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代山西武市发展筒述
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交通环境、尚武的性格特质等诸多原因,使山西自古就是武术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太行横拥巨川回, 三晋由来产异材(司马光)”是山西人才的特征,至清代时,山西人又以经商闻名天下,利希霍芬评价山西人:“具有卓越的商才和大企业精神,有无比优越的计算智能,有发达的数量意识和金融才华。”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清代山西武术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军事武术中产生了六名武举状元出,民间武术中产生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形意拳等名拳。
(一)清代山西军事武术发展状况
清代山西军事武术发展较好,自清凭武力入关以来,对武术的控制就极为严格,一方面限制民间武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极力发展军事武术,其选拨军事武术人才的方式沿袭的自唐创立并经宋、明延续而来的武举制。武举自建大清开始,至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共开武科一百零九榜,共取中武进士不少于8800人, 其中包括109名武状元,武状元是集武术技术与军事能力于一体的人才。在其中,可查籍贯的武状元中山西籍共六人,分别是:贾廷诏(乾隆七年)、张大经(乾隆 十六年)、马全(乾隆二十五年)、张从龙(道光三年)、李相清(道光六年)、李 广金(道光十二年)。
1.贾廷诏
贾廷诏,字号不详,山西清源人。清乾隆七年(1724)壬戌科武进士第一人。
入关后的清朝皇室,继承在关外时民族传统,一向注意武事。乾隆帝弘历说: “弓矢乃八旗之旧俗,而神武实万世之家风。”他身为一国之尊,骑射娴熟,喜爱游猎,但不废政事。乾隆六年(1723),乾隆帝遵从康熙帝居安思危,注重习武练兵的传统习俗,恢复已中断19年的秋弥古礼。每逢一年一度的秋弥大典,乾隆帝 还召见没有出过天花“以进塞为惧”的大批蒙古王公贵族,请其轮流陪同他驰骋 射猎。乾隆帝喜欢在蒙古王公、哈萨克陪臣等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武艺,使他们 “畏威怀德”。乾隆帝认为:“外夷或有习弓矢者,然较之满洲索伦相去不啻迳庭矣。外夷唯知重武,宴会百戏彼虽乐观,终不若示以射猎,彼乃诚心悦服,不敢轻 视中国,故朕每于此亟亟焉。”他经常告诫子孙不可忘记满族重视骑射的家风。
乾隆帝也喜欢阅兵,一生多次检阅八旗禁旅,乘马至教场,“亲御弧矢”,年 龄岁至80时才改乘轻舆前往教场。乾隆七年,贾廷诏就是在这种气氛下考中武状 元,授任头等侍卫。该榜榜眼是李世菸,湖南桃源人;探花是白钟襄,山西太谷人。均授二等侍卫。
据《山西通志》记载:“贾廷诏,清源人。及第第一。乾隆元年丙辰(中举), 二年丁巳,武进士。”其中纪年有误,二年另有其人。
贾廷诏并无显赫声名战绩。
2.张大经
张大经,字建常,山西凤台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科武 进士第一人。
