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攻守的形式
攻守形式这一概念可以从不同意义来解释。一是与搏打厮杀相对而言,在这一 意义上的攻守形式,实质上就是指武术攻守本身。二是与攻杀战守相对而言,在这 一意义上的攻守形式,实质上就是指武学攻守本身。三是由搏打厮杀、攻杀战守衍 生的一种攻守保健形式,在这一意义上的攻守形式,实质上就是指武术康复、健康、 强壮的攻守性身体建设。四是与攻守保健相近的攻守性的延年益寿形式,实质上就 是指武术修炼、延年、益寿的攻守性身体调理。五是由搏打厮杀、攻杀战守应运而生 的一种攻守娱乐、教育、训练形式,在这一意义上的攻守形式泛指武文化、武哲、武 学、武术、体育竞赛中的各种人与人的直接性的攻守对抗形式,包括:散打、打擂、拳 击、跆拳道、揉道、摔跤、围棋、象棋等。六是泛指天地万物任何一个整体内外形形色 色、千变万化、各种形式的攻守形式。本书所讲的攻守具有以上的六种形式,但仅浓 缩于精华的人与人的攻守运动形式。
一、攻守渊源
攻守渊源即攻守的来源或打斗得起源。从广泛意义上说,既然攻守是天地万物 任何一个整体内外形形色色、千变万化、各种形式的攻守,因此,它就来源于天地万 物本身,是天地万物均拥有的基本特性。从浓缩天地万物精华的人的攻守来说,既 然攻守归根结底是由自己的得失、需求、欲望等所决定的,因而它就来源于人的得 失、需求、欲望问题。但武学中所讲的攻守渊源是指人类攻守形式意义上的来源,主 要是指根据攻守基础的基本来源不同所形成的攻守类别,如动文化、动哲、武文化、 武哲、武医学等。而武术攻守理论中所讲的攻守渊源是指个人攻守形式意义上的来 源,主要是指根据攻守基础的基本来源不同所形成的攻守类别,如武功学、武技学、 武艺学、武术基础理论、武术攻守理论、武术经穴理论、武术身体建设、武术道德建 设、武术能力建设等。就单纯的武术渊源来讲,武术源于中国古人的攻守本能,源于 中国古人的攻守意识,源于中国古人的生存所需,源于中国古人的生产劳动,源于 中国古人的攻守矛盾,源于中国古人的攻守斗争,源于中国古人的攻守对抗,源于 中国古人的搏打厮杀,源于中国古人的攻杀战守,源于中国古人的浴血拼杀,源于 中国古人的攻守计策,源于中国古人的攻守谋略,源于中国古人的攻守智慧。
二、武学攻守内容与形式的辨证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攻守亦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其间的关系 是阴与阳的关系,属辩证法范畴。在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的辩证和辩证法中的对立 统一,完全适用武学攻守内容和武术攻守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武学攻 守中的同一种内容可以在不同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形式,武学攻守中的同一种形式 在不同情况下也可体现不同的内容,武学的攻守内容决定武学的攻守形式,武学的 攻守形式依赖于武学的攻守内容,并随着武学攻守内容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武 学的攻守形式又反作用于武学的攻守内容,并影响和推动着武学攻守内容的多彩 和丰富。
三、武术攻守内容与形式的辨证
中国武术的攻守内容就是中国古人搏打厮杀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总结。中国 武术的攻守形式主要是人与人的直接攻守对抗。在武术运动中相同本质的中国武 术攻守,其攻守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中国武术的攻守内容单说具有代表性的 拳种就有几十种之多,单说独具特色的器械就有近百种之多。就其攻守的形式,各 拳种有各拳种的运动风格和攻守特点,每种器械的使用和挥舞均有其独特的优势 和绝佳的运行轨迹。所以说,中国武术攻守的运动形式不仅丰富多彩,而其内容也 是极为翔实的。
应当注意的是:相同本质的攻守内容,可能采用不同的运动形式,而且同一攻守 形式也可能被不同内容的攻守所采用。如拳击、跆拳道、柔道、摔跤、围棋、象棋等。
应当指出的是:同一攻守形式虽然可以为后世所采用,但其意义、作用、行进则 会有所不同。所以从道气学说来讲,内容、形式、本质的三位一体辩证在这里更为恰 当。比如我们在分析武术攻守的时候,应当首先看到其内容和本质,而不能仅看其 形式是否相同或类似。研究攻守形式问题是为了使它更好地体现武术攻守的内容 和本质,而不能单单陷入在形式的困境之中。但也不应该忽视武术攻守形式对武术 攻守内容和武术攻守本质的反作用。必须明确,只有好的武术攻守形式才能有效地 服务于武术攻守的内容和本质,促进武术攻守的发展。所以,对武术攻守的内容、形 式、本质,既不能等量齐观,还得全面认识,是不能有任何片面性的。
第五节攻守的运用
研究中国武术攻守的目的,在于在当代社会中的运用,在于提高世人的攻守能 力,在于加强人们的攻守修养,以便更好地掌握攻守的运用原则,从而创造出更富 于活力的奇功异招,以利于个人、集体、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性支撑。如果对中国古 代攻守的研究,只停留在搏打厮杀上,只停留在学术性的探讨上,只停留在理论的 切磋上,那丰富多彩的中国武术,也只能藏在打斗之中,使人们见不到它更多的炫 目和光彩。为了使中国武术攻守发挥出应有的社会价值和无法替代的鼎立作用,我 们必须全面了解中国武术攻守运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掌握武术攻守原则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中国古代的武术攻守原则,是中 国古人攻守活动的经验总结。为了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的特点和现实的客观情况, 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深层次的掌握。武术的攻守活动是人类本能性的身心活动,一 个招法的形成不仅有变化着的客观条件,而且尚有条件以外的许多看不见、摸不 着,但又起着重要作用的东西。因此,对武术攻守原则的运用,不能教条照搬,而应 当在掌握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
