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三体势桩法分为上势三体站桩法、中势三体站桩 法和下势三体站桩法三种。上势三体站桩法,也叫高架子三体桩功。高架子桩功, 要求两足前后之距离在一尺至一尺半左右,后腿的弯曲度要 在一百五十度左右。高架子三体势主要是为了练 步。因为它站得比较高,下肢的屈度较小,所以相对地来讲,下肢对 优产整个身体的负重也就小得多,可以 国女在不感觉费劲的情况下支撑上体,所以一般适合于老年人或体弱者练 习。姿势站得高了,对两腿的进 退、转换,也就比较轻巧灵便,因 :此说高架子悬为了练步。 但是高架子三体势又有它的缺陷:一是高架子不经冲。 因为人体站立的姿势越高,身体的重心也就会随之而升高; 况两腿的屈度愈小,两足的间距愈近,支撑的劲力也就愈 小,因而,自然大大地减少了稳固性,经不起对方冲击。二 是上功缓慢。因为架子升高以后,下肢对全身支撑的负荷小 了,所以对两腿支撑力量的锻炼,也就相应地减弱了,故不 易长功,高架子三体势在两腿的劲力分配上,重心主要应放在后足上,所以前后两足的力量分配就不是前三后七,而应该是 前二后八,其从头至足的重心 落点,应该垂直落在后足足尖 前二寸左右处。中势子三体桩,又叫中架 子桩功。要求两足的前后距离 一般(指一米七五至一米八高 的个子)在二尺左右,后腿的弯 曲度应在一百四十度左右。前 后两足的劲力分配,仍然是后 重前轻,但与高架子所不同的 是后七前三,它的重心应落在 后足至前足之间的三分之一处 。中架子三体势的主要锻炼目的是为促使两肋的横向开 扩,从而增大肺活量。由于中架子三体势为从庸中道、劲力 中正之势,所以它既可以避免上架子不经冲的弊病,又可以 克服下架子不经压的缺陷,以扬其既不偏于飘浮,又不偏于 迟钝之优点,而且对下肢支撑劲力的锻炼,也既吃功又稳 妥,所以是一般壮年或体质较好的老年人多采用的一种桩 功。下势子三体势桩功,也叫低架子或大架子三体势。要求 前后两足的距离在三尺左右.后腿的弯曲度应在一百二十度 左右,后腿膝盖以上至大腿根部的一段,应与垂直线约成十 度左右的角度;膝盖以下的小腿一段,应与垂直线约成四十 五度左右前后两足与前进方向的直线约成四十五度左右 两腿劲力的分配一般应为后足六分、前足四分,或者是前后两腿的劲力均等。
大架子三体势的主要锻炼 目的是练背。由于大架子桩功 在站立时步大势低,因此对于 下肢支撑劲力的增大是很有效 的,它的优点是吃功大、上功 快,易于稳固下盘的功夫(这也 是因为这种桩法步大势低,身 体的重心下移,因而才得以稳 固的)。所以说低架子是为了练 背,是指在练习低架子桩功时, 脊背应该拔劲,左右两肩胛骨则应向前、向下有按捺之劲, 使之真正体现出拔背的劲力。低架子三体势也有它的缺点:第一是在两腿之间有双重 之弊$第二是姿势越低越经不起压。所以有“高架子不经冲, 低架子不经压,中架子较适中”之训。低架子吃功大、长功 快,一般适合于年轻力壮者练习,但也要注意循序渐进,逐 渐在站桩中加大步子,或者在站立中架子有了相当基础以 后,再开始练习这种架子。以上介绍的是三种高低不同的站桩法和对身体三个重点 部位的劲力锻炼(即上架子练步、中架子练肋、下架子练背)。 另外,在三体势的桩功中,又有练习明劲、暗劲和化劲的三 种练法:在练习明劲的桩法中,主要是求其气血通达于梢节之 手,故言"明劲在手力在专练暗劲的桩法中,主要曷求其气 血集聚于肘,所以说“暗劲在肘%在专练化劲的桩功中,主 要是求其气血在周身的随意运转,故言“化劲在身气明劲的 气劲应贯注于小指一侧掌根上的小田部位练暗劲时,手上 的劲气必须完全松开,而集中在肘关节上;练化劲时,上肢 的劲气又必须完全放松下来,这样才能使劲气减少对外的消 耗,而集中在身躯之中的运行。至于小架子三体势,乃是一种身缩、步小手出而不 仲,前步虚而不实,后足支撑,前足以足掌点地,两足之前 后距离不超过半尺的桩法。这种势子主要是在站桩有了较深 的根基以后,为了求得下肢在以后的技击实践中,使进退、 转身、闪展、腾挪得到迅速敏捷、轻便灵巧的一种锻炼方 法,三体势对全身内外各部的要求,三体势的站桩规矩,要求非常严格、规矩十分繁杂,所 以说学者要站好三体势,也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 要学者能够持之以恒、细心体会、仔细思查(站好后对各部 的检查要用思想来检查,不可用眼光去检查,以免养成摇头 晃尾,精神和注意力分散之弊病是会很好地掌握它的。
