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是武术非常重要的转型期,涌现了大批武术名人、社团和大量武 术专刊,使传统神秘的武术开始走向大众化,积累了厚实的群众基础,最终厚积 薄发,完成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一时繁盛的局面,对武术内容、思想、文化的发展 和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近代科学思想和西方体育文化的浸润,敦促人们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对 传统武术进行审视,一些文人学者看到了文武分途制度的弊端以及武术长期处 于末技的现状,开始倡导文武兼进,重视武术。这时期,中国武术界出现了西化 派、保守派、独立发展等形式。如以马良为代表的西化派,发起创编和推广《中 华新武术》,借鉴兵式体操的操练方法,制定出团体教练法,改变了武术原有的 师徒相承的单一传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普及。但武术几千年师 徒授受的传承方式为武术蒙上的神秘面纱一时是无法揭开的,伴随着缺少文字 书籍流传的弊端,根据民国史料记载:“考国术始创于何时,世无专书可供参考, 习者,不曰少林即曰武当,亦有证名古人,分门别户,以资号召,于是派别万千, 而门户之见以成,铎不学无文,艺无一成,安敢大言不惭,弄斧班门,第以一得之 愚,欲借本刊篇幅,以求大家正而教之,则幸甚矣。”①民国时期武术得到了空前 的发展,但派别不一、社团门户众多、不乏弄虚作假之辈,总之民国时期的武术, 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以一种貌似无序但总体向普及化的状态,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社会各界也不断涌现出具有民族爱国精神的武术名家,或广收门徒,积极 传播武术之国粹;或投入爱国运动,一腔热血报销国家;或投入武术之研究,探 索武术之本质价值。

武术名家对武术流派影响研究

武术发展历经数千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门派独立、流派众多的局 势,对于武术流派的划分,一直是武术界很难统一的问题。近代武术种属和流 派的观点主要以郭希汾编著的《中国体育史》为主,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部体育 史。其中第四篇第十一章《近时技击名目之派别》对武术的种属和流派进行了 论述,认为民国初年中国技击有南北两大派系,北派指黄河流域派,其特征是筋骨强健,拳术“气势雄迈,力量深厚”;南派指长江流域派,其特征是生性灵动,技 击“变化神奇之处亦有驾北派而上之者”。南派以太极门为主,又有八卦形意两 门,与太极皆为一派。北派门类甚多,其尤甚者,为弹腿、查拳、少林、八番、长 拳、秘踪、二郎短打、地踵、八极等。民国时期,武术流派在众多武术家的宣传和 努力下,在门派不一的现状下,逐步走向统一,这期间,著名武术家思想对武术 流派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民国时期著名爱国武术家、“秘踪拳”大师,人称“津门大侠”、“霍大力士”的 霍元甲先生,在当时门户观念极强的年代里,冲破门派的束缚,主动向传统武德 挑战,不仅打破“传内不传外”的祖训,还以少有的开放性观念面对天下各派武 术,兼收各家之长,消除门户派系之见,宣扬“拳术天下公有”、无门无派的武术 理念,结合自己的武学思想创立新的武术体系,以精武会为展示平台向外推广, 使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新的武术体系。这一行动打破了武术几千年门户独立 的现状,为武术流派融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另一位著名爱国武术家张之江先生,对武术流派发展的影响也起 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武术流派的发展趋势和观点,在他曾发表于武术专 刊上的《国术统一之真谛》一文中可见一斑:“天下事,莫不由一本,而散为万殊, 复由万殊,而归于一本,一本者何?真理是也。……国术之于今日,现象可谓梦 如也,各守外功,为学之门径本殊,曾归之目的奚逢,于此而言统一,羞亦戛戛乎 其难矣,然而百川分溪,皆朝宗于大海,万山异派,同衍系于昆仑,自昔皇帝,以 武定国,世传厥术,阅五千年底于今兹,苟不寓有真理,奚能承而不拌,支分而派 析,故吾辈生当今日,上溯古圣心源,苟不于泯雾之中,求其亦象,而采得真理之 所寄,又安能温故而知新,是以国术统一者,非谓将以万势万变,而归于一势一 变也。泯门户之私,融宗派之见……”

