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培养全身功夫。在推手训练中就要把全身的功央使用出来。推手 不能只局限于推“手”,还要推“人'正如我们给推手训练所下的定义那 样:推手是站桩、定步、试力的具体化。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整体的协调配 合。要在意念活动的支配,做到动无不动”。意拳的前身形意拳有 六合之说,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而从形意拳脱胎而出的意拳则突破了传第 统的六合之说。意拳创始人王芗斋老先生指出:“全身之法相合谓之合, 非形势相对之谓合”。他所说的全身之法相合。就是一意支配下的全身动推 用。“进头进于须进身,手足齐到法为真'“取胜四稍均要整、不胜必有 怀疑心”、“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玩笑”等等这些拳手 谤说明了全身协调配合的重要性。全身之法在于高度协调和统一本功之所以成其为基本功,就是因为它能对掌握实用技能有决定性的帮助意 拳训练,每练习一个科目都要问一句“为何有此一动?”实际上,推手就 是检验自身基本功如何的一种实习手段。有的人想抄近道,只练推手不练 功,这是不会有很大进步的。在推手的过程中,全身之法的运用具体地体现在身体以及步法的主动 灵活性上,而手臂的运动相对来说比身体和步子要“懒”一些。比如说推 手当中我想把对方偏到我的体倒,这时有两种方法都能这到目的:一是我 用力或者技巧把对方拉到我身体旁边;另一种方法是我手仍和对方搭在一 起,利用身体和步子的转移达到我跑到对方体侧的目的。大家不难看出,哪一个方法更巧妙些?当然是后者。早年上海工人发明了小工作机械加工 大机件的“蚂蚁啃骨头”的先进方法,这与推手主动围看对手动是一个道 理。对手块头不管有多大,也拄制了我步法和身体的自由运动,他所接 触的只是我的两臂。
辩证原则拳术是一门科学,能够经受住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检验。近几年来, 我国武术界出现了诸如神拳、刀枪不人、隔墙打人等反科学的沉濱,这是 一股歪风邪气、左道旁门。一时“轻功大师”、“特异神功”,甚致能呼风 唤雨、撒豆成兵的巫师也都冒了出来,这可以说是对我们社会教育的讽刺 和对科学的亵渎可以预言:所有这些用不了许久就会原形毕露而寿终正 寝。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站在真现一边的科学训练。意拳自创始以来就摒 弃了一切唯心的、封建迷信的糟粕,开始以科学的理论充实自己的学术论 据。王芗斋先生早年自称“矛盾老人”,他并非共产党人,也不懂“矛盾 论”。其科学指导思想的朴素唯物辩证法由此可见一斑。在意拳的原则^ 原理中充满了唯物辩证法。诸如“松紧矛盾”、“动静互根'“推拉互用' “遒放统一”、“顺力逆行斜正互参”、“刚柔相济”、“进退吞吐”'、“单 双轻重”等等,都涉及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没有松也就没有紧,没有刚则无所谓柔。不开何合?不丨贩何逆?总之这些矛盾的事物都是相反相成 的,并且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意拳的许多原则、原理,不是仅 推靠纸笔所能形容的。这里仅举单双轻重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所谓 单双轻重不是专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 手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分别芗斋老人 '主张:“单重不偏、双重不滞”,并不过分强调单双、轻重孰是孰非,而视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意拳推手中,没有固定的路线、固定的步法、固 定的相法。或者是齐出独进,或者是单出双回,也有可能是左实右虚,亦 或上重而下轻。总的原则就是上而所说的要求“单重不偏、双重不滞”, 如此而已。在意拳推手乃至散手中还有一条重要原则,即:“形不破体、 意不有象、力不出尖”。所谓“形不破体”,就是在进退反侧的周旋之中, 要自始至终保持好自身的间架,保持平衡均整的预动状态,以利应付局 而,立收摧败对手之功效。“意不有象”系指不能暴露自己的意图,有道 是“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要在又去又回、时刚时柔的矛盾状态中, 让对于、不可捉摸,使其陷于处处被动的局而。“力不出尖”从狭义上说, 就是力不可专注于一个方向;从广义上来讲,就是手足的前伸店撤不要失 去自己所能控制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进可攻、退可守,处于舒适得力随 心所欲的境地。同时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被对方所利用的可能性。在前 而例举的若干对矛盾中,究竟强调哪一方面?这没有定的格式,只能视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松紧问题,究竞松好还是紧好?松到什么程度、 紧到什么地步?这些都离不开当时所遇的情况。如对方向我进攻,如我一 味地放松,就会被对手乘虚而人冲垮自己的防线,让对方得了先手。这里 的“松”就错了。而换一种情形,当对方向后拉我的吋候,我一松就叫他 落了空,没拉动我反而失却了重心,我则乘胜追击陷敌于被动。这里的 “松”就做对了。“紧”也是一样。发力时就要调动全身一切能量,在一瞬 间浑身猛然一紧。这时非但不怕紧,而惟恐紧得不够或紧不起来,还要 利用假借刺激精神的激发状态,目的是为了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松紧紧 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总的说起来,练拳以 至应用都是松的时候多、紧的时候少。松是经常性的、紧则是暂时的或瞬 间的事情。
