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折射中国武术进程的 河北武术发展

文化是社会演进的一面镜子。作为人类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时代特点的影响,而 组成中国武术的各地域武术类型同样也从不同的侧面清晰地反映着中国武术发 展、演化的历史风貌。明清以降中国武术的空前繁荣鼎盛,宋辽以来河北地域的 独特地理特征,催生了河北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地位和作 用,而河北武术在中国武术中非同寻常的地位和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河北 武术文化的形成、发展历程必然蕴含并体现着中国武术文化历史演进的宏观信息 和微观缩影。在明清以来的近代历史进程中,折射中国武术进程的河北武术发展 特点更是得到了尤为显著的体现。

第一节“標局”的兴衰是一面镜子

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很早,但在清朝康雍时期之后形成的商品经济,才 真正具有了较大的民间性和自由性,逐渐产生了较具规模的政府行为以外的商品 流通方面的安全保障需要,从而充分具备了镖行产生的历史条件。在当时封建统 治的社会环境下,对于一些政治上动乱频繁或者匪患不断的地区,安全问题自然 是商品流通的头等大事,而即便是称为太平之地的无匪患境界,通常也不乏盗贼 之忧,商人长途贩运仍然需要拥有一种外在的保护力量。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华北平原上的保镖行业便顺应时势,喷涌而出。以河北地域为中心的华北大地一 贯有习武尚勇的民风,练武者大多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在路遇盗贼抢劫商人旅 客时往往挺身相助,驱走盗贼之后,通常还要目送商旅进人安全的地界后才返回。 当地的习武者最初认为这只是一种与武德有关的义务,后来由于众多过境商人纷

纷登门请求保护,这一行为又开始逐渐向着职业发展,出现了较早的职业镖师群 体。正如方彪在《镖行述史》中所说——“原始镖师的团伙,根据组合之初的不同 结构向着镖户和镖局两个方向发展,以同族同里为基础的团伙,往往形成镖户。 以习武练功之友为基础的团伙,大多形成镖局。” $由此可见,镖局的产生与商品经 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关于“镖局”的“镖”字,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一指武器,属于暗器的范围,在以 前的武侠小说中常称为金镖,有“金镖压绿林”之说。镖行诞生初期,原始镖师的 小推车上放着的武器中往往有许多短矛,矛头类似镖,一排排朝上立放,以便于遇 到贼匪拦路时迅速飞击而出,这些短矛也可当作近战格斗武器使用,十分醒目。 久而久之,世人就把原始镖师的小推车称之为镖车,车上插的小旗称之为镖旗,镖 行的名称也就确立了下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镖”是指镖师所护送的财物银 两,所以镖行的人管外出执行任务叫“走镖”;财物银两被贼人抢去称之为“丢镖”; 贼匪们管抢夺镖师护送的财物叫“劫镖”、“夺镖”。

图片54

镖行的黄金时代是“同治中兴”时期,清末民初,以镖客为题材的小说更是喧 闹一时,进人20世纪后,镖行已迅速衰落,当前,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 发展,我国南方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又开始出现了一些与以往“镖局”性质类似的 商业安保机构。可以说,自清朝康雍时期问世以来,镖行的命运便伴随着近代中 国的时局而沉浮、兴衰,镖行的事迹及其传奇也一直构成着中国武术中一个独特 的主题。

誉满全国的京师“八个大镖局”

自清朝康雍时期问世以来,镖行的发展曾经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史。清朝初 期,镖客行业已相当兴旺,据康熙年间的史学家高士奇《天录识余》卷下《马头镖 客》记载:“临清为天下水码头,南宫为旱码头,镖客所集。”到了乾隆嘉庆年间,因 为社会秩序混乱,道路交通不宁,时有拦路行劫出现,镖客行业在北方盛极一时, “满清乾嘉会,盗贼群起,行北道者咸有戒心,凡银货往来,必以镖师同行”。®因为 镖业与商业息息相关,所以在当时的一些大城市以及其中的一些繁华地段,大多 有镖局开设,河北地域内的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是当时镖局尤其活跃的地区。镖 行主要服务于官僚、商贾群体,而京师乃官商云集之地,所以自然也是镖行最为会 聚之所。清初成立的第一家镖局便在北京,是山西人张黑五在北京顺天府门外办 的“兴隆镖局”。在北京,前门外一带是清朝北京商业最繁华的地区,所以,京城的 镖局也都设在这一带。北京前门外西半壁街等地,至今还保留着清代镖局的旧址。

