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武术与奥运会擦肩而过,纵然中国武术千娇百媚,但给世界 人民留下的也不过是那临去间的秋波一转,回首时的嫣然一笑。中国武术历经 数千年的发展与沉淀,一直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著称于世,但这种历史的累 积与叠加就如同一幅中国式的泼墨山水画一样,以一种大写意的方式展现给世 人,而很少有人去计较其中的一个墨点或一条线段。或许这正是中国人思维的 一个特点,但当面对以精确、标准、统一、规范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体系时, 差异立显,分歧即判,由文化意象、意识形态、审美评价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 出现种种对接上的难题,而这种差异一直困扰着传统武术的发展,成为传统武 术走向世界最大的障碍。可以说我们历来习惯的宏观感性评价体系与西方重质 化量化的理性式考评体系似乎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沟通体系,没有完全对 接,还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中国数千年文化传承中的诸多文化思想元素在无形中已渗入武术套路招式之中,因此,中国武术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的不 是西方式单一的身体技术语言,而是一种东方式的身体文化语言,正因如此中 国武术要想对外推广发展首先恐怕要解决的是文化思维之类的根性问题,而非 单一的技术动作、规则体制、比赛形式等细节问题。但如何才能将中国武术推 向世界,得到世界各民族在文化层面上的认可,并能清楚地理解其身体语言所 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这实在是一件难事。

纵观中国武术发展之路,我们在武术上做加法太多,而做减法太少。加的 结果是我们将所有武术技术元素、文化元素都混杂在一起,然后涂抹以种种颜 料,捏造种种造型,最终只要能自圆其说,便可自创一家,加上传承者本身的 体悟不足、认识不到位而无法破解修正,或者因师缘、血缘、乡缘等种种关系 不愿点破,最终顺枝流传,后世更难以分别其细微差别之处,最终致使支系壮 大,相互盘节,难以切割。当然从文化层面而言,这是一种好事,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本有利于事物的发展,但是从现代体育传播推广、竞技比赛角度而 言这又是一种极大的束缚。比如2010年结束的武博会,武术只一个大项就包含 了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棍术、刀术、枪术以及散手比赛八个子项目, 而相对应的日本搏击项目则细致地划分为合气道、空手道、柔道、剑道、相 扑、柔术六个大项目,特别是日本将柔道和柔术分开推广而不是合二为一,这 一点实际上就是一种减法的极好运用。同样我们也可看到韩国的跆拳道在世界 推广时也是在做减法,而不是加法,他们将最难以评判的摔法直接从跆拳道里 精减出去,使其比赛更规范化、标准化、简洁化,同时也更有利于其在全世界 的推广。因此、可以说中国武术在对外推广中要注重减法的运用,但这种减法 并不是直接的切割抛弃,而应该是有选择的提炼,还原武术的精华所在,凝聚 武术的元典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展现出中国武术最辉煌灿烂的一面。

中国武术是典型的依赖身体感悟而进行传承和习练的技术体系。对每一 个初学者来说都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多次不断重复某一身体动作的习练过程,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种身体的自然自觉状态,所谓“拳打千遍身法自 然”。正是这种多年不间断地习练与体验才会使身体对技术动作有一个近乎本 能性的体悟与理解,同时身体也会相对应地出现一种生理适应性,也就是所谓 的“功夫”。李仲轩在《逝去的武林》中说过:中国传统武馆“广收门徒,往 往就会出现’教拳的多,传功的少;讲招的多,传理的少’的情况。其实,这 不是武师们不实在,而是因为功、理是很’身体化'的东西,得身教方能体会 得出,讲是讲不明白的,靠着在练武场上喊几句口诀.即便是古代秘传真实不 虚,做学生的也很难体会。禅宗宣扬’以心传心’就是这个道理。要打到学 生心里去,一下子激发他,'以口传口’;是不行的”。。他乂说:“形意是用身 体’想’,开悟不是脑子明白,而是身体明白。与禅的'言下顿悟’相似.等 身体有了悟性,听到一句话就有反应,就像马挨了一鞭子,体能立刻勃发出来 了。”包这种身体的体悟在中国传统拳传授中是极为重要的,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明确记载“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 贯通焉。”。这种依靠身体长时间做重复练习而达到一种主观体验上的自知自觉 就是唯东方文化所特有的体悟。

从文化层面来看,中国武术是生长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一株大树,其 枝节血脉中流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因此在其动作表现意象中体现的是 东方文化所特有的身体韵味。物质决定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生产方式也决定着 人们的思维习惯,中国数千年来一直以农业耕种为其生存的常态,诸多文化习 俗都与这种农耕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民以食为天,中国传统农业耕种主要看 的是天时,老天爷不下雨,任何人都没办法,因此人们对“天”的感受最深, 体现在文化意识上就有所谓“天道” “天理”“天命”之类的观念。而这种观念 体现在身体动作上就是中国武学一再宣扬的至高境界“天人合一”,而要完成 这种“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就是习练者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实际上依靠的还是习练者自身的体悟感,体悟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习练者的人生境界与武术修为,正因如此,所以在中国传 统武术传承上出现了某一拳种会因某个人的出现而迅速兴盛,同样也会因某个 人的过世而迅速衰落。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个人的体悟成为影响拳术修 为最大的保证。这样反映在同一拳种上就会出现因几个人的体悟能力高而形成 或创造出一种新的流派的现象,如太极拳中的陈、杨、吴、武、孙五大体系流 派就是最好的证明。以杨式太极拳为例,杨露蝉在习练陈式太极拳的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体悟与感受融合陈式太极的精义而创造出了一种杨式太极拳,可以 说杨露蝉本人的体悟能力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这个层面而言,也可以 说依靠个人感受和身体悟性去习练和传承传统武术本身就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 和偶然性,特别是在对外的传播上这种特性几乎是一种先天的限定。

推而广之,我们传统武术体系当中可以说像杨露蝉创拳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武术依靠的是习练者本人的体悟能力或者说身体 主观体验性来传承这种技术体系的。这既是中国传统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传统武术难以推广的根源所在。农业耕种依靠天时、地 利、人力等诸多因素的相互调和,因此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更多讲究的是多种 元素的共同调和,而这种调和与体悟乂需要较长时间来相互融合汇通。这就又形成中国传统武术传承中的第二个限定因素:时间。没有相应的时间来习练体悟拳法,就根本达不到相应的拳术境界。比如人们常说“太极十年不出门”, 这实际上表现的正是太极拳要通过长时间的身体演练达到一种身体的自我顿 悟。当今世界全球化、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整体社会发展形式也在由农 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时间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很少有人能拿出一生中大段的时间来进行这种专门的武术习练,除非专业人员,普通人很少有如此长时间去习练传统武术,而没有时间的积累,只就传统 武术作一般性的习练又会流于一种庸常状态,难以达到相应的境界感悟,自然 也不会表现出相应的武术功力。

浏览33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