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掌行功之顺序

左旋右转之法是转掌功夫的大法,是学八卦掌的入门基 础。别家拳种皆以直步以进退,而八卦掌则是弯步以为出入; 其他拳种握拳以为攻守,我八卦掌是直掌以为走避。其中道理 不可不知者。

大凡对敌之事,需眼观六路(就是四方和上下),耳听八方 (八方者四正方四斜角),所谓六路。一人顾盼多方,稍有疏神 难以周密,即或周到,而人之拳械出我不意,不一定来自何方, 若凭直步周旋,势必有顾此失彼,奔走不遑之弊,转掌的步法,为制之上策;转掌的腰式,为自己之便宜;转 掌之手以为人己之动静。盖根于眼动腰,变形于手指,即本 易象中八卦之理。

按易字原文解易本字,上为日,下为月,具阴阳之道。乃乾 与坤之大别,离与坎之大异,其余可以先类推。

转掌之前步作后步,前手做后手,后步可变做前步,后手 可穿做前手,正如歌五:步既转兮手亦随,后掌穿出前掌回去来来去无二致,要如弓箭离弦飞。此又是变易之理。

其左旋右转,右旋左转,前掩为后,后穿为前,旋转千遭, 穿掩万变,而终归一致。理有左右,而万物都有阴阳。通过阴 阳不断的转换和变易,来推动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八卦掌应用 了易理的术变和数变之法,总其变易之道理,则老八掌转掌, 每掌可变换八掌,合成为六十四掌;拆手每一手可变六手,则 成三百八十四手,是合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这是其变 易的道理。

二、转掌中动静之理

天地之所以运行,万物之所以消长,不外动静而已。若武 术技击之道,内以修身养性保健康,外以练筋骨御侮而防不 测,故有文事兼有武备,诚人生之要事也。但其拳术之运用,实 在具有动静之理,自然与天地万物运行消长相同,看其拳种的 姿势而言叫做式,看其拳种的使法上称之为招术,这只是从外 部讲。若从八卦掌的形式来讲,人的腰、足、膝、胯部分属于动; 掌、腕、肘、肩属于静。但是每手又可以变若干手法,这个变就 是静中有动,故合卦中爻象之。如从其步法变易上而谈,凡步 之出入进退,叠倒扣冲,均属动象,但其仍遵循一定轨道,为一 元复始,此即动中有静。腰脊胸肩肘腕均属静,但由其变招变 式上讲,由左变右,由前变后,上下穿换,都属于动,而静中有 动,总合动静而言之,其不动者为体,其动者为用o动静的变化 是八卦掌在转掌中换招变式应用的结局。

以人、车来比喻,人在车上乘坐而车在行走,这时人和车 的动静形势是,人是属静,车属动。当车停止行走,人各行其事了,那就是车属于静态,人变成动态。此掌讲两掌一揭一叠,做 太极圈中之阴阳鱼状是其静。故无论如何拆变,终不离左右磨 身掌,即是动中求静。按此理引伸,拳中能使手足肩腰胯膝互 变动静,动者静之,静者动之,则他人莫测动静之机,掌之变在 于手足,其所以动者,发于静而不动腰脊也,盖掌发于手,根于 脚,收纵于腰膀,故其动静之变,快如掣电,重若山岳,轻灵如 荷珠6其用时人重我轻,人快我慢,人慢我走,有羽毛不能加 飞,虫不能遇之势,不知者都以为怪异。殊不知人一球形,遇击 则圆转以走,实则其不动者,静以伺机而发。其动者,动而后求 静也,拳法中各门户,历经诸先辈之精研,各宗各派,各有专 长,不得拘执己见,妄为批评,不过得其真传用尽苦功者方为 上造耳。

三、转掌中之方向

八卦转掌的运行,无论何时何地,虽具行云流水之状,亦 非游离涣散。无定则,故其出动必有一定之方,此谓之方向。按 卦象之正体言,坎北离南,震东兑西,乃四正方,凡出手盘掌, 任择一方,以周施之则身之外部以正,然后将手斜出,向其斜 角,即: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此所谓四正方步、四 斜角手。方向既定之后,则不拘一定方向,遇敌时,无处非正, 无处非斜,均必须成骑角之势,攻守皆便宜,此乃正己,以制人 之道。

若论己身内部,内部之正方而言,转行须紧背空胸扭胯掰 膝,身成结绳之形势,两手虽分前后,前手向前松沉膀根,垂肩 坠肘,探掌揭腕,后手则叠肘折肱直掌,细看两掌纯为斜式,遇事发招之时,或开步、或上步、或掰步、或扣步、或冲步、或忖 步、或倒步、或跟垫步,手随步变,手到步亦到。若当换式变招 时,无论如何招势皆要发之以正,且须人高我低,人曲我直,人 偏我中,人斜我正,综合此4种力,皆是以我之正制人之不正 也,故称此为八卦转掌,之正方亦即言拳中混混元元,周而复 始,无一非正,即或有斜方之式时,亦不过一刹那的暂时一流 注之取姿。

习练有功者,须法悟圆通,两足如转轮,一身浑是手,手则 上下翻飞,左右翻飞,左右逢源,忽然在前,忽然在后,伸而则 前,屈之则后,亦前伸而能屈,屈而变伸,以两手做千般之用, 以一人学万人之敌,坦然无惧色,胜敌无骄客,才为上乘。

