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对侠客内在的精神豪气的赞美歌颂之外,对侠客的外在格斗术、武功技 术的神化和创新也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历史记载、文学传记和诗歌艺术中出现。
《吴越春秋》记载了最早阐述击剑理论的武术名篇,这就是人们熟悉的越女 论剑。越女是春秋时期一位隐居江湖的剑侠。范蠡奉了越王勾践之命聘请她担 任军中武师。两人行走途中,一位名叫袁公的剑客挡住去路,扬言要打败越女。 于是范蠡亲眼目睹了一场颇富武侠意味的比武。两人以竹枝代剑,越女先是退 守,后来猛然一招击中。袁公自知不敌,飞身上树逃走。越女来到越国都城,在 宫廷中拜见越王勾践。越女对勾践说,如果你希望复仇打败吴国,获得军事上的 胜利,那么必须获得一样东西——剑术。
越王非常困惑地问她:“什么是剑术? ”越女回答说:“这是一种击剑之道或 者叫剑法。”
越王勾践向她请教剑法,越女娓娓道出自己的击剑之道,她说“凡手战之 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布行候气,与神俱往。”
“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一个静字。临战时,静字最重 要。“见之似好妇”,被别人看到的时候,如同一个美丽的妇女,然而“夺之似猛 虎”,一旦动起来时,义无反顾地像一只猛虎。“布行气候”,要创造你和我决战 之间,关系最有利于我的那个气势,然后再“与神俱往”即与天命、上天站在一 起。这里既讲到形,又讲到气,又讲到神,形、气、神三个字,实际上概括了中国武 学的最高境界。
对于这样的武学哲理言论,很像今天的心理学课程,越王对此有些疑惑。越 女似乎早已料到,补充说道:“我所说的道理,可以以一胜百,以百胜千、胜万,请 您派武士和我比试一下,就会看出它的威力。”
越女拔出宝剑,越王便让身边的武士和她较量,结果都被越女用奇妙快捷的 剑法轻易地击败了,于是勾践衷心地感到佩服,任命她为越军的武术教官。让她 传授剑法给士兵们。三年后,学会剑术的越国军队突袭吴国,攻破了吴王夫差的 都城,取得了战役的辉煌胜利。吴国不久后便灭亡了,越国建立了新的霸权。
这就是剑道,或者说“武学”在古代诞生的著名故事。这说明武学在古代军 事活动和国家兴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具有一些传奇和虚构的色彩在里 面了。
这个故事的传奇之处在于,这位武功高手居然是一位女性,连在越王身边那 些勇猛有力的男性武士都不是她的对手。而这样一位女性居然在古代的战争世 界中,担任这些嗜杀成性的男人士兵的武术格斗教练,这在当今世界各国中也是 少见的。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像“越女传说”的记载并不少见。在唐代,不仅仅是诗 人们热衷于歌颂侠客事迹,武学的影响也深深渗透到社会文化其他角落。例如, 一位名叫“公孙大娘”的舞蹈艺术家,因为擅长剑术,受到从朝廷到民众各个阶 层的广泛关注。与李白同时代的著名诗人杜甫(712-770年)就写过一首赞美 她的诗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序”的全文如下: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 跋。问其所师,日:“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邮城观 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 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 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 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 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序中“开元五载”是唐玄宗年号,当时处于盛唐时期,经济、文化、艺术都有 很大的发展,唐玄宗本人就是一个音乐艺术家,而他的爱妃杨贵妃,则是有名的 舞蹈家,他们两人最得意的作品是《霓裳羽衣曲》。文中“高头宜春,梨园二伎 坊”,是当时宫廷和达官贵人御用的音乐机构,是训练、培养乐工、舞者的场所, 而“梨园”是唐玄宗亲掌的机构,主要以演奏或表演歌、舞、乐器一体的大型曲目 为主,集中了当时全国一流的音乐人才。
在序中杜甫先叙大历二年(767年)在夔州看了公孙大娘弟子所表演的剑器 舞,然后回忆开元五载(717年)自己童年时在邸城亲见公孙大娘的舞蹈,说明了在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于内外教坊独享盛名的情况。抚今思昔,深有 感慨,因而写成这首《剑器行》。这篇序写得很有诗意,结尾讲大书法家张旭见 公孙剑舞而草书长进的故事,尤其见出诗人对公孙大娘剑舞艺术的敬佩。
“剑器舞”是什么样的舞蹈呢?唐代的舞蹈分为武舞和文舞两大类,剑器舞 属于武舞之类。晚唐郑嵋《津阳门诗》说:“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 大娘剑舞,当时号为雄妙。”唐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 爱军装。”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势 和流丽顿挫的节奏。我们再来看看诗歌的艺术描写。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熠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豚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剑舞之高超,出神入化到震慑人心:久闻从 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天下四方。人潮如流的观众看她 的舞蹈时都惊讶失色,整个天地好像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恢复 内心的平静。“熠如羿射九日落”四句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 翻滚式舞蹈动作,好像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修龙翔,是写公孙 翩翩轻举,腾空飞翔;雷霆收震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清光, 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像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
这种舞蹈尽管是一种艺术表演,但实际需要很好的身体素质和武功基础,就 如京剧表演中的武生一样,没有一定的武术技能,是不能上台表演的。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绛唇珠袖两寂寞”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沉寂无闻,幸好 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 还有公孙大娘当年神采飞扬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 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涌洞昏王室。 梨国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绪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 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 园,亲选乐工,亲教大曲,指挥歌舞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繁荣。当时宫廷 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 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中历史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 一场安史之乱 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搞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挑选、亲自培 养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才,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 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美丽而凄凉 的影子。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繁荣,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诗人杜甫 来说,这是他晚年多么难得的精神安慰,可是又多么令他黯然神伤啊!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弦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沉的感慨, 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这个 玄宗时代的微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瑟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 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 来的情绪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然,百感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只 得用长满老茧的双足,拖着一个衰老久病的身躯,在寒月荒山,踽踽独行。诗人 身世的悲凉,就不言而可知了。“转愁疾”三字,杜甫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步 伐本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觉得自己步子走得太快了。
浏览87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