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形成过程中融汇了原始的鬼神崇拜、古代巫术、秦汉的神仙方 术、黄老道之学、五斗米道之说等多因素混成的传统宗教。其核心与本源 的“道”是非常玄妙、不可捉摸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强调 “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庄子也有类似的说法:“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 义 不可见”。中国哲学思辨方法的特色 是重直觉、重悟性,以形象感知来把握事物和理解事物,这也正是武 术文化思维方式的特色。武术的一 招一式、进退开合、闪展腾挪等等 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可以传授的,也是可以观摩、修炼的,而内在的 意境、神韵、武术之道的精微与真 谛,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这 就要求习武者用直觉去领悟、体验 和实践。杨式太极拳大师杨澄甫在 分析太极拳难度时指出:“历来古人 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妙者,比 比皆是”。说明要掌握武术之“道”并非易事,必须在日积月累的长期苦练 中去体验。正如孙禄堂论形意拳之“化劲”时所说:“用功练去,不要间断, 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老子《道德经》中确有一些神秘的内容,让人费解。如“深根固蒂长 生久视之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善摄生 者,陆行不遇兕虎,人军不被甲兵”等等,与神仙家的思想颇为相近,与 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目标有直接关系。在武术界,这种情形并不少见,诸 如一些源流不甚清楚的拳种,虚构了一批神仙高士作为拳派创始人,制造 了一些“水上漂”“草上飞”“金钟罩” “铁布衫”“隔墙打牛”“刀枪不 入”的神功,以提高其玄异程度,并延续传播着,以致走向事物的反面再者就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因循守旧、派系之争、故弄玄虚。如形成于唐 宋时期的市井艺人是较早进人商品市场的阶层,在与其他行业交流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师徒制的“三不传” “三不收”“三不说”行规。所谓“三不传”是“不尽传,不传女,不传六耳”;“三不收”是“不收有功名的弟 子,不收已婚男女,不同时收两个弟子”;“三不说”是“对人不说实话, 对同行人不说自满的话,对外人不说‘唇典’”。透过三个“三不”可以 明显地看出,师徒制传承过程中的糟粕,直接影响到武术的健康发展。由 于武术的传承强调口传心授,使得少数拳师将本门派的技术说得玄妙莫测, 天花乱坠,夸口“打遍天下无敌手”“鬼神都害怕”。徒弟们出于求知欲望, 好奇心理,总是希望多见多学多练,尽得真传,以便早日成才。但碍于师 道尊严,却又不能多闻多问。当徒弟请求教授时,又诿以“功夫不到家” 而拒绝所请,叫人难以捉摸。日久天长,师生间就会疑虑丛生,感情上也 会产生隔阂,促使徒弟走上“偷拳”之路。有关“偷拳”的文字记载始见 于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一文中:“而(单)思南之传,则为王征南。 思南从征关,归老于家,以其术教授,然精微所在,亦深自秘惜,掩关而 理,学子皆不得见。征南从楼上穴板窥之,得梗概。”这段文字暴露了单思 南的保守思想,不愿意把真实技术教授给徒弟的事实。这种现象在武术界 各门派中都普遍存在着,至今依然有之。

