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又称九宫八卦掌,它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直来直去的套
①天津武术界及高义盛门人弟子最初称其为“山东八卦”;1936年春节,高义 盛回武清与家人过年,其弟子杜召棠(时任新天津报社小说编辑)未经其师高义盛同 意,将其“拳谱稿本”(四册)拿到新天津报社出版.且署上自己的名字,将书定名 为®身连环八卦掌》;高义盛知道此事后,鉴于“谱”还不完善,尚在修订过程中。 为挽回影响,避免以讹传讹,高义盛加紧重校、整理这个拳谱。在其子高凤鸣及弟子 刘伯庸等人的帮助下,高义盛对原有四册草本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正,并于1936年孟 冬将其定型、完善为C/V卦揉身连环掌》(六册);1981年,刘凤彩与门人弟子商议, 且经专家认证.将其定名为“程派高式八卦掌”。
路演练模式,而代之以在弧形走转中完成技击动作,可以说该拳 种的出现是中国武术成熟的一个标志。
由于董海川因材施教,所以董海川后,八卦掌出现了程式、 史式、尹式®八卦掌等不同的练习风格,在全国各地流传。
八卦掌不仅在天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流行有萧氏八 卦掌、阴阳八盘掌®以及程式高派八卦掌等天津特色的拳术流派。 其中程式高派八卦掌的特色较为突出,在天津也较为普及。
一、基本传承谱系
(―)程派高式八卦掌的创编者高义盛
高义盛(1865—1947),字得元,山东省无棣县碣石镇(原大山乡)大庄子人,幼时因家贫随父母移居天津市武清小高庄, 后定居艾浦庄。1947年,在武清家中去世。
高义盛幼时习学过大红拳,并跟随李存义学习过形意拳,打 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1896年,高义盛结识程廷华的弟子周玉祥 (武清瓦房村人)s经过周玉祥引荐,高义盛得以拜在程廷华门 下,但主要由周玉祥代师授艺。经过三年的刻苦习练,高义盛已 基本掌握传统八卦掌八大式、八卦刀、八卦枪、八卦剑、八卦 钺、八卦齐心杆等八卦掌徒手和器械套路。此后的1909年至 1935年间,高义盛往来于天津武清、山东无棣,一边以传授八卦
尹式八卦掌在天津的传人相对较少,著名者有赵方舟、刘福振等人。
阴阳八盘掌在清代又称为阴阳八卦掌,以目前的资料该拳首见于河南董梦 麟,董梦麟传河北霸县魏家营人李振清(1825 —1900) 〇李振清所传的阴阳八盘掌又 称李式八卦掌,李振清的传人萧海波又发展出萧氏八卦掌。萧海波的传人芦忠仁在天 津对阴阳八盘掌进行了潜心研究,整理出版了《阴阳八盘掌》,向下续传了此拳该 拳强调“八盘”(人体的八个部位)的锻炼,演练时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和实战感; 萧氏八卦掌创始人萧海波(1863—1954),天津市静海县独流镇人。初习少林长拳, 后从李振清习阴阳八卦掌,精“龙形式”、“狮子步”、“八盘刀法”。得艺后,萧海 波又跟随净缘法师习八卦全艺八年。1930年,萧海波应张兆东之邀在天津第一国术馆 传艺,由此,萧氏八卦掌在天津得到广泛的流传。其中以陈家泰(金陵太极功的主要 传人)、芦忠仁为最。
掌为职业,一边开始完善自己的八卦掌体系。其体系的完善,主 要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初创阶段
1909年至1916年,为程派高式八卦掌的初创阶段。此时, 高义盛已明确地提出了先天掌、后天掌的概念。并在教学过程 中,按照“边传授、边创编、边完善”的原则,开始了程派高式 八卦掌的编创。
初步成型阶段
1916年至1926年为程派高式八卦掌的雏形阶段,此时,高 义盛已完成程派高式八卦掌的先天掌、后天六十四掌®,另外八 趟形拳也初步成型。
定型阶段
