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舞是一种结合了武术和舞蹈的体育文化活动,它的形成与发展,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形式。在原始社会人们用武舞来训练军队,而且武舞的 这种军事训练作用一直延续到清代。与此同时,不断进行分化整合,在宗教 祭祀和文化娱乐中都有不同的演变形式,特别是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其分类更加精 细、范围更加广阔、娱乐性也更强。直至今日依然可以在各种戏剧、舞蹈以及大型 团体搏击操表演中看到它的影子。可以说武舞从古至今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不仅在 军事上,更主要的是在人民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几千年历史的东方体育的分支,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 武舞的产生


1.1原始军事活动与武舞

原始时期战争频繁,需要随时随地操演军队,集体动作,呼以口令,合以 乐节。这就是一种武舞操练。《淮南子缪称训》中载禹时三苗叛,三败苗而仍不服,于是禹改以“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而三苗服。”这可以说是武舞记载中较早的一次军事活动。干是盾,戚是斧,“执干戚舞”不光是一种军事上的演练,更成为一种军事威慑。同样,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的神话故 事“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头,葬之常羊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这不仅是原始社会战争现实的一个浪漫的艺术概括,更是从一个 侧面反映出当时武舞演练的实际情况。

1.2原始娱乐活动与武舞

原始社会中武舞主要来源于生产劳动,但它又与人对自己的情感的表达和模仿自然万物的游戏心理有关。1965年在云南省发现了描绘街族原始生活的 “沧源岩画”,其中有大量的描述武舞的场面。这些岩画不仅反映出武舞有娱乐 性质,更有军事训练的作用。原始社会中的武舞也有表现狩猎成功后的欢乐意义,但其中的娱乐意义大于生产意义。在《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路史葛天氏》中记载:“八士捉足掺尾,叩角乱之,而歌八阕"这都在不同程度地记载了狩猎成功后的喜乐心情。这可以说是武舞的 雏形。

1.3原始宗教活动与武舞

原始人类由于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和恐惧,曾认为万物都是有灵的。人们 最早的信仰是崇拜图腾。而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又常常用武舞来体现。图腾武舞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人群以表现战斗的舞蹈来供奉部落的始祖神灵。

  1. 武舞的发展变迁


2.1先秦时期的武舞

先秦时期武舞不仅用于军事训练和祭祀活动中,而且也用于表现思想情感 和娱乐精神。这个时期武舞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象舞,另一种是大武舞。象舞是周时期的武舞主要形之一。《诗经•周颂•维清》中记载:“维清, 奏象舞也。”《疏》:“谓文王时有击刺之法,武王作乐,象而为舞,号其乐曰象舞。”汉代的郑玄说:“象,周武王伐纣之乐,以管播其声,为之舞。”

大武又称之为武。《礼记祭统》中记载有:“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也有关于大武的记载。汉代的郑玄注曰:“大武,武王乐也。”也有人说这种大武舞描写的是周武王伐纣的战斗过程。大武舞又名武 凤夜。《周礼•大司农》记载:“武王伐纣,至于商效郊,士卒皆欢乐,歌以待 旦,因称之武凤夜。”《礼记•乐记》具体记载了大武舞有六段内容。“且夫武 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志而分周公左,召公 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而且赞叹曰:“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汉代的郑玄注曰:“夹振之者。王与大将夹武者振以为节也,武舞象战也。每奏 四伐。一击一刺为一伐。”这正说明兵士手执干戚以战斗中的简单攻防动作来 舞蹈,以庆祝胜利的欢乐。大武舞还在后来的学校中很流行,曾被西周以后的 学校列为必学的纪念历代“先王”的多种“大舞”之一。另外在西周学校中的 “小舞”中也有“干舞”这种武舞形式。

