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棍僧救唐王”使少林棍法由寺内走向了寺外,并受到朝廷的重 视,于是寺内就有了僧兵的组建,以备朝廷所用。自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 四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倭寇作乱”,少林寺僧兵参加了部分抗击战斗。这 里有一个关键性人物叫万表,他是一位著名的高级将领,已还乡七年,他 又是一位心学派大师,喜欢援禅人儒,又好施舍,结识了许多少林僧人, 经常与他们酬诗比武。他认为一般人都不习武事,不足抵御“倭寇”,惟少 林武僧武艺超群,一旦国家有难,可以启用。这年四月,“倭寇”由海盐进 屯赭山,他披挂战袍,尽散家财,选拔僧兵200人,命他女婿、杭州卫指挥 通知吴懋宣率领,击退“倭寇”。“倭”旋又袭太仓,他又另募月空等僧人, 前往救援,在嘉兴白河滩打了一个胜仗。据《松江府志》载,嘉靖三十三 年“八月初八日,都司韩玺讨南汇倭,令少林僧应募至,遂并统之以进, 焚其三舰。十三日,战于白沙湾,斩首百余级,僧了心、彻堂、一峰、直 元乘胜深人,被害。”次年,他又出任南京都督府佥事,在苏娄门杨泾桥与 “倭寇”遭遇,他亲率所募少林僧兵与“倭寇”激战,终于击退“倭寇”。 但他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义子在战斗中阵亡,他自己也中流矢负伤,月空告示少林派武僧三十余人,自为部伍,持铁棒驰赴疆场,皆战死,据郑若曾《江南经略•僧兵首捷记》、张鼎《倭变志》、俞大猷《正气 堂集•新建十方禅院碑》、万表《玩鹿亭稿》、顾炎武《日知录》等书记载, 参加御“倭”的少林派武僧有法名可考者近三十人,他们皆擅长棍法,持 棍长七尺,重三十斤。这些僧兵,身怀绝技,勇猛善战。如月空与其徒三 十余人持铁棒击杀“倭”甚众,又有被征募的四十僧各“轮棍进攻,敌遇 者皆仆”。他们沉重打击了倭寇的多次进攻,谱写了明史上的“爱国主义” 诗篇,尽管“抗倭”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但在少林僧兵应国家之诏,所展现 高超的棍法令人称道。惩恶扬善,乃佛门之本,与“不杀生”并不矛盾。 因两场战斗一是应国诏的正义之举,二是反侵略的爱国行动。正可谓是 “毒蛇缠身难摆脱,慈悲为怀以惩恶”。
棍的文学色彩自古以来,就有文人墨客以武术为题材演义并赞美侠士的“信、义、 勇”精神。时至今日,武侠小说、武打影视集中体现了作者爱憎分明、匡 扶正义、惩恶扬善、倡导和谐的主旋律。棍在明清以来尤为盛行,大到军 中将领,小到平民百姓,善习者不少。这一时期关于棍的经典著作有《剑 经》《少林棍法禅宗》等;优秀文学作品有《水浒传》《西游记》等,作者 通过描述主人翁使棍的招招式式来突出棍的文化内涵,《水浒传》中的棍《水浒传》为中国文学名著,深受文学爱好者和习武之人的推崇。作者 施耐庵从小习武,并对武艺有较深的理解,为撰写此书奠定了实践基础。 就棍棒而言,多有的描述。《水浒传》开场就讲:“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 百座军州都姓赵”。这似乎告诉我们,在唐宋时期棍棒是很重要的武器,而 且军旅中对武将已经有了 “枪棒教头”的称谓,民间多盛行“舞枪弄棒” 说法。根据各种现象的频现,说明棍棒在宋代军旅之中乃至民间都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另外在《水浒传》中也有不少使用棍棒比武的描写,如短棒、哨棒、杆棒、齐眉棍、水火棍、狼牙棒、铁棒如此这般,种类繁多,令人 应接不暇。充分说明了宋代时棍术已经有了特定的招式,技法已经相当成 熟。