张之江先生对武术的认识和独到见解着实令人敬佩,他要求各流派开诚布 公,相互交流,存精华、去糟粕。他对武术流派的理性认识为后来武术流派的科 学划分奠定了基础。另外,他一生对武术的境外传播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央 国术馆代表团曾赴多国表演,让中国的武术在世界舞台上第一次有机会展示自 己,也受到了国外有关人士的关注和重视。

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 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5年到1932年期间,孙禄堂除撰写了 《太极拳学》外,还先后著述《形意拳学》、《八卦掌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 《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武术遗产。孙禄 堂不主张武术运动形式的西化,更反对武术的门户之见等保守思想,他努力破 除以虚妄的传说为依托的内、外家之说,形意、八卦、太极兼而习之,致力于兼容 并蓄、融会贯通的武术创新事业。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古老 的武术被纳入了学校教育的范畴,促使了武术价值观的改变,提升了长期处于 末技的武术价值观的变革。孙禄堂在《形意拳学》自序开篇即说:“欲图国强,须 使人民勿论何界,以体操为不可缺之一科。如此则精神振矣,国奚不强!”表明 孙先生对当时国内不重视武术发展的痛惜,也强调发展武术是强国的一条重要 途径,对武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纵观民国时期武术名家对武术流派的观点,均要求武术去除门户独立的观 念,相互融合,取长补短,达到武术的高度统一。他们言行一致,以实际行动饯 行武术流派统一的观点,为武术今后的发展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术名家对武术内容影响研究

中国传统武术能持续健康良性的发展,内容和形式上能不断革新、整合,优 秀的武术名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民国时期,武术在内容上的发展有了 突飞猛进的态势。著名武术史学者林伯原曾考证,直到19世纪末,“民间武术 家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偏重于格斗技能的应用,以武术为体育的旗号尚无树立的 条件”。说明武术到了民国时期,其内容、文化的发展才到了一个急速发展的 时期。

武术在几千年的沿袭过程中,武术名家不断融合各家之优点,形成具有特 色的各个流派,但是武术本质的内容却越来越统一、融合,民国将武术分成南北 派系,即因为武术内家与外家两种本质内容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独立和凸 显。民国时期,武术家积极倡导内家拳与外家拳的统一和谐发展,但两者用力 方法和打法依然存在较多不同之处,如何能将两者更好地统一起来,先人作了 很多研究。

民国时期《国术周刊》第八、九、十期合刊发表的《国术打法之研究》中记载 了当时著名武术家对国术打法的观点:“(1)马之贞先生谓:练国术,就是预备 打,不怕他身长力大,就是不敢来打。(2)吴峻山先生云:打法在巧,不在力。会 打的,看见对方周身都是破绽。临场以静待动,他不动时我不动,他一动我先 动。(3)龚润田先生云:打时眼要清,心要明。点着透骨入髓,拿着挫骨分筋。 其快要如风似箭,其法要熟极而流,则得矣。(4)黄伯年先生云:拳脚无情,与人 交手,一硬不破,快则他找无清,硬则他破不掉。(5)姜容樵先生云:拳打三分, 脚踢七分。临场时,要神清气沉,胆大心细。不动如伏鼠,动如奔虎。知彼知 己,百战百胜。(6)马永胜先生云:学打三年,不如真传一话。练势千着,一熟为先。打法人人皆会,各有巧妙不同。其窍在遇空即补,伺隙即进。(7)马庆云先 生云:使力就打,见拳还拳。手快打手慢,谁怕打,谁就输,所谓刚在他力前,柔 在他力后,彼虚我实,此局即赢。(8)杨松山先生云:钩掳挥拌,主力在腰,进退 在步。卷屈支撑,重心不移。力点得势,稳操胜券。(9)王云鹏先生云:手是两 扇门,全凭脚踢人。手到脚不到,鬼也打不倒。三法一齐到,金刚也跌倒。故正 踢不如反踢,迎踹不如偏踹,所谓出其不意,攻其无备。(10)王子平先生云:力 大为王,大披大卦,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11)郭锡三先生云:他刚时 我能柔,我柔时他不能刚。窥他旧力已过,新力未生之时,我已打进,其势 必胜。”

 

浏览42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