四、转掌中之正斜

尤有奇者,足应手而成步,手应心而变招,招由手成,手由 步促,而其所以指挥手足为一致,力在于腰固。为何手足听命 于腰?因脊椎中正不偏不倚,不易倾倒,脊椎通于脑,四肢之命 令皆发于脑,而脊为一身之师,指挥脊背手足无不听命,故曰 肩之使臂,臂之使手指。为身之支柱,老年人之易跌,是其腰脊 无力。

腰为一身的支点,腰若倾斜,就易跌倒。所以拳击各门,都 以正为胜斜的法门,而八卦掌中以正为重要,虽有连环颠倒之 势,但步步转圆,自有角度,仍不失为正。

 

五、转掌中复元之理

八卦掌的运用,不外以横制直,手直穿而横塌。究其实而 最主要者,手之如何穿,足之如何转,终而则复其元,失复元之 理。以万物论,阴阳而生,是即生之本,即变化之源,先就八卦 转掌而论,凡出左手而伸左步,掩右肱而存右足,周而复始,为 无极大外复元。至其左右换式,是两仪复元,如此左右遁变八 手,即八卦周度复元,因此八卦推变成六十四手,再由此每手 变作六手,合为三百八十四手,要其各手之天门退路,无一非 复元之道,即易象卦多复元,其所以必须复元,盖以阳而生。以 阳而生之,以阴而归者,以阴而变之,在八卦掌中本于阴归阳 成之理,具八卦生生之道,以成此八手,则前手为阳,后手为 阴,一换式则阳手变阴,阴手变为阳,合之各手,无不阳变阴、 阴变阳,此皆象形复元。推其复元之理伸为阳屈为阴,阳则刚, 阴则柔涮则易折,柔则易萎,故八卦掌中,阳以出之者,阴以 成之;阴以柔之者刚以强之,此复元之至理。复元者何,其至理 者,乃复其本位也,则不过一反一正之分而已。

六、八卦转掌之内外功真诀

八卦转掌凡一伸手,必须气沉丹田,全身轻灵,走只用足 动,挽势则手足腰俱动,且要手足腰一齐动作。总之,未曾使稍 先动根,未从转身先耘步,欲进步时前步先进,欲退步时后步 先退,欲伸先屈,欲动先静,种种动作,无一非颠倒连环变化爻 之象至其用力之理,虽刚莱纵横不同,要皆以低击高,以高低,以横制直,以直制横,以斜挫正,以正镇斜,柔以制刚,硬以 服重,人疾我往,人来我走,各动之发须视来势如何而施,勿使 有勉强处,切不准有骄怜之气,无有漏空处,一动步则前瞻后 顾,左窥右盼,仰观俯察,通明精神贯注所重要者,能使人就我 范围,我超象外。

七、 转掌之用劲

凡手之所以制人,其身必先入,手之根在于腰,身之本在 于足,盖空在腰而动亦在腰。动在足而静亦在足,且动由斜以 求正,屈以求伸。

至于发,发之以力,力之来于手,主宰于腰,辅助于足发之 时须有存力,不宜使全力。尽泄出,故人来我泄,人拒我来。人 变我也变,人走我也走,人侧我趋正,人前我宜穿,人高我低, 人低我斜,勿使不得力于我,我要得力于人。

八、 运动之五妙

遇发招有不得机不得势之时,远闪近进,迎取退让,均与 腰腿上求之。尤有要者,后手穿为前手为准,后步进则前步先 趋,前步退则后步先退。欲长伸腰,先矮身;要发手先吸胯,臂 不须屈,根不用拔。人来我去谓之走,人发我迎为之逢,人来我 粘为之绵,人张我随谓之小,人刚我柔为之软,人拙我妙为之 巧,人急我应为之速,合此诸妙,以为手足腰胯肩肘腕颈伸缩, 而成掌法推托带领,搬扣刁钻,随势而作步法的进、退、叠、倒、 掰、扣、卧、冲,随手而行,腿法屈、踹、蹦、跨、截、掰、挫、顿。总 合掌法、步法、腿法,而运以冷、弹、脆、快、硬五妙之力,以成进 退连环之八卦掌。

九、八卦转掌之力

掌的使用,其力自脊而肩背而指,如不是则筋骨懈弛,筋 骨开张。其力非一味浊力,务须意到力随,不可无存力,否则必 难变化。过力则收回难。轻则喻于游丝,重则喻于泰山。用力 • 轻曲灵,手足轻灵变转自易,有如蜘蛛游网,晴蜓点水之意,故 其外体虽轻,而其聚精会神,提气缩骨之吸练法,含有百倍刚 毅于骨内,所以用轻则轻于游丝,使重则重为泰山。

十、八卦转掌之八反

八卦掌法,亦可称八反掌法。

盖进则先进前步,退则先退后步。此为一反。

入则直步,出则弯步,跨则横步,回则倒步。此为二反。

人五花八门,我静以待动。此为三反。

人拳打脚踢,我则穿掌掩肘,此为四反。

人使稍,我使稍先使根,此为五反。

人用拳变拳,我用直伸之掌,此为六反o

人回身乃能对后,我动步即按八方,此为七反。

人挺身直进,我掌到步随,此为八反。有此八反自然有出 其不意之妙。

浏览1,11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