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武术套路总是由许多动作有机联结组成的,动与静不断交 替出现,一般来说动则为招,静则为式。所谓动作准确,乃是要求每 一动作由动到静,无论动作路线、身体形态都要符合规矩,如同写大 楷字一样,一笔一画都要符合标准,整体来说又是匀称、工整。拿静 止动作来说,其基本姿势要求头正、颈直、收须、沉肩、挺胸、立腰, 敛臀等;上肢动作要挺拔、舒展;下肢动作要求轮廓清楚,弓是弓, 马是马,扎实稳固。当然每个动作又有各自的具体要求,拳家们说 要“五体”相称,才成规矩。

其次,动作要稳健。武术动作常常是在快速运动中戛然而止, “一静无处不静”,做到“动迅静定”。也就是说动作成型要快,又要 稳定,不能慢慢腾腾,也不能摇摇晃晃。比如我们看见有些优秀运 动员在腾空旋转中打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旋风脚,一落地便成了一个 马步架打,纹丝不动,不偏不斜,这种稳定性和准确性恰恰表现了 很深的功夫。另外还有一层意思,除了准确、稳定外,还要劲健,通 常说动作的力度好,华拳中说要有“筋骨”,如头歪、颈软、拱背、弯 腰、曲腿,动作松软,那就既不美,也不健。长拳中常常通过撑、拔、 张、展、勾、扣、翅、绷等要求来使身体的各部位表现出刚健的姿态, 犹如书法家的字写得既匀净齐正,又遒劲有力,大有入木三分之感。

做到了这些,应当说架式不仅准了,而且也有武术的“劲” 了。

有的同学说,这样一要求与武术的攻防特点是否有矛盾了?其 实并不矛盾。武术作为一种经过提炼的技术,按体育运动的职能来 说,与实用技术应有所不同,比如一个上架的动作,按照实用的要求 只要举架于额前方就可以了,手臂弯曲度也比较大,而在练拳时则 要求再向上撑拔一点,手臂呈微屈,既舒展大方,又不失武术攻防特 性。倘若架到头顶上去了,自然又太失其攻防含义,不像是上架动 作。这样就应有一个基本原则,既不要死扣住实用,但又不可失去 武术的攻防技术特性。

命方法要清楚而完整

方法是每一个招式的内容和旨意,攻防技术的具体体现。一个 人的武术动作很干净、工整、准确,但不讲究方法的表达和运用,则 显得空洞、呆板、无味。

方法首先讲究要“清”,要交待得清楚,自己对这一动作的内涵 就须很清楚,如手法中有推、叉、托、按、切、砍、劈、摘、盖、挂、撩 等掌法,又有冲、撞、劈、砸、弹、贯、崩、挑等拳法,以及顶、盘、 磕、压等肘法,各有各的具体要求,即不仅路线要清,动作到位,还 要力点准确,方法清楚,符合它的运动规律。有的同学受武侠小说 的影响,一心想练得倏忽神奇,不讲方法地求快,这种快是无意义 的。武术中十分讲究眼疾手快,但是要以交待清楚为基础,如同写 字一样,楷书未练,笔法未弄端正,就练狂草,只能是自欺欺人。武 术中手、眼、身、步各部位,要表现踢、打、摔、拿等技术,可以说方 法非常丰富,有的很相近,若要练得好,应能加以区分,准确无误地 表现,才算方法清。

其次要做得完整,所谓“招要圆”正是指完整而言的。它不仅 要求做得有头有尾,过程也清楚,而且要求身体各部位达到高度的 协调,因为一个完整的动作常常是综合性的,要有手(腿)法、步法、 身法、眼法的协同,武术中称为“八法”中的“外四法”,如手持器 械的话,还该有器械的使用方法。要做到协调配合、完整统一。如 《强身拳》中的第十五动击步搂手贯拳不仅要求击步轻快,步法走出 弧形来,同时在击步中左手虎口张开由右向左平搂,紧接右手由右 向前向左横贯拳,右脚上步同时到位。通常说“步不稳则拳乱,步不 快则拳慢”,正是说步与拳紧密配合的道理。除此而外,躯干的活动 要跟上,“身到步到”,“步随身转”,如上述动作,身体还要有在迂回 闪让中进击的旨意,身体不能直板板地朝前,微微侧身,极其微妙,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身法”要活。还有,眼睛要随着运行,“眼随手 动”、“目随势注”。动作停了,眼睛在运动中也止住,注视于一点上, 这样才算把一个动作方法表达完整了。

