。同年5月,围绕着“挖掘、整理一”这个中心任务,在广西南宁举行了 首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等地 区的281名男、女运动员表演了 510项不同流派的拳械套路。表演分老年组(60岁 以上)、成年组(18岁以上)、少年组(12—17岁),分别进行评判,给优秀项目以奖励。这次大会出现了一些被埋没多年的拳种,为挖掘、整理武术遗产迈出了可喜的一 步。为了适应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的需要,国家体委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武术 观摩交流大会。根据这一决定,1980—1986年间,国家体委先后在太原、沈阳、西 安、南昌、兰州、天津、徐州连续举办了7届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其共同特点是: 规模比较大,参赛项目多;大会期间,对一些优秀的传统项目进行了理论研讨和技术 交流;发现并继承了一些优秀拳种和功法;调动了广大社会武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促 进了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和社会武术活动的健康发展。但也出现一些问题:一是部分 省、市体委重视不够,参赛队员和参赛项目没有进行认真的选拔,代表不了本地区的 水平和特点,从而影响了大会的整体水平。二是经费短缺。部分省、市体委不能按照 要求派队参加,出现了谁出钱谁组队谁参加的现象,这样既保证不了参赛人数,又保 证不了质量。三是部分参赛项目缺乏传统特点,亦有自编套路和改头换面的套路出现; 有的虽是传统项目,但内容贫乏单调,训练水平不高。针对上述问题,国家体委通过 研究决定,从1986年起将每年举行一次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改为两年举行一次。
自1988—1993年,国家体委分别在辽宁锦州、山东泰安、江西南昌举办了 3届 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但远不如前7届的规模,且出现了滑坡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三条外,还有竞赛办法和竞赛体制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了继续举办好 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必须对现行的办法进行改革。21世纪传统武术以“演武大 会”的形式出现,近几年又改为“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会”。
现在,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了传统武术委员会,目的是要在国际范围内组织传统 武术竞赛活动和学术活动,2004年和2006年在郑州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 每届参加国家和地区多达60个以上,人数达4000多人。从中可以发现一种趋势,即 中国武术面临着“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旨在发展传统武术的一种新赛制“全 国武术功力比赛”正在形成。这种赛制是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下发的《关 于征集全国武术功力比赛项目及其评判规则的通知》(体武字(2004) 16号)为起点 迅速展开的。同年7月间,“中心”两次邀集关专家学者,先后在广州和北京召开了 “武术功力比赛赛项论证会”。会议对各地武术行家报送的56种功力比赛赛项和竞赛 规则进行了反复论证。最后确定了规定项目竞赛(单掌断砖、石锁上拳、对拧长杆、 抛接沙袋、绳镖击靶、桩上徒搏)、自选项目表演、特邀项目汇演三类竞赛和表演项 目。2004—2007年间,分别在佛山、深圳、郑州、广州成功地举办了四届“全国武 术功力比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前景广阔。
二、挖掘整理武术遗产
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是针对“文革”之中及之后濒危失传,或正在失传的传统武术 提出的。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要求“各地体委一定要对武术的继承、发掘、研究、整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而揭开了挖掘、整理武术文化遗产的序幕国家体委有关部门组织武术调查组,分赴山西、陕西、 四川、河北等13个省、市,进行实际指导和实地考察,各省纷纷组织调查组研究发 掘、整理的方法,并深入到各地、市、县,对民间武术现状做具体调查研究。为确保 挖掘、整理工作的质量,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又明确提出:挖掘传统武术, 抢救武术文化遗产,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并指示北京、上海、武汉、成都、沈阳、西. 安6所体育学院,在国家体委挖掘整理小组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按6个大区分片与 省、市、自治区体委密切配合做好这项工作。1983年初,国家体委成立了武术挖掘 整理小组,负责对各地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督促和协调。同年5月,国家体委在南 昌召开武术挖掘整理会议,并拨专款支持该工作。此后,全国有28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成立了武术挖掘整理小组,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武术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铺开。
1984年6月26日至7月4日间,在河北省承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武术挖掘、整 理成果汇报会,主要是汇报、总结过去一年中全国“挖整”的工作情况。此会议由29个省、市自治区和13所体育学院的161名代表,41名列席代表参加。据统计,挖掘一年共查访了 1100多个县市,召开了 1700多次座谈会,访问了 4800多位老拳师, 挖掘了 200多个不同拳种,录下了 1300多位老拳师的3700多个套路,100多种功法, 长达200多个小时。
1986年3月24-2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成果汇报大会。 大会包括成果展览、经验交流和表奖先进三项内容。大会公布了“挖整”的最后成果 是:初步查明了流传各地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 129个,并使许多濒危失传的、鲜为人知的拳种得以抢救。全国各省、区、市共编写 各种拳术理论、技术和传播、发展的典籍达651万字。国家级的有《中国武术拳械录》; 地方性的有《四川武术大全》、《浙江武术拳械录》、《淄博武术志》、《湖北武术史》、 《广东武术史》、《岭海武林》等。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5小时。通过“献 拳经拳谱、献兵械实物、献功法技艺”的“三献”活动,共收集武术文献资料482本, 古兵器392件,其他实物29件。
从公布的数字看,可谓是硕果累累,令人振奋。至此,历时三年并动用了全国 8000余名武术界人员,投资100多万元的挖掘整理工作告一段落。
人们在反思“挖整”工作时,普遍认为:历时三年的挖掘成果是显著的,但后续 的整理工作并没有跟上,以至于大部分成果处在“沉睡”状态。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 方面:①行政领导的更替影响到执行“挖整”文件和政策的连续性,有虎头蛇尾之嫌。 文献资料没有及时地加以开发和利用,难以资源共享。

浏览8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