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攻杀是一个统一的运动整体,武术运形循径各部分之间,各部分与 整体之间,始终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故任何一个动格或一个局部格变,无不 与其整体密切相关。因此,在临阵攻击中。既不能只看格变局部,而不看整体,又不 能只看整体,而忽视动格局部,也不能只进行全面攻击,而忽略对高强局部武卫的 处理。必须从整体的观念出发,不但要重视局部,而且也要重视整体,二者只有辨证 地结合在起来,才能在临阵攻杀战守中达到预想的顺达效果。因此,在武术的临阵 攻守中,必须高度关注局部整体的偏盛偏衰、互根互用、总纲辨证。必须恪守调和与 局部整体的对统、运形与局部整体的对统、劲力与局部整体的对统这三大基本原 则,才能在局部与整体的处理中做到恰到好处。
一、局部与整体的偏盛偏衰
局部整体偏盛偏衰,是指由于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不和谐给攻击所带来的麻烦、 不便、灾难。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调和、往来、沟通等武家三谐散失功用后,矛盾、斗 争、攻守、对抗、作战等武家五体的局部与整体辨证失衡、生克辨证不断深化,继而偏 离了人间的和谐主体向偏局部或偏整体方向发展,最终双方散失了共识、共同目标、 共同主张而反目、翻脸、对抗,然后进入不可调和的打斗、打仗、战争空间,并在打斗、 打仗、战争中重新寻找、建立、达成新的和谐。中国武学家认为:人世间,以和为贵, 以谐为享,以平为期,以衡为待,故谨察局部整体而治气,平衡局部整体而修德,把持 局部整体而振兵。并认为:人生在世,过局部者,不治则久局部,久局部则三害(害 人、害己、害社会),过整体者,不治则久整体,久整体则三害(害人、害己、害社会),过 禀者,不治则久禀,久禀则不进,不进则退,故止戈者,局部整体禀性(固有性情)三位 一体而辨,方为武家治气之正道。所以说,调和局部整体,纠偏正弊,恢复局部与整 体的相对平衡,促进局部整体的和谐,是临阵攻击把持的基本法则。该法则适用于所 有的运动攻击,但在具体运用中,又有“损其有余”及“补其不足”的两大基本法则。
(一)损其有余
损其有余是指武家临阵对于局部整体偏盛或局部整体某一方过盛之对手采取 损其有余、偏盛、过盛所形成的求和手段,是人民内部矛盾中为了修德振兵治气所 采用的损其有余的基本法则。如对手出现“整体亢盛之狂热征象”,教育、训练、治 气者即可采用“格热以寒”之法而对付他,中国武学家说:“狂热者,冷其所行,冷其 狂热,一冷即三悟,落其所为,落其燥热,一落即三省,故格热以寒,以冷落其整体狂 热。”如果对手出现局部寒盛的局部险象,则应采用“格寒以热”之法而对付他,中国 武学家说:冷恶者,炙其所行,炙其局部之冷,一炙即三醒,热其所为,热其险恶,一 热即三觉,故格寒以热,以温散其局部寒呆。”所以在治气性攻击中一定的遵守“局 部有余,则整体而格,整体有余,则局部而格的基本基本攻击法则。总的来讲,在局部整体偏盛的格变中,一方的偏盛,常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即 整体亢盛易于耗伤局部发挥,局部寒偏易于损伤整体发挥,故在调和局部与整体的 偏盛时,还应注意有没有相应的整体或局部偏衰情况的存在,若已有相对一方的偏 衰时,则当兼顾其不足,适当配合以扶整体而益局部之治气之法。
(二)补其不足
补其不足是指武家临阵对于局部整体偏盛或局部整体某一方不足之对手采取 补其不足、欠缺、过衰所形成的求和手段,是人民内部矛盾中为了修德振兵治气所 采用的“补其不足”的基本法则,是对于局部整体不足或局部整体的一方虚损不足 之格征所采取治气措施,临阵多采用“补其不足”的手段来相格而和。在临阵攻击中,如果局部虚不能适应整体,则表现为局部之虚而整体之亢,则 应补局部之虚,以应整体之亢。比如,一个身强体壮的人,如果双足无法适应身体重 力的攻守活动,则应加强双足的功力,以应身体的攻守活动所需,否则两足伤损则 必败。如果双拳无法适应身体功力的发放,则应加强双拳的强度、敛度、耐度,以应 拳头的攻击所需,否则一拳下去拳头爆裂而四溅则必败。但若如此下去,局部的偏 衰将最终会导致整体的亏损,故化局部亏损时,则应以壮局部之功,制整体之亢” 的法则来予以治气而格。如果整体虚损局部妄动时,则应以益整体之源,消局部之 妄”的法则来予以治气而格。假如局部整体两虚,则应以“益整体之源,壮局部之功” 的法则来予以治气而格。
