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渭要求,也就是规矩、格式拳术运动中的起落,进 退、翻转“跳跃、伸缩、吞吐、开合等等,都脱离不开人体 的四肢百骸、肌肉皮肤、经络血脉、骨骼关节、经筋韧带的 运动。手“足、头、身、眼、耳及步、力等,之所以能够配 合得非常协调,紧凑严密,无疑都是由于大脑中枢神经的意 念和意识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的结果。但是,意念和意识又 需要根据什么来指挥调动全体呢?要根据规矩和格式。在形 意拳中,每一个动作、姿势和转换变化的过程,都包含着内 与外、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以及心与意,意与气、气 与力的开合、方式、尺寸,角度、运转方法等等,这些都是 规矩、格式和要求。形意拳经中虽然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a 的讲法,但这是指的那些久经锻炼,功夫已经进入了炉火纯. 青的高级艺术,是三层功夫、三步练法的最后结晶和成果。 然而这种高级艺术,乃是来自严守于规——自然合规——无 意成规的锻炼过程,它妙就妙在不思不想、出手成章。所以 学者绝不可以把,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这句 话,误解为是既可以不重形,也可以不重意,任意和随便挥 动拳脚,想怎么练就怎么练,须知“没有规矩,难成方圆”, 不按要求,抛开要领,是难以造就人才的。因此,在学习和 锻炼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踏踏实实地严于循规蹈矩,可以断 言,练上多少年也难成气候过去老前辈多把形意拳比喻为干枝梅"意思也就是说它外形好学,而内气、内劲难求。 外形的肢体,只是运动的条件,而不是运动变化的根据,所 以学习形意拳,必须从求内着眼,从求形上着手。“理不通,则 艺不精力如果学者在练习形意拳的过程中,不懂道理、拳理、 医理,不明每一动作的规矩尺寸、角度要求,那就很难把形 意拳练好。
形意拳对头部的要求头为一身之主,又为六阳之首。头若前低,身必前俯; 头若高抬,身必后仰头若左歪,身必向左倾,头若右斜, 身必向右倾。前俯后仰,左歪右斜,皆谓之病,都会严重地 影响身体重心的稳定,同时也会影响移动变化的速度及发动 劲力的效果。因此,在练习时头必须保持中正(但在进攻时, 头必须有定的领劲和顶劲),即使在翻身转折'龙形下式、 燕子抄水等式子中,也须保持头的中正,切不可养成摇头晃 脑、前低后仰、左右歪斜之弊病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保持头部的中正不偏呢?基本的要 领有四条:第一是头顶的百会穴(从两耳尖直上头顶与督脉的交会 处)要向上领,此即谓之“虚领,第二是额部的天庭要有向前的顶劲,此即谓之"顶劲工 两者相合,即称之为“虚领顶劲”「虚领”有助于竖项「顶劲犷 有助于敛须(即下巴须)。百会不向上领,则项部不能直竖; 若天庭不向前顶,则下须不能收敛。但是虚领顶劲,是在意 念的控制之下,使用一定的内劲来完成的,决不可使用较大 的拙力来实现,否则会使头部和项部都呈现僵直之状,影响 左右转动的灵活性,而形成了象“落枕”一样的病态。第三是沉肩,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因为百会穴的上领、 天庭穴的前顶,还只是在外形(当然也有一定的内劲)上完成 了头领项竖,而对于体现头部的精神状态和爆发力时的内劲 外发,仍是远远不足的。虚领顶劲多是运用在动作的变化(即 过渡动作)中,而在每一式将到定点前几寸之际,要爆发出整 体劲力的时候,则要求项部必须体现出“项如鸡斗”的挺拔劲 来,才能助以劲力的发放和端正其头。沉肩与不沉肩,对于 竖项的影响是很大的,在效果上也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学者 不防做几次试验,就会有深刻的体会。
