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文明,无论作为世界八大文化之一,还是作为21种 文明之一,它的发达、成熟与深厚,足以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使异 国文化对它注目而震惊。然而,正如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中 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 贡献,到今天为云翳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认识”。甚至连中国学者 本身也“往往忽视了他们自己祖先的贡献”。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曾 处于这样一种状况,武术在世界体育中也没有应有的地位。武术以 其悠久的历史,根植并生长在中国的民间,始终渗透了中国传统哲 学、政治伦理、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等诸多文 化形态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 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 在武术文化形态中都有集中的反映。
沧海桑田的变化,使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碰撞、融合的大交流 时期。愈是民族性浓郁的优秀文化,愈能够被人们所接受。西方的 文化科学恰恰需要东方的文化科学来平衡。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健 身育德价值的武术在世界体育中应有一个无法替代的位置。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形态的文化之所以发展和传 播,是因为它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满足人们物质或精神上的某种 需要。武术在中国流传数千年延续至今的事实说明武术经过了历史 的选择,能满足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对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 作用。
技击价值
东西方都拥有技击特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绝非武术一家,而武 术的技击价值又具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中国武术的技击体现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和孙子兵 法的战术思想。武术技击讲求“贵柔守雌”,以柔弱胜刚强,不露声 色,不动则已,一动则如雷霆万钧,一发而不可收。孙子兵法中的避 实就虚、攻其不备、出其不意、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欲放先收、欲 要先给等战术思想,充满哲学辩证法。不仅可用于攻防技击项目,在其他竞技运动项目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其次,武术技击“尚巧”,即讲究方法巧,运用妙,丰富而多变。 在空间上有上、中、下三路,前、后、左、右四方;时间上讲快、慢、 疾、缓、顿、挫;劲力上有刚、柔、脆、绵、抖、化等。攻则七拳并 用,防则千变万化。这与西方技击项目的讲究快狠、技法简单、重标 准化、重打击效应的特点迥然不同,从而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门类 繁多、极其丰富的东方武技宝库。
其三,武术技击“轻力”。在武术传统技击中,多强调练功为 主,交手比试,点到为止,做到“打拳人不知,出手不伤人”。习武者 在对抗中醉心于切磋技艺、相互提高以愉悦身心。这一特点不仅有 益于人类健康,也有益于心灵的净化和高尚情操的培养。
武术的技击性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格斗运动和套路运动之中, 前者被直接体现在瞬息变幻的攻守之间,后者被形象地表达于淋漓 尽致的演练之中。
励文化教育与伦理道德价值
武术的本源是一种攻战伐杀的技击术,却演化为一种崇德尚礼 的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中,角斗、击剑演化为体育项目,似乎不足 为奇。但对于武术而言,其不同凡响在于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 心路历程,体现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 武术不仅在技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人的以和为贵、“仁义”忠恕之 道,其技术思想也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和伦理道德。它倡导人们顺 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与西方主张的与自然作斗争,征服自然有 一种互补意义。武术注重性命双修、德艺兼备,成为启迪人生的入 世之学。当西方的“知识之树”结为硕果时,人们开始注目于东方的 “生命之树”,追求乐于人间养身延年和人伦道义。苏联的远东武术 研究所曾在信中说:“我们希望从武术中学到中国哲学和懂得人生价 值。”这正体现了武术文化内涵中的伦理价值。
