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之所以称为“武术文化”,其考 量有三:一、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武术文 化自成体系;三、武术文化体系能全面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那么, 究竟是如何反映的呢?概括有五点:①武术中能反映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 ②武术中能反映伦理道德的人文精神;③武术中能反映排斥神学的民俗精 神;④武术中能反映“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精神;⑤武术中能反映师徒 血缘的宗法精神。这五种精神又是通过武术文化形态逐步展现的。武术文 化形态就是武术本质、形式和功能的具体体现武术的本质是攻防技击,攻防技击是武术的内核,倘若失去了攻防技 击,它就不可能称其为武术。研究武术本质,就必须弄清“武术”的含义。 翻阅古今汉字工具书籍,对“武”的解释清一色为:止戈为武,或从戈从 止。并将这种传统解释纳人所有的武术教材之中,广为流传。然而,随着 人们对武术认识的提高、研究的深人,对“止戈为武”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些新的解释便应运而生。如樊云庆研究认为:“武”字的本意是,“人拿 着兵器走或跑着去打仗,取勇敢向前冲之意”。于省吾则认为:武,从止 从戈,本意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以武器, 戈即武器。徐清祥更有想法:“武”的原义是威武示威,象征着一个武将 或武士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警戒凶恶的人。而韩建中则认为:“武”字 “本身就包含了战争与保卫和平两个要素,战争与保卫和平同时含在这里 面,于是‘武’字的战争与保卫和平的意项就对立统一起来”,“这里面有 搏斗,又有停止械斗”的意义。四种认识,按照古汉字的发生、发展、变 化过程去分析,依照祖先造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去研究,都有它 的合理性和存在的价值。
为了更好地解释和理解“武”字,我们特意考查了河南省安阳小屯村 殷墟遗址,对甲骨文中的“武”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武”字由止、戈二 字组合而成,最初的表现形式是静态的“立足持戈”,而后又形成了动态的 “持戈而行”,至于金文以及后来的变化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甲骨文中 “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并非止戈为武,而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 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 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至于“止戈为武” 的说法,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古时对“武”字的理解,主要是引申意义上的“武”,即上要手持兵器,下要步走行军。而其他方面的含义都是后人 赋予的,武术之所以称为武术,重要的是还要有“术”。那么,“术”的本意究 竟是什么呢?《说文解字》释为:“术,邑中道也。”段玉裁注:“引申为技 艺。”道路是通达目的地的,技艺则是方法、技术之谓,都是手段,所以技 艺也就被称为术。《现代汉语小词典》将“术”解释为两层意思,一是技 艺、技术、学术;二是方法、策略。泛指操作方面的技巧。实践证明, “术”有法而无定法;“术”贵在“变”,“术”贵在“活”。前面已对 “武”作了描述,再加上“术”的本意,应该这样表述:无论是与人斗,还 是与兽斗,必须使用合理的手艺、技巧、方式和方法,才能争夺地盘和剩 余价值,维持生存和生命。
以上三段话是对“武”与“术”本意的引申认识和理解,并不是现代 意义的武术概念,但无论如何武术的“攻防技击”本质是十分明确的,也 是武术文化形态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根本所在。武术的“攻防技击”本 质确定以后,其“攻防技击”转换的特征也就表现出来。形成“攻防技击” 特征是以双方格斗为前提的,双方都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手段和技术,既 可以防守,也可以进攻,或防守中实施进攻,或进攻中兼顾防守,循环往 复。一般情况下,进攻者是根据防守者的姿势而采取最佳的进攻方法,也 许是直线或曲线出击,也许左侧或右侧攻打,也许是拳法或腿法攻击,也 许是组合性进攻……,而防守者也是如此。对此,武术界的共识是:精妙 的防守,是对对手精妙的进攻的反映;而精妙的进攻,往往又是对对手精 妙的防守的反映。明唐顺之在《武编前集》卷五中讲到:“拳有定势,而用 时则无定势。……似惊而实取,似取而实惊,虚实之用,妙存乎人”。这 体现的是武术灵活多变的本质特征。由此话题我们又想到了两种古老的兵器——弓箭和暗器。由于两种兵 器在当时具有较强的杀伤力,它的实用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如十八般武艺 “弓”为首,而暗器超出了十八般武艺的范畴,这也充分说明了两种兵器的重要性。但是时过境迁,今天的武术器械并不含有这两种兵器,原因很简 单那就是这两种兵器不具备武术的进攻和防守转换的本质特征。箭的射出 是有去无回,只能进攻,不能防守,而暗器以发出为进攻,防守却变成了 徒手。耐人寻味。
