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 称。南拳据说最初是出于南少林,在明代逐渐形成 独立拳系。南拳总的特点是步稳、拳刚、势烈,少 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修力。

南拳种类繁多,如福建的少林桥手、五祖拳、 鹤拳、罗汉拳,广西的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 浙江的洪家拳。黑虎拳、金刚拳。湖北的洪门拳、 鱼门拳、孔门拳、湖南的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南拳的代表是广东南拳,广东南拳的代表是 “五大名家”,他们是:洪拳。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 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 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 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 (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历代著名高手有洪 武 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铁桥三、林福成黄泰、 术黄飞鸿、林世荣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据说为刘三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 :刘生或刘青山所创的,流传于雷州半岛。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达、蔡九仪所 :创,后来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运 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等。李拳。相传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开所创, 〔 又由广东新会人李友山传授。一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李拳流行于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 广州等地。莫拳。相传为福建南少林至善禅师所创;一 说由莫达士所创,后传至莫清骄(一说莫清娇)。流 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除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有蔡李佛拳(由新 会人陈享创立,他师从陈远护、李友山及少林寺和 尚蔡福,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三派精华, 故名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南海人林世荣综合洪 拳、佛拳所创,又称“洪头佛尾”)、咏春拳(福建 严咏春严三娘所创、一说至善禅师传入广州光孝 寺)、侠拳(大侠李胡子从四川峨眉山传入广州)、 白眉拳(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传入广州)、佛家拳 (从佛门传入)、练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 朱家教、昆仑拳、南枝拳、儒拳等。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至于究竟是哪十八种,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铜、锤、叉、钮、戈。在这十八 种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经演 变,像钺,原是古代的一种大斧,现在却变成一种 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钺。

实际上,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 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 不下百种。我们在这里只介绍一些常见的长短兵器, 而于暗器介绍稍多一些,以供读者了解中国武术的 一个重要侧面。

短兵器

术 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刀的套路有单刀和双刀两种,均以劈砍为主。单刀要求勇猛迅疾,多有缠头撩花动作。双刀更富 于观赏性,好手舞起,犹如团雪滚滚,不见人影。

剑为双刃,以撩刺为主,风格轻灵潇洒。剑术也分单剑与双剑两种,以单剑为多。

有的剑在剑柄上配有剑穗(又称“剑袍”),称 为“文剑”。无剑穗的剑称为“武剑”。剑穗长者较为难练。有人又在剑穗上串有铁珠,随剑穗飞舞, 可击人致伤。

斧在今天也是一种短兵器。古代作战时用的斧 多是长柄,俗称“大斧”,属于长兵器,今武林中已 极少有人练习。另一种短柄斧,俗称“板斧”,即 《水浒传》中李逵所用之物。清代时,江西九江某公 子精于此术,曾以双板斧震慑群盗。至今仍有板斧 套路传世,以抡劈为主。

鞭有软硬两种。硬鞭为钢制,共十三节,俗称 “竹节钢鞭”,末端尖锐,以劈砸为主,亦可挑剌。武 软鞭俗称“九节鞭”,由九节细钢棒或细铜棒连缀在术一起,长度略次于身高,其动作以缠绕和抡圆为主九节鞭便于携带,目前仍很流行,演练者多在鞭的 两端系上绸块,抡动时可呼呼作响,以增添观赏性。

铜为长条状钢质兵器,多为四棱,无刃,末端无尖,长约0.8米,也属劈砸兵器。另有双铜,每根长约0. 6—0. 7米。

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 护手处作月牙状,有尖有刃。武术中常见的是双钩, 比较难练。

拐是一种木质兵器,有短拐、长拐两种,短拐 长约0.7米,长拐长约1.3米。拐的特点是在木 棒靠近末端处置一横柄,成“丁”字形。拐可用来 击砸,又可用来钩拉锁拿对方兵器。

杖与拐相近,但其横柄置于木棒末端尽头,亦 成“丁”字形。杖长约1.2米,可单手使用,也可 双手使用,其技法有钩、挂、崩、点、拨、撩、戳、 劈、扫、击等。少林武功中有“达摩杖” 一路。

