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拳、推掌是一种屈伸性的进攻手法,要想做到劲力充足、顺 达,应注意以下的技术要领:

注意“三节”用力顺序。就臂而言,拳或掌为梢节,肘为中 节,肩为根节,其用力顺序应先“根节起”,即随转腰催肩前送; “中节随”,即肘关节随之由屈到伸爆发用力;“梢节到”,即最后力 点到达拳面或掌沿。但一般易犯的错误动作是,先向外展肘,或者 将拳(掌)抬至腋窝前,再向前冲出或推出,破坏了用力顺序和动 作路线,结果劲力不足。就全身来说,下肢为根节,躯干为中节, 上肢为梢节,其用力顺序是:蹬腿、转髓、拧腰、送肩、出拳。这 样用力完整、顺达,劲力才能充足。

注意发挥腰的中轴作用。拳谚说:“运动在梢,机关在腰。” 就冲拳或推掌而言,没有腰的快速转动催肩前送,或者下肢的蹬劲 没有通过转腰传递到上肢,都不可能使打出的拳、推出的掌有劲。

注意屈得充分、伸得迅速。出拳(掌)之前,肘关节要屈得 充分,以便蓄好劲。而伸肘出拳(或掌)时要爆发用力,拳速才能 快,劲力才能足。当然为了更好的爆发用力,伸肘用力前,臂部肌 肉要适当放松,尤其肩部肌肉不要紧张,如果耸肩、用僵劲,就不 会有“拳如流星”的快速、刚脆的劲力。

注意“以气催力”0出拳时,要配以短促的呼气。有的拳种,如南拳,以发声形式来达到“以气催力”,使冲拳、推掌的劲力更 足。

练拳时,怎样才能做到上下配合,发出“整劲"来?

练拳时能否做到上下完整一致,是功夫深浅的标志之一,有了 这种出拳的整劲,不仅练拳需要,器械中的各种扎、戳、刺等方法 也与出拳的整劲一致c但是这个整劲怎么发呢?有句话叫“其根在 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虽是太极拳理论,但有普 遍意义。当你击掌冲拳时,首先脚要站得稳,脚趾抓地,然后靠膝 关节的蹬力,再通过腰的转动,经过肘的屈伸,最后在手上反映出 来。这个过程如能在一瞬间完成,就已练出整劲。在任何一个环节 上有缺陷,都会整劲不足。明白这个道理,当你练习冲拳时,注意 力不要只放在拳上,而要考虑全身的动作是否协调一致,如能注意 这点,整劲是不难发出的。

发拳的动作是因拳种流派的不同而各异,但使拳发出“整劲” 的拳理则基本是相通的,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逐步提高自己的发力能 力。

按照所练拳种对发拳动作的规格要求,熟练地掌握由脚及腿 及腰及手的用力顺序,并使之达到协调一致的程度°这是发力顺 达,力点准确的前题和基础。练习时,可放慢动作的速度有意识地 加以体会。

发拳前的准备姿势要充分放松,打到终点或目标时要使身体 在一瞬间突然一紧,使身体产生的力量通过拳体现出来。

要注意呼吸与拳法的有机结合,发拳过程中是自然呼气,打 到终点或目标时突然屏气,在这一瞬间使全身内外紧张形成一个整 体,而体现打击的力量。

以上三点,不仅在空击中,更要在击打实物时用心去体会。

另外,适当进行一些投掷和举重的练习,也有助于体会整体用 力的顺序和整体瞬间的发力。

“震脚”在拳式中有何意义?

如何区别“震脚"与“踏步"?

震脚也称“震步”,属步法的一种。泛指以全脚掌重踏地面或 以脚后跟重踏地面再成全脚掌着地。震步做法有多种,包括一脚支 撑,另一脚收回成并步“震”;或一脚上步“震”,或一脚退步 “震”;还有两脚同时原地“震”,或由开立合拢“震”;或以脚前掌 为轴碾转后再“震

震脚具有调动全身气力突然爆发,使动作震撼有力、内外合一 的作用;还有使肢体骤然聚合、猛然展开、上下协调、齐动齐静的 完整作用。因此,以震脚配合呼气发劲的进攻动作,有助于以气催 力,穿坚破锐。形意拳和八极拳中运用震步较多。

“震脚”和“踏步”,虽都是脚用力向下,同属力量型动作,技 法相似,但却有根本区别:

