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卦转掌之气血流注
八卦掌通过一呼一吸,及无穷无尽的左旋右转,其气如同 大江奔流滔滔不绝。八卦掌步行如趟泥,转掌似推磨,以意领 气,以气运力。气行如轮毂滚滚无端;运力如泉涌层出不穷。以 气运力犹如载重若干,但一经发动机的驱使,船藉水为力,便能乘风破浪,行船万里。此乃以气运力,人不见其力而力大无 穷。
然内气运行,如同秋草风蓬,体轻而圆实,遇风吹送便随 风旋转,毫无迟滞停顿的样子;如同湍急的清流,稳准而平静; 如同珠走盘中,滴溜而转,无高低亦无快慢;如同风车之运转, 非自己运转,有风吹来才能运转,所以风车之运转非出自勉 强,有风吹之便能转之,一切出自自然。总而然之,内气运行, 如秋草,如湍流,如珠走,如风车,运转自然,圆转不停,快中寓 慢,以意领之便能转之。
气之运转,使轻清之气上浮,浮到银海,与拔顶之功用,及 空胸紧背之作用相表里,相上下紧背为表,使一阳之气上升; 空胸为里,使一阴之气下降;此表里上下之远行,合乎天地阴 阳升降之气数。抿唇扣齿舌抵顺,呼吸全凭鼻孔过;气到丹田 缩谷道,直扳丹顶灌精神。通过鼻呼鼻吸,两仪之气由肺金而' 沉降至肾水,经中宫时空胸以越过心火,使真火不至于灼伤肺 金;经过脾土时为使此气不能存注以泄土气,即通过扭转腰 身,使此气直接下降至丹田。这样,肾水与心火,即形成水火既 济之象,水性阴寒,火性阳热,阴阳合一则混元一气成矣。冬至 阳生,夏至阴生之天道,要与人道相合,需春夏养阳以调和阴 气,秋冬养阴以调和阳气,此是八卦掌中气血相融之根本大 法。此法用于修炼内丹,则成调元养和之圣功;若化育参赞用 于修炼外丹,则成强骨舒筋之神力。此气发自丹田,沉至极处 须以哼哈发声而泄之;以气运力,力沉重至极,则继以吸收。此 乃乾元用九,坤元用六之道,功夫纯一才能达到无极化境。
气以直养而无害,从养气养心性而言,率由于正,则邪气 不得侵入。正气由鼻吸入至于肺。肺乃有上窍而无下窍之物, 故上窍能藏气与下窍没有藏气之所,但因肺有如树枝状之细 管,气经肺之上窍,继续下沉,使众多细管膨胀,便自然下注于 心脏,将心部之灼火压抑,不使心火妄升。此气继续下注,便能 达于脾胃,使脾土清和,融化浊气,再继续下行,则精者化为血 液,以滋养脏腑及筋音。
心所循环之血液,上有肺气以清疏之,下有脾胃之新血以 补助之,由此心气不亏不热,成为一身安静之中宫。外丹上又 有空胸等术以休养之,则上焦平和关。
此气再继续下行,则到达肝脏。肝乃藏血之所,得此气之 清洒,自不生热。肝主水,得气之清凉以调和,则肝没有,邪热。 同时此气使得小肠大肠之热得以箱散,而不致于积滞。这样五 脏六腑因得到中和之气,使人身安康。人身之安,是由于心无 邪火,气入丹田而不浮动,使肾无邪热,通过心肾相交,形成水 火既济之象。所谓无病,皆因一身之气血平和。人之一身,如 五脏六腑,筋骨皮肉,七窍诸穴,精神智虑之力量等,均受气血 运行的支配。气血二者,气为君,血为臣。以气统血,血则如长 江大河,贯注全身诸穴,使身体各部各呈所能,各效所用,绝无 滞塞不灵之弊。若气不能统血,血之运行就不能畅通无阻,并 到达身体各部之末梢,则人病矣。血之运行不畅在行动上表现 为身体各部成呆板不灵之象,又安能听蚁鸣如虎啸,见飞蚊而 能辨雌雄哉?以八卦掌锻炼的人,开始时心神意念之中,无时 不处于戒备谨慎和恐惧之中。而一旦锻炼日久则无须戒备恐 惧,而种种意想不到之危机,自然无形无象地潜入我的眼底, 早已被我所觉知。此乃习练八卦掌所能达到的境界,如此境界 便能以气统血,精足化气,气足化神,神足生明,一切危机皆可 视于无形,听于无声。
二、气用之于武功之道
若论以气制人之道,凡人举止动作,均以气为主。气馁则 力不随,筋骨不能随意伸缩,就会产生手脚迟顿、腰腿不灵等 种种弊端。至于眼不明,耳不聪及心神迟慢,亦属于内形欠缺, 这些现象都因气之所闭而引起。所以大凡武学之道,都讲究气 之功夫。气之功夫有三:其上者讲究养精吸气;其次者讲究运 用练气;再次者,讲究以气运力。而八卦掌则合“吸气“练” “运”三者为一体,将三者冶于一炉之中r