鞭杆是一种木质短棒,长约1.3米,杆梢略 、细,据说是从马鞭杆衍化而来。鞭杆短而无刃,便于携带,使用方便,流行于西北地区。

古代还有一种短兵器叫“铁尺”,长约0.6米,细长而扁,无尖无刃,以劈砸点戳为主,清代时逐 -比较流行,目前已极为罕见。

二、长兵器

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

在武林中,枪被誉为“百器之王”。俗语说“枪 [ 扎一条线七要求扎出平直,即所谓“中平枪,枪中 [王,当中一点最难防”。枪法以拦、拿、扎为主,兼有劈、崩、挑、拨、带、拉、圈、架诸法。唐末名 将王彦章擅使铁枪,人称“王铁枪”。宋代名将岳 飞、杨再兴均是枪术名家。南宋时,山东潍州(今 莱州市)人杨四娘以枪法纵横南北,自称“二十年 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但戚继光曾指出杨家梨花枪 的缺陷。

棍是历史最悠久的长兵器,最早被叫做“殳” (古时的殳有棱无刃)。棍有多种,从形制上分,有 长棍、齐眉棍、三节棍、梢子棍等从质地上分,有木棍、铁棍、铜棍等,以木棍最常见。 早期的棍多以枣木制成,取其坚实沉重。后来 术 改用白蜡杆,取其有韧性,较轻便。棍法以威猛快速为上,多有旋扫及舞花动作,打击空间较大,故称“棍打一大片”。少林棍、昆吾棍都是比较著名的 棍法。

三节棍是将三节短木棍用铁环连在一起,可收 可放,夭矫多变。梢子棍是在棍之末端以铁环连一 短棍,在应敌时可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三节棍和 梢子棍都比较难练,稍有不慎,容易伤着自身。

大刀是将刀身后装上长柄,又名“春秋大刀”、“偃月刀“长刀”。唐代大刀全长达3米,重7. 5 公斤,两面有刃,称为“陌刀”,当时军中专门组建 有陌刀队。如今武林中所用大刀皆是一面有刃。另 有一种朴刀,其刀柄比大刀的短些,刀身窄长,也 是双手使用。朴刀套路目前仍有流传。

在长兵器中另外还有几种。戟在南北朝以前是 一种流行兵器,有长柄单戟和知柄双戟两类。短柄 双戟属于短兵器。长柄单戟又分两种"在末端置有左右两个月牙的,叫“方天戟”仅有一侧有月牙 武 的,叫“青龙戟”。东汉末年,吕布是使戟的能手, 术 曹操善于使短戟。目前武林中仍有演练者叉是一种常见的兵器,古代多为猎户所用。末 端分两股的,名“牛角叉”末端分三股的,名“三 头叉”或“三角叉”,俗称“虎叉”。叉法本于枪法,

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方兵器。晚近以来,练叉者多在叉身上套上若干铁环,演练时可哗哗作响。

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液动,俗称“滚叉”,颇具 观赏性。 .

铲是一种不多见的兵器,最早是农村用的除草 -工具。铲杆的前后都装有兵刃,前端是一个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外;尾部是一个斧状的铲柄, 末端开刃。相传铲最初又名“方便铲”或“月牙 铲”,演练时身法轻盈而别致,有推、压、拍、支、 滚、铲、截、挑等击法,其招式命名也多与佛教有 关。

钳也是从农具演变而来的兵器,其末端装九齿 铁钮,齿锋利如钉。钳全长2.4米左右,重2.5公 斤,可拍击,亦可防御,在明代抗倭战争中曾为军 中利器。

三、暗器 术

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 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 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 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在千军万 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战 将很少有练暗器的。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 双方距离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中国武术 中的暗器至清代而集其大成,达于鼎盛,在武林中使用极为普遍。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 渐被冷落,但至今武林中仍有人习练此技。

暗器可分为手掷、索击、机射、药喷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均包括若干种。

手掷类暗器有标枪:金钱镖、飞糠、掷箭(甩 手箭)、飞叉、飞饶、飞刺(包括三棱剌、峨眉刺)、 飞剑、飞刀、飞蝗石、鹅卵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赊、梅花针、镖刀 (三尖两刃)等。

武 索击类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术 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机射类暗器有袖箭、弹弓、弩箭、紧背花装弩、踏弩、雷公钻等。

药喷类暗器有袖炮、喷筒、鸟嘴铳等。

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四类,如吹箭、手 指剑、钢指环、手盔、匕首、手锥等。

吹箭是将细小竹箭藏于吹管之中,临敌之际, 用力在吹管一端一吹,竹箭即从管的另一端射出。

吹管为竹制,短吹管长约25厘米,长吹管长约50厘米,两端开口,外观光洁,刻有纹饰,也可当短棍使用,旧时武林中颇为盛行。

手指剑是套在指头上的微型短剑,钢指环是套 在手指上的钢质圆环,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钢套, 有突起处。匕首属于短兵器,旧时武林中人常把匕 首藏在腰间,或掖在鞭筒里,可随时拔出用于袭敌, 于是又成了暗器。手锥用铜或铁制成,末端呈三角 形,后边有柄,全长约20厘米,可藏于袖中,出其 不意击人。清代喇嘛多随身携带铜质手锥。