乾隆十六年,张大经获取一甲一名武状元,授矛一等侍卫后,张大经出任陕西 兴汉镇总兵。乾隆二十年(1755),授湖北武昌城守营参将。乾隆二十三年,' 张大 经以承担缉捕造反的马朝柱,限期已满,一无所获,被部议降一级调用。乾隆二十 四年,捐复补山东济南城守营参将。乾隆二十八年,迁文登营副将。乾隆三十四年 (1769)正月,张大经奉命再升任陕西兴汉镇总兵。乾隆三十六年,张大经奉命率 领西宁、陕西官兵各1000人随从大军出征金川。三十七年二月,张大经所属的军 队一出师就包围了资哩城,他率师出中路进军。九月,出师,进攻兜乌。接下来, 张大经派兵千人驻扎在阿喀木雅,很快转移驻扎木阑坝鄂克什旧寨,十二月,大军 攻克木尔古罗及卡了。进攻造反的布朗郭宗,张大经偕待卫普尔普等直逼造反者大 寨,攻克造反者的寨。焚毁寨楼,杀死许多造反者。乾隆帝传谕交部议,从优叙 功,官加三等。正好副将军阿桂已攻克美诺的谋反的酋长僧格桑,酋长逃走遁、投 奔布朗郭宗,张大经随将军温福跟踪追到底木达,从侧面进攻布朗郭宗,一举攻克 反叛的酋长。返回后,又跟从大部队攻占底木达,生擒了僧格桑的父亲、首领泽 旺。大获全胜,出师告捷。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大军攻克聪尔拉。张大经偕同副都 统乌什哈达等,冒雪登上山口两峰,夺其碉堡。这个月,大军移营,温福进驻木果 木,张大经率领将士 500人分驻簇拉角克,乾隆帝认为这个地方处于功聪尔拉口以 北,形势十分险要,谕旨要增添兵力,协助严加防御。四月,张大经偕同乌什哈达 等攻占达扎克角山,击败大量造反的民众;居高临下,顺势沿山而下,攻克得斯东 寨。大量造反的人仓皇弃寨,逃遁而去。六月,张大经以军功得叙,官加三等。月 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这月,木果木大营溃败,温福遇害。七月,当时主将 参赞大臣海兰察传檄张大经撤兵退出。不巧路遇大量造反的民众聚集在乾海子险要地带,道路险阻又不能骑马,只有徒步尽力奋战。终归寡不敌众,张大经等将士战 死沙场,张大经以身殉职,在金川营阵亡。乾隆帝赐恤,予骑都尉世职,子孙后代沿袭。死于这次战事的诸将领都入祀昭忠祠,得到当时人们的祭祀。
张大经等有战绩者,一并绘画图形,悬挂于北京皇城西苑紫光阁。这次战死的 马全列于前50名功臣,其余的如张大经以及牛天畏、阿尔素纳等皆列于绘画的后50名殉难功臣之中。乾隆帝传谕旨:“总兵张大经效命行间,亦殊可悯,著照高天喜之例,酌减议叙”。命祀昭忠祠,寻议,照阵亡旗员二品大臣例,恩荫骑都尉。 张大经是在《清史稿》中载有传记的有限的几个武将之一。
3.马全
马全(1732 -1774)初名马臻,又名马琮,字具堂,号纯斋,阳曲(今山西 太原)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庚辰科武进士第一人。
马琛出身武将世家。他的父亲马云翱是雍正二年甲辰科武进士,曾任提标游 击,累官至参将,正三品官衔。马云翱有四个儿子,马琮排行老二。马球从小就跟 随父亲习文练武,很早就刀枪娴熟和熟谙兵术。乾隆十二年,马琮的父亲领兵参加 了平定四川大金川藏族土司莎罗奔发动叛乱的平叛战争。当时,马琮年仅17岁, 他就和哥哥马昭一起随父从军,人川作战。马云翱战死沙场。马琛和哥哥马昭一起扶父亲的灵柩回故土下葬,从此下决心继承父业,做一个像父辈一样报国立功、效 死疆场的军人。不久,马琮参加乡试,考中了武举人。乾隆十七年,赴京都参加兵 部武会试,又考中了,成为备选殿试的“武贡士”。殿试时,马琮再次考中鼎甲第 三名“武探花”。被授予二等侍卫衔,正四品。