“外四法”中要数身法最难,“打拳容易身法难”,是最见功力的 一法,要做到“腰似蛇形”,自如地配合四肢的攻防动作变化,表现 出吐、吞、闪、展、冲、撞、挤、靠的身法。只有在动作准确、完整, 练到纯熟的基础上反复琢磨,才会有富有神韵的身法。看一个优秀 运动员表演时,他的身体伴同动作变化而一斜一探、一拧一折都十 分得体、有味,正是“拳打千遍,身法自然”的结果。没有深厚的基 础,没有反复琢磨和体会,生硬地模仿追求,东扭西歪,就会出现 “东施效颦”的结果,非但不美,比没有身法还要难看。

劲力要顺达而充实

力度和劲力不是同一个概念。力度是人体维持一定姿势时内 含的劲,相关的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使人感到劲健有力。武术 中的劲力通常指发劲,尤其是在击打动作中用一定方法打出来的力 量,武术中常要求具有“寸劲”,也就是讲究爆发力。

不同的拳种发劲方法不同。诸如刚劲、柔劲,化劲,崩撼劲、 翻扯劲、缠丝劲等等不一而足。但最基本的一点是劲力要顺达,讲 究发力顺序,武术中有“三节”、“六合”的说法,手和脚为梢节、肘 和膝为中节、肩和胯为根节,这六个部位在运动中相和谐,称为 “六合”。比如一个冲拳动作,不是单凭上肢肌肉的力量来打的,而 是“起于腿、发于腰、传于肩、顺于肘、达于手”,若是靠提肩甩肘 来打拳就显得很不活顺。有些动作起于根节,而有些动作则是起于 梢节,如云手、翻腰等动作,两手常常要积极带动身体的转动。

其次是劲力要充实,假若一出拳,一踢腿软绵绵的(个别拳种除 外),人们会摇头,怀疑你到底会不会武术。长拳中发劲在“顺”的 基础上要“达”,“达”就要在末端使力量显示出来,冲拳要力达拳 面,弹踢要力达脚尖,打出来要有“蹭”、“蹭”的声音,铿锵有力。要 使动作力量充实,除了讲究顺序之外,还要看是否会用刚柔法,许多 动作都是开始起动要放松,逐渐加速,力达末端时达到最高速,这种 劲力既速敏又有弹性。如果开始就使足全身的力气,该放松的肌肉 也过分紧张,劲力不但发不出来,而且显得笨拙,武术中称为僵劲。 俗话说:“柔中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生铁虽硬却太脆,不 堪一击,而合金钢则硬中有韧性,才坚固。

因此看武术中劲发得好不好,就要看它打得顺还是不顺、活还 是不活、脆还是不脆。

辱节奏要鲜明而多变

古书《礼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 之。”这种音律上或奏或停的变化体现了节奏,其实表现节奏远不止 如此,时间、空间中的一切运动变换构成了更广义的节奏。表现在 武术中除了动与静,还有轻与重、快与慢、起与伏、长与短的变化。

武术中动与静变化,形成了独特风格的节奏,它要求要么不动, 动则快如疾风;要么不停,停则骤然而止,周身无处不停。换句话 说,动作节奏要鲜明,铿锵有力,清晰可辨,诗人杜甫形容公孙大娘 的舞剑,“来如雷霆生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一 “来” 一 “罢”, 恰恰体现了武术中动静分明的节奏感,如果用乐曲来打比方的话, 它更像进行曲而不像小夜曲。应当说动静的鲜明是武术最基本的节 奏特点。

在整个套路中往往不都是拳拳到肉的实力,常常是有重有轻, 犹如歌曲中的重音、弱音符号一样,时重时轻,使节奏更加起伏多 变,武术十二型中有“重如铁”、“轻如叶”之说,如震脚、砸拳、踏步 等动作力沉千钧,而弧形步、“燕子抄水”则要轻巧,若风飘柳絮。就 一个动作来说也常常包含轻与重两个方面,或先轻后重,或先重后 轻,强烈对比,则显得重者更重,轻者更轻。

起与伏,则是从动作的空间运动来讲节奏变化的,它像乐曲中 的音调一样,时而高昂,时而低回。武术中的动作大致分为高、中; 低三种动作,叫“上盘”、“中盘”、“下盘”,从套路结构上说,要求 “三盘”错落,起伏跌宕;从技术要求上说,高的动作要挺拔,有顶天 立地的气概,低的动作要低得下去,有海底捞月的功力,而中盘动作 则稳如磐石。这种高低的变化不仅提高了健身效果,而且从美的角 度,高低呼应,相互衬托,才激荡人心。

快与慢也体现一定的节奏变化,像乐曲一样,时而激昂奔腾, 时而徐缓舒展,武术总的节奏是快的,但却不是那种形同木偶戏般 地一快到底,优秀运动员为了充分地表达身法和动作的韵律,常出 现以慢带快或快后转慢而后更快的生动节奏,增加了动作的生动 感。谚语中说“快而忌毛”、“慢而忌温”,正是从快慢上提出的要求。

 

浏览6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