二、局部与整体的互根互用
在中国武学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互根互用的,故局部或整体的偏衰亦可造 成互损。因此,在分析局部与整体的偏衰格斗特征时,还应注意“整体中求局部”或 “局部中求整体”的互根互用原则,即在局部建设、应用、施展时,要适当配以整体练 习。同样在整体建设、应用、施展时,要适当配以局部练习。故中国武家说:“善攻击 局部者,必于局部损毁中求得整体瘫痪。善局部攻击者,则局部获整体提升而功力 不竭。善攻击整体者,必于整体损毁中求得局部瘫痪。善整体攻击者,则得局部相助 而攻守生化无穷。
三、局部与整体的攻守辨证总纲
局部与整体的攻守辨证总纲,是指阴性局部与阳性整体的攻守辨证总纲,即中 国武学中的阴阳辨证。正由于阴阳是局部与整体的攻守辨证总纲,故打斗的各种格 理变化,亦均可以阴阳失恒而加以概括,故凡表里、远近、眼下所发生的出入进退失 常、上下升降紊乱以及呆狂进退、邪正不格、营卫不和、劲力不达、内外不合、刚柔不 济、虚实不明、动静不恒、疾徐不化等攻守运动动作彰显,无不属于阴阳失调范畴。从广泛的意义来讲,诸如达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外狂内敛、攻虚着实 以及调和营卫,调配劲力,内外融合、刚柔拿捏、虚实揣摩、动静平衡、疾徐顺应等攻 击方法,亦都属于阴阳的调和范围。正如中国武家所说:“凡俗者,济而统之;凡高 者,利而治之;凡圣者,智而越之;凡神者,德而顺之;凡仙者,道而然之;凡下者,引 而竭之;凡禀者,泻而合之;凡邪者,责而治之;凡筋者,柔而得之;凡骨者,硬而获 之;凡皮者,耐而敛之;凡彪者,按而收之;凡实者,散而收之;凡虚者,主而纳之,但 凡百象者,阳格着阴,阴争着阳,禀斗着身,故审其阴阳,以别刚柔,定其攻守,各执 其行。这也正是中国武家阴阳运化法则的具体彰显。
四、调和与局部整体的对统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武家调和、往来、沟通的功用一旦散失,武家的矛盾、斗争、 攻守、对抗、作战就会离开和谐道路向局部或整体的偏盛以及局部或整体的偏衰发 展而爆发冲突,其局部与整体的平衡必然失调,双方的共识、目标、主张自然破坏, 必然会逐渐出现反目、翻脸、对抗等攻杀战守征象,直至由战争来再次让双方进入 和谐。从武学的哲学根本之学说的角度来讲,打斗的发生,就是局部与整体相对平衡 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一种结果。所以,要想使打斗不再发生,就的不停地调和 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对平衡,着手阻断、破坏、驾驭局部与整体所出现的各种偏盛 与偏衰。中国武家认为:“局整者,矛与盾也。矛者攻也,攻者求也,求者活也。盾者 守也,守者护也,护者存也。矛盾者,攻守之道,存活之本,万事之发,万物之启,万象 之起。并认为:局整者,矛盾之根,斗争之本,攻守之质,对抗之实,作战之要。二者 相对而立,立则两和,和则两利。二者相忍而安,安则两平,平则两吉。二者相让而 稳,稳则两定,定则两祥。二者相斗而获,获则两丰,丰则两富。二者相争而得,得则 两收,收则两足。二者相攻而精,精则两升,升则两统。二者相守而湛,湛则两华,华 则两主。从自然角度来讲,局部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是区域的一部分,区域是地球的 一部分,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部分,太阳系是宇宙的一部分,宇宙是道的一部分。从 人类角度来讲,人体的局部即为整体人的一部分,整体人即家庭的一部分,家庭即 家族的一部分,家族即民族系的一部分,民族即国家的一部分,国家即世界的一部 分。矛盾是自然和人类的发展之根,斗争是自然和人类的存活之本,攻守是自然和 人类的立足之质,对抗是自然和人类的自主之实,作战是自然和人类的升华之要。 自然在发展,人类也在发展,而武家三谐(调和、往来、沟通)在武家五体(矛盾、斗 争、攻守、对抗、作战)局部与整体的阴阳辨证中以及五体生克辨证中起着决定性 的作用。