在清代前期,前门外约有几十家镖局,到了清末尚有七八家镖局存在。其中 有西河沿的东光裕镖局,粮食店的会友镖局,布巷子的自成镖局,狗尾巴胡同的同 兴镖局,打磨厂的东源成镖局,西半壁街的源顺镖局,西珠市口的福源镖局等,另 外还有些跑散镖的,没有镖局这么大的规模,可是名气大的,也总有人找他们保 镖。镖局的顾客主要是大店铺,为大店铺提供武装护送货物、钱财等业务,所以, 镖局实际是武装运输业。操此业者不需有大量的资本,只要精通武术,有运货物 的车、马,储存货物的房屋,在江湖上朋友多就行。当时的大镖局往往有分布全国 的分号和外柜,趟开的镖路长的可达两三千华里。北京城的会友、永兴、志成、正 兴、同兴、义友、光兴、源顺等镖局因其规模和实力在同时代较为突出,所以并称 “八大镖局”。“于镖行而言,京师八强也就是全国八强。八强的镖路遍布大半个 中国,其影响也就遍及大半个中国。” @在京师的镖局中,会友镖局是最大的一家, 开设在粮食店南头路西,最盛时在南京、上海、西安、天津各地都有分号,其南北各 地的师兄、师弟、师叔、师大爷,共有一千多人。常在北京柜上的,总有二三十人。

(二) 名动四方的“標不喊沧”武威

河北沧州一贯武风鼎盛,名家纷出,京杭大运河纵穿其境,京济、京大要道贯 通南北,而且沧州、泊头、鄭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为京、津、冀、 鲁、豫商品流通必经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为官府巨富走镖要道,所以保镖业务 同样兴隆发达,清末,“镖不喊沧州”之语已为南北镖行同遵之常规。

据说,当时南来北往的镖车,不分水运陆行,只要是途经沧州,便必须扯下镖

莫朝迈:《镖客史话》.《中华武术》1995年第2期,第28页。

方彪:《京城镖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旗,悄然而过,不得喊镖号,以示对沧州武林的敬重。这规矩的由来与沧州著名六 合拳师李冠铭的惊人武功有关。据《沧县志》记载:“吾沧技击之风,宿著大河之 北,而白山黑水间尤为吾沧镖客肩摩之地。” ®同样据《沧县志》记载,清代,无论南 北镖师,乃至皇亲国戚,只要通过沧州地面,就要落下镖旗,不准喊镖。一日,一外 地镖局通过沧州,高声喊镖,没落镖旗,行至南门,被李冠铭骑马追上,李冠铭大吼 一声,纵身而起,双手抓住城门,把烈马用双腿夹起,马被悬在空中咴儿咴儿乱叫, 却动弹不得。镖客个个吓得面如土色。李冠铭并没有给镖客出难题,而是一笑了 之。李冠铭曾在沧州南门外创立了赫赫有名的成兴镖局,“兴旺时有三顷地,房子 二十间,分卧室、客房、仓库、兵器房和习武厅。李冠铭不但武功高强,而且武德高 尚,足迹遍及南七北六十三省。三顷地所产供习武徒众及南来北往武友所需,使 ‘成兴’镖局和沧州武术之名威播至远”。继李冠铭之后,其侄李凤岗、李庆临以及 李凤岚之徒——北京源顺镖局的总镖头大刀王五等均为清代镖业中声名显赫的 武林人物。沧州历史上是有名的贫穷之地,而其境内又武林高手众多,所以许多 沧州武士纷纷离沧赴外地开设镖局,如螳螂拳师杨保锋在长春创立的“福顺镖局”, 邵长治在沈阳开办的“勇胜镖局”,六合拳师佟存在哈尔滨创设的“天兴镖局”等, 他们的武功业绩又随着镖业的延伸向四方延续和传播着沧州武术的威名与辉煌。 此外,在全国各地的镖局中,也不乏沧州以及河北武林名家的身影,例如,沧州武 英大枪刘德宽是北京永胜镖局的镖师;形意拳武术家李存义曾为万通镖局镖师 等,他们以保镖为生活手段,以武功和侠义闻名于江湖武林。

镖局大多有前、后院,其中,前院对外办公,后院则为镖师们练功习武和起居 之所。②镖局的规矩,和一般商号不同,都是师徒关系,镖局之人,平时练武,忙时 保镖,皆为武林之士,各镖局为首的镖头更是非武功超群者不可胜任。镖行之人, 凭一身武功立业,须精习各式陆地功夫、水上技艺,不仅要拳械精通,软硬功兼备, 还要习马技、练暗器,同时能够适应夜间格斗。所以,镖业不仅促进了当时的商品 流通和经济发展,同样也成就了众多的武林高手,积极地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发展 和繁荣。在河北大地上,至今仍流传着不少镖师护镖的精彩传说,北京会友镖局 镖师李尧臣也曾把自己亲历的镖行生涯撰写出来并在《中华武术》上连载。长期 以来,有关镖局和保镖的种种动人的传奇故事一直脍炙人口,长盛不衰,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二、“镖行”衰退与时代没落

《辛丑条约》鉴定后,中国完全半殖民地化。长期以来一直习以为常的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帝国主义的各式洋货纷至沓来,商业上出现了由于列

