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操
操与练是两回事。练者是照势成套的练,操则不然。操是扼要 选择一手一势,单操单练,练须守恒,操要吃苦,如此才能精益求精。要知道非熟不能巧,非精不能神。所以先辈师傅们都在操字上用工夫。操分内外,外操是操其皮肤和手势,内操是操其筋骨和神功。外操由熟中求懂劲,出功夫;内操是精进而神化,以外操引内操,以内操促外操。两者相互为用,不可分离,如果分开,不伤于内 即伤于外,不可不慎。
操有多种,各随自己条件与特点,聚精会神的单练。例如操手, 操掌,操指,操肩,操肘,操胯,操腿,以及其它得心应手的某一手。 一招一势要自己先行选择,或者在身上某一部分突出操练,以求超人一等,准备临敌致胜,不至受制于人。语云:“练武不练功,一辈子成不了名。”操要有耐性,坚持到底。如忍痛拍石划沙,吊袋排打身 体,练阴练阳,不食不眠。严冬酷暑,时刻不辍。一年十年,甚至几十年,孜孜不倦,最后乃能得其神功极致。出手骇人听闻,方谓全功。 此中奥妙不过精诚守恒而已矣。希望后学勉之勉之。
论三得
技击之道,如欲登峰造极,必须练到三得,乃能超脱,无空无我来去自如,游戏于武道之中。以下分述之:
1、 要黄老之有作,一得也。
2、 要释氏之无为,二得也。
3、 要儒家之致知,三得也。
须知有作技击有术,无为技击有法,致知乃能实用。术是正静, 法是虚空,实是明灵。技进乎此,概亦神矣。祖师曰:
得道之微,得佛之大,得儒之极,乃成之技击。
论一游(即游方访友)
技成后千万不要自满,惟我独尊。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仅要知自量,而且要知此知彼知人。知人敬人,则人自然敬己。技之门派繁多,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要学人之所长补己之短。就是高手, 未必十全。须知大船往往翻于浅水,有名有时败于无名。病在见少 寡闻,一意孤行之所致也。只有远游四方,拜师访友,方知余言之不谬也。
名都大邑,藏龙卧虎。辟野深山,每多奇人隐士。地处不同,风尚各异。气候不一,也能转变人之性情。热带人柔而巧,寒地人刚而躁。性格不同,所学技法因之各异。例如南拳北腿自然沿革,内地有门有派,边疆尚奇尚怪,尤其是器械多种,何止十八,真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不但僧道长于斯道,即妇人孺子亦不可欺。飞针刺喉,竹马丧命。可不畏哉,可不慎哉。虽然如此,一经联欢,侠性则 一。初则内心疑忌,继则志同道合,别后仍然气息相通,经年累月, 不断鱼雁往还,对己利益匪浅,因此应游则必游也。
笔者的话
我家藏有祖先所著的武当拳宗,当时江湖上黑白两道,为此颇为震动。都认为这是泄漏武术的海底(即功底),颇招仇视和忌恨。 但因先祖在督署当差,尚能稳避,并没外传。以后因社会变迁,绿林英雄渐渐绝迹,得以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我手,可惜于十年动乱时遗失无存。现在国家需要,在体运会支持下,和史学会的同志鼓舞下,本拟将这本拳宗整个追写出来,奈因我朽木之年,精力有限,只好分段陆续地追写。十二论是我学艺的根本,对我影响最深,记忆的比较清楚。所以先把它写出来,贡献给国家,交给群众,藉以发扬武术,而利后学,是所望焉。
内家溯源
超出三界,不在五行。太空六合,方方正正。四面双出,久练成真。先有太和,后有武当。成于真武,传于三丰。六合神拳,谓之内 家。此乃武当正宗也。三丰既得六和之气,更以十三势发挥六和之功。以拳纳于文字而成字拳。将少林翻而为内家,概本于此也。
明末清初由王征南、单思南等假黄黎洲之说附以十三势,谓之太极。已经非三丰武当拳矣。以后又以姓氏而成家。张说张有理, 李说李有理,更离王单之本,不可不知。总之,无论什么拳,凡系自古标明创始人者,就已经说明该拳的本来面目,究系内家外家,自不混淆。望学者详加思考,了然若揭,岂待争辩耶也。
武当十八字诀
1、 十字诀,敬紧径劲切,印擒微紧切。
2、 八字法:横竖撇捺,提扫钩挑。
法里有字,字里藏诀。敌来犯我,以一犯五。正道行修,理中有术。术出于理,以术证理。以理行术,妙术真理,修理则成章矣。一 气一神,内修道,外参禅。能得自然之气即是神仙,灵妙之极,不能而能,以至无所不能。何况雕虫小技之技击乎?根本说法,胜过千篇经典,知根才能返本还原。非手舞足蹈之术也。
