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使命——武术能进入奥运殿堂吗?
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归根到底是一个中西方文化的问题。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自鸦片战争以来便拉开了序幕,奥 林匹克运动进入了中国,也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时期。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为引进先进 的西方文化铺平了道路,中国的近代体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奥林 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从相互排斥转向相互交流。在“土洋”体育之 争以后,武术也从身传口授的师承之中开始了碰撞以后的第一次交 融,并成为一种历史的趋势。
就竞技武术的发展道路而言,新中国在确立武术为国家开展的 体育运动项目之后,在继承传统发扬民族体育的前提下,大胆参照、 吸取了体操的竞技方法,于1959年出台了第一本武术竞赛规则。自 此开始了中西体育交融、发展竞技武术的新篇章。几十年来,人们 不懈地探索追求,使武术在曲折的发展中不断地前进。是20世纪 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为武术走向世界带来了契机。一方面是世界 范围内广泛的民间交流,另一方面是竞技武术一步步走近奥林匹克 (武术已经进入六届亚运会,国际武术联合会也已被世界单项体联认可)。 从历史的观点看,它是中西方体育再一次碰撞。
当然,中国武术就它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 深邃的意蕴,堪称一个东方体育大系,可以与西方崛起的奥林匹克 并肩媲美。
然而,面对现实,奥林匹克已为世界所接受,一方面它在人类 的文明与进步,和平与友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地位是无法 替代的。另一方面,武术走向奥运会,不是一方吃掉另一方,而是双 向交流的互补,今后的奥运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而是高层 次上的融合。应当是人类进步的一种趋势。
不可避免,武术在走向奥运的历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 所遭遇到的矛盾和碰撞是必然的。诸如武术丰富多彩却又有庞杂 纷繁、缺乏西方竞技中技术明确规范的一面,它追求的整体气势和 战斗意境,与西方竞技中注重动作体现“更高、更快、更强”不相吻 合,如此等等。
既然要交流就免不了碰撞,既然要进入就必须付出。这也是历
史的选择。
竞技武术是武术的一翼,与传统武术当有区别。它既要保留民 族特色,又要进入奥运,符合竞技体育的一种思维定势。这正是数 十年来曲折、徘徊的根源,探索和争论的焦点。
1996年以来出台的武术新规则,显然在健全竞赛机制,增强技 术的区分度,提高评判的准确性等方面,又向奥林匹克运动贴近了 一步。
武术走向奥运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里,我们要讨论的不 是武术该不该进的问题,而是应当如何进的问题。
这一探讨,尚是开始,远不是终论。
武术的风格
武术流派知多少?
不少喜爱武术的观众看了武术比赛后,都为中华武术的丰富内 容和运动员的卓越功力而振奋。赞叹之余,也有一些看法和议论。 有些自选套路的比赛,风格比较单一,技术内容雷同。
武术竞技运动的比赛,不单纯是表演,需要有统一的技术规范, 分优劣、见高低。但是,在通向技术高峰的道路上,可否以我之条件 创我之技术风格呢?
