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夏朝建立以来,文事与武备便成为国家安定与发展的两大管理系统。 文事是指文治和教化等范畴,而武备是指军事和武装等范畴,在当时奴隶 社会的背景下,武备比文事显得更为重要,并有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的共识。启继位之初,有扈氏(今西安一带)就起兵反抗启。启与有扈氏 大战于甘(今陕西户县),灭有扈氏,王位始得以巩固。其子太康继位后, 荒淫无道,东羿首领羿趁机起兵攻夏,太康逃死于外,传弟仲康。仲康死 后,其子相立,又为羿所逐杀。相妻逃奔有仍氏,生少康。少康长大后, 开始联合拥夏势力复国。从有关夏代的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到许多有关战 争的记载。春秋战国之际,诸侯相竞,讲求武备,“独尊儒术”、“君子勤礼”受到 极大冲击,又因与夷狄杂处,非尚武事不足以图存,因此是一个列国混战、 攻伐最剧烈的时代。在春秋时期的294年间,战争竟达483余次,《战国 策•赵策三》载,当时七雄都“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数岁”。在战 国时期的254年间,战争也达230次,大量农民涌向战场,最终结束了车甲 纵横的车战时代,使军队的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这种频繁用兵、连年征战的过程中,无疑会促使兵器得到改进、攻防技术得到发展 秦统一六国后,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国 家。后来的各代依然是以武备换取国家的安宁。战国时代的吴起在总结战 争的原因时认为,“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 饥。”由于连年战争,引起了文人雅士的感叹。如南朝梁武帝的长子、文 学家萧统就强调:“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指出要停止战争,提倡文教。 尽管如此,也难以改变社会上主张“文德不如武备”、“习礼不如讲武”的 状况,以至于出现了 “文武分途”,并彻底打破“混沌”状态,而进入“分 离”状态。“文武分途”实际是国家的大事分两大系统来分立管理,以形成 “文教治内,武备对外”的新格局,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必然会出现两个阶 层。一是“士”(文士)阶层。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 子。它是以文为主体,尚礼重德,且以读书做官为主要人生追求的群体。 如文儒学士和纵横策士等。二是“侠”(武士)阶层。侠,旧时是指有武 艺、讲义气、肯舍己助人的群体如豪侠武士和刺客剑士等。它是以武术 为载体,通过行侠仗义的活动而得到社会的关注与认同,可以讲,在不同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侠客以出身贫贱、武艺超群、仗义疏财、同情弱者、 扶弱济困而起到了较大的正面作用,并受到人们的普遍好评。但“儒以文 乱法,侠以武犯禁”也是显而易见。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导引方士和神仙 方士等。
文武分途后,秦以来重文轻武现象日益严重。客观上保证了文事和武 备的双方需求,但实际上是各有专攻,各行其是,并逐步造成了双方的对 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时重文轻武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偏见, 而领兵作战的将领多又勇猛过人、性格刚烈,被文人贬为“武夫”,客观上 又相对缺乏书写能力,留给后人的兵书、武术史料很有限。综合上述,得 出了错误的认识,而且流行长久。“文”汉语的本意是花纹,引申为后天加工的品德和修养,还有文治、 礼治、教化、天文和人文等意思,而“武”的汉语本意是“止戈为武”,泛 指军事、武装、战争、武艺、勇猛等意思。文武兼备,就是能文能武。若 按照前面所划分的“混沌”状态、“分离”状态,到此就是“兼容”状态。 自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创立武举以来,至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废止,约实行了 1200年,为我国古代选拔和培养“膂力骁壮、 才堪将略”的军事武术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中“才堪将略”,强调的就 是文武兼备。仅从历代武举考试内容变化看,先由唐代的较为单一的武艺 和力量,逐渐向着宋明清武艺和程文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就是选拔 和培养文武皆能、德才兼备的军事武术人才。四个朝代在考试武艺的基础上,又增设了理论考试。如唐代的言语; 宋代的策问和兵书墨义;明代的兵法、天文、地理;清代的策二问、论一 篇等,这些内容是以兵书为主线的,兼顾其他方面的知识,主要考察考生 的表达能力、记忆能力、书写能力、理解能力等。宋以来遵循“策问定去 留,弓马定高下”的录取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变化对促进军事 武术人才向文武兼备方向发展有积极意义。
在武举制的影响下,正改变着文治天下的局面,历代都有文武兼备、 德技兼修的军事家、武术家所涌现。如南宋岳飞(1103 - 1142年),军事 家,民族英雄。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20岁时投军抗辽,临 行前,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 奉的信条。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迁。当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 “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当金将兀术率金军南侵时,杜充率军弃开封 南逃,不战而降。而岳飞率军抗击,在郾城大败兀术的精锐骑兵,收复淮 水流域许多失地。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使得“岳家军”实力大 增。“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多次重创金军。此时的宋高宗与秦桧 向金议和,为了扫除议和障碍,他们秉承金朝旨意,解除了岳飞等抗金将 领的兵权。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 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秦桧指使爪牙,诬陷岳飞谋反,将其下狱。以 “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39岁,其子岳云及部将 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他的军事思想散见于书启、奏 章、诗词中,后人编成了《岳武穆遗文》亦是纪念。明代戚继光(1528 -1587年)是一名文武兼备的武术名家,抗倭名将, 杰出的军事家。他祖籍安徽定远,后移居山东蓬莱。戚继光出身将门,少 年时,喜欢读书,通读了各种古典书籍,16岁时,承袭父职,开始了军旅 生涯。40多年来,转战南北,特别是在抗倭战斗中为明代立下赫赫战功, 被后世尊为民族英雄。他在长期的卫国战争实践中,改革明代陈腐的兵制, 创新出一整套训练内容,并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纪实》等书籍,为 后人研究明代军旅武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戚继光一生戎马,特别是在抗倭战斗中率领“戚家军”,以多种阵法, 连连击败倭寇,还东南沿海百姓一片安宁,战功显赫,堪称常胜将军,爱 国将领。戚继光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他不仅战功 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多建树,所著兵书,为后世兵家所推崇,“谈兵 者遵用焉”。这两部书中有许多武术内容的记载,还有他吸取当时民间诸多 拳法创编的“拳经三十二势”,以及“长兵短用说”和“短兵长用说”等 著名的武术技术与理论,是当今研究武术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典籍。可谓是:文韬武略属继光,精忠爱国岳飞强。文武并重要倡导,培养 武者更自强。明清两代,是武术门派林立,基于成熟的时期,其中重要标志之一就 是大量武术著述的问世,多数编著者既是军事家或武术家,又是文学家或历史学家等,出现了 “武臣好文”,“文士论兵”的新现象。如俞大猷撰的 《正气堂集》、唐顺之编著的《武编》、程宗猷著的《耕余剩技》、茅元仪辑 的《武备志》;吴殳著的《手臂录》、黄百家著的《内家拳法》、苌乃周著 的《苌氏武技书》、王宗岳著的《太极拳论》等,它是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的具体体现。
浏览9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