乾隆十七年,马琮先出任潼绵营都司,接着又出任福建抚标右营游击。走马上 任后,年轻气盛的探花马琮得意忘形,憋不住劲儿,常以“武探花”夸耀于人。 有一次,他又在同事官员面前大吹大擂,说自已如何受到皇上的恩赏和器重。由于 已不是第一次这么吹嘘了,所以引起在场同僚们的反感,其中有一个自视武艺不俗 的游击,对他反复炫耀很不服气,便顶撞道:“就看你这副样子,能当上探花,八 成是靠通关节,二成是靠碰运气。”这位游击的话未落音,马琼暴跳如雷,指着他 的鼻子大声喝问:“你说我是通关节碰上的,那好,有本事你就跟我比试比试。” 这位游击冷冷一笑说道:“比就比,只怕你这位探花郎是个’见花谢'哩!”他的 这句话十分恶毒,暗示马琮是个“采花贼”。马琮如何受得了这□气!此话一出 口,便扑了上去,连续向对方攻击。这位游击促不及防,被马獴一拳打了个正着。 好在他也不是酒囊饭袋,见马琮招招都是致命之招,也拼出全身力气,进行还击。 马琮能中探花,功夫当然了得,他招招凶狠。不出十招,那位游击就只有招架之 功,无还手之力了。他想若跟马碟硬拼下去,势必吃大亏,因此趁劝架者上前劝 解,赶紧溜了出去,跨上马,向城外逃去;假如他不再吭声也就没事了,可是他边 逃边骂;“你马家十八代老祖宗!你若有胆量,就出来跟老子再干一仗!”马琮一 听,怒不可遏,冲出房间,骑上快马追了上去。他策马猛追,追到城外护城河的吊桥上,见那位游击所骑的马尾巴翘起,一把抓住,马匹受惊将背上的主人掀了下 来。马琮也翻身下马扑在一起,在吊桥上扭打起来,结果双双堕入护城河中。他们 都不会水,被淹得直翻白眼。他们的上司将他们训斥一番,然后捆绑起来,送到福 建总督衙门,听候发落。总督听了参将说明事情经过,将二人关押起来,经上报将 二人同时革职,赶出军营。马琮被革职后,只身来到京城,靠朋友周济和沿街落摊 卖艺,勉强求得一日三餐。后来,他开了个武馆,收徒授艺。乾隆二十四年,他隐 姓埋名,等待时机。不久,重新加入京都巡捕营当兵,他刻苦读书、习武,力争文 武双全,把名字也改为“马全”,来激励自己。
乾隆二十五年九月,马全在北京参加了兵部武举会试。依赖平时刻苦演练,无论内场、外场都顺利通过了,获得了武艺俱优的“双好”。冬十月,马全参加武殿试,乾隆帝亲临中南海紫光阁观看,会试获“双好”的考生依次入场考试。第一 天,御试中式武举骑射、步射,次日,御试马全他们开弓、舞刀和掇石等技勇项 目。第三天,乾隆帝又复试中式武举的马、步射。马全臂力过人、射艺娴熟,以精 湛的武功时时博得全场不断的喝彩。乾隆帝偶然觉得马全似曾相识,终于认出他就 是壬申科武探花马琛。就问马全:“你不是马琮吗?”马全立即叩头谢罪,将以往丢官经历以及报国志向禀明了皇帝。乾隆帝大喜过望,凭马全的考试成绩,钦点他 为武状元,赏赐盔甲、腰刀、顶戴等,授予头等侍卫,正三品官衔。
乾隆二十七年(1767),马全保护并随从皇上南巡,乾隆帝命他代理江西南昌 镇总兵,赏赐孔雀翎。乾隆二十八年,马全任南赣镇总兵。任职期间,他上疏校阅 各营士兵,赴禁山关隘山口巡查,防奸人阑人。上(指乾隆帝)褒其奋勉,授江 苏苏松镇总兵,擢升江南提督(从一品)”。
马全任江苏提督掌管军权以后,立即整饬军务。以往江南海防的一些配备水陆 两军的装备不合理。当时驻防崇明岛,几乎全用水兵巡逻,却配备了战马一百多 匹;而沿岸需要依靠骑马巡哨的金山、柘林、青村、南汇等营,却仅有战马几十 匹。马全立即上奏兵部,将崇明岛上的马匹一大半调配给沿岸四营。又在崇明岛增 加了战舰,改变了 “陆营少马,水营乏舟”的极不协调的防务布署。此外,马全 将《中书政考》这本当时兵部印行的兵制手册,扩大颁发给参将以下的低级军官, 组织宣讲,使将士遵守规制,军队秩序大大改善。马全得到了朝廷的赞许。马全在 江苏任上干了几年,又奉命调任甘肃提督。他人京拜见皇帝时,乾隆帝特别赏赐黑 狐褂,以示嘉奖。