长期以来,武术不仅有丰富的哲理,在技术传授中无不充满着 东方伦理的道德观,对人际关系的和谐颇有启迪,它既讲克己正身, 宽厚谦让,又求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武术传统的“择徒”和教育之 中倡导的武德,诸如爱国,正义守信,坚忍不拔,谦和忍让,惩恶扬 善的品质是历代武术家们信奉的第一要义。一种近似残酷的技击技 术,却成了育德修性的良好途径,令人叹为观止。一位美国朋友说: “让孩子学武术,主要是让他学纪律,学做人。“武以德立”,“德艺兼 修”是武术教育中的至理名言,武术的真谛在于重德。习武练艺的 主要目的更多地在于表现灵与肉的完美统一,表现尚礼仪、重情感、 勇武豪迈的英雄气质。格斗技术一旦具有了道德价值观念上的意 义,它反映的就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一种人生哲学的缩影。可 以说,伦理思想影响着武术,武术已作为一种培养人遵从礼仪,修持 情操的手段。墨西哥的安东尼奥•佛格雷泽的研究认为,武术在世界 各国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教育与文化”的价值高居首位,恰恰就说 明了武术的文化魅力和道德精神。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最 重直觉,最实际的。但所有这些都需要靠练习者亲身实践去体验和 感悟,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追求最理想的境 界到没有穷尽。学练武术正是如此,不论浅层结构的运动技术,还 是深层结构的文化形态,都需要去学、练和揣摩。学会一个武术动 作似乎没有太大的难度,深入之后,那上下内外的高度协调,那劲力 技巧的体现,那心神意气的配合,以及它所赋予的哲理,让人琢磨不 尽,玩味不止,需要人们坚持不懈地去体悟、修炼,方能心领神会。 武术中有一句谚语“拳打千遍,身法自现”,说明仅仅一个身法就需 要千锤百炼方知其中奥妙。民间有的老拳师倾毕生精力研究、精 练一套拳术,恐怕决不在于对运动表象的把握。要达到出神入化、 “无形无法”的自然境界,才会愈加感到探之不易,其乐无穷。武术 不妨说是以运动实践来体悟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
审美价值
武术的审美价值,同样使其在世界体育项目中独领风骚。世界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在社会生活中积累形成了各自的技击术,其 形态和发展历程则大同小异。唯独中国武术这一技击术形成了与世 界各民族迥然不同的套路运动。它的形成无不与中华民族不求其 表,重在其里,追求蕴藉内秀的性格有关,与淡化竞争意识和技术 艺术化倾向有关,同时也与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美学观念和众多艺术 形式形成的文化景观有关。因此,武术与中国文化在长期的相互渗 透、借鉴、融摄之中,形成了套路运动的美学特征。武术套路运动较集中体现了中国武术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情趣。
世界上不少竞技运动项目也很富有艺术性和审美特征,诸如艺 术体操、花样滑冰等,这些运动项目侧重于动作的规范、均衡,强调 舒张的形态美和动作连接的节奏韵律美。武术套路运动则从整体 艺术观出发,更侧重于整个套路的意境之美。它将套路中的动静疾 徐、起伏转折、抑扬顿挫、闪展腾挪、虚实进退等,在对比中求得和 谐统一;武术套路运动与精、气、神紧密相联,并以诸多动物形态象 形取意,表达一种一往无前、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艺术境界。武 术套路使情技交融、神形兼备、离形得似,融入攻防技术之中。思境 相融,既源于攻防格斗之技,又高于攻防格斗的真,成为一种既赏心 悦目,又愉悦自身的艺术享受。
学健身价值
生命在于运动,当今的体育运动大都具有健身功能是不言而 喻的,值得指出的是西方倡导的大部分体育项目,是从解剖学出 发,肢解人的每一部分,强调了每一部分关节、肌肉的运动与功效。 中国武术则是以整体运动观为指导,首先强调的是人的整体在运 动中与自然和谐,追求与自然的辉映与统一,从而达到锻炼身心 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实现地球村友谊、和平与进步,是无可置 疑的,而西方的竞技运动方式追求的超越与竞争,实现“更高、更快、 更强”,从对人的健身角度看,未必有益,甚至有所损害。当竞技 运动中出现兴奋剂等舞弊丑闻时,人们开始倡导兴起一种“大众 体育",追求健康之路。从武术的运动特点来说,它更适应于这一 “大众体育”,它的修炼方法讲究既炼内又炼外,既注重筋骨的锻 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营气,这些恰恰是 西方体育项目所不具有的。另外它对人在精神上、情感上的调节, 尤其面对西方现代社会节奏紧张的工作和淡漠的人际关系,诸如 太极拳在悠悠然然之中,能够以适中的运动强度形成良性的刺激。 太极拳可视为一种高情感活动,使人们不仅在肢体上,而且在心 理上、道德上获得健康。这正是武术给人类带来的福音——健身 魅力之所在。
浏览4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