在所有暗器中,手掷类暗器应用最广泛,式样 也最多,下面择要介绍几种。

飞镖,又名“脱手镖”,有三镖,有三棱、五 棱、圆柱等形状,前面均为尖头。镖长约10厘米, 重约0. 2公斤。镖的末端常系有红绿绸布,叫做 “镖衣”,长约8厘米,有助于镖稳定飞行。相传飞 镖源于西域,北宋时,四川僧人性圆家得此技,后 传至中原。到了清代,武林中几乎人人都学此技, 至民国时依然流行。

金钱镖,即把旧时的方孔铜钱当镖来用。一般 的金钱镖,多是将铜钱的周边磨得锋利,犹如刀刃, 掷出时飞旋而前,仗恃其边刃伤人。功力深者,可 不用磨刃,直接凭腕力而掷出伤人。但铜钱分量极 轻,能练好此技殊非易事。清末民初,银元为通行 货币。银元分量较重,平时多有携带,因此也有人 以银元代替铜钱作为暗器。

掷箭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须甩腕 发出,故名。掷箭完全用细竹制成,箭杆浑圆,前 端削尖,后不加羽,犹如一根削尖的竹筷。因此物 取材甚易,制作简便,所以武林中人学者极多。艺成之后,又可举一反三,凡细短之物,如筷子、树 武 枝之类,皆可顺手掷出御敌。但竹箭轻飘,练成不 术 易。一般是先练较重之铁箭(重约 3公斤),再练装有铁镶之竹杆箭(重约1公斤),最后才能 [ 练竹箭(重约0. 01公斤)。相传掷箭源于嵩山少林 ( 寺,至清初才流传到社会上°

飞蝗石是有棱角的细长状坚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虫,所以叫“飞蝗石”,飞蝗石每块重约0.2公斤,平时贮于袋中,悬于腰间。鹅卵石就是河滩上的椭圆形石块,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鹅卵差不多,所以叫“鹅卵石”。飞蝗石和鹅卵石都是易见之物, 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武林中十分流行。

梅花针也是一种罕见暗器。其构造是五枚钢针 在根部相连,击中敌身后,分刺五点,状如梅花五 瓣。针的长度约为3厘米。梅花针在武林中的历史 相当久远,但今日已近绝迹。

乾坤圈是铁制圆圈,直径约15厘米,内外沿全 部开刃,抛出后以旋飞击敌。艺精者可一手抛出两 圈,但练成不易。曾有人掷出一圈,将丈余外的十 支蜡烛一下齐腰截去,令观者大为赞叹。

如意珠即人们随手把玩的钢球或玉球,也可用 山核桃。今日武林中人所用的如意珠,多为形制较 武 小的钢珠,重量较轻,便于携带,多取于废轴承之 术中。

在索击类暗器中,最常见的是绳镖、流星锤、飞爪、软鞭四种。

绳镖是在钢镖尾部系一长索。钢镖比普通飞镖 : 略大,长约0. 2米,重约0. 3公斤,头尖尾广, 尾部为圆形,有一铁环,用以系索。绳索长约67—10米。平时可将绳镖缠于腰间。绳镖是用臂腕的 抖甩之劲将镖发出,可击较远之敌,发出后又可立 ' 即收回。只是由于绳索较长,取准不易。

流星锤是将长绳末端系上铁锤,掷出以伤敌。 铁锤外形,或作浑圆,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约 1. 5-2. 5公斤,最重者可达4. 5公斤。铁锤后部 有两眼,穿以铁环,长绳即系在铁环上。

飞爪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爪为钢制,略似手 掌,有五个钢爪,每个爪又分三节,可张可缩,其 最前一节末端尖锐,犹如鸡爪。钢爪掌内装有机关, 可控制各爪。钢爪尾部系有长索,与机关相连。飞爪击人,只要将长索一抽,钢爪即猛然内缩,爪 武 尖可深陷入肉,敌人万难摆脱。

术 机射类暗器以袖箭最为常见袖箭有单筒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缚于小臂处,筒之前端贴近手腕,用衣 :袖遮盖。箭筒内有弹簧,筒上装有机关,一按机关, 筒内小箭即向前射出。单筒袖箭每次只能装入一箭, 射出后必须再装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装入六支小箭, 正中一箭,周围五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射。

 

浏览8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