1926年至1936年为程派高式八卦掌的定型阶段。在这个阶 段,高义盛先后将自己的武学体系整理成三个稿本,即1926年 的(A卦掌谱》(初本)、1932年的(A卦掌谱》(重校本)和 1936年的“老谱”——〈(A卦揉身连环掌》®。在“老谱”中,高 义盛明确地将自己的技术体系定名为“八卦揉身连环掌”,这标 志着程派高式八卦掌的成熟与完善。
1935年,高义盛受天津友人之邀,在“天津球场”(现和平 区新华路体育场)传授八卦掌,由于其提出“一块现大洋教一个 式子”而惊动天津。此时,向其拜师求教者甚众。其中,不乏像 徐明乔、高文才、吴孟侠、李云章、曲克章、李子进等带艺投师 者。正是在这些人的努力下,程派高式八卦掌成为天津的一个特 色拳种据程派高八卦掌第三代传人、天津市八卦掌研究会会长刘树行介绍,门内 传说高义盛在山东得“宋异人”传授后天八卦掌。该说成立的可能性不大,实际上是 高义盛自己根据所学创编了后天八卦掌:
1946年,高义盛将该谱传于刘凤彩,1983年,刘凤彩将该谱改传刘树行。
1940年,高义盛(前中)生日与高凤鸣(中右五)、刘凤彩(中左三)、 高文才(中右一)、曲克章(前右一)等28位弟子学员合影 (二)程派高式八卦掌的承前启后者刘凤彩
刘凤彩(1908—丨987),字俊臣,山东省无棣县碣石镇(原 大山乡)刘家黄龙湾村人,高义盛为其舅爷爷(刘凤彩祖母的弟 弟)。
(一)
1916年前后,刘凤彩开始跟随四叔刘连芝(高义盛早期弟 子)学习八卦掌。1926年,高义盛从武清回到山东原籍,刘凤彩 便开始跟随高义盛学习八卦掌。1936年,刘凤彩来到天津,协助
高义盛传授八卦掌。
刘凤彩悟性较强,在全面继承高义盛八卦掌的基础上又博采 众长,对吴式太极拳、三皇炮锤、武当太极十三剑、夜战刀、双 藤棒等有极深的体悟和见解。
1981年,刘凤彩召集门人商议,将高义盛所传授的“八卦揉 身连环掌”定名为“程派高式八卦掌”,并于晚年精心主编了 “新谱”一一《程派高式八卦掌谱》,为传播程派高式八卦掌提供 了标准教材。因刘凤彩跟随高义盛演习八卦掌时间最长,继承高 义盛技艺最全面、系统,且传人最多,因此,程式高派八卦掌门 内有“高家拳刘家传”之说,刘凤彩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刘凤彩练功照(二)
1995年4月5日清明节,由国际八卦掌联谊会天津联络处发 起,天津、山东、台湾、香港以及日本、美国的程派高式八卦掌 传习者齐聚一起在刘凤彩原籍墓地举行了盛大的立碑仪式。八卦 掌名家康戈武撰写墓志铭,给予刘凤彩以极高的评价,其墓志铭 如下:
刘先生名凤彩,字俊臣,山东无棣人。生于一九零八年,殁 于一九八七年,享年八十。先生自幼嗜习武技,且承家传。十九 岁,始师近亲研练八卦掌。历九年,得其真传。妙悟技理,掌艺 精绝,尚德重义,处事谦恭。艺成后,客居天津。执教五十载, 授弟子百千。先生毕生弘扬八卦掌,晚年更主编高式八卦掌谱,益中外同好,为后世流芳。仰先生师表,憶昔日交游,谨撰此铭 以志敬慕。
刘凤彩主要弟子及再传弟子有天津的王书声®、韩凤瑞、刘 树行、戈国良、刘建英、李学义,山东的皮树强、李鸽,台湾的 潘岳等人。2006年,天津市武术协会批准成立了程派高式八卦掌 研究会,刘金旺任会长、刘树行任秘书长。在研究会的统一组织 下,程派高式八卦掌弟子正在积极、稳步地推进该支八卦掌的传 承与研究工作。
二、技术体系
(一)粧功
与其他中国传统武术的流派一样,程派高式八卦掌亦特别强 调桩功的重要性,其练桩的方式主要有静粧、动粧(行桩)、穿 九宫三种形式。
静桩
静桩主要包括先天粧、后天桩两种练法。其中先天桩以先天 掌开式为基式,按先天掌定式动作静止站立;后天桩以后天掌开 式为基式,静止站立。
动桩
动桩又称行桩、转掌、旋转功,是在先天站桩的基础上,以 “猛虎出山”、“大鹏展翅”、“狮子张口”、“白猿献果”、“力 推八马”、“怀中抱月”、“指天插地”、“青龙探爪”八个式子 绕圈走转。
穿九宫
穿九宫又名九宫步、飞九宫、穿林掌。练习时要求按照八卦 掌的基本要领,以行走步的形式,按九宫八卦的先后顺序在九宫 之间穿行,并在穿行中随意变化招式。
