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以其“源流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 “拳理明晰”的特点而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武术流派。 它的产生,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完善。王芗斋在 天津的弟子众多,这些弟子为大成拳的继续完善、为大成拳在社 会上的普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大成拳的创编
大成拳的创始人王芗斋(1885.11.24—1963.7.12),原名尼 宝,字宇僧,后用芗斋名。1885年11月24日(农历十月二十九 日),出生于民风强焊的河北深县气I家林村。
王芗斋自幼体弱多病,父母便让他跟邻村马庄素有“半步崩 拳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郭云深学习形意拳®。王芗斋学武聪慧, 逐渐成为郭云深弟子中的佼佼者。可惜的是,王芗斋13岁时, 郭师去世,王芗斋更加刻苦习拳。1907年,王芗斋入京城投军为
《记俄国大力士康泰尔,在北京中央公园表演失败之异闻》.《体育月刊》. 1936年10月30日。
形意拳大师李洛能、刘奇兰、郭云深以及八卦掌名家程庭华都是深县人。
形意拳大致分河北、河南和山西三种风格。河北形意拳又可分三派:一,以 刘奇兰弟子李存义为代表的保守派;二,以李魁元弟子孙福全为代表的综合派;三, 以郭云深弟子王芗斋为代表的心意派。 国效力,得遇武状元吴封君(吴三桂后裔),并与其女吴素贞 (吴淑琴)结婚®。婚后,王芗斋刻苦读书,习诗词书法,文化修 养不断提高,为日后创编意拳、撰写《拳道中枢)〉、《意拳正轨》 和伏成拳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芗斋气走鼻子李,周子 炎三败入王门”,在文化根底提升的同时,王芗斋的武学也在不 断地提升之中。
“我在国内参学万余里,拜见拳家逾千人,堪称通家者仅有 两个半人,即湖南解铁夫、福建方恰庄与上海吴冀辉”气1918 年,王芗斋33岁时,为充实自己,进一步探讨武术真谙、提升 自己的武学境界,开始南游。
“太极柔八卦刁,最毒莫过心意把”,王芗斋首先拜访了嵩 山少林寺方丈、心意把传人恒(衡)林和尚,并得到其师本空法 师的指点,得少林拳立禅功心法,在少林寺两个多月的时间里, 王芗斋加深了对北派武术的理解。1919年,王芗斋又拜访了“江 南第一妙手”解铁夫。1923年®,王芗斋访福建少林心意派嫡传 弟子方恰庄,鹤拳名家金绍峰。1925年,遇淮南武术名家黄慕 樵,并从学“健舞”。1928年,王芗斋到上海,认识了六合心意 名家铁岭吴冀辉。
“只知有是非之当未,不知有门户之派别” ®,王芗斋虚心 求学、潜心琢磨,通过与上述名家的交流、切磋,拓宽了他的视 野。他逐渐地认识到“夫拳本形简而意繁” ®, 1928年秋,王芗
王芗斋长女王玉贞、次女王玉芳、长子王道庄均为吴夫人所生;次子王道 南、三女王玉白为钱笑佛夫人所生。
王芗斋:《意拳拳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又说1922年,见和振威:〈(大成拳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第3页。
王芗斋:《拳道丧失之原因》,见和振威:成拳学(第二部)》,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王芗斋:《拳道丧失之原因》,见和振威:(大成拳学(第二部)》,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斋在上海成立“意拳社”传授意拳,他经常提醒学生注重“意” 的锻炼,避免本末倒置。
1935年,王芗斋北归,经“深县集训”后应张壁、齐振林之 邀于1937年到北京,在四存学会体育班传授意拳。1939年,王 爹斋在〈读报)〉发表声明,以武会友,“意拳”以新的拳种在北 京逐渐为人所认可。
1940年4月2日,北京〈读报)〉登载了张璧(张玉衡)为北 京四存学会体育班的演说词——伏成拳的命名》一文,自此社 会多以“大成拳”称呼王芗斋所教的武术。王芗斋“欲却之而无
从也,而随听之而已”®。由此看来,“意拳”是王芗斋对自己 拳学体系的命名,而“大成拳”是社会对王芗斋所教武术的赞誉 性称呼,两者名异而实同®。
二、大成拳的反套路思想
王萝斋认为习练武术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求健康,—•是寻 理趣,三是为自卫。大成拳注重先天的自然力锻炼,它有一套系 统的训练程序,通过站桩、试力、走摩擦步、发力、试声、推手 和实作“七妙法门”来恢复人类先天具有的自卫搏击本能®。