三体势的要求如下:头要正既不可前低后仰,又不可左右歪斜。项要 直。既不可松软无劲,又不可僵滞力挺。眼要平视。既不 可左右散乱,又不可痴疑呆滞,总要全神贯注,意在必行。 天庭要前顶。顶不可低探,更不可上顶或前栽。百会穴 要向上虚领。虚不偏于松软,领不偏于力滞。口要轻闭。 牙宜轻扣舌宜前催上(下)抵。地仓宜微收。领宜内收。两肩宜平。要成水平,不可一高一低、一耸 一沉。两肩宜松。肩井穴要松开两肩宜扣。但不可 使用拙力。两肩要垂。两肩顶骨要真正落下。膀要 聚。膀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要聚合劲气。膀要 成直角,指的是膀之内侧,要与胸肌部形成九十度之直角。兀肘要沉。要有下坠之劲。两肘要合。一指肘要向内拧 合,二指曲池穴要合(练明劲和暗劲时宜闭,练化劲时要松)。前臂尺骨要有向前的撑劲和向下的沉劲。腕部及掌根 要有向下的屈塌劲(腕要屈,掌要塌)。前手之小田部要 有向前向下的推劲。后手之小田部要有向下的塌劲。小指和无名指一侧要有向前的顶劲五指宜自然分开。 梢节之明劲(指手)应藏含于神门。拇指宜微屈。虎口宜撑圆。手之横向竖向皆须呈现四十五度角。前 上肢要呈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之撑劲。胸部要含而提,背脊要互拔居中。两肋宜松而落(顺呼吸时)。两 肋宜开而扩(逆呼吸时)。腹部宜实,胸心部宜虚,上虚 下实,水重火轻。腰宜下塌(与提胸互拔)。肾宜后逼 (指吸气时)。.尾闾宜中正。.尾闾宜内收。,裆部宜 撑圆。二便呼气时宜放松,吸气时宜提吸(顺呼吸)。胯部宜收合。.臀部肌肉要相交(呼气时)。后大腿根部 之足太阴经筋、髀股及伏兔肌均应向前挺劲。膝盖骨宜 向内提吸。.后足要有蹬劲。前足足掌要有踏劲。足五趾要抓地。鼻尖、手尖、足尖要三尖相对,列成直 阵。身躯要看阴而有阳,视阳而有阴,似正非正,似斜非 斜。内要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要做 到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以及眼与手合,头与足 合,左手与右足相合,右手与左足相合,左肘与右膝、右肘 与左膝相合,左肩与右胯、右肩与左胯相合,两肘的相合, 两手的相合,两肩的相合。两肩胛骨在呼气时须向下沉、 向前按等。以上所述这些要求,虽说不少但仍然不够明确、细致, 其中最主要的是只有要求,没有规矩,所以有些问题,对于 初学者来讲,仍然是不可理解。例如,中架子三体势主要是 为了练肋的开扩,但究竟如何才能使两肋真正开扩,开肋的 要领是什么?上肢伸到什么程度、什么尺寸才是直而非直和 曲而非曲?身躯站成什么角度才为看阴似阳.视阳有阴及似 正非正,似斜非斜?通小周天的火候是什么?怎样“打开二 六连环锁”?打开玉枕铁壁关的要诀是什么、有几种方法? 等等,都还是学者难以明确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 决,仍然难达精益求精。
为了使学者进一步明确三体势中的要领,兹将一些粗浅 的体会简编成歌诀,并加以解释,供学者在练习时参考头宜中正百会领,左右歪斜皆为病,天庭之位须前顶, 前俯后仰身难正,下须宜收不宜突,颈项竖时须意领,目须 正视虎口穴,瞟眇斜视必分神,舌尖要舐上下动,接连鹊桥 气通行,牙宜轻扣不宜分,始终扣隼也是病,嘴唇上下宜轻 闭,地仓微收利气沉,头为身主是首领,若不中正全失中。鹊桥,指的是上鹊桥,即从鼻端至口下一段,是任督二 脉在上的“断头路”,故称上鹊桥。下鹊桥是由会阴穴(位于 二便之间)至长强穴一段,是任督二脉在下的“断头路”,故称 为下鹊桥。
浏览88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