王书声(1919一丨995>,河北安新县北关村人刘凤彩四大磕头人室弟子之 一,全面承传了程派高式八卦掌之真髓,高义盛在其所著的手稿CA卦掌》中,绘有一棵根结错盘的 大树,名为“练艺树”。该树起势后学以艺比树,培育其根,而 懂得生发变化。这一点在其如下的“练艺树”歌诀中体现得较为 明显:
练艺比树意相连,太极八卦内里含。
九宫十法生变化,阴阳动静妙无边。
树生枝杈艺增长,树根盘旋步眼全。
根深叶茂招法广,精意揣摩艺业宽。
(二)先天掌
先天掌是高义盛继承程廷华八卦掌的部分,主要包括起式 (转掌、单换掌)、八大掌(乾式蛇形顺式掌、兑式龙形穿手掌、 离式回身打虎掌、震式燕翻盖手掌、巽式转身反背掌、坎式拧身 探马掌、艮式摇身背插掌、坤式停身扳扣掌)、收式(乌龙摆尾 掌)。整个套路以转掌为头、换掌为母,从而生出八路翻身,最 后以乌龙摆尾掌收式。
先天八卦掌继承和保留了程廷华八卦掌“以圈为法,八卦为 击,形如流水,走着换式,扣摆盘旋,式不间断,始终从圆周向 圈内进攻”的技术特点,以柔为主,柔中寓刚。
(三)后天掌
后天掌是程派高式八卦掌的特色,它一改过去“六十四掌圈 里含”的特色分而练之,并强调“先天掌为后天掌之母,后天掌 为先天掌之用,无先天掌则八卦掌无根本,无后天掌则八卦掌不 齐全,①。
后天掌由先天八卦掌派生,现在天津所流传的后天掌是在继 承高义盛后天掌的基础上,经刘凤彩、王书声两代传人的完善而 成。包括乾八式、坎八式、艮八式、震八式、巽八式、离八式、 坤八式、兑八式等共六十四个动作。
后天掌以单操手为主,行进路线曲直结合,突出八卦掌“后 发制人、避实击虚,先化后发,侧攻为主”的技击特点。演练时 以刚为主,刚中寓柔,强调顺劲,以求顺中求巧。
(四)形拳
形意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优秀拳种,受其影响,出于不同的 侧重点,王芗斋创编有意拳、高义盛创编有形拳。
形拳,即象形之拳,它由高义盛所创编,是程派高式八卦掌
①需要注意的是高义盛所传的后天掌64式练法,既不同于刘德宽整理传于北 京的64手,亦不同于吴峻山整理流传于国术馆系统的64掌.:
中极具特色的演练套路。形拳共八趟,分别模仿獅、蛇、虎、 龙、燕、鹰、熊、猴八种动物而成狮摇(乾)、蛇缠(坎)、虎坐 (艮)、龙形(震)、燕翻(巽)、鹰琢(离)、熊饨(坤)、猴像 (兑)八个套路。其中前四个套路中内含先天掌法,后四个套路 内含后天掌法。
(五)器械
天津程派高式八卦掌的传习者主要练习的器械包括滚手刀、 粘身枪、连环剑、子午鸳鸯鉞、八卦拐五种。前四种器械在走圈 习练,套路按照乾门、坎门、艮门、震门、巽门、离门、坤门、 兑门排列,据刘树行介绍为董海川所传。八卦拐为高义盛在程廷 华齐心杆的基础上所编创,与上述四种器械不同,不走圈,不分 八门。该器械应为程派高式八卦掌的标志性器械套路。
另外,来源于紫睡门的双藤棒(又称八卦双锏®,高义盛传 出)、夜战刀(对练套路,刘凤彩学自山东阳信县王茂林)、武当 剑(又称武当太极十三剑,刘凤彩在天津与师弟曲克章用夜战刀 换艺而得)以及三皇炮捶、武式太极拳等徒手套路在程派高式八 卦掌门人中也多有传习。由此可见中国武术的“兼和”特点。
三、基本拳理
(―)先天为本,后天为用
高义盛根据其师程廷华的八卦掌创编后天八卦掌后,自此程 派高式八卦掌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八卦掌派别。
“先天掌为后天掌之母,后天掌为先天掌之用,无先天掌则 八卦掌无根本,无后天掌则八卦掌不齐全”。程派高式八卦掌明 确地将先天八卦掌和后天八卦掌区分开,两者的练法、目的不 同。从而使程派高式八卦掌传承者沿着较为清晰的习学脉络、循①高义盛在山东教授刘凤彩的是双藤棒,而在天津取名金碧连环锏,传授该套
序渐进的修习八卦掌技艺。在经过“形似师”、“神似师”的修 习后,进而寻求个性的解放,达到“形神似我”的境界。其三段 进阶论又可概括为学、会、精、通、化五个字。
(二) 三不教与练艺规矩