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莎罗奔的侄子郎卡取代莎罗奔主持土司事务。与小金川 土司泽旺勾结,掀起第二次金川叛乱。他们依靠地势险要,道路崎岖,龟缩潜居在 石碉里,因而难以攻克。乾隆三十一年(1771)以来的五六年时间里,原四川总 督阿尔泰作战不力。乾隆帝一怒之下将阿尔泰赐死,改命大学士温福前往平叛。乾 隆三十四年,马全出任提督江南总兵。乾隆三十八年,马全人京觐见,请求入川平 息大小金川叛乱,为国尽忠,替父报仇。乾隆帝加封马全为领队大臣,特赐元狐马 褂一件,命他立即赴川作战。马全来到金川,战事正相持不下。一开始,温福一鼓 作气连夺关隘,此后,反而畏缩不前,仿照叛军修筑石碉,所谓“以碉卡逼碉 卡”,以守为攻。马全认为在地势险峻、叛敌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应该速战速决。 当时,清朝大军平叛主要有三支主力:主帅温福,驻扎木果木大营;第二支是提督 董天弼,驻扎底木达;此外就是马全所在的都统海兰察这一支,驻扎控嗒营。马全 和海兰察安营扎寨后,立即猛攻昔岭,接连摧毁敌碉两座,乘胜穷追不舍。从天亮 到夜晚,“糜战冰雪中一昼夜,卒败贼(指造反的人);’马全率军踏冰卧雪与叛军 激战,终于将叛军击溃。马全料定敌人还会反扑,纠集兵力,卷土重来。于是,由 都统海兰察先领兵在一个地势险要的地方埋伏,果不其然,敌人又蜂拥而来;马全再引军佯败,敌人紧迫不舍,进入埋伏地,海兰察率军忽然杀出,两下夹攻,再次 大败叛乱敌军。在收复地区,马全建筑起石碉,但马全不过是侧翼偏师,他的胜利 不能改变整个战局。主帅温福照旧拥兵自重,按兵不动,马全心急如焚。一天,他 亲到大营,希望说服温福调动全军主动出击。他对温福说:“金川«尔小夷,我们 却一再攻打不下,以至于多年屯兵前线,士气衰落,糜费钱粮。您身为国家重臣, 不能出奇制胜,威振敌人,每天只知道躲在石碉里饮酒议事,打骂士兵,最终拿什 么回报天子?”温福不但置之不理,反而斥责马全狂妄自大,将他赶了出来。眼看 温福的刚愎无能,将要导致全军的失败,马全却又无可奈何。乾隆三十八年五月, 他叫随他从军的侄子马国琦回家去,临行时,马全沉痛地对侄儿说:“你回去告诉 你父亲好好侍奉奶奶,我也许不能再回家了!”六月,叛军果然先攻破董天弼的营碉,继而派兵切断通往木果木大营的粮道。六月十日又开始袭击木果木大营。先夺 炮台,又断水道。温福的部队顿时大乱,纷纷争着躲进石碉,自相践踏,死伤无 数。温福中炮身亡。叛军从四面八方拥入大营,清军主力彻底溃败。六月十一日, 叛军包围了马全的营地。马全身先士卒,率众奋力拼杀,斩杀无数。马全率领的的 清军以寡敌众,迎击数十倍的敌人,而且眼看敌人云集,越来越多,还在不断地增 加。马全的部队孤立无援,有减无增,只有下令冲出重围。他率领部分精锐殿后, 掩护部队撤退。最后,马全亲手持利刃杀死数十名敌兵,力战而死,当时马全年仅 42岁。乾隆帝赐马全谥号“壮节”。马全以身殉职,战死之后,乾隆皇帝痛心疾首 地说:“提督马全乃为国家出力有用之人,今力战死事,实堪轸惜!”并下令为他 绘肖像画,挂在紫光阁内,并亲自撰写御制诗赞誉马全。诗曰:“挟翼虽英,御须 造父。设非其人,良才徒苦。陷木果木,将军愤辕。殿后捐躯,愧惜难言。”在中 国武举史上,罕见一人两次名列鼎甲的。前后两榜鼎甲,仅此一人,这就是马全。
浏览5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