翻而成内家
祖师翻少林而为内家,要在翻字上讲。翻者反其道而行也。自得自应,无招无势。所以没套路,没散手,没对练,除此以外,非武当也。长身,气自然归丹田。降背,自然发四肢。能发轰震之力。
执笔写字就是练拳。笔划就是招数,动中蓄力,静中发力,一轰一震克敌于无形。一静全静,一动都动。一长全长,长长无限长。一 降齐降,降降到底。一发全发,发发无限发。遇敌仰身似仰非仰,降背发力似俯非俯。不含不挺,要在翻字中求。人用我不用,人不用我用。反里还求正,逆中要有顺。人无我有,人有我则无(不为敌诱 也)。
意与神
肩臂手肘,明劲易得;意神气力,暗劲难求。明讲丈尺寸,暗讲寸分毫。手上牢掌握,不可不知。暗起于本性,本字倒放;内中先写十盈,外里后写八空。一齐起,一齐落,输轴在腹前脐后。手握两仪, 用时由当中求。
武当拳宗歌
技击之道,武当正宗。无筋无骨,无肉无形。自然而然,内外通灵。大小由之,刚柔随之。忽长忽短,忽伸忽缩。忽高忽低,忽重忽 轻。忽进忽退,忽虚忽实。忽有忽无,忽动忽静。手动身随,变幻无穷。十遍百遍,千遍万遍。多想多练,自然成功。
想得通,练得灵。越想越通,越练越灵。
大化小,多化少,有化无,无化有,静里求。
字拳十二必要
横必平,直必纵,间必均,际必密,端必锋,体必正,屈必轻,牵制必决,不足必补,有余必损,布置必齐,大小必称,写字行拳,其理 则一。中正为主,左右为辅,主为令,辅为行。应行则行,不可强行。
二十四字诀行功的名词
1、上步七星。2、天翻地覆。3、软硬剪手。4、四穿手。5、阴阳拓手。6、馄滚鹏飞。7、五行化手。8、弄风三转。9、千变万化。10、夜观星斗。11、叶里藏花。12、国士无双。13、童子拜佛。14、哪叱闹海。 15、蛟龙出水。16、白虎跳涧。17、龙翻云。18、燕子回巢。19、流星赶 月。20、金风激浪。21、天地交泰。22、大闹天宫。23、见隐显微。24、 尊师爱友。
起势是正大光明,尾势是春龙起蛰。
以上二十四势,一势一字,有正有反,分上中下三路。笔笔相连,招招不断,见势出势,见手说手。精而通之,神而化之,妙而用之。
三不三无
三不:1、五不许变。2、七不应改。3、九不许离。
三无:1、无象归本。2、无位还真。3、无质乃妙。
宁神定性,聚精会神,方能得手而成字拳矣。
武当十三势
十三势出于人体,即九窍四肢也。内修主生死,外练主养生,技击致于质,非道者之所宜也。偶一试用,出于不得已焉。
武当桩法
桩分内外。
内三桩:1、正道。2、行修。3、束身。
外三桩:1、落地。2、运帚。3、托天。
此六桩有横有竖,有起有落,有加手,有内劲,神剑门之基本功也。结合三运大法。何谓三运大法? 1、运手反正收放。2、运肘里外 收放。3、运身起落收放。所谓运者不是有意运,而是自来自去之运行也。要细参方能懂劲。
窜珠论
气讲流,血讲窜。谓之气流血窜。珠者圆活之珠也。人身有九曲之珠十八颗,有三曲之珠六十颗,全身共有圆珠七十八颗。有在本者,有在梢者。静珠四十二颗,动珠三十六颗。都藏在周身骨节里。所以才能令人行走坐卧,活动自如,因之气血乃通。否则不知身上有珠,更不会用,则肢体滞而不灵。例如半身不遂的患者和瘫痪者,即因失去珠的作用所致也。练武者不知此,则周身永远不通。周身外表虽动,然而一定不太灵活。这是失去珠之本能,绝不能达到 武术之妙。窜者即用珠之法也。某珠窜至何处,就能使某处灵活。 其效丝毫不爽。祖师曰:身中本有宝,自己不会找,只想聚其利(力 也)»一生是瞎闹。
太和拳与字拳
三丰祖师既精于少林,复以太和修真之道翻而为太和二十四法,称为武当太和拳。即二十四诀之字拳也。当时戒律甚严,择人授,并不外传,并且仅传法而不传诀。所以数百年来,人只知太和拳 而不知有武当正宗字拳。太和拳乃字拳之一半耳,有法无诀,有歌无字,学此拳者要以写字为基础(即如修道筑基)。写字功夫到家, 则拳自出矣。
明窗净几,执笔写字,即是养太和也。所以有字即成拳。兹将太和拳歌写出,加以对证,以利后学。
歌曰:风吹荷叶乃字之点也。左右摇摆乃字之横也。飞云流水乃字之竖也。穿连不断乃字之钩也。踩步悬肘乃字之撇也。正气养性乃字之捺也。慢动快打乃写字也。环套八法乃写成之字也。欲求其详,另有图说,教尔小子切莫等闲视之。雍正九年春,瓜尔佳氏春记。
浏览4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