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式白鹤亮翅:此为过渡重复架式,与第六式相同。第十式搂膝拗步:动作:左搂膝拗步,与第七式相同。右搂膝拗步,动作原理相同,唯方向相反。左搂膝拗步,同第七式。要点:此式包括左右三个搂膝拗步,中间过渡要求重心的变换, 脚步外撇弧度和进步线路的变化要恪守第一个搂膝拗步的要求。动作用法和姿势要求基本一样,换接处的重心变换、脚步 外撇弧度及进步路线有所不同。大多原理相同,而方向互变,力求身法灵活平稳°实用上保持中轴稳定而灵变得法、快速轻灵。慢练有助于养气炼丹,对腰腿之病也有很好疗效。手挥琵琶:第十二式转身顺掌:动作:接上式。两掌相合,掌心相对,似搓掌揉球。提左脚,向左侧横开一尺许,同时左臂呈搠弧形一起横格,重 心由右腿渐移至左腿,右手顺身手在左臂下端推掌坐腕,成左弓步。要点:此单式为一个动作,主要是展示手挥琵琶后的变化嗯势 横劲,上搠下击的技法,但重心和腰的跟动是最重要的。手、脚内劲一起到位。呼吸不能明显,沉气鼓腹而成混元一气,仿佛抱球欲推未推之意。第十三式搬拦捶式:动作:回身抽撅:上动不停。腰向右转靠,意达右肩井穴处;右手与左手相搓划圆后,搠向右侧;重心转移至右腿,右手由护裆拂至左胯侧,成右弓步。侧身上步搬:上动不停。身体左转,重心随腰渐转至左腿,右腿提起向前经 左腿侧划弧出腿,落至离原地两脚距的地方;右手划圆弧与左手 叉于胸前,右脚跟先着地。进步拦:上动未停,渐至移动重心于右脚,脚落全实,同时左手由左侧向前拂过,左腿随身体的右转而上步。落步锤:右手经头向右侧内旋,从右腰间推出。同时,左手护左侧,掌 内旋360。后,与到达左侧身前的右捶一同推出,左掌护于右捶之上。要点:此势在进中上步,进中护化而击,重心变换虚实灵活,做到迈步如猫行,速度均匀,呼吸顺畅,上下相合,脚手齐动,身正、 步稳。步法和手法要随腰转动,搬拦时不可抬肘,右拳出去呈螺旋式,定式为平拳,虎口转身内,拳自然握实,意达所致。第十四式如封似闭:动作:开合搓手:接上式。右拳意往前出,随后往后收回,平拳由外旋转腕渐变 至掌,同时,左掌也意在拳匕先往拳背和腕处回搓,随后往前平掌 推出,重心稍向后坐,成合手搓手之开抱式,两掌心相对。双揉封闭:接上式在腰意带动下,抱球式之双掌慢慢合拢,并随着重心 的前移而向前推按而出,两掌成相对竖掌,可距由大渐小,前手不超过左膝。要点:此为典型暗劲训练式,开合搓揉要求与神意气一致。注意重心随身子细微变化,身正松肩坠肘,弧臂要符合要求。这是欲开先合,欲合先开的有开有合的训练,注意分法、开合、明暗等劲。右拳回收时由拳旋缠变掌之势要认真体会。第十五式十字披红:动作:侧架十字:接上式。腰身左转,重心渐至左脚,右手随身转之时,向前推 过右手,并随左手向上搠至侧身十字架手。十字分披。上动不停。腰身右转回至马步中裆,十字架手在面前,左右手 各自分两前侧划圆弧而下,至膝前,掌心朝外。第十六式左顾右盼:动作:回架十字上动不停。随之双掌内合相叉,由下至上又回到十字正架势, 左手在内,右手在外,高与口平。右盼式:接上式。左手由内向下与右手相挽花,右手绕过左手°此时重 心在左腿,右腿向后弧形撤半步。随即右手由胸前搂,左手由内 向下而过至右膝,以脚后跟为轴,左脚内扣,左右脚尖方向相同, 随后坐腕吐意。左顾式:上式略停后,右脚内扣,身体左转,重心在右,左手由坐腕弧形搂过裆至左膝,同时,左脚向后弧形撤半步,右手翻掌旋弧,由下向右经面前推掌而出,重心渐至左脚,成左弓步。要点:成语有“左顾右盼”,而动作是先右盼再左顾。后撤弧形步,先是脚尖着地,后随重心的到位而全脚着地。腰身转动与手脚要协调一致。第十七式双探分掌:动作:接上式,不停。左手随搂膝之后继续向后内旋腕至内腰间,与 右掌一起向前平掌插捅,掌心朝上,右掌与左掌同时变化方向,向 左、向下回搂过胸前,随着重心由左向右到中定马步时,右手回收至腰间,然后翻掌与左掌一起向前、向外插出,手尖不过脚尖,肘间在腰隙不离不靠?