强倾销洋货所带来的一种畸形的“洋货”繁荣。这种状况也使得以京津区域为中 心的各家镖局出现了短暂的兴旺场景。但是,这却是近代镖局开始没落与衰败的 回光返照式的“最后的晚餐”标志。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自晚清始,镖行开始了其逐渐衰败的没落历 程。进人20世纪后,京汉、京奉、京绥、津浦等主要铁路干线纷纷通车,形成了以 北京为中心的交通网络。铁道、海关、邮局的相继出现并投人运营,对于传统的镖 行业务造成了空前的剧烈冲击。这些更为现代化的运营方式不但比镖局的送货 速度快了许多,而且价格低廉,同时还提供保价、保险服务,这些优点都是当时的 镖行业务所根本无法比拟的在这种情况下,镖局已经大大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 社会客观需要,于是一些镖局纷纷撤牌改行,或者开馆授武,或者转向其他生意。 例如,曾经威名远扬的沧州“成兴镖局”改为“成兴斗局”,专门为京津地区以及黄 河以南的商户在本地收购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其大掌柜李庆临1935年去 世后,“成兴斗局”也随之关闭。

近代的各家军阀的崛起与混战,也给镖行的生存带来了堪称为灭顶之灾的巨 大威胁。在兵荒马乱的那些年代里,四处横行手持各种现代火器的蛮不讲理的新 式军队,是从来不会给运送各式财物的镖局人员网开一面的。

清朝末年兴起的义和团运动,对于镖行也构成了相当强烈的冲击。义和团主 张“扶清灭洋”,“什么东西沾点洋味,就犯他们的忌。那时已经兴了洋枪、洋炮,保 镖的人除了长枪、短刀之外,每人身上还掖只洋枪。遇见义和团的人,就要查查你 带没带着洋枪,要是让他们查出来,就短不了麻烦”。®所以,早在义和团运动兴盛 之时,“各处镖局,虽仍其旧,然已不如往昔之盛矣”。②

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曾经书写了一段中国武术近代辉煌的镖行只好带 着悲愤和遗憾,告别了自己曾经无比自豪的历史舞台。1921年,北京“八大镖局” 先后关闭。次年,北京最大的镖局,同时也是北京地区历史最长的一家镖局—— 会友镖局也最终歇业。“1922年的一个深秋,会友镖局的师兄、师弟、师伯、师叔、 师祖们吃完了散伙面,干了最后一碗老白干,各奔前程了。会友的关闭,标志着传 统镖局的瓦解,也标志着镖师这一群体已不复存在” ®。

三、‘骠行春点”中的“江湖隐语”

以“会友”为首的北京“八大镖局”等之所以能够在东西南北畅行无阻,首先是 有政府的支持作后台,其次是有各水陆码头的帮会组织以及沿途绿林豪客的一路 绿灯。镖局上通官府,下结绿林,三种势力之间互相利用,形成了一种密不可分的

牢固联系。所以在镖行的日常技能中,除了要精通武艺外,还要兼习江湖上的行 规、隐语。为了行镖的方便和安全,镖行通常还有一套特殊的自身行业称谓,即所 谓“三寸舌胜过千百万兵者”的镖行春点(唇点)。在走镖过程中,镖车全凭镖局的 旗号、喊号为视、听讯号,以春点为联络暗号,所以,他们把春点视为本行业中的秘 密,绝不外传。$镖行的春点通常需要镖局的名师传授,旧时曾有“学会春点,吃饭 不难”、“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宁送一块金,不教一句春”等说法。®

“镖行春点是保镖行业中的专用暗语,也称行话、切口和黑话” ®^正如居山 剑圣所说,镖行春点构成独特,多采用形象比喻、谐音双关、借用典故、白话诗词等 形式,隐秘地表达特定的含意,它内涵丰富,保密性强,用之能够探明对方的身份, 并且委婉地表达己方意思,含蓄地交流双方思想,因而长期流传并不断得以改进 和补充<3镖行春点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人体部位名称到各行各业乃至生活中的衣 食住行、礼节、交往等等,应有尽有,几乎成为了一种体系完备的专业语言系统。 据杨绍虞《镖行唇典浅说》中介绍,因为镖行与江湖帮会、绿林豪客之间的荣辱与 共的密切关系,镖行的春点又与江湖的隐语相互交叉,相辅相成。例如,练武人与 镖师在旧社会被通称为“挂子行”,而“挂子行”又分为“支”(护院武师)、“拉”(保 镖武师)、“戳”(武术教师)、“点”(武术艺人)、“尖”(艺高武师)、“腥”(假冒武师) 等。镖行常用的武术器械也有专门的称呼,如“单刀”称为“片子”,“双刀”称为“双 青子”,“大枪”称为“海条子”,“长枪”称为“苗子”等。镖行之人对于江湖上的帮会 人员、绿林盗贼等一概喊“朋友”,“朋友”见面,必须用“行话”对谈,此即为镖行春 点与江湖隐语的交流。

图片55

正如充满传奇色彩的镖行一样,作为旧时中国武林中一个特殊的现象,镖行 的春点同样极富独到的魅力,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 与多姿多彩的特色。作为当时镖行的主要流行中心,河北地域镖局中技艺超群的 镖师与隐秘瑰奇的春点,也构成了河北武术中一份格外动人的珍贵遗产。在以三 皇炮捶拳起家而全国闻名的京都“会友镖局”等传习的拳谱中,在拳技等的记述之 外,同时还有不少关于江湖礼仪与镖行春点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非常值得后人 研究、发掘的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当前的武术文化 研究方面,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似乎还并没有引起相应的充分重视

浏览1,09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