重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亦是习学武术者的首要条件。 八卦掌祖师董海川时常提醒弟子:“夫学此艺者,须传于有德有 信之君子,莫教无理无义之小人,传艺总须择而教之。”程廷华 的弟子高义盛进一步将之发挥,在教艺者和学艺者两个方面对武 德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教艺者应以忠厚为体,仁义待人。学 艺者则须遵守规矩,德端行正;教者应倾心耐性,学者应虚心恒 性;教者应多示、常讲、勤指教。学者应多练、常问、勤请教; 教者一要言其理,二要明其式。学者一要明其理,二要劳其式。 明其理知其巧,劳其式得其力也。”在此认识基础上,高义盛提 出了世上三种人不可教(为人师者)亦不可交(为友者),即无 义之人、狂徒、匪人。®
为进一步强化本门派对德的重视,高义盛还提出了如下八卦 掌练艺规矩十条:孝敬父母;和睦乡里;尊长济弱;不饮醉酒; 禁赌戒毒;遵师教训;用心练习;不准狂言口过;忠厚老诚;为 人取信,广交朋友气
(三) 高义盛论技击与养生
技击与养生是传统武术的主要功能,高义盛对此有自己独到 的总结和提升。
刘凤彩:〈涯派高式八卦掌谱》,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版, 第82页。
刘凤彩:®派高式八卦掌谱》,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版, 第81~82页。
程派高式八卦掌传人刘树行英姿
技击方面,高义盛认为八卦掌技击应在遵守“六合”的基础 上“七星” ®打人,突出快、狠、变,在处理好步法、身法、手 法、足法、截法、领法、带法(单手为领,双手为带)、饨法、 随法、追法等“技击十法”的基础上追求顺、勇、直、巧、妙、 连、狠、即、功九字诀。并强调聚气凝神、三门(手、肘、肩) 三节(上、中、下)上下前后相望。
技击之外,高义盛“老谱”的第六册专门写养生,在该书中 高义盛对八卦掌的健身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体会出常 练八卦掌能伸筋、拔骨、增气、活血,促进新陈代谢,进而内外 健壮而疾病不能生。为此,他认为“以健身、强身、养身为正 宗”的八卦掌是一种“养身形保气血之术”,其他健身方法“莫
①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六合; 武术认为头、肩、肘、手、胯、膝、脚七个不为可以打人,是为七星。谚曰:头打去 意撞面门,手起打落任意行;肘打去意占胸肋,肩打一阴反一阳;跨打三节并相连. 膝打如虎用力强;脚打踩踢不落空,七星相助显神通。
胜于此”、“实莫妙于八卦掌之术也” ®。
四、兼和与创新:程式高派八卦掌形成与发展的启示
明清时期,是中国武术发展的“轴心期”。此时,中国武术 完成了由器械划分门派到以徒手分门别类的演变历程。而清末出 现的八卦掌一改以往直来直去的套路结构布局为“以转为走”的 演练方式,更是标志着传统武术的成熟与完善。
八卦掌的奠基者董海川善于因材施教,为此,后世出现了程 派八卦掌、尹派八卦掌、史派八卦掌、梁派八卦掌、张派八卦掌 等诸多练习样式。涌现出程廷华、尹福、史计栋、梁振蒲、张占 魁等多位八卦掌大师。
在追求个性的八卦掌因材施教氛围里,程廷华弟子高义盛兼 和诸家、锐意创新,于1936年在家传红拳,李存义传形意拳和 周玉祥、程廷华传八卦掌的基础上演化出先、后天有别的程派高 式八卦掌体系。这个体系“既以八卦掌传统练法为基础,又颇多 新意之处;既不失八卦掌运动的共性风格,又有自己独特的运动 特色”,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八卦掌流派中其他分支的技术 体系、自成一式练法” ®。
技术反映文化,文化影响技术。通过程派高式八卦掌的形成 与发展,我们大约可以形成如下几点认识:
中国武术:富含哲理的东方人体文化 “先天掌为后天掌之本,后天掌为先天掌之用”。程派高式 八卦掌以先天八卦掌为基本运动形式,后天掌由先天掌而生。其 中,先天掌一掌生八式,共计六十四式(即乾八式、坎八式、艮 八式.、震八式、巽八式/肘八式、离八式、坤八式、兑八式)。
刘凤彩:《程派高式八卦掌谱》,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版, 第80页。
康戈武:《高义盛八卦掌体系的形成),见刘凤彩:《程派高式八卦掌谱》, 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1页。
六十四式,一式又可拆六手,共为三百八十四手,以合八卦三百 八十四爻。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程派高式八卦掌创编者 不但按照中国哲学的八卦理念进行了套路编排,而且自觉地运用 八卦理论作为一个解释系统来阐释拳理。
实际上何止八卦掌,整个中国武术都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反 映,这些武术拳派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文化来解释拳 理、指导实践。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与中国哲学、文 学、医学、帮会史、宗教史、社会史等密切相关。通过它,可以 更好地探讨中国文化的内涵、更直观地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特 征。可以说,研究武术是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的一把秘密钥匙。
宋代以后,中国文化由汉唐时代雄阔高亢向精致内敛、婉约 阴柔转化' “一个尚武、好战、坚固和组织严明的社会,已经 为另一个活泼、享乐和腐化的社会所取代了。” @在这样的社会文 化环境里,武术由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向全面吸纳中国文化精髓转 变,从而“成为中国传统静态文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 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内家拳和以形意拳、太极拳和八卦掌为主要组 成部分的内家拳系统的出现以及诸多拳法对“内外兼修”、“刚 柔兼备”的注重与不懈追求。
冯天瑜:《中国文化发展轨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 页;实际上.这种转化自中唐已经开始,清代叶燮认为中唐为“百代之中”,他在《己 畦集•百家唐诗序》中说:“贞元、元和之际,后人称诗,谓为中唐。不知此‘中’也 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后千百年无不从是以为断。”
【法】谢和耐:朦古人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刘东译,南京:江苏人民 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钱穆认为宋代是中国文化近代史的开端(钱穆:《中国 文化史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39页);美国吉罗兹曼主编的 《中国的现代化》—书中认为宋代的中国社会具有“原始现代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成 为中国现代社会许多特征的萌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谢建平:《超越与吸纳——对武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脉络的重新认 识},《体育文化导刊> 2004年第2期第46页。