同样是“偷拳”,杨露禅却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陈式太极拳自创立起, 一直在家族中传承,并具一定规模,从不外传,也不许外传。杨露禅在屡 遭拒绝的情况下,采取装聋伴哑实施“偷拳”。杨露禅的出现彻底打破了陈 氏家族垄断的封闭与保守状态,倘若没有杨式太极拳的开放和创新,也就 不会有后期陈式太极拳的快速发展。杨露禅以开放的姿态到北京等地授拳, 只经过了两三代人就迅速将杨式太极拳发展为吴式、武式和孙式太极拳, 并得到了广泛传播,这也是杨露禅为太极拳事业所做的重要贡献。在武术史上,还有“梅花拳”是值得特别赞许的。梅花拳社本为清代 著名的民间武术拳社组织,是义和拳社的前身。梅花拳在创立之初也是以 家族传授方式流行于民间,早期的民间传播地在清丰,在义和团运动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更多的发展义和团成员,扩大拳社组织,早期的梅花 拳传人就提出了 “不尚家传”的规矩。所谓“不尚家传”,就是不提倡“近 亲繁殖”,鼓励“一处叩头,百处学艺”。这一规矩受杨炳在《习武序》中所提“习武规矩十二条”影响深刻。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资料所载, 清康熙年间,曾为京营都司的武探花杨炳也同丙,河南滑县人),即以梅 花拳授滑县朱兆村齐大壮,齐传给同村人唐恒乐,唐又传冯克善。后杨炳 在汲取古代军事、兵法思想、儒家思想和“周易”法则的基础上,写出了 《习武序》一文,并在豫、鲁、冀一带的梅花拳弟子中流传。时过境迁,对于今天的武术更要以科学的态度加以认识。在肯定已有 成绩的基础上,我们大声疾呼:武术界需要打假。如假广告铺天盖地;假 大师自吹自擂;假功夫招摇过市;假评判暗藏杀机;假学术瞒天过海。

无为之道与拳理“无为”是道教文化的核心思想,在八十一章的《道德经》中就有十章 内容直接论述“无为”思想,可见其地位之重要。但是以往人们将“无为” 单纯地理解为“不作为”或“任意妄为”的消极状态,这是天大的误读。 “无为”的真正本意应该是“以道而为”“不妄为”,顺应自然而为,即道 法自然。老子认为“道者,万物之奥” “似万物之宗”。这万物之本的 “道”就是无形无象的“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武当山有 个特殊拳种叫太虚拳,其基本理论就是“无极”一词,它来自于《老子》 的“复归于无极”。那么,“无极”是一个怎样的状态?据此拳拳理解释: 鸿蒙无极,太虚混沌。太虚,即太极,以虚涵。太虚主先天,太极主后天; 太虚为体,太极为用;太虚守生,太极进化。生化化生,其理均一,同源 异流。并有诗为证:由“太极”一词,必然联想到最为流行的太极拳,太极拳也是从“无 极”而来。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写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 机,阴阳之母也”。极,尽也;无极,无尽也。太极拳原理是由无极而太 极,进而才有动静、阴阳等变化。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也说:“拳 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 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清代刘一明在《修真辩难》中进一 步解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就道之用言;无形无象,是就道之体言。 太极未分之时,道包阴阳;太极既分之后,阴阳生道。”张三丰的《大道 论》也说:“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 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王宗岳《太极拳论》又说:“虽变化万端,而 理惟一贯”。指出拳术的千变万化之中贯穿着一个“理”,实质上就是老子 所说的“道”。太极拳的思想也认为由根本的“理”,而生出了阴阳、动静、 刚柔、虚实、快慢、进退等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变化规律。太极拳演练 中以缠丝为主,生化出各种大圈、小圈,循环不息。陈鑫《陈氏太极拳图 说》称:“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又说:“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 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这种圆圈运动理论与老子解释的“道”是 万物之始、万物之宗是相同的。后世庄周将这一学说加以发挥,认为“道” 在时间上有始而无始,在空间上有而无;而北宋周敦颐则据此作《太极图 说》,即“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五行—— 阴阳也,阴阳一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描绘出“无极——太极——阴 阳——五行——万物”这样一种宇宙万物生成与发展的理论,太极拳正是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逐渐构建而成的。

“圈”也罢,“道”也罢,讲的都是周而复始的“圆运动”,这与太极 图和太极拳构成天然的巧合。根据北京思维技能研究所的最新研究认定:“太极图”是流淌了数千年的黄河、洛河二水相汇形成的自然景观,是大自 然“仿生复制品”。根据对古气候、古环境、古人类研究的考古发掘证明, 黄河、伊河、洛河三川交汇的洛讷地区(今河南巩义市南河渡乡),万年前 后,曾是森林覆盖、水草丰茂、古象成群之所。对于以采集、渔猎为生存 基础的远古祖先来说,条件最为优越。故而夏商周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在河 洛交汇地区。

浏览8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