书中所提及的短棒、齐眉短棒、哨棒等不是主要的兵器,只是用来防 身,随行方便。“水火棍”是官府公差常备的半截红半截黑的棍棒,主要用 来看管犯人,也用来防身,当然如果技艺精湛,致人毙命自不在话下。“狼 牙棒”在短棒中是颇具代表性的。它是一端粗壮的短棒,其中“五虎将” 之一的霹雳火秦明,使一条狼牙棒,战花荣铁枪,斗呼延灼双鞭,敌索超 大斧,迎关胜大刀,几乎可以迎战任何长短兵器。《水浒传》中的人物,暂且不论使棒水平高低,只要是会使刀舞枪者就 都会用棒。因为棍为诸器之本。虽然,在历史上棍棒虽未大规模用于战阵, 但它却是习武从艺者的必由之路。由此,可以反映出棍在武术中的基础地 位。作为最基础的、最原始、最现代的兵器,最好上手,方便练习,同时 可以为其他兵器的习练做好准备。
《西游记》中的棍吴承恩作为明代小说家,所著的《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 地位的神魔小说,描述了唐玄奘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 的故事。通过描写以孙悟空为代表与妖魔鬼怪做斗争,最后历尽艰辛万苦 取得真经的过程,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其中,不同道行的妖魔各有不 同的兵器,十八般兵器几乎都在故事中描述得到呈现。《西游记》中对兵器的重要描写就是棍,作为最主要人物的孙悟空所使 用的神器——如意金箍棒。金箍棒是孙悟空的法宝,是贯穿整个故事的关 键因素,也是故事中的一个道具。由大闹东海龙宫得到如意金箍棒,到只 身持棒大战十万天兵,再到打倒五庄观镇元大仙的人参果树,最后成为孙 悟空斩妖除魔、克敌制胜的法器,似乎上天注定这根神棒就是为孙悟空量 身打造,就应该是为孙悟空所拥有。电视剧《西游记》在介绍剧情的时候, 提到了金箍棒的来历。故事中介绍说它原是太上老君冶炼的神铁,因大禹 治水留在人间,后成为定海神针。此种说法不足为信,因为在史料中未见 有记载。目前,还没有找到直接的金箍棒原型因子,所以作者如此安排应当另有其意。金箍棒是由两头的金箍与中间是一段乌铁组合而成的;乌铁 处有镌成的一行金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在这里赋予了 它很高的灵性。孙悟空将金箍棒放在手中,能随心随意变化大小,而且它 很有灵性似乎它只听孙悟空的由于故事情节的需要,在书中金箍棒被妖 魔夺走多次,任何神仙或者妖怪都不能让其变化大小。在诸仙当中。也只 有法术最高的如来佛祖才能使其听之任之。平时孙悟空将金箍棒变成绣花 针大小,藏在耳内,临敌时,从耳内取出,马上变成碗口粗细的一根铁棒。 它还能随身体大小变化而按比例改变大小。孙悟空变成昆虫,金箍棒同样 还是能藏在耳内,而不会无法随身携带,这也是取名“如意”的含义。
金箍棒的威力不是一般兵器所能比拟的,不论是神仙还是妖魔鬼怪都 敌不过它。在这里,金箍棒作为神器,并没有像佛家要求那样打而不杀。 由于金箍棒非常重,书中说“莫说拿!那块铁,挽着些儿就死,磕着些儿 就亡,挨挨皮儿破,擦擦筋儿伤!”俗语有云:“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 梁”,有人认为金箍棒正是那擎天的白柱,架海金梁的具象化体现。通过层 层渲染,赋予了金箍棒神圣的意味,交予一位赋予反抗精神的斗士,用它 来扫平天下的污浊不堪。人因器显,器以人名。也正是因孙悟空那样活灵 活现的形象使我们更深刻的记住了棍棒类的兵器。尽管生活中不存在神魔, 更没有如此的兵器,但是通过神话般的描写渲染,却实实在在的加深了棍 棒这类兵器在人们心中的影响。
浏览41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