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刀剑法是中国武术的瑰宝,目前双手剑法主要在山东螳 螂拳中流传,而天津静海独流通背拳中传承的苗刀则是重要的一支双手刀法,值得研究。
一、中国武术双手刀剑法概况
从长剑、长刀以及楚国“长铗”的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来 看,双手剑刀法在我国应早就存在。这种剑刀法随着我国制作的 剑刀等兵器途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后,直接促使了日本后世剑刀 技术体系的完善。
可惜的是,从周秦一直延续到隋唐的这股尚武之风至中唐以 后发生了断裂。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在宋明理学的影 响下,孔子文武兼修的思想被“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所取代。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中国盛行的双手剑刀法开始走下坡 路,并最终由于元代的禁武而在明代成为广陵散®。宋懋登对此 感到十分遗憾,他在〇1龠集》卷2〈〈钱氏剑策序》中说:“千 侯尝谓余,古法不传者三:曰剑术,曰抗法,曰画眉。抗法太残 酷,而画眉都缺男子气,皆君子所不道。独惜剑法不传……则君 子不能无遗憾焉。”
唐豪认为,由于元代统治阶级的禁武政策,在我国源流有序的双手剑法在明 代失传了。详见棣华:《古代中朝日剑术交流的若干考察》,《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 (第六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丨958年版。
与中国“君子不能无遗憾”相反的是,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 日本剑刀制作工艺在学习中国的基础上突飞猛进,并从宋代开 始,日本对大陆的文化输出日益明显起来,其中尤以日本刀的输 出最为明显。北宋欧阳修《日本刀歌)〉中有“宝刀近出日本国, 越贾得之沧海东”的诗句。在这里,日本的刀已被欧阳修称之为 “宝刀”。明代,日本“宝刀”通过“进献”、“堪合贸易”、“走 私”三条途径大量进入中国。据统计,在明代中日的堪合贸易 中,H本刀的总输出量不少于二十万把®。正因为此,日本刀成 为明清两代文人吟诵、讴歌的对象。如明代政治家、文学家唐顺 之的《日本刀歌>、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倭寇刀子歌)〉、明万历 年间文学家宋懋登的《日本刀记>〉以及明末清初梁佩兰、王邦畿 的同名诗作《日本刀歌>〉等。
与制作精良的“宝刀”相应,日本在发扬中国剑刀法“持短 入长,倏忽纵横”的基础上,摒弃中国剑刀法“途支虚架,以图 人前美观”的缺点而创造出技法朴实、步法灵活、简洁实用的日 本剑刀法。何良臣在《阵记》中对该刀的技术特点有所评价: “日本刀不过两三下,往往人不能御。则用刀之巧便可知矣。”
技术的完备加之器械的精良,日本刀法引起了中国军事家、 武术家的注意。郑若曾认为,“中国武艺不可胜纪,古始以来各有 专门秘法散之四方。若召募得人,以一教十,以十教百。即刀法 一艺,倭不足以当我,况其它乎” ®的主张,嵩山少林寺更是发 明了三股叉来抑制倭刀的进攻。更为主要的是,在倭寇“双手用 一刀”的倭刀法的刺激下,在明代已经失传的双手剑刀法重新得 到武术家的高度重视,并出现了学习、融合倭刀的趋向。
佐藤孝,陈振昌:《中日古代文化交流中的输出与逆输出》,《西北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第39页。
郑若曾:《江南经略》卷八上兵器总论C.
