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砂掌:练了铁砂掌,真的很厉害吗?最著名的铁砂掌的代言人,应该是《射雕英雄传》当中的铁掌水上飘吧。在 书中有他在滚烫的铁砂中插掌修炼功夫的章节,大家可千万不要模仿啊。那么 烫的铁砂,一掌插下去,首先的收获就是烫了满手的水泡,要很久才能从烫伤中 恢复呵。韩国还拍过一部叫做《铁砂掌》的电影,里面那个痴迷于铁砂掌的男主 角,整天随身带一个电饭锅,煮了饭在里面插,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这样是不能增强你的技击能力的,对身体也没有好处。中国传统武术中,铁砂掌的练法是:先将双手用专门配置的药水浸泡,然后 用手掌反复拍打装着铁砂的布袋。经过长期的练习,手掌拍打的动作越来越协 调,拍打的力量也不断增强,同时,手对疼痛的敏感度下降,手不那么怕疼了,与 人打斗时手掌就如铁板。但是这双手已经不是正常的手,它的触觉不敏感,灵活 度下降,正常功能遭到破坏了。所以过去练铁砂掌的人往往只练一只手,而保留 一只正常的手。我希望大家不要练这种功夫摧残自己,得不偿失。枪扎一线棍打一片:枪扎一线棍打一片是什么意思?在古代章回体小说写到武术方面内容的时候,经常会提到“枪扎一线棍打一 片”这样的字眼。这里的枪不是手枪,棍也不是平常随便使用的棍棒。传统的枪 和棍都是武术运动中的长器械,在现在的武术比赛中常用的枪和棍,是有一定的 规定的。枪是在白蜡杆较细的一端装上钢制的枪头,并扎上枪缨;棍,就是一根 白蜡杆。在现代的武侠小说中,因为主要写的是侠客,所以剑和刀用得比较多 了,而在以前的历史题材小说里,比如《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等,写的大都是 武将的故事,枪作为骑马战沙场的长兵器是经常使用的。尤其是杨家枪和赵子 龙的银枪都很有传奇色彩。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刀剑是近身搏击的武器,而 上马打仗用的就是长枪大刀这样一些长兵器了。 枪的基本动作是拦、拿、扎。此外还有点枪、崩枪、穿枪等等。枪术练习中富 于身法变化,气势奔放,特别注意发挥枪尖的作用。腰部与上下肢动作协调一 致,使扎枪平直,力点准确达到枪尖,枪尖是聚集全身力量攻击出去的焦点,因此,形容为“枪扎一条线”。棍,以抡、劈、扫、云为主,大多是横向用力,动作幅度大,一扫就是一大片,练 起来呼呼生风,快速勇猛,和“枪扎一条线,,相比,这就是“棍打一大片”。这几个 字很形象,仿佛可以看见古代名将以一当十的场面。寸劲是什么?健身的时候练寸劲有什么用?寸劲是武术动作中的一种发力方法,是一种爆发力。做冲拳时,拳从腰间发 出,相对放松,胳膊临近伸直,拳即将到达终点时,骤然加速,加大用力。做正踢 腿时腿向上摆动,不用大力,而当脚尖高出肩部接近头部时突然收胯发力,加快 速度,这种短促、快速用力的方法就是“寸劲”,“寸”是形容短,并不是准确的尺寸。武术讲究“力宜顺达功宜纯”,就是说,力点要准确,力量要全部送到力点。 这就是要参加活动的肌肉群很好地协调,不该用力时肌肉相对放松,该用力时肌肉突然紧张,不该收缩的肌肉相对放松,该收缩的肌肉高度紧张,这样就能够使 力量集中、准确地、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做冲拳时要求力达拳面,肩部肌肉应 该放松,假使肩部肌肉不协调反而紧张起来,就阻碍了冲拳力量的顺达,尽管你 用了很大的力,而到达拳面的力就会大打折扣。练武术把“寸劲”运用自如了,动作有紧有松,有快有慢,有刚有柔,力量的效果更显著,更实用。排打在练功中有什么用?对人体有什么好处?排打功是硬气功的一种,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人体对外来击打的耐受能力。 练习时由助手或自己用木棒、铁板等硬物,对自己的身体的一些部位反复击打, 当然,最初开始练习,只能用拳、掌等软一点的物体击打,由轻到重。我们知道,在攻防格斗中,你来我往,不可能永远都是一方轻易获胜,在身体 接触时,双方都有可能被对方击中,也就是说,打人者也要准备挨打,尤其是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被互相击中的机会很多,如果被对手稍一击中,就负痛而失去战斗力,也许就会一败涂地。