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型与步法:步型分平步、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半马步等,每一种 步法因两脚位置不同又有左右高低之分。平步:两脚并列,脚尖向前方,两脚之间距离约本人肩宽,如预备式之步型。 弓步:弓步的屈膝小腿与地面垂直(标准90。),不能向前或不到位,不能左右歪斜;后腿伸直,如搂膝拗步定势步。马步:两脚平行并立,两脚尖微向外斜,要保持大腿胫平实,接近水平,大腿与小腿胫夹角成90。膝盖不能超过脚尖,胸背直上,不 可前倾后仰。半马步:像单鞭定势步一样,前腿承受的70%的重力,屈膝90。后腿微屈,承受重力的30%。此步似马非马,似弓非弓,故名。仆步:一腿伸直,脚面平实,一腿屈膝向下坐,承受重心,如回头扑 食、单鞭下势等步。虚步:两脚前后分开,后腿屈膝微坐半蹲,前腿后跟着地,脚尖虚向 上,前虚后实,如怀抱琵琶。歇步:为过渡步,在拳架中,两脚交叉靠拢全蹲,前脚全实着地,脚 尖外展,后脚前脚掌着地,两腿靠拢紧贴,臀部坐于后脚接近脚跟处,有左右之分。身形与身法的静态各部要求:武当三丰太极拳身形体现于整体性, “一动全身无有不动”。静态是相对而言,转身进退时,随手脚同行,不东倒西歪,前俯后仰。纵横高低起落反侧背合度圆匀,内在要明阴阳,晓三节,达四会梢,运五脏,和六盒,外形顾盼七星,暗走八卦九宫,头要正,顶要 贯,项要竖,肩要沉,肘要坠,腕要垂,手要展,胸要含,腰要塌,背要拔,臀要收,裆要圆提,膝要微屈,胯要松活,足要抓扣。动态行功要领:动静相互为根, “动之贝”分,静之则合”,太极拳之要义。行拳推手,打手实战,均各有妙处,而动静之根,原理一气是相通不变的。因此,身形身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贯顶调裆:贯顶,指头向上虚领顶劲,使神贯于头顶才能提起精气,拿住丹田之气。调裆提肛如忍便,使气不外溢,调和裆部以理阴阳之气。含胸松腰:双肩关节松沉,两肩头微向里扣,其气自归于丹田,胸感空虚。背肌圆撑,有宽舒之感。反之,挺胸则气悬胸满,逆气上行难归 丹田。腰为全身之主宰。松腰,放松腰肌使无僵劲,使气不上浮,可使足部坚实,桩步稳固。其进退旋转变化皆由腰部支配动作,松腰 即可求之。沉肩坠肘:沉肩即两肩关节松开向下垂劲。坠肘中在出拳或出掌时,肘尖要向下坠劲,因肩与肘有连带关系,能自肩坠肘即可气达指梢, 使内劲弹力外发;反之,耸肩则气必闭于胸,两脚无根轻飘浮动, 为拳法中之大忌。尾闾中正:尾闾即尾撕骨,位于脊柱最末端。此处如不中正,脊椎的直度 必然受影响,则精力必难于上达。尾闾保持中正,神才能贯顶。两 股用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尾闾向前托起丹田,随动作方向的变化脊骨根部始终对准鼻、脐的连线,谓“尾闾中正”。屈膝松胯:胯、膝、踝为下肢三大关节。松胯可使腰腿的动作更为灵活协 调,因胯是腰与腿的转动关联之处,关节不松开就不灵活,腰腿就 很难相顺相连。转腰实际上是转腰胯。屈膝能使下体沉着有力,定 式要有微向内扣之意,前膝弓出踏实,膝尖不可超过脚尖。腿部的 弧形转换虚实是由膝关节和胯关节的旋转来领导着做顺、逆、旋 圈动作。旋踝转腿:提足、迈腿、走弧形、划圆圈。松踝关节足尖上翘、下落、外撇、 内扣先落足跟,前迸、后退、左旋、右转腿不离圆。这种动作有利于足部的踝关节畅通经络,保持和发展腿部的柔韧性和灵活性。分清虚实:拳式的连续整体动作是虚实的变化,终点为实,过程为虚。步 法的整体变化是防止双重,双腿能分虚实,才能随意起落,伸屈灵活,毫不费力,如虚实不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上下相随:动作中由脚到腿到腰总须完整一气,手动,腰动,脚动,眼神也随之而动,各部位要协调,使动作完整一气,方可谓上下相随, 有一处不动即散乱也。 连绵不断:拳术整套动作式式贯穿,自始至终连绵不断,没有停顿,一气 呵成,周而复始,循环无端为拳术特点。纯任自然 :此拳术动作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气与力自然而到,为内劲 与弹力。违其自然,乱用拙力,则全身僵劲,经络不舒,血脉阻滞, 动作不灵,在疏通经络行气用功时要顺其自然,不可过于着意用 力,急于求成,以防发生气阻偏差。