在“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武术不但形成了整 体观的思维模式,而且突出地表现出象形拳术的发达。其中,整 体观对武术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传统武术“打练合一”风格的形 成和对“体用兼备”的重视。而象形拳术的“发达”又不仅仅表 现在对自然界某一动物的模仿及将多种动物的模仿融为一体,而 是表现出对中国哲学概念的模仿。模仿的结果是中国的传统武术 领域内不但有地龙拳、蛇拳、鹰爪拳、鸭拳、猴拳、螳螂拳、虎 鹤双形等演练套路,更有无极拳、太极拳、阴阳掌®、五行拳、 八卦掌等直接借鉴中国哲学概念而形成的拳派。
中国武术:讲求个性的学问
程派高式八卦掌是高义盛先生在综合自己所学的基础上而独 创的一个八卦掌练习式样。这一式样的定型与完成不但为中国武 术百花园又增添了新的元素,也为我们探寻中国武术的思想精髓 126 提供了方便。
中国武术是一门高度讲求个性的学问,而这个目标的实现 需要在继承原传拳法、遵守标准的基础兼和家才有可能达 到。
中闺武术门派众多,据解放初对中国武术的初步调杏显示, 当时“散在全W各地的武术约初一百九十九项,而属于少林拳 (俗称长拳)类的存一百三十项;器械技术约有四并多项,而使 用刀、枪、剑、棍四种器械的约有二百八十《项” 20世纪80
年代“挖掘整理”后,根据“源流有序”、“风格独特”、“自成 体系”、“拳理明晰”的评审标准,中国传统武术亦有129个流 派。当然,这只是中国武术的一个大概规模。
又称“十六招”,流传于湖南和四川地区(陈振勇:《奥运语境下武术文化的 发展与审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蔡龙云:《丰富多彩的祖国武技艺术》,见蔡龙云:《琴剑楼武术文集》,北 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武术还有派中有式的现象。这方面的例 子很多,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如太极拳就与八卦掌 的情况类似,不但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 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傅式太极 拳、龙形太极拳、青龙太乙十三式、八卦太极拳、开合太极拳、 金陵太极功、五行太极拳、周易太极拳、东岳太极拳等不同的流 派,而且陈式太极拳中又有陈式大架太极拳、陈式小架太极拳、 陈式洪派太极拳、陈式混元太极拳以及陈式老架太极拳、陈式新 架太极拳等不同的练习式样。这种情况表明,中国武术实际上是 极为讲求个性的。上述不同的武术练习式样,正是众多的武术开 山祖师们寻求到自身技术体系的一种反映。
宗吾、寻求个性的解放是中国武术的思想精髓。上述情形的 出现与武术是东方人体文化的一种密切相关。我们认为武术是中 华民族用来保存、保养和体认生命的一门学问。而由于习武者身 体素质、修养、师承等诸多条件的不同,为此每一位习武者所掌 握的武术技术体系及其表现方式亦有不同。如果,一个武者有足 够的学养、较高的体悟水平且找到了适合自身的技术体系,新的 武术流派、新的武术练习式样也就会应运而生。
兼和中国武术发展的基本特征
新的武术流派、新的武术练习式样不会从天而降,它要经过 循序渐进的磨练过程。而至于如何达到这个境界,不同的拳种、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表述(见下表)