要点:这是一个外动幅度小而内动力度较大的过程,手上动作变 化不多,而重心变化、腰身回正是很关键的。手上的变化都是内旋转腕,插掌练时平掌、用时翻掌成竖 掌或坐掌,要认真体会。用法:拳理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而脚、而腿、而腰,定须完整一气……”仔细体会过程,可单一训练双插掌时的 发劲抖身。另外一种是炼内丹时只沉气鼓腹,而不像技击之用的吐气发力。这一式两用就是一个内丹的养气和拳技的练气过程。第十八式揽雀尾式:说明:此如雀尾式是在本路中重复较多的式子之一,但在过渡和衔 接中又有很大不同,是在拳技运用中遇到不同情况时灵活变化的式子。后面的动作与第三式基本相同。动作:翻压插掌:接此式。左掌稍牵引前伸,进而转臂翻腕成压掌,右掌从腕、 臂间向左斜插出至左肩处,同时重心由正马步渐至左腿。腰身右转,右臂与右手随之沉肘,左手、左脚同上。接下来动作,与第三式中虚步拧转动作相同。然后连接式子弓步靠搠。要点:虽然是重复式子,但相同之中又有不同,含有灵活变化之意过渡衔接的方式是多样的,方向也较为独特,尤其是在重 复衔接处(虚步拧转),方位有一定原理,实际用法则是可变化的。翻压插掌”已把其用法说明白了,若不曾双掌出击(上式), 而是灵活变为左掌切压对方一拳掌,然后右掌斜插对方空虚处 (胸或咽喉部位),接下来的变化和用法与第三式相同第十九式斜走单鞭:此式与第四式顺拉单鞭基本相同,唯走势方向为东南方,是斜角,故称斜走单鞭。第二十式肘底看捶:动作:接单鞭定势之后,重心开始后坐,右腿微屈,渐渐承受重宁蔽心,左脚变虚;左手朝下、朝内搂,内搂至胸前,右手呈勾手状,屈 身色肘从右腋窝经右肩绕至头后;同时,在两手弧形划动过程中,重心 I渐由右腿变至左腿,右腿上前一步后,继续承受重心,左腿与左手 叁一起动。上动不停。,手由勾手逐渐变成拳头,从头顶百会沿面前 中线下行至胸前,至左肘下方,同时左手从胸上由内朝外转臂旋腕成沉肘竖掌,左脚向前虚出半步,重心在右脚。上动稍停后,腰身左转,重心在左脚渐实:左手掌心朝下, 从腰肋搂过,转腕,右脚同身体一起向前上步,屈肘;用臂格压肘势。要点:此式有两次现肘,仍需坠肘沉肩要注意把握虚实与上步之变。转身上步腕臂圆弧运动要顺畅自然,勿有棱角和明显停顿。用法:这里之所以叫“肘底看捶”,其意义是先沉肘,用肘或臂沾粘对方,然后平托住对方,在底下击捶。另外右手的转臂护头,一 者可破解对方抓头之法,二者为护头之用,士者为经络、劲路、神意锻炼之用.
第二十一式左倒撵猴:动作:接上式。右拳由右向左下经右膝成屈臂搂膝状,与身体左 转同时搂走,放置右膝侧,同时左手由腰向后、向上经头左侧,向 右侧推掌而出,左掌通过人体中线时,左掌与身体一起右转,然 后一同推出。接式。腰身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左臂与手外旋而上与胸同高,同时右手外旋解腕,随身拂动成捌,掌心与左掌相对,右脚跟虚点地重心在左脚,以腰胯为轴,左转而沉坐,两手呈分掌势(两 掌心相对),右脚随分掌时提起向外蹬。第二十二式右倒撵猴:动作:上动不停。重心仍在左脚,右脚外蹬后,随身体右转而右摆。脚落地,与左脚相距尺半许,随之承受重心,右手随身右转而收至胸前,呈采势,左手随左脚由左至右转动,手呈搠势,脚呈先摆后蹬之势。要点:肘底看捶后衔接变化之势,有一个类似搂膝拗步之式,注 意顺势连贯之动作。左右倒撵猴主要是腰身灵活转动,并协调手脚的进退攻 防。退中有打有防,顺势而化打,是太极拳中唯一的一个明显退 步用法,可左右连用两遍。武当三丰太极拳的倒撵猴之独特性是,腿脚之高低根据功 底深浅和运用时对方空当而定,但用时不宜超过胸高。
浏览6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