所以,平时就要进行排打练习,增强“挨打”的 能力。 练排打功时要严格地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弄伤自 己。何况有些部位很容易受伤,如果没有特殊的用处,只是为了锻炼身体,就不必去折磨自己。《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在一根绳子上睡觉,据说少林寺僧也有这种功夫,这是一种练功的方法吗?在一根绳子上表演各种动作是能实现的,杂技团的走钢丝演员就可以做到, 这是因为他们通过艰苦的训练后具有极高的平衡技巧。不过这些表演都是要全 神贯注、聚精会神的,稍不留意就掉下来,要让他们在钢丝上睡眠恐怕不行,因为 在钢丝上保持平衡,全身各部位都要协调配合,而人进入睡眠状态以后,身体的 肌肉很放松,平衡就难以控制,真的睡着了,肯定就会掉下来。武术中也没有这种功夫,传说,有些练武特别刻苦的人,练累了就在一条板凳上睡觉,稍一放松,就会跌落下地,惊醒了,于是接着练,这是让自己不能松懈, 类似读书人悬梁刺股的故事。除了用睡在绳子上的办法让自己更加刻苦地练功之外,我想睡在绳子上的举动可能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为了让自己时刻保持警醒 的状态。绳子荡悠悠的,即使费力保持住了平衡进入浅睡眠的状态,还是很容易 醒来的,这样的浅睡眠状态,人可以听得见身边的声音,一旦有人潜入,马上就会 醒过来,可能这就是文艺作品中想表达的意思吧。不过,我认为,文艺作品里的那些情节,是艺术创作的需要,我们就轻松地欣 赏故事,愉快地享受乐趣吧,不要去模仿。尤其是一天的疲劳工作之后,我们需 要的恰恰是高质量的深度睡眠,晚上睡得好了,第二天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应 变,不然的话,折腾了一个晚上,不能彻底消除疲劳,第二天的反应力也会大打折 扣,适得其反啊。在《杨家将》、《隋唐演义》等传统小说中,武将用的都是长枪、铜锤这样的大兵器,可是在现代武侠小说中为何大侠很少用长枪当兵器,兵器在武学中有什么讲究呢?
前面我们讲过,因为身份的不同,用途的不同,所以武将和侠客使用的武器是不一样的。古代战场上,武将骑马作战,双方纵马向前都想在距离较远时就能攻击对方,而且骑在马上也不可能像在地面那样灵活躲闪,攻防的招数必须简单、直接,俗话说“一寸长一寸强,一分短一分险”。在这种条件下,使用长兵器, 当然比较适宜。马上作战,人和兵器的重量被马载着向前运动,重量大则惯性力量也大,势大力沉,更增加攻击的威力,所以只要力量和技术许可,武将多选用长兵器重兵器。武侠小说中的侠客是侠义之士,不是战场上的兵将,他们身怀绝技却不以力大逞强,当然也不会扛枪舞棍招摇过市。在行走江湖、伸张正义时,凭借高超的武艺和轻便的短兵器,已能克敌制胜。这样,举重若轻更显得洒脱超群,这正体 现了人们对英雄的赞美。近现代的武侠小说里,把剑弘扬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比如《射雕英雄传》中使枪的杨铁心看起来就远远不如使剑的丘处机来得高明,前者好像就是稀松平常之辈,后者才是超凡脱俗的名家,其实这只是作者自己的审美罢了。在古代人的习惯中,武将上马打仗,好像偏于外向,而文人念念诗书,顺便修习剑法,颇有内外兼修的审美意趣。到了作家的笔下,自然也觉得会念诗又能舞剑的名士更有审美境界,所以会多下笔墨去描写。不过,那些毕竟只是纸上谈兵。就我看来,兵器是死的,套路也是固定的,关键在于演练它的人。舞剑的,可 以行云流水,使枪的也可以挥洒自如,同样的兵器,到了不同人的手里,能呈现不 一样的气质,在善于运用的人手里,每一件兵器都是完美的。你看《天脉传奇》里 的杨紫琼,一条长围巾当作兵器,也能克敌制胜,挥洒自如,这就是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审美境界吧。
浏览77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