五、运形与局部整体的对统
运即五运,是初级武士战胜对手所必须的具体实际;形即六形,是中级武士战 胜对手所必须的具体实际,对统即高级辩证的最终结果,是通过实事求是的对立统 一辩证所出现的和谐局面。运形与局部整体的对统,是指武家通过对局部之运和整 体之形的对立统一辩证所出现的武术攻守、保健、娱乐的武家三动把控。中国武家 认为:活动乃动物之本,劳动乃人类之本,运动乃做人之本,五运乃初级之根,六形 乃中级之根,七辨乃高级之根。”所谓武家三动即活动、劳动、运动,其活动是劳动的 基础,劳动是运动的前提。所谓七辨即中国武家的辩证、辩驳、辩难、辩护、辩解、辩 论、辩明。
(一)运形功效认知
中国武术是人体攻守运动动作的一个饱和性整体,运形是人体攻守运动动作 这个饱和整体的基本构筑,其运与运、运与形、形与形之间在机理(中国武术基础理 论)、格理(中国武术攻守理论)、的理(中国武术经穴理论)上都是相互协调、促进、 辨证的,二者共同维护着人体攻守运动动作即中国武术的发展、进步、升华,是炎黄 子孙古往今来必须首先学练掌握的知识与技术,是人类活命、生存、发展所必须首 先获得的修德、振兵、治气的成人建设,由攻守、对抗、打仗、作战、防身、自卫、散打、 格斗等八大攻击、护卫、比赛的集大成。其历时五千多年经久不衰的发明、创造、践 行,早已是中华文明脊梁、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武文化的第一大功用,是人类文明 的经典标志之一。从保健角度来讲,中国武术是人体导引、养生、健身、康复、延年、益寿、长生、不 老等八大保养、健康、修炼的集大成,其依仗着人体攻守运形与人体活命脏腑的表 里辨证,依靠着人体脏腑就是人体运形的浓缩、人体运形就是人体脏腑的升华,依 托着中国武术这个人体外部攻守运动动作的饱和性整体构筑即人体内部攻守运化 代谢的饱和性整体构筑,来开展人体的八大保养、健康、修炼的,故武术的八大保 养、健康、修炼是人类最为客观、现实、精到的保健,其历时五千年经久不衰的实践、 检验、提纯,早已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中国文化的主旋律、中国武文化的第二大功 用,是人类文明的经典标志之一。从娱乐角度来讲,中国武术是人体武术表演、戏曲表演、影视表演、杂耍表演、 艺术欣赏、文化品位、评书讲演、笑话幽默等八大陶冶情操的集大成,其依仗着人体 攻守运形在三杀中的克敌制胜作用,依靠着人体运形的精绝、精巧、精湛的肢节彰 显必然,依托着中国武术这个人体外部攻守运动动作的饱和性整体构筑理念的招 法、照制、套路演绎,来开展人体的八大情操的陶冶、打造、建设,故武术八大情操的 陶冶、打造、建设是人类最为魅力、美丽、爽快的身心娱乐,其历时五千年经久不衰 的彰显、模仿、演绎,早已是中华文明主宰、中国文化的标志、中国武文化的第三大功用,是人类文明的经典标志之一。
(二)运形首选功效
古往今来,中国武学运形的首选功效就是攻守,是人类攻守本能的提纯、提高、 提升、升华,是解决人与人矛盾冲突的必须,是人类斗争的必然,是炎黄子孙制止违 法犯罪、预防恐怖袭击、维护自己不受侵害的根本。
(三)直接攻击
直接攻击是指应用某一运、某一形、某一运形所开展的直接攻击,是中国武术 局部之运和整体之形所特有的首选功效,是武术攻守进退的根本。其攻击,既可因 五运受邪而散失攻击力,亦可因六形过余夺运而优柔寡断没完没了。中国武家认 为:凡直攻者,若势火亢盛,火气上逆,疯狂而致,势失渲染而不及,不能藏本,则应 借势火而攻之,则应炼势行功而自助。若内气不足,内力不济,内劲淤阻,内失宣降 而虚弱,不能立本,则应入内而攻之,则应炼内行功而自强。若外虚弱聚,体弱壅卫, 倒歪不定,外失强悍而动作萎靡,不能济本,则应游击而攻之,则应以练外行功而强 悍。若本功不济,攻击无力,格杀不及,本失冲击而软化,不能得利,则应麓摸而攻 之,则应以强本行功而本立。若化运虚浮,化险不夷,动化不济,化失巧妙而自闭,不 能滋本,化虚不能纳力,力气上逆而致动作紧张,则应沉定而攻之,则应以灵化行功 而强化。”也就是说,在武术局部之运的直接打斗中,势失疏泄而外运失健者,则应 疏势而战。外虚势木乘犯外土,则应治以扶土抑木而斗。化火不足,火不生土,则应 补火以生土而峙。其他所有的运形均具有如此的生克辩证。