中国古人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训练等不同领域对武术攻守的运用, 虽然各有各的攻守原则,但就总体来讲,基本遵守如下一些原则:无为而攻,自然而 守;注重攻势,胸有全局;因变制变,变中取胜;考虑整体,完善周密;谨慎持重,小心 翼翼;奇正相生,出其不意等等。
二、加强武术攻守修炼
一次斗争、一次打斗的成功与失败,关键在于实施者武术攻守水平的高低。实 施者如果善运奇招,且妙法迭出,往往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既能使劣势变为优 势,又能使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从而收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之效,赢得转劣 为优、转败为胜之功。
攻守水平的高低,决定于攻守修炼的深浅。一个人要想在攻守中立于不败之 地,就得不断加强攻守修炼,在武术的理论、实践、建设上下工夫,进而提高攻守水 平。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自己的攻守修炼。
中国武家认为:“识广攻法正,招多守护奇。见多才能识广、功高才能盖世。”所 以说武家必须修炼博学多智、见多识广之功。
中国武家认为:“狭路勇者胜,无胆万事休。一将勇敢一群搏有勇气才能奇 谋,一分胆量一分福有胆才敢攻击。”所以说,武家必须修炼勇毅坚韧、胆略过人
之功。
中国武家认为:“优柔寡断难成事,粗心大意多有失。寡断多误事,大意失荆 州。”所以说,武家必须修炼能谋善断、慎终如始之功。
中国武家认为:“肚里能容天下事,胸中能容百川水。胸襟狭小必拒忠言善意, 鼠肚鸡肠必嫌百姓平民。”所以说,武家必须修炼容言容事、宽宏大度之功。
中国武家认为:“笨拙多怀事,肤浅多穿帮。笨拙肤浅武之攻守大忌,精灵古怪 武之攻守大成。”所以说,武家必须修炼革新创新、运巧敏捷之功。
武术攻守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也不是花上累月之功、经年之力就能 练好的。历史上众多的武家,尽其一生都在努力培养自己的武术攻守能力。
三、培养武术攻守谋略
中国武术中的攻守谋略,是对所有攻守能力的综合,是以攻守韬略、兵法、计策 为基础所形成的攻守实现,是武术攻守的理性认识、悟性认识、预测性认识。如果对 攻守谋略加以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中国武家认为:“有预测才有先知,有先知才有先手。高瞻远瞩才能运筹帷幄, 登高望远才能决策千里。”并说:“有感性才有理性,有理想才有悟性,有悟性才有预 测,有预测才有先知。”所以说,武家必须拥有高深的预测能力。
中国武家认为:“观察才能求事,思考才能求是。实践才能明理,应用才能明辨。 明察秋毫才能准确把握,知根擅断才能无误出击。”所以说,武家必须具有敏锐的观 察能力和周密的思考能力。
中国武家认为:“风头浪尖瞬间逝,动中求取才是真。运筹帷幄才能风雨同渡, 审时度势才能叱咤风云。”所以说,武家必须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中国武家认为:“得劲者顺便,得力者势足。得能者持久,得量者稳重。得态者先 知,得势者先手。善借外力才能博采众长巧用天时地利,善用内劲才能随机应变巧 用功法势头。”所以说,武家必须具有善借各家之长、善用自家之长的能力。
中国武家认为:“主动春常在,严密得自然。有系统的筹划才会有积极主动,有 周密的布置才会有应用自如。有严谨推理才有大好局面,有准确预测才有辉煌未 来。”所以说,武家必须具有灵活的筹划、估计、成算能力。
五、防止武术攻守失误
中国武家认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也就是说,任何一 个攻守谋略家,无论他多么高明,也有计划不到,谋划不周的时候。任何一个武术 家,无论有多么精湛的功夫、技艺、招法,也有失手和败北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不失 手的武家,世界上没有没打过败仗的将军。
古往今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有成就的攻守谋略家,总是从失败中吸取教 训,尽量减少在攻守中的失误。总是从被动中奋发图强,尽量减少在攻守中的狂妄。 总是从胜利中总结经验,尽量加强在攻守中的知识。但凡武家,自己绝对不做失手 之举,也不会轻易动手出击,更不会打无准备之战,但胜败、精道、失误的事谁都难 以避免。在武术攻守实践中,造成攻守失误的原因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还有 自然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急功近利,丢弃章法;小利障眼,失之远谋;谋主专 断,排谋拒谏;意气用事,不能自已;听信谗言,宠信奸佞。
浏览5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