纵览我国武术历史的发展沿革,明清时代可说是拳种林立、流 派纷呈的鼎盛时期。明将戚继光总结了当时的十六家拳法,并赞誉 了富有技术特长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 “张伯敬之打”。《小知录》中也有“使拳之家十一”、“使枪之家十七” 之说。棍术也不下十几种。至清末民初,记载或传练中的拳种、拳 套、流派,交相混杂,已不下百余。
显然,拳种和拳套不能相提并论,作为强身和防卫,拳套可以 层出不穷,而拳种却应有较完整的技术和理论的体系。拳种和流派 亦不可混同。武术中的流派应指同一拳种中的不同技术风格而言。 如太极拳中,长期繁衍出陈、杨、吴、孙、武等式,可谓不同流派;又 如通背拳中有“洪洞通背”与“祁通背”之分;查拳中有“冠州查”、 “任城查”之别,技术风格各呈丰姿。诚然,要称得上是一种流派, 就需要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长期为人们所公认。
武术套路作为一种表演性的竞技运动,它的技术风格则偏重在 从劲力方法、动作结构、节奏处理等方面去产生不同的技术风格。 如北京和山西两支武术队,可属当时武坛上的两强。两相比较,风 格上各有不同,北京队注重动作的准确、大方、稳健,较强调气势完 整;而山西队动作细腻多变,节奏变化脆快,擅于动作挂串。近年来 自选套路的技术发展是很快的,尤其在动作速度、结构布局、难度技 巧等方面提高很快,体现了我国武术运动员身体素质的飞跃,凝聚 着教练员与运动员长期坚持系统训练的结晶。然而所暴露出的风格 不突出,缺少个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面。六十年代里,几乎各队都 有自己的特色,如上海队的舒展大方,山东队的刚健扎实,吉林队的 浑朴勇猛,江苏队的潇洒飘逸,广东队的沉稳强雄等,对有些老观众 来说,至今还记忆犹新。
目前,我们有些运动员对发展难度技巧非常用心,而对基本技 术和整套技术风格有所忽略。看到一些难新技术动作,学得快,用 得也快,匆匆从原套路中“挖下来”、“补上去”,甚至有的在临比赛期 间还在更换,这样凑成的套路是很难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的。相互 学习当然是必要的,仅从表面形式上学,而不能加以融会贯通,也就 很容易雷同。也有的运动员为丰富自己的套路内容,从其他拳种吸 取动作,掺入自选套路中,似乎有些别致,其实反尔使整套格调不 一,显得不伦不类。
说了这些,并非对运动员求全责备。他们优厚的身体素质和卓 越的技术水平是无可非议的。如果能在技术风格上结合自己的条件 深入地探求,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定能更上一层楼,呈现出武术有不 同的风格、韵味和风采。
有志者要有滴水穿石、铁杵磨针的坚韧毅力和百折不挠的钻研 精神,在武坛中独树一帜,自成风格。
武术与美学
浅谈套路中的定势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中国武术的套路运动在世界独具风采,不仅具有军事价值、健 身价值,还有美学价值,使人们从中得到艺术享受和美的教育。
然而,在套路运动中能引起美的有哪些因素呢?武术套路的美 学因素又有什么特征呢?
武术套路总的来说是一种运动的技术美。在起伏转折、闪展腾 挪中,时空变化兼有,造型与动态交替,刚柔相参,神形具备。可以 说既有形式美,也有意境美;既讲究本色美,也讲究艺术美。
篇幅所限,先从武术定势中的形式美谈起。
形式美,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直观的均衡对称和变化统一。
武术的定势之美,首先体现在肢体的匀称、平衡上,如长拳中 基本姿势要求头正、颈直、沉肩、挺胸、立腰,上肢舒展提拔、下肢 沉稳劲健、四肢和躯干的部位要相宜。华拳话中说,“五体称,乃可 谓之形备”。如一个“提膝亮掌”动作,右掌上撑略前,左手下勾于 身后,使其上下对称、前后呼应,左腿屈膝上提向右扣裆,而头和躯 干则向左扭转,使其左右均衡,于是在您面前就会呈现一个仪态潇 洒、坚实稳定的优美形象。如向右转头就会大相径庭,既不协调, 又不平衡。形意拳中要求“不偏不倚”,就三体势来说,顶平项直, “三尖”相照,做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一手在前略高, 一手在后于腰侧,两脚四六分力、前后左右相当,使您感到沉实而 稳健,犹同山岳一般,有无坚不摧之气概。八卦掌中的“孤雁出群” 势,两手同摆向一侧,似失之平衡,然而两脚前后相错步,躯干向两 手一侧扭转,形成了上下、左右的对应,既有绕圆心而动的平衡感, 又体现了变化中的统一。
武术定式的形不仅求“称”,而且求“劲”,通过五体的五个线条 的撑、拔、张、展、勾、扣、翘、绷,形成一种内含骨力的遒劲,给人 一种雄健奔放的阳刚之美,与舞蹈中“纤腰舞尽春杨柳”的婀娜形姿 迥然不同。若春兰秋菊各领风骚。武术定式有一种令人振奋的塑形 美,可以说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骨法”相类同,它犹如一手工端 俊秀的楷书,既现正匀称,又有入木三分的骨力蕴含其中。
浏览4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