(四)间接攻击
间接攻击是指某一运或某一形除直接攻击对手外还必须关注与对手较为密切 的运行之外的相关功夫、技艺、招法、谋略、计策、战法、运动、理论、建设、三经、四 典、五法(武家十二构件)。其攻击,既可因五运六形受邪而乏卫,亦可因武家十二构 件的格变而引起攻击停顿。中国武家认为:凡间攻者,若势火亢盛,气火上逆而致疯 狂,则从构件入手而降之。若内气不平,内力过剩,内失把控,则从构件入手而治之。 若外强悍聚,身强体壮,外失自治,则从构件入手而困之。若本硬性烈,好勇斗狠,本 失自治,则从构件入手而克之。若化灵动巧,机灵鬼咋,化失稳定,则从构件入手而破 之。其他所有的运行攻击亦均可用武家十二构件来开展辩证性的间接攻击。五
(五)运格五面
中国武学中的五运与五面,是依托循径而相连的,二者密切相关,是中国武家 绝对不可或缺的知识之一。五运即势运、内运、外运、本运、化运,再加门运即为六 功,五面即左面、右面、前面、上面、下面,再加后面即为六路,根据中国武学的整体 攻击观即一元辨证攻击,可从武术的五运入手来攻击对手的五面。即势运格左面, 内运格右面,外运格前面,本运格上面化运格下面。比如,势定格于式,式子实征,则 可以采用放势的方法进行正面运化。式子虚征,则可以采用强势固架的方法进行正 面锤炼。但在一般攻守中也常常采用上攻者下取、下攻者上取、左攻者右取、右攻者 左取以及声东击西、指东打西攻守基本原则。
六、劲力与局部整体的对统
劲力与局部整体的对统问题,是中国武术运动动作的一个根本问题。劲力是局 部之运和整体之形及其它所有运动动作的主要物质基础。所以,对劲力的调节、调 理、调和亦是局部之运和整体之形攻击格律合理体现的把持、把控、拿捏。
(一)劲力认知
劲是动物体内所特有的能量彰显,是局部之运的根本动力,是整体之形的基本 支撑。力是动物体外运动动作所特有的力度彰显,是局部之运的能动、功夫、功力发 挥,是整体之形技艺完成、彰显、实现根本。二者辨证是中国武学辨证中极为典型的 阴阳辨证。劲能生力,若劲虚则生力不足,可致力虚,而最终导致劲力两虚。临阵攻击中自 己若劲不生力,则应以提劲蓄气,兼顾恢力复力,而不应单纯给力。劲能行力,若劲虚动滞,可致力行扭曲而不展,形成劲虚力弱,劲滞力断。临阵 攻击中自己若劲不能行力,则应以提劲行力,较劲活力而化僵顺径。劲能逆乱,若劲机逆乱,力行亦随之逆乱,形成劲力两亏,能量自耗。若势劲上 逆,劲随力壅,则常可导致虚浮失重、重心上移、足底无根。临阵攻击中自己若劲气 逆乱,则沉气,稳心,定神,降劲,伏体,待劲气归位后,方可进行正常攻击。劲能摄力,若劲虚统摄失职,可导致劲气空洞,力不济卫,卫离循径而出格。临 阵攻击中自己若劲不摄力,则应以凝气聚劲,待劲气复位后,方可开展正常攻击。劲为力母,若劲不养力,则劲力两虚,必致劲脱力脱,劲脱则力随劲脱,力脱则 劲随力损,故力为劲帅,劲为力母,不可不顾。临阵攻击中自己若劲不养力,则应以 运气足劲,固劲尚力。待劲得体面后,方可遵守力为劲帅,劲为力母”的基本规律而 开展攻击。
(二)劲力与局部整体的对统辨证
劲力作为攻击辨证的基本动力,局部整体作为攻击辨证的基本落点,二者的辨 证即典型的对立统一辨证,其主要原则是“有余则泻之,不足则较之,从而使劲力 与局部整体的对统关系恢复协调。在临阵攻击中,如果自己的劲力过于虚弱,对手的局部整体即使应力不够、不 足、不佳也无妨。如果自己的劲力过于强硬,对手的局部整体应力必须达到或超过 其强硬的攻击劲力,否则不是局部损毁,就是整体位移、破坏、解体。所以说,劲力与 局部整体相互为应、相对而适、相对而立。每当这种关系失常时,即会出现各种局部 之运和整体之形的失衡。故攻击作战必须遵守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基本规则。 两军对垒只有在劲力与局部之运和整体之形旗鼓相当的情况下,才能展现出精彩、 激烈、诱人的攻击格局。故作战前就必须遵守有余则泻之,不足则较之”的原则,力 求劲力与局部整体的对统关系恢复协调,才可进行相对的公平对格。比如,在比赛 前必须按体重进行比赛级别划分,就是这个道理。
浏览4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