“震脚”是一种腿法,其动作过程是一腿半蹲支撑,另一脚全 掌下跺。震脚的发力是单腿提起,肌腱放松,而当脚落地面的瞬 间,突发爆力,声响音重。震脚又可分为单震、双震、碾震等动作。震脚的技击意义在于跺击对方脚面,实战中很见威力。

“踏步”是一种步法,其动作过程是一脚提起向地面踏跺,另 一腿随即向前上步。要求踏地有力,上步迅敏。“踏步” 一般与起 跳动作相连左脚踏步时右脚前迈,然后,左脚上前起跳,劲顺势通,蹬地有力,有很好的助跳效果。震脚的瞬间稳重如山,踏步是 求身躯快速去进击对手。两者用意不同,演练和实用效果各异。

近视眼能练武术吗?

近视眼练武术也能做到“眼观六路"吗?

武术要求神形兼备,以眼传神。患近视眼的同志戴着眼镜练习,可能会影响表现武术的神韵。但从健身的角度来看,患近视眼 的同志练武术同样可以获得强健体魄的效益,并可从“手随步开, 眼随手走”的武术动作中,使眼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从许多人 习武的实践来看,经常练习武术对改善和保护视力,是有所裨益 的。近视眼可以练武术。

练习武术,是很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完 整配合、协调一致的。就“眼神”而言,要求做到“拳如流星,眼 似电”,“眼随手动,手眼相随,手到眼也到”,故有“眼观六路” 之说。一般地讲,近视眼练武术其“视野”是受自身限制的,要做 到“眼以传神”,“眼观六路”有一定的困难,但也不要因此而失去 练武的自信心。因为练习武术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强身健体。此 外,侧重以下几方面可弥补自身的缺陷:

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而多注重动作规范化,方法合理正确,方 位路线准确清楚等方面的刻苦练习,认真领会拳意,使自己对武术 动作达到熟练自如,进而使动作通过“意念”而达到“神明”的境 界要求。

还要注意认真做到“眼法”与动作完整配合、协调一致。

在对练和散打中,有了动作、技巧准确熟练的基础,结合训 练耳朵,达到“耳听八方”,这样近视眼的人练武术也是可以达到 “眼观六路”的。

习武练功“早不向东,晚不向西"有科学根据吗?

在“二、五更"习武练功出“真功夫”的说法对吗?

我国古代医学把人体五脏六腑以及经络的运行与外界(包括季 节、时间、方位等)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有它自身的节律, 现在不少科学工作者也在探索它的科学依据。有些武术家、气功家 亦把这种学说应用于练功实践,“早不向东、晚不向西”,就是从此 而来,但也有要求早晚练功都向东的。从目前来看,这些说法尚未找到足够的科学依据。

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所谓“二、五更”就是指起早贪黑的意 思。过去练武业余者多、专业者少。既然业余,只有早晚的时间最 方便,早晨复习,晚上学习;早晚比较安静、空气较好,易于出 功,这也是事实;过去由于封建保守思想,功法不外传者多,早晚 练功易于保密。这就是造成二、五更练功的三条原因。现在除第三 条原因外,第一、二条仍是现在群众性练武早晚居多的主要原因。 至于出不出真功夫,不在于练习时间。现代多数的武林明星,都不 在二、五更练功,不就是明证吗!

下雨天,在室内练什么功好?

中午休息时练武术好吗?

下雨天,在室内可进行的武术练习内容很多。可先以“原地高 抬腿”做准备活动,然后可在室内压腿,原地踢腿,压肩抡臂,进 行一些拳术的一招一式的练习。也可将拳术中的某些动作抽出来, 左右互换,反复练习。亦可练身体素质,如做俯卧撑、仰卧起坐, 抓住门框引体向上,练哑铃等。如备有沙袋,还可进行打沙袋的练 习。站桩和各种姿势的气功,均可在室内进行。

中午休息时练武术不合适。因为上午学习工作半日,刚吃过午 饭,中午时间不长,练过武术气喘吁吁,必然影响下午的学习。如 利用中午时间练点气功,既可得到积极性休息,又练了内功,岂不 两全其美。具体的做法是:或坐或站,身体放松,内心安静,意守 丹田,采用自然呼吸,有20 - 30分钟即可。此功简便易行、安全 可靠。练好的关键在于意守,既不胡思乱想,又不守得太紧。练过 一段时间,就会感到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提高。

浏览58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