沉肩的作用在于两肩下沉以后,能够起到促进大椎与 百会穴之间形成一个上下相拔和争衡劲气的作用上领下 沉,中间项部必成笔直状,就象我们在平时所看到的“拔河犷 运动一样,两头必须同时用力拉,才能使绳子拉展和拉直, 当两头力度相等时,中间的“红标”就会稳定。如果有一头放 松,只靠另一头拉,是永远也拉不展的。因此,在劲力爆发 时,有上下相拔,才能真正使项部挺起,而且保持头部的中 正不偏。第四是警起四梢。警起四梢的火候,同样是在爆发寸劲 之时。在领、顶、沉的同时,要有“发欲冲冠,牙欲断筋,舌 欲催齿,指欲透骨”的劲气。发欲冲冠气血冲,牙欲断筋骨坚 增,舌欲催齿肌肉实,指欲透骨神力攻,才能使内外合一的 劲力在最短的距离、最短的时间里突然爆发出巨大的冲击力 来。口的要求主要有两条 一是讲嘴唇上下要自然闭合,二 是讲俞口(即地仓穴)要向内收。上下嘴唇的自然闭合和地仓 穴的内收,在形意拳中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是有利 于保护牙齿。正象拳经中说的那样「寒冬炎夏,唇包齿藏, 保齿之道,年迈成行”。当然,保齿之道,远不仅此一法,诸 如叩齿三十六,解小便紧咬牙等等都是保护牙齿的较好方 法,唇包齿藏,不过是保护牙齿的方法之一而已。第二是有 利于气的下降。正如神运经中所说的「气降俞口”。俞口的内 收,也有利于接通上鹊桥,使任脉之气顺利通达。一而且也可 以对吸入之气起到内敛的作用第三是讲闭唇以后,可以防 止冬季在练拳时冷空气直接从口中吸入。冷空气从鼻腔中吸 入时,鼻腔能自然调节空气温度,可以把冷空气变成比较温 暖的气流,使进入肺部的空气,不致于温度过低。如果在冬 季练拳时张嘴呼吸,不注意闭唇,那么冷空气就会直接剌激 牙齿,同时也会直接刺激胃部,这对身体都是有害无益的。 因此一定要在练拳时闭唇。第四是可以减少或防止空气中飘 浮的细菌和尘物进入内脏。用鼻呼吸,是因为鼻孔中有许多 鼻毛,它象空气滤清器一样,起着过滤空气中脏物的作用。 如果张嘴练拳,就会使病菌和尘物直接侵入内脏。第五是可 以在运动中减少对体内热量的消耗,减少口中津液的挥发。 我们知道,人体的热量是精气血液充盛的必然结果,如果在 运动中张着嘴呼吸,使热气大量外散,、那就会导致精气的大 量消耗而易感力乏。自然闭唇时,由于舌头的上下运动,会 促使口中津液增多,可供随时咽下,以保持口舌、咽喉的经 常润滑,避免口中过早地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同时又有利于消化机能的增强。所以在练拳时既不可将口大张,也不可 将上下嘴唇绷得过紧(爆发劲时例外),更不可养成毗牙咧嘴 的习惯。
当然,运动时嘴唇也不是绝对不准张开的,例如在需要 快速换气时,单纯依靠鼻孔来呼吸,就显得进气量太小。在 不能满足快速换气的需要时,就必须采用口吸的方法。即使 这样,在用口吸气时,嘴也不可张得过大,双唇应轻开微 启,象念“吸”字那样用口吸气。这是讲了用口吸气的方法。 另外,在爆发劲力时,往往需要以声助力,例如要向上发劲 时,就需要发出“哼”的声音来助力如果是向下发劲时,就 需要用“嘿”的声音来助力(“哼”用鼻、“嘿”用口)。但是,关 于发声助力的运用问题,需要向学者强调说明一点,就是在 平时练拳时,绝不可在每一个动作到达定点时都大声呼喊, 因为发声过于频繁,会使热气大量外散,造成入不敷出的亏 气现象,不利于充养真气。作者曾见不少初学内家拳的人, 在平时练习时也不论是出拳还是伸掌,几乎在每个动作中都 要“嘿、嘿、嘿”地大声呼喊,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呼喊的声音 越大越好,这就难免造成不必要的内气亏损和呼吸不匀、出 多入少的弊病。“声随气发、气催力至”的道理无疑是对的, 但如果呼喊频繁,就会出现气竭力散之弊,而且呼喊过多也 会因伤气而缩短自身运动的耐久性。这就是老前辈常说的“有 气者无力,无力者存真”的道理(这里所说的气,指的是急喘 之气和发声过多而气不能存养的意思)。
浏览5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