此时,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开始师从民间武术家李良钦学习 “荆楚长剑”。这是一种古代长剑在明代的孑遗®,俞大猷学成后 将其融汇在南方棍法中,并撰写出棍法专著〈沒lj经)〉一书。
明末军事著作家茅元仪在其〈斌备志》中收录了目前所能看 到的唯一一部古双手剑谱——朝鲜势法。关于这部双手剑谱的来 历,茅元仪在〈斌备志》卷84《阵练制•练十七•教艺三》中记 曰:“古之剑可施于战斗,故唐太宗有剑士千人,今其法不传。 断简残编中有诀歌,不详其说。近有好事者得之朝鲜,其势法具 备。故知中国失而求之四裔,不独西方之等韵,日本之尚书也。” 另外,茅元仪在娬备志》卷104《器械三》中再次提到这部剑 谱的来历:“古之言兵者必言剑,今不用于阵,以失其传也。余 博搜海外,始得之。”
与俞大猷学习长剑孑遗和茅元仪收集双手剑谱不同,戚继 光、程宗猷、吴殳则直接研究、演习倭刀法。并总结出了〈〈辛酉 刀法》、《单刀法选》、〈〈单刀图说)〉三部刀法专著。三人同演倭 刀,但策略不同。其中戚继光和吴殳力图融汇两者为一炉,吴殳
马明达:《历史上中、日、朝剑刀武艺交流考》,见马明达:《说剑论稿 (修订版)》.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15页。
更是结合“渔阳老人”的剑法创编了双手刀法十八势单双手变 换,明显有中国剑刀法的东西在里面。而从程宗猷的“器名单 刀,以双手用一刀(今名双砍手,又名倭刀)……非他方之刀可 并,且善磨整,光耀令人见之射目寒心” ®这段话来看,程宗猷 跟随刘云峰中规中矩地学习了日本刀法,其《单刀法选》主要记 述的正是倭刀技法。
吴殳的老师江苏常熟人石电(字敬岩)曾与程宗猷的老师浙 江人刘云峰同学倭刀、与程宗猷的另一师父李克复同学枪法,得 梨花枪之真传气这样看来,程宗猷和吴殳的双手刀法实出一源 而练法各异。这是传统武术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与现代 竞技武术的规定套路练法有天壤之别。
人清以后,日本双手剑刀法不适合骑兵作战的需要而在军队 中归于沉寂。但在民间,双手剑刀法却传承了下来。
根据田野调查及文献资料,我们知道发源于胶东半岛螳螂拳 中的穿林剑、西北马家通备武学中的成“破锋八刀” ®、天津独 流通背拳中的苗刀以及沧州苗刀等均是双手刀剑法。
约略与黄林彪同时,河北吴桥桑园人谢德恒兄弟以双手刀 法、阴手枪、持枪拐驰名京南。谢氏将该刀法传于天津静海县独
【明】程宗猷:《单刀说>,见程宗猷:《少林枪法阐宗•少林刀法阐宗》,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石电弟子陆桴亭在個i桴亭文集石敬岩传》中记为“李先复”.唐豪考证后 认为李先复就是李克复(唐豪:《神州武艺》,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年版. 第32页)。
清末,河北盐山人黄林彪从天津纪氏学得双手刀法,并传于张玉山和马凤 图。马凤图将该刀法传给了二弟马英图和长子马广达。1925年.马凤m曾将该刀法改 变成“冲锋八刀”,并取代了原来的《劈刀十二法》在西北军中推广=“冲锋八刀” 的歌诀为: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腰拦。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_ 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图刺刀见陈宝强. 郭乃辉:《西北军“破锋八刀”考》,《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第38 页。
流镇任向荣、刘玉春。可惜的是,目前河北桑园的双手刀法已经 失传,而天津的独流苗刀却神奇般地传承了下来。
二、任向荣、刘玉春桑园换艺得苗刀
