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世操拳学者,多以筋肉之暴露坚硬夸示人前,以为运动家之表现, 殊不知此畸形发达之现象,既碍卫生更无他用,最为生理家忌禁,毫无运、 动之价值也。近年以来,余于报端曾一再指摘其非,虽有一般明现之士咸 表同情,而大都仍是庸俗愚昧,忍心害现,尤其信口诋人此真不齿,故终 不免有诸多(衔)怨者。大凡从来独抱绝学为人类谋福利者与极忠诚之士 和聪明绝顶者,社会从来鲜有谅解,水准之低概可想见。余为拳适之永久 计;实在不敢顾其私,希海内贤达,其谅鉴之按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博斗之长,相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 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按。奈近代拳家形都不似更何有益于精神与 意感乎?然亦有云用力则滞用意则灵之论,寻其所以则又瞠然,莫辨用力 则筋肉滞而百骸不灵,且不卫生,此故然矣。热在技击方而言之,用力则 是力穷,用法则是术罄,凡有方法便是局部使是后天之人适,非本能之学 也,而精神使不能统一,用力亦不笃,更不能假以宇宙力之呼应,其神经:已受其范围之所限,劲作似裹足而不前矣。且用力乃是抵抗之变象,抵抗 是由畏敌击出而起。如此,岂非接受对方之击,则又安得不为人击中乎? 用力之害,诚大矣哉要知用力用意乃同出一气之源,互根为之,用意即 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凝紧注血之力谓之力,若非用意支配全体之 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之活力也,即不能有自然之活力, 其养生与应用吾不知其由何可以得。要知意自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 帅,力为意之军。所谓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非此不 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本拳在20年前曾有一度称为“意拳”之名,举 “意”字以概精神,盖既本拳重意感与精神之义也,原期唤醒同人使之顾 名思义觉悟其非而正鹄是趋,熟知一般拳家各怀己见,积重难返,多不肯 平心静气,舍短取长研讨是非之所在,情甘抱残守阙奈何,奈何。遂致余 愿无由得偿,吁可慨也。余之智力之所及绝不甘随波逐流,使我拳道真义 永坠沉沦、且犹不时大声疾呼,冀以振其麻痹而发猛醒。此又区区之志不 能自己者也。
论信条与规守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言,首重德 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师敬长、重亲、尚友、信义、仁爱等皆是也,此 外更需要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之蓄志。苟不具备则不得谓拳家之上 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概、坚忍果决之精神、抒发人类之情感、敏捷英勇 之资质,尤为学者所必备之根本要件,否则恐难得传。既是传之,则亦难 能得其神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得 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本。如头直、目正、 神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之。兹将五字诀歌辞列后以 示其意:习拳即人门,首要遵师亲。尚友需重义,武德更谨遒。动则如龙虎, 静犹古佛心。举心宜恭慎,如同会大宾。恭则神不散,慎如深渊临。假借 无穷意,精满浑元身。虚无求实切,不失中和均。力感如透电,所学与曰 深。运声由内转,音韵似龙吟。恭慎意切和,五字秘诀分。见性明理后, 反向身外寻。莫被法理拘,更勿终学人。
论单双重与不着象以拳道之原则、原理论,勿论平时练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之 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呵 力意皆不许有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即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 谨记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亦不许过灵,过灵则 易趋于华面不实也,须要具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亦不许断续,所 谓力不亡者也。盖双重非专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茧之分别。今之拳 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面趋于僵死之途甚 矣,单双重之学愈久而愈湮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谱论,亦都根本失当,况 其作者尽是露形犯规面大破其体者,所有姿势诚荒大下之唐,麻世人之肉 矣,愈之愈去拳道之门径面远甚。不着象面成死板,一着象散乱无章 “总然身遇单重之妙,因无能领略,此亦无异于双重也。非弄到不自然、 不舒服,百骸失正面为正,是以不得不走人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机而 动,变化无方,更无发挥良能之日矣,噫!亦诚可怜之甚也。至于神与意 之不者象,乃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证明之,比如双方决斗,利 害当前,间不容发,已接未触之时尚不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后复不知适 间所用着为何,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乂谓极中致和,本能力之 自动良能者也。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习拳人手之法,非只一端,面其结晶之妙,则全在于神形意力之运用 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无体亦无形象,就以有形而 论,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惟风力是应,即所谓与大气之应合。又如 浪中鱼,起伏无定方,纵横往还,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面发 和虚灵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面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诚与 庄老佛释无为面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一切学理多称谨似◦又如倪黄 作画,各以峭逸之笔孤行夫址,堪并论也。其机其趣,完全在于无形神似 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习时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 而神散矣。习时须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周围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 与猛兽毒蛇蜿蜒面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须当以大无畏之精神而应付 之,以求虚中之实也。如一且大敌林立,在我如人尤人之境,以周旋之则 为实中求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养修养。总之都是从抽象中得来,所谓 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对象时解脱一切菩足也。切记习时要慢 面神宜速,手不空出,意不空冋。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则须具体无微而不应内外相连,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须要无时无处不含有应付技击之感 (本能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得其体认之 军作用乎?是故初步时须要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会而后行之,总之须有神 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经统一, 一动无不动,亦更无微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着不停断再与大气 之呼应,各点力之松紧互以为用,庶手可矣。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己 身永无是处。旨哉斯言,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望矣也矣。
浏览65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