2.2秦汉两晋时期的武舞

秦收天下兵,在民间实行禁武的方针,因此对武舞的发展影响很大,在那个时期武舞几乎没有发展,而且在秦时的各种典籍中也很少有武舞的记载。 直到汉朝时期由于军事的需要,武舞才又重新被用于军队的训练当中。特别是 匈奴与汉朝的战争直接导致汉王朝对军事的依赖,这无形中促进了军队中武舞 的发展。楚汉战争时期,项羽为刘邦设的“鸿门宴”中有一段范增授意项庄舞剑,项伯也拔剑而舞保护刘顾的故事。而且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少时好读 书,学击剑”,以滑稽者著称的东方朔也是“十五学击剑。”这些从侧面反映 出当时舞剑的兴盛。东汉时期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兴起了一种叫 “百戏”的杂技式运动活动。其中有一种与武舞有关的运动叫“剑戟舞”。由此 可见在汉代武舞较为盛行。

经过三国战乱和两晋南北朝这一段中国历史上剧烈的动荡时代期以后,武 舞也开始分化了,它逐渐向武术和舞蹈分化,而且武舞进入宫廷,开始了以娱 乐活动为主的演变。两晋南北初时期,“舞”的形式出现了套路表演。如当时盛 行的“宣武舞” “矛舞”“剑舞”等。这一时期武舞的艺术因素比武术表演更为 浓厚。先秦流传下来的宫廷武舞在两晋得到继承和发展。先秦时期表现武王伐 纣的武舞在汉代称“巴瑜舞”,而在晋代改称“宣武舞” o武士执剑而舞,晋代 文学家傅云在《短兵篇》中对此舞有形象的描绘:“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逾 飞电,回族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鹫,若景若差。兵法攸众,军 众是仪。”这种描写剑舞的动作迅速,如电光火花一般,而且其中有了规定程 度,这表明武舞开始套路化了。

2.3隋唐时期的武舞

隋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唐代,以武力开天下,非常 重视军事武艺,加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特 别是西部少数民族的歌舞传入中原以来,更是对中原原有歌舞有了很大的促进 和发展,特别在唐代由于物质基础雄厚,武舞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唐代的舞蹈大体分为两类:健舞和软舞。所谓“健舞”实际上就是武 舞,至少相当一部分是武舞。清代方以智在《通雅》中说:“剑器乃武舞之典 名。健舞,武舞也。”在唐代的各种史书典籍多提到的武舞有剑器舞、剑舞、 矛舞、破阵乐舞、大面舞、狮舞等多种形式。

在《乐府杂录》中把剑器舞归于健舞一类。在社甫的《观公孙大娘第子舞 剑器行并序》中可以看出剑器舞实质上就是一种武舞。剑器舞乂分舞剑和舞流 星,甚至有时又以手执物品进行分类。剑舞在唐代成式写的《西阳杂俎》中记载,有兰陵老人善舞剑,曾为人表 演。唐代名画家吴道子由于“废画日久”奉命在天宫寺作画时精神萎靡不振, 便请号称剑术一绝的裴旻舞剑“作气以助挥毫。”李白年轻时也是精通剑术, 在他的《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就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忆襄阳旧游赠马 少府巨》中有“高冠配雄剑”。《冬夜醉宿龙觉起言志》中有“醉来脱宝剑”。 由此可见当时剑舞的兴盛。

2.4宋明清时期的武舞

宋朝时期武舞开始流传于民间,在民间较为兴盛。而且由于武术套路的形 成,武术与舞蹈的分化基本完成,大量的武舞动作保留舞蹈中的较多,成为一 种表演助兴节目。当然,此时武舞主要集中于军事活动和民间娱乐之中。特别 是北宋时期,皇室集合了大量精兵于京师,组成了数量庞大的禁军队伍。他们还从民间征召一些精于武艺、擅长杂技百戏的艺人为他们表演剑舞,刀舞,矛舞等。在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里出现了 “瓦舍”这个好像今天的俱乐部式 的娱乐场所。这为大批专门从事武舞表演的艺人提供了固定的表演场所,使武舞得以发展延续。明清时期武舞已基本分化完成,武术与舞蹈也基本成型,军事训练和文化 娱乐的项目日益增多,武舞已退居次要地位,再加上朱理学的兴起,武舞最终 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从清朝流行的“队舞”中依稀可以看见当年盛唐时期武舞 的影子。

浏览2,85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