进行推手训练和研究,离不幵节、点、曲、线诸法则。先说一说“节”的概念。以两只胳膊来说:大臂为根节、前臂为中节、手到腕部为第 梢节当然力的传导是由根节经过中节最后到达梢节。在推手中经常与对 手接触的是中节,也就是前臂按形意拳传统的老三拳来讲,手腕到肘关推 节这一段称为“钻拳”,就节段来讲,根节的力量大于中节、中节的力量 又大于梢节所以怎样加强梢节的意力是非常关键和切实的问题。站粧与手 试力的时候,都要求把意力先集中在手指端。手指也存在着争力,比如技 击桩的勾挂桩,前手的手指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指力;拇指第一节弯 曲意向上挑,食指向前意力向前指,!、指向下指,这么复杂的力量就是争 力。如手指尖用意力加强,那么所有传导的路径就都通畅了,不然手指怎 么用力?只不过这样说能避免中节、根节的紧张而已。有一种“五心” (即两个手心、两个脚心、一个头顶上的顶心)和“五脖”(即两个手脖、 两个脚脖子加上颈部的脖于)的说法,就是说把注意力集中在达五个点 上,人就支撑起来了,好像用五颗钉子利用这五个部位就能把一张兽皮钉 在墙上一样。
只有梢节得到加强,并配合根节的力量传导,才能在与对手接触的中 节上得到力的表现梢节软弱无力等于自己的路膊短了一截,无形中就等 于加强了对手的力量。在力的传递上,不仅要弄清自身力的传递过程与顺 序,而且还要把自身的力量传递到对手的身上去,这样才能起到摧败败手 之功效 —般说来,自身力量的传递来自根节,形子梢节。而作用到对方 身上时,则是要通过梢节、中节到根节传到他的躯体上去。即所谓“顺梢 节去打根节”。在推手的实践中,有的时候也把攻击的突破点放在对方的 两个肘关节处,把他的两个肘关节当做木棒的一端,给这端一个力量,或拉或推。由于肱骨是一个整体不能有曲折,所以力的传递就会作用到对 方身上。这可以说是利用中节打根节。综上所述“节”的概念必须搞清 楚,不但要懂得自己身上各节之间的必然联系,而且要研究对方各节如何为我所用下而来介绍一下“点”的概念。双方在推手练习中 一般的情况下, 总是以各自的前臂相交接来构成搭上手的形式。两线相交必有一“点”, 双方两臂接触的部位在意拳推手中称为“点儿”。这个“点儿”就体现着 双方力量的大小和方向。“点”即是双方短兵相接的前哨,于是就引出了 关于“听力”和“指力”的概念。所谓“听力”,当然不是用耳朵去听, 而是靠皮肤触觉去“听”。就是要靠“点”上的灵敏触觉去体察对方力量 的大小、方向和虚实,并相应做出必要的反应来控制住对方。所谓“指力”,系指点上的指向之力,并非指手指的力量。推手时无论如何都要用 “点”上的指力指向对方的中线。不管是怎么样的具体形势,或上下、或 推里外、或高低,都要始终保持“点”上力量的目的性,即指向对方的中 线。如果是双推手,有时是两个“点”上的力量在不同位置上共同指向一 手个目标,但通常都是始终有一个“点”保持指力,另一手协调配合,也就 是两手臂上的“点”轮流指向对方中线、左右交替使用。这也是为什么推 手时双方不敢“脱点”的原因。因为两点相对抗产生的势能是指向身体重 心方向的,一方一且脱手则会立即受到脱弦之弹般的打击。这一指力和点 的概念是推手中不容须臾忽视的法则。推手技艺的优劣,也会在于“点” 上变化的多少和反应的灵敏程度。防守时,当对方有力指向我中线的时 候,我只要在“点”上稍加拨转,对方的企图就会落空^相反在主动进攻 的时候,由于我们“点”上变化的灵活、敏捷,将会使对手防不胜防。因 此,研究推手不可不注意加强“点”上的功夫。
在推手的实践中,一般地说来是“点前是紧、点后要松”。“点”是尖 刀班、是斥候,所以不能松懈点前如果松了不但消息不灵通,而且会影 响整个身体的力量大小与协调。点后松是等于大部队的集结,一旦“点” 上传来有机可乘的信息则大部队马上扑上去解决战斗。由于地位任务的不 同,所以点前点后的松紧。也不同,肢体两“节”间构成的角度谓之“曲折”,如手腕和前臂构成的曲折、 和前臂与大臂在肘关节处构成的曲折等等,“曲折”的构成。又给我们提 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芗老曾说:“赢人全在曲折之变化”。亦有“耍手 腕”之称。关于“曲折”的论述,我们放在推手的技术部分再去具体研 究。意拳总的对各关节曲折的要求是“似曲非直”、“形曲力直”。也就是 说周身大小关节基本上都构成钝角。这样的要求有助于撑推力的增强,而 过小的角度往往会导致“瘪”的缺陷而丧失撑推力和自己所应控制的空 间,将被对手所利用。意拳无论是推手还是散手,都不允许将手臂完全伸 直。无论怎样都要保持“形曲力直”,形不曲则力不圆满且少变化,在成 了直而积时,前后、左右就没有了呼应,成了绝对的力量,极易为人所 乘。形曲则前后、左右各方面都有力、用到哪儿都可以。形不曲则必“破 体”,力量也自然会“出尖”。这种力没有用处,甚至不等用上就被人所瓦 解。手臂的过分伸直还容易造成损伤,如直拳打人不中往往会引起肘关节 的损伤就是这个原因。形曲力直胳膊的曲折是弯的,而击打出去的力量却 是直的。经常有人问胳膊不仲直吃亏打不着人的问题,其实打得着、打不着不在于胳膊的长短,而在于步伐的利用。手足齐到就能打着,步子不第 动、你的胳膊再长再能伸直也够不着、打不上。
浏览67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