王芗斋认为武术应当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讲究技击性,但反 对花法套路。他以自己的武术修为和几十年的武术阅历认为“近 代所有拳术根本谈不到养生与技击之当未,亦无一法能合乎生理 原则之需要者” ®
中国武术形成套路是中国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传 统武术“打练合一”风格的正式形成。
武术套路,从性质上来看,是对技击素材的艺术化处理,它 不同于实战,是对技击的超越、美化和想象,从而表达出对武术 技击的理想诉求,它要求演练时要“无敌似有敌”,要“置身于 战斗的场合”,进行“虚拟对手”的想象性技击练习,从而表现 出“虚中生实”、“无中生有”的审美意象,以期达到“有敌似 无敌”的效果。
王芗斋:《自志》,见和振威:伏成拳学(第二部)》,北京:北京体育大 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当然亦有其他的认识,如王选杰的弟子和振威就认为王芗斋拳学经历了由形 意拳到意拳.由意拳到大成拳、由大成拳又升华为拳学三个发展阶段(详见和振威: tfc成拳学(第三部)》,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5~81页)。
这是大成拳拳学理论的基础,详见和振威:〈(大成拳学》,北京:北京体育 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王芗斋:《拳道丧失之原因》,见和振威:成拳学(第二部)》,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武术套路形成后,对武术发展的影响一如推手对太极拳提高 技击的作用般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且出现了其他诸如健身、娱 乐等方面附带作用的强化,以及中国武术讲究“艺斗”、“巧斗” 等思想的发轫与完善。这些本是中国武术的特点、优点,但由于 传统武术界过分地讲究套路、追求“花法”以及社会上“腥挂 子”的泛滥,传统武术的技击性大打折扣,对其进行矫正已势在 必行。
“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在形意拳基础上创编大成拳 的王芗斋极力反对套路,他认为习练“人造之拳架子”的“拳套 与方法”,犹如备好药方以待来者的医家,毫无用处。拳套是 “一般门外汉当差表演而用,即拳混子谋生之工具”,它们“非但 毫无用处”且“害处极多” ®。
三、王芗斋的天津情结
1911年,26岁的王芗斋初次来到天津与形意拳家薛颠(李 洛能嫡孙李振邦的得意弟子)相会,其精湛的武艺便给天津武术 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26年,王芗斋应天津青年会的邀请再次来到天津3赵道 新、张恩桐、卜恩富、赵作尧、马其昌、苗春雨、裘稚和、郑志 松、张宇慧等“津门十一英杰”幸运地跟随王芗斋系学习武术技乙。
王芗斋对天津情有独钟,I960年,年已75岁的王芗斋来到 天津,住在天津市和平区明道路其女儿王玉白的家中,继续在天 津传授其大成拳技艺,直到1963年在天津谢世。
王芗斋在天津的弟子不但系统地学习了他的大成技艺,而且 在学习的基础上多有创新,如裘稚和的螺旋拳、赵道新的心会掌
①王芗斋:〈律道中枢),见刘涛.李全友:《意拳拳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以及再传弟子“津门武林二张”的龟鹤拳等等。
(一) 裘稚和与螺旋拳
裘稚和(1907—),名玲、字稚和,出生于官宦之家,祖 父裘晓华做过清朝的监察御史,父亲裘祖诚做过知县。裘稚和的 哥哥裘真与周恩来为南开学校的同班同学,善书法。
8岁从师周大雪习弹腿、少林拳,12岁拜张占魁为师,丨929 年奉师命向王芗斋学形意拳。1964年,裘稚和从清河运输场退休 回津,将自己在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大成拳等基础上创编 的“螺旋拳”带回天津。
螺旋拳共两路72式®,以弹力和螺旋力为基础内容,练习时 外形极柔,内外合一,健身效果特别好。
(二) 赵道新与心会掌
赵道新(1908—1990®),原名赵恩庆,自幼受父亲赵荫棠的 影响习学武术。少年时曾跟随张占魁学习形意拳,取艺名振邦。 后拜在王芗斋门下学习大成拳,王芗斋对赵恩庆特别器重,将其 收为义子,并为其取名道新®〇
赵道新勤学苦练,武术技艺提高很快,不久即与韩樵、张长 信、高振东一道成为王芗斋弟子中的“四大金刚”。1929年,赵 道新跟随张占魁(评判委员)、王芗斋(评判委员)参加在杭州 举行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与曹晏海、胡凤山、王子庆、朱 国禄、马承智、章殿卿等26人获得优胜®。
第一路36式,第二路36式;目前还流传有64式螺旋拳,是重新改变过的套 路,1989年,赵道新到内蒙古其次子家中居住,直至1990年在内蒙古海勃湾逝世。
其弟为赵道中。
【台】徐元民:《中央闰术馆发扬本土体育之历史经验)> 第170页,课题研 究成果C.