气不能用之于武功,是因为气走气道,忽左忽右,忽上忽 下,忽前忽后,而没有定性。如此,气走直道,气又如何能受我 指挥呢?因为志能够动气,气亦能动志,而志乃心之所向。心 与气息息相关,比如跄跟出步者,是气之所动;蹶足而跌者,亦 气之所动。此二者,皆气不平稳,而导致心中惊悸不宁。此时 若用手扪其胸部,必然感觉到其急速的心跳,这就是气以动心 的明证。
气能动心,是因为心气相关联;而心能动气,因为心气密 不可分而成为自然之势。势之所必至,理之所固然者。所以凡 ,是发招换式,无论推托带领,还是搬扣劈进,都要拔顶定睛。顶 者气之帅,晴者心之苗。通过拔顶使气不外散,神气内敛,随时 服从于中枢的指使。通过定睛,使眼神专注,目力集中,,这样一 心便能专用,气亦能由心而发,即所谓心指气使者。拔顶定睛, 之法,若用于肩,可以伸缩活随,任心所使;若用于肘,可以沉 坠崩掩,从心所欲;若用于掌,可以推塌撞顿,任心所为,若用 于腰,可以沉长拗转,随心所使;若用于胯,可以拗转屈缩,随心所欲;若用于膝,可以曲屈扣挫,任心所指;若用于足,可以 掰扣伸缩,心使则然。至于耳聪目明、神思敏捷,以及具有超人 之能力,都是有赖于一气的贯注和一心的指使。所以圣人云: “心为一身之主宰气而圣功需要存心养性,道教需要清心寡 欲,也出自于同一道理。八卦掌的功夫,也不例外,它讲究捧心 谨守。八卦掌内外兼修,外丹上谖乃受益,内丹上涵养冲灵。故 心不可用力,用力则成恨力,然力到恨处,必成过力。力一过犹 如泼出的水,势必难收。而且心用力火气必定凝结,从而使浊 气不能下降,肾水之清气不能上升。所以心一旦用力,不但不 能统气,反而闭塞了从丹田上升的硬力。
董公海川传授弟子,恒曰:“掌走十万里,力在一字诀”。一 字者即“心”。以气运力,力大无穷;以心统气,心想之而力百应 之。
四、八卦转掌姿势动作心诀
无论以气运力,还是以心统气,都需要通过正确的动作姿. 势去完成,尤其八卦掌对其动作的要求更为严格,动作一旦出 现偏差,便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一) 一日眼欲平视者,望能远也了
如果高视扬脖,必定难以空胸。胸不能空,则脚不能平落 地,脖根就没有收缩力,两肋也很难折叠和伸展,这样两掌发 出时就得不到腰力来相随。且不说出掌迟缓,或者击不中目. 标,就算击中目标,亦如晴爨撼石柱,无济于事。
(二) 二日:发手要稳要准,发力要储蓄七
即动中有静,静以定动之义理。如果发手不稳,那么人之虚实不明,冒然伸手就容易有失;如果不准那么人就容易脱化 逃走,我易失势空忙。发手要稳要准,乃从容中道,不慌不忙。 准乃不偏不过,恰合机宜,即使机势稍差,应该在腰腿上寻求 弥补。发力含蓄,不可用力过猛,猛就会遇空即失。用力不能 先使足力,力满就会缺乏继续力。力发之初使五成,待见对方 拔跟身懈再续发四成,则对方必跌仆而出。这样,人之不足而 我具有,以含蓄力变招应敌,在进退上也居有利也位,此乃胜 者之道也。
(三) 三曰:“八卦转掌之根本
八卦转掌有自己独特的要诀。懂得和理解八卦掌柄要诀, 如同主帅之指挥兵将,欲高则高,欲低则低,欲远则远,欲近则 近,欲行则行,欲止则止,欲右则右,欲左则左,无不遵令而行, 此即八卦掌以心使掌之道。 :
(四) 四曰、步法行动,圆转自如七
实乃有一定法规,无步法则掌法不灵矣。就好象将帅排兵 布阵,牵引埋伏,均按兵法之理。所以在八卦掌运用中,进步必 须先进前步,退步必须先退后步;跨左须先动左足,跨右则须 先动右足;回身先掰步,转身先扣步等,即如画卦象先画下爻, 变卦先变中爻,乾元用九而坤元用六一样,均有一定的法规可 循。至于虚点步,乃为抽身轻灵;而实跟步是为了正身长膀促 腕伸掌。就云盘掌或称八卦掌而论,以上步法称为跟步法和七 星联合法。七星联合法是指足、膝、胯、腰、膀、肘;和腕骨七部, 联合一处如北斗七星,曲曲折折而联贯一气。如打右掌,先入 右足,是为一顺鞭,那么力就不能使圆活,也不能使足劲。所以 八卦门之掌法要求欲推右掌先入左足而后跟右步,这样才能 和缩膀叠肘之法,和七星相合,这样才能未从使稍先使根,未伸先屈,才能先暗后明,先柔后刚。若能深悟八卦顺逆、正反之 道,则能掌无虚发,发无不中。
复制
浏览7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