鉴于中庸思想之不足,“文化综合创新论者”张岱年先生以“兼和”易“中 庸”。该概念是张岱年先生哲学思想的精髓,它首次出现在张岱年《天人五论》之 〈沃人简论)中;“宗吾”则取自“民国思想史上第一人”、“厚黑教主”李宗吾的名 字,意为独立、突出个性、以我为主的意思。
依据周伟良:《行健放歌一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文化诠释》,兰州:甘肃 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并参考其他相关研究成果整理而成。
武术修炼是一个由术而道的过程,实际上这涉及武术习练境 界的问题。近些年来,学者对武术境界进行了研究。如崔怀猛、 刘晓青、吴光远等认为武术有“四美”,其中“形美”(外练筋 骨皮)为习武的第一重境界;“神美”(内练精气神)为习武的 第二重境界;“德美”(尚武崇德,以德服人)为习武的第三重 境界;“道美”(以术求道,天人合一)为习武的第四重境界% 马剑、邱丕相则把武术境界分为“然境”、“术境”、“艺境”和 “哲境”四种,其中“然境”本义——混沌,是武术境界的前奏; “术境”本义——人体攻防的“真”,是没有人间善与恶的纯洁 “净土”; “艺境”本义一一超越攻防真实的极致假想,是“武” 之为“武”的“完美”践行;“哲境”本义一一“灵明”之原点, 是“无欲则刚”的圣人与“万物一体”的和合®。
无论是“形美”、“神美”、“德美”、“道美”之分,还是 “然境”、“术境”、“艺境”、“哲境”之别,实际上与上述武术 修炼的三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形美”、“术境”与“着熟”
崔怀猛,刘晓青,吴光远:彳武术美学的“四重境界1,《体育文化导刊》 2007年第1期。
马剑,邱丕相:斌术境界论),《体育学刊》2007年第5期。
相关,“神美”、“德美”、“艺境”与“懂劲”相联,“道美”、 “哲境”则与“神明”类似。
武术的这种不同修炼境界在武侠小说、武打影视中都有所反 映。如金庸笔下的孤独求败,年轻的时候,使用的是一把非常锐 利的宝剑,后来分别改用轻剑、无锋重剑、无刃木剑;无独有 偶,李连杰在其饰演的电影《霍元甲》中,主要讲述了霍元甲的 武术大师、爱国者和和平使者三段人生经历以及三重身份。进而 描述了霍元甲的“武学三境界”:手中有剑,心中有剑阶段;手 中有剑,心中无剑阶段;手中无剑,心中无剑阶段®。无论是孤 独求败的“无刃木剑”还是“霍元甲”的“心中无剑”,实际上 都是武学最高境界的一种反映。处在这个境界的习武者已经“不 役于物”,物物皆可为我所用,这是习武者对自己身体高度自信 的一种表现。处在这个阶段的习武者,“他可以没有兵刃”, “也可以说,什么东西都是他的兵刃”
而要达到“心中无剑”的“神明”境界则需要经过不同阶段 的历练与磨砺。而这个过程正是武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和 百家而凸显自我的过程。
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要求。一开始是对原传拳法的继承、对 标准化的坚持,而后来则往往需要走出去开阔视野,汲取别人的 长处,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一家之言”,开宗立派, 形成新的标准,并由此进人到下一轮循环之中。程派高式八卦掌 是这样做的,杨式太极拳是这样形成的,其他的中国武术拳派也 是这样定型与完善的。
另外,通过程派高式八卦掌我们还可以得出天津武术文化的 创新性、武术体悟的重要性等启示。限于篇幅,今不谈。
张力:《迈向和平主义的武者之路一透视影片霍元甲的武学内涵》,《中 华武术》2006年第12期。
孔庆东:溪书神侠,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浏览5,49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