张占魁的儿子张远斋(左)、裘稚和(右1合影 1934年7月,马金镛拜赵道新为师的仪式在张占魁家举办 后,马金镛便跟随赵道新来到上海,在上海浦东中学任体育教 师。在此期间,赵道新带领马金镛、吴天甲、薛恒源、韩星垣、 解之信等进行格斗训练,并力图在中西融汇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格 斗体系。
1973年,赵道新患轻微的脑血管病在家休养。在此期间,受 裘稚和创编螺旋拳的启示,赵道新开始集中精力创编适合自己的技术体系。赵道新认为以拳搏人的中心问题是劲力问题。所以, 创拳的初期,赵道新把张占魁所授形意拳、八卦掌中抽象的 “劲”用具体的战斗实例来形象化。但“文革”期间,技击是被 绝对禁止的,为了避免成为“扰乱社会治安的挑唆犯”,赵道新 在拳术创作的形式上进行了极大的隐蔽而将格斗技巧和训练思想 藏匿在一路刚柔相济优美的套路—I:、会掌中。
赵道新不但擅武,对形意拳、大成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 且能文。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赵道新在上海所交往的“燕南道人” 陈聘卿、“上海三绝”李微之等文人雅士可见一斑。另外,赵 道新在上海税专学校除教拳外,还经常代授国文课程。其书法、 篆刻亦不错。正是由于赵道新有如此深厚的学术修养和武学体 悟,所以其撰写的《道新拳论> ®至今仍是一篇重要的武学文 献。
在天津,真正能掌握赵道新心会掌精髓的人并不多,其主要 传人有马金镛、李长久等人。其中,马金镛又传“天津武林二 张”张鸿骏、张鸿骠以及张水平、陈雷、黄积涛、林心宪、邵民 强和续光宜等人。
经过王芗斋、赵道新、裘稚和等人的努力,大成拳已在天津 扎下了根。目前,其再传弟子“津门武林二张”张鸿骏、张鸿鏢 兄弟二人正在其基础上创编新的拳术套路——龟鹤拳。
1985年,黄积涛执笔初步将赵道新的部分论文进行了整理,复印成册,名为 ca新拳术论丛k后来该论丛被收人香港霍震寰等人编著的c意拳汇宗》之ca新论 拳》中。赵道新本人对该《论丛> 的整理水平颇为赞赏。但其弟子马金镛等人通过赵 道新的进一步讲解与示范,仍感到《论丛> 还未能真正地反映出赵道新武学思想、原 理及其技术。
张鸿骏(1953—)、张鸿鏢(1956—)兄弟二人自幼习 武,均毕业于天津体育学院。中国武术高段位、国际级武术裁 判。兄弟二人曾先后跟随赵道新、张恩桐、马庸(马金镛)、裘 稚和等学习传统武术,尽得其真传。2004年,张鸿骏、张鸿鏢在 心会掌、螺旋拳、大成拳、太极拳、六合八法拳、形意拳、八卦 掌等基础上创编的龟鹤拳养生操获国家体育总局“优秀全民健身 项目一等奖%目前,在兄弟二人的努力下,龟鹤拳的技术、理 论体系已经成熟,正在向社会推广。
浏览7,74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