独流通背拳大师任向荣、刘玉春平生关系最好,清光绪十六 年(1891年),二人结伴由家乡静海外出营生。在桑园(今河北 吴桥)正赶上当地武术世家的“谢家五虎”设擂访贤,以武会 友。“谢家五虎”兄弟五人,其父为当地武术名家谢玉堂,经营 粮行。“谢家五虎”中的老二功夫最高,正在擂台上使一条三节 棍,无人能敌,任向荣一看,马上拿起大杆子上擂比武,交上手 后,谢家的老二觉出任向荣是个高手,功夫比自己要强,很高 兴,赶紧叫停,双方互相佩服,愿交朋友。“五虎”邀二人至 家,设宴款待。二人见谢家有种兵器不认得,一问才知是谢家独 传绝技苗刀,二人表示愿学谢家苗刀,谢玉堂提出用苗刀技法换 太祖拳,双方各不保守,互相传教。任向荣、刘玉春就用太祖门 的单提腿换得了谢家秘传稀有兵器苗刀八趟技法。
三、独流苗刀的传承与发展
学得双手刀法后,任向荣又花六十块银元请蚌埠制刀高手按 照谢家刀的刀形和尺寸打造了一把双手刀®,与刘玉春逐日演练, 反复斟酌,最后演化成现在的双手刀前后各八趟
1921年前后,曹锟在河北保定练兵时,在军中设“武术营' 为提高“武术营”的搏杀技能,曹锟派静海人刘干臣到独流聘请 刘玉春、任向荣到军中教授双手刀法。其主要传人有佟忠义、郭 长生、陈凤岐等人。当时刘玉春、任向荣传授的这种双刀法被称 为“苗刀”,因而其“武术营”又称“苗刀营”。苗刀原是西南少 数民族苗族所锻造的刀,不是一种刀法,更与日本的双手刀法有 异。曹锟时改称“苗刀”也许出于对H本刀的忌讳,又为了避免 程宗猷、吴殳的“单刀”与一般单刀的混淆。
独流苗刀第一代宗师任向荣 独流苗刀第二代传人刘树年
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经馆长张之江提议,苗刀成为 学员的学练项目而进一步得到了普及与提高。为便于教学,使学静海独流通背拳门内人讲整刀全长四尺五寸八分,刀把长一尺二寸,刀身长 三尺三寸八分,刀苗身窄背厚,通体狭长平直,仅尖端六寸长的部分略上翘(像鲇鱼 头一样),并两面开刃,便于击刺=刀背的根部厚约四毫米,刀身的根部有云子纹印 样。刀柄的头部有黄铜制成的刀纂,刀柄与刀身之间的椭圆形护手盘用黄铜制成苗 刀刀法除具有其他刀法的共同特点,如劈、砍.挂、撩.点、刺、削,戳外,更集 刀、枪、剑、棍之所长于一身,可一械多用《 员系统掌握苗刀的精髓,在馆任职的马英图、郭长生,参照古 谱,在独流苗刀的基础上又糅合进刘玉春独流通背拳的步法而编 创了二路苗刀®。这趟苗刀基本结构与程宗猷《单刀法选》差别 较大,但主要刀势大体相同,与吴殳刀法的不同之处比较明显。 马明达先生根据马英图和郭长生的这次成功合作认为:“晚清河 北省内黄、谢两支双手刀法的源头都可能来自程氏,或是直接源 自‘浙人刘云峰’。” ®此外,郭长生还创编了对练套路一一“苗刀 进枪”,为继承、普及苗刀做出了新的贡献。需要提及的是,在 河北沧州,郭长生的苗刀传人郭瑞祥还创编了花法更为细腻的三 路苗刀,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苗刀技法。
与中央国术馆郭长生及其儿子郭瑞祥等人的不断发展不同, 任向荣、刘玉春在天津独流的苗刀传人基本上沿袭了两人的演练 风格而没有太大的变化。
独流苗刀第三代传人孙静顺 独流苗刀第四代传人孙国运
郭铁良.郭贵德:仗说“苗刀《中华武术》
马明达:《历史上中、日、朝剑刀武艺交流考》,见马明达:《说剑论稿 (修订版)》,北京:中华书局。
1923年10月,曹锟贿选总统后,任向荣、刘玉春等作为护 卫随其进京。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曹锟赶下 台后,任、刘二位师兄弟返回独流,各操旧业并传授武艺。其 中,任向荣根据自己的体会,将前八趟和后八趟苗刀的技法进行 删繁就简,并汲取其他兵器的特点,最后定型为十二趟苗刀。这 十二趟苗刀经过其弟子刘树年、再传弟子孙静顺(从其学者有林 慧增、赵玉中、孙国运、孙运增及孙子孙金生、孙金明等)等人 的传承而保留了下来。如今,孙静顺的孙子孙金明、林慧增的儿 子林庆彬等亦都收徒传艺,为传承、发展独流通背拳及苗刀技艺 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刘玉春晚年所传苗刀,注重技击应用,多以 刀点击法的形式传于弟子,目前在天津静海亦有不少的传人。
我们注意到,不管是林云峰的“倭刀”、螳螂拳的穿林剑, 还是河北桑园的谢玉堂、天津静海独流的任向荣、刘玉春的“苗 刀”不是与倭寇猖獗过的地方有关,就是与运河文化有关。他们 之间是否有传承?如果有的话,这种传承是否与戚继光或运河有 关呢?留待进一步的田野调查继续研究。
浏览3,04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