分类形式是武术文化形态的中层武术的攻防技击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的。武术在分类上至少有三种形 式:一是流派的分类;二是器械的分类;三是运动形式分类。武术流派的分类所谓武术流派,是指由于不同的技术特点和风格而形成的武术派别。 早期有“长拳”与“短打”之类;“内家”与“外家”之说;“南派”与 “北派”之分;“黄河流域派”与“长江流域派”之划法;“少林派”与 “武当派”之别。现代有竞技武术、学校武术、健身武术、实用武术等今国家体委把古代“十八般武艺”中的各种兵器,按器械性能归纳为四类,即长器械、短器械、软器械和双器械。长器械指大刀、枪、棍、 戟、铲、(镗);短器械指刀、锏、匕首、鞭、钩、剑;软器械指鞭、三节 棍、梢子棍、流星锤、绳标;双器械指双刀、双剑、双钩、双鞭、双头枪 以及单刀加鞭。武术运动中的各种徒手拳术,也就是古代“十八般武艺” 中所称的“白打”。在各种说法中,不仅器械的选人有所不同,其排列的顺序也有变化, 这反映了对各种器械的重视程度不一。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两个特点: ①几种主要器械较为固定,在各种选法中都相同,如刀、枪、剑、棍等。 这说明了武术器械发展的一种稳定性。其中有些器械直到今天仍然是武术 表演和比赛的重要器械。②包涵面较广。虽有各种说法,但在排列上都有 了长兵器、短兵器、重兵器、轻兵器、硬兵器、软兵器等。这反映了它实 用化发展的一个趋势。武术运动形式的分类武术按照运动形式分类,可分为套路运动、搏斗运动和功法运动三大 类,各类又包括相应的内容。如套路运动分为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搏 斗运动分为散打、推手和短兵等;功法运动分为柔功、硬功、内功、外功、 轻功、眼功和耳功等。其中功法是2004年以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 理中心推出的新赛事,它在众多的传统功法中选出了符合“科学健康、特 点突出、方法简明、观赏娱乐”的规定项目(单掌断砖、石锁上拳、对拧 长杆、抛接沙袋、绳镖打靶、桩上徒搏)和自选项目(克服重力组、击打 能力组、灵活能力组、其他能力组)两个大类,实现了比力量、比速度、 比柔韧、比稳定、比准确、比技巧、比难美、比格斗的目标。
独特功能是武术文化形态的外表武术的功能有多种,但有主次之分,同样是一种功能,在不同的历史 阶段其排序是有区别的。如古代时突出武术的“技击自卫功能”,而现代更 重视它的“养生健功能”。无论如何,有一个基本原理是非常清楚的,那 就是:武术的“攻防技击”本质不能丢。虽然武术有技击自卫功能,但它 1978年以来,所有的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武术教材、武术竞赛规则均采用这种分 类分法,有别于“你死我活”的厮杀,其中武德制约着技击自卫的尺度;虽然武术 有养生健身功能,但它绝不是大众气功的翻版,其中武术内功融入了更多 的内涵;虽然武术有竞技比赛功能,但它的整体不可能是竞技运动,其中 武术比赛内容只是很小的部分;虽然武术有表演娱乐功能,但它不同于一 般的曲艺娱乐节目,其中“内外兼修,形神兼备”起到调控;虽然武术有 武德教育功能,但它肯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说教,其中武术的“门规、戒 律”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武术的文化经济功能明显提升,这也是本讲 特别提出的当代武术功能之一。就武术的文化经济功能而言,至少涉及武 术产业、武术市场和武术消费三大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习武 为健身、防身和修身,“三身”为长寿,长寿就可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减少 医疗开支。上海的一份调查显示:在518名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练习拳 术、剑术、练功十八法、养生气功占总人数的70. 1%,这充分反映了武术 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地位。②武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正消费于全民健身 活动当中。如武术服装、器材;武术培训、娱乐;武术旅游、保健等。③ 武术馆校的平稳发展、武术之乡的评比,拉动了当地相关产业;④“以武 塔台,经贸唱戏”,成了一些武术发源地的习惯做法,使产品、健身、休 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在中国,在 美国一部分人学习了中国武术后,再传给其他人时深有体会地说:习武不 仅使自己进人一种古老而宁静的东方心境,而且还能带来滚滚财源。总之, “以武养武”是一种必然。
浏览40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