太极拳一百零八式动作分解说明:预备式:姿势:面南直立,自然中正,全身放松,两眼平视,头正直,项松竖, 头顶虚灵,仿佛上顶有线悬梁之意;下颌微收,齿轻合,唇轻闭,内 舌轻触上腭;两臂坠肘下垂,沉肩松胸,气含小腹,肘不贴肋,手心 向里,中指肚轻贴腿侧(裤缝);松胯圆裆,两膝似直非僵(似弯非弯),两脚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十趾随意动而抓地;呼吸顺遂平畅,意守丹田。要点:头顶悬意不可缺,长腰松胯圆裆护肋,胸间不凹不凸背要圆, 十趾抓地空涌泉穴。说明:此预备式及无极式,其基本要领均体学太极拳贯穿始终的 各项要求,故在行拳过程中应一贯持守这些宓则。此无极式暂未分阴阳虚实,但重在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虽 静犹动,势如张弓待发之动意,守我之静,待人之动。思想集中而虚静无物,神气抱一而达无形无象之感,意存 丹田而待动,保持平心静气、安详随和、全神贯注而内敛的神气之 韵。动作:双手捧天:两臂分别从两侧,意动、手动,腕、肘整体向上缓慢抬起,沿斜 前方(与身体成15。~45。夹角)向上抬至眼高。此时吸气和意念吸 收地之灵气之势和灵气向上运行之中,手指领意,劳宫吸天之精华,手臂从裤缝侧上行时,由臂之转滚而手掌逐渐向上,捧天之精 华之气,当到达眼高时,又转腕向内,向人体正中线前合拢,掌心遂朝下,十指相对意念天地之精灵汇聚百会穴。气沉丹田:接上动作(在十指相对掌心朝下时),沿体前前臂以抱球状下行,做不明显呼气,意念百会真气下行人中穴,达鹊桥,沿任脉、天 突、璇矶、华盖、膻中、中航、神阙,聚回丹田。双手亦同达下腹,后 分别沿带脉斜下胯边,回至无极式。要点:这是一个深呼吸过程,意念周天循环,呼吸要彻底,手意牵引要协调,吸尽天地灵气,真气存聚丹田。这是开始进入功态的一个起势,保持全身放松,心情平和舒畅,动作慢,匀称一致,呼吸在自然之原则下,由师傅和自己的熟练程度而具体掌握。拳经云: “先在心,后在身。”修道即修心,故首先要心无杂念, 开始练此功也须遵循“有为”地存想内观之法。此运行大周天之功 是,先扣脚十趾而提涌泉吸地之灵气,实质上一是稳定脚跟,二是活动经脉,沿阴跷上行缩阴提肛,过三关到达百会。此时两手劳宫及天门九宫打开,吸收天之精华而汇聚百会,再由百会沿任脉下到 丹田,此中真气保存,鼓腹蓄气,废秽之气随放松之体散发体外这一过程意念可强可弱,不可过僵过执,动作要慢,意念、动会作、呼吸三合一,要协调。所以预备式的气势影响和决定整个行拳 的效果,需下工夫练习。太极起势:动作:双拗撑掌:两臂分别内动,向上搠起,手心由相对变为向下,上搠同时胯膝下坐,气在丹田,慢慢屈膝成115。屈膝度根据架式高、中、低 而定,通常以中架为例,以下均同中架。搠至臂与肩平,要意达指 梢而微微坐腕。虚步下切:上动不停重心在左脚,右脚向外辗后变虚,脚尖着地,同时 左手随身体外旋,掌心朝外,屈臂沉肘格架在头上,右手内旋向右下方切下,至膝下足三里侧。要点:遵循拳经“一动无有不动”的原则,首先在全身各部放松的 前提下,全身用意不用力地开始柔和运转,轻灵与沉着俱在,变换 虚实,注意上下,一动就开始体现阴阳。行拳中腰身、手、腕、肘、胯、膝均活而不僵,活而不乱,松而 不懈,刚而不僵,以意引动,有规则地转动,身体似屈非屈,似直非 直,动作到位,意气也一定到位。一般按呼吸自然原则,多以起时吸,沉时呼,即上吸下呼, 但均不明显用口鼻。行拳保持匀、细,因其动作缓慢而深长,所以 一般开始学拳架动作时,不必过分注意呼吸方式,时时注意气沉 丹田而意于腰腹,活于胯部。

浏览5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