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了解和掌握散手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了解运动性病症的原因及 处理方法,掌握运动按摩的手法及其应用。
教学安排:
总时数24学时。其中讲授14学时,讨论操作8学时。考试2学时。
一、徵手适勒见傍高
(一) 头面部开放性损伤
在散手运动中,最常见的头面部开放性损伤有眼角、面部其他部位撕裂伤,口唇部切 割伤,头、面部擦伤。
眼角、面部在受到钝性暴力打击时,可引起受力部位的撕裂;口唇部粘膜可因护齿或 牙齿而致切割伤;当头面部受到拳套的冲击摩擦或头摔地时,可引起头、面部擦伤。
眼角、面部其他部位撕裂伤处理时,轻者可先用碘酒、酒精将伤口周围皮肤消毒,再 用消毒纱布覆盖,加压包扎。伤口大、深或污染重者,应及时送医院,由医务人员做清创 术,清除污染、异物和环死组织,彻底止血,缝合伤口,口眼或注射抗菌药物以防感染,注 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口唇部切割伤,应视口腔粘膜的溃烂和肿胀程度不同,斟情处理,轻者用生理盐水洗 净后用清毒棉球压迫止血即可,重者送医院后先用生理盐水洗刷,再清创、止血和鲤合, 并口服或注射抗菌药物以防感染及预防破伤风治疗。
头、面部较小面积的擦伤,先用生理盐水或双氧水<3% )洗净伤口,再涂上消毒软膏 便可。大面积的擦伤,易受感染,应先用碘酒和酒精在伤口周围消毒,再用生理盐水清除 伤口异物,外敷生理盐水或1%。雷弗奴尔纱布,用胶布固定。感染的伤口应每日换药。
(二) 脑损伤
- 脑震荡:参见初级班教材第三讲《散手运动损伤及现场急救》专题中《三、散手运动 中常见的运动损伤》
- 脑挫伤和原发脑干损伤。脑组织受伤后,其病理改变为:轻者仅软脑膜下有小出血 点,神经细胞水肿、退变;重者可出现脑静脉淤血、出血、肿胀及坏死;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往往还同时合并颅骨骨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挫伤的诊断要点是持续性意识丧失及昏迷,可延续数小时至数日、数周不等,局灶 症状为伤的对侧偏瘫失语、呼吸异常、吞咽障碍。如为脑干的原发损伤,除有持续性昏迷 外,还会有大脑强直及瞳孔大小多变、双侧眼球外视。
在症状上,由于轻的脑挫伤和原发脑干损伤似脑曩荡,重者会有深度昏迷,因此在治 疗原则上各不相同:症状轻者处理原则同脑曩荡,重者一定要住院严密观察,进行止血,减 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预防合并症。
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伤后意识障碍者,30分钟内清醒者多属脑曩荡,30分钟后仍昏迷者多为脑挫伤, 清醒后又迅速昏迷者多为脑血肿,均应急送医院观察、治疗。
(2) 了解受伤同时是否有合并损伤。如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在搬运时应注意正确搬 运方法;如有开放性脑损伤,应予以消毒包扎;如同时有休克发生,要注意抗休克处理。
(3) 保持呼吸通畅,防止误吸。
(4) 急救中不应使用吗啡止痛(因吗啡有抑制呼吸和缩瞳作用),以免影响对病情的观 察。杜冷丁也应少用。
(三)击昏
击昏是一种近似休克的非常严重的情况,击昏时随着出现的就是机休机能的急剧障 碍。
在散手运动中,当下腭、鼻梁、额部、颈部的侧面、腹腔神经丛部、两侧肋骨下方受击 时,均可引起击昏现象。
- 原因、原理:下腭受击出现击昏的原因,是前庭器官(蜗牛壳和三半规管)中耳石的 震荡刺激了小脑,破坏了平衡机能,结果引起运动员的左右摆动,然后,剌激传到脑干,使 保证直立状态的协调动作遭到破坏,结果运动员倒在地上。最后,剌激作用到迷走神经中 枢,影响心脏调节,致使心率减慢,降低了整个心脏血管系统的活动。
濒部和鼻梁受击时发生的击昏现象,是脑震荡的结果。
腹腔神经丛部位(心窝下)受击时的击昏是反射性的,这时心脏跳动减慢,有时心跳可 暂时停止。
左右侧肋部受击而引起的击昏现象,是由于内脏器官内部受刺激及疼痛所致。
- 症状:击昏时一般有如下典型症状,即脉搏减弱,呼吸表浅,血压降低;意识丧失 (时间长短不等);肌张力减低;倒地,腱反射改变;精神症状为记忆力消失,有的是击昏后 立刻失去记忆,随着神志恢复记忆就恢复了,也有的在清醒之后忘记了曾参加了比赛。
- 急救处理:发生击昏后,最好的急救方法是休息,并立即催醒(嗅氨水、饮白兰地、 掐人中等均可),必要时注射强心剂。
(四) 挫伤
挫伤是人体某部遭受钝性暴力作用时引起该处及深部组织的闭合性损伤。在散手运 动中,当被对方击中或踢中、或自己碰到擂台边缘,都有可能发生挫伤,较为常见的挫伤 有:头皮血肿,胸肋部挫伤及肋胃骨折,腹部挫伤,睾丸挫伤,掌(跖)、指(趾关节)扭挫伤。
- 征蒙:一般都有疼痛(先轻后重一般持续约24小时)、压痛、肿胀、功能障碍,严直 者可因皮下出血形成血肿或淤斑,疼痛和功能障碍都较明显。
挫伤时有可能出现一些合并症,如睾丸挫伤可因剧烈疼痛而引起休克;胸肋部挫伤可 合并肋骨骨折或肺脏损伤,形成气胸或血胸;头部挫伤轻者造成脑震荡,重者可有颅骨骨 折或合并脑挫伤而危及运动员的生命;腰腹部挫伤可合并肾挫伤和肝、脾破裂而引起内出 血和休克;大小腿部的肌肉挫伤可引起肌肉或肌腱的断裂,有时还会出现继发钙质沉着化 骨,形成化骨性肌炎,少数挫伤发生后挫伤部会续发感染化脓。
- 急救:单纯性的挫伤在局部冷敷后外敷新伤药,加压包扎,抬高伤肢。伴有休克症 状时应先抗休克,再将伤员放在适当位置休息。睾丸挫伤应以三角带吊起卧床局部冰数: 胸肋部、腰腹部、头部挫伤伴有严重合并症时应在局部冷敷、止血、止痛处理后急送医院。 肌肉、肌腱断裂者在将肢体包扎固定后,送医院治疗c头部挫伤的急救见前。
- 预防;训练和比赛时,应戴好护具,加强必要的保护,并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禁止野 蛮动作。
(五) 肩部急性挫伤
- 肩关节脱位:当运动员摔倒时,肩关节处于上臂外展、手或肘着地,或上臂在外展 位突然过度背伸,或过度外旋时,都可发生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时较易诊断:①有明显的受伤史;②肩关节疼痛及运动障碍;③肩部变平, 呈“方肩”,失去原来的圆形,可伴有肢体缩短;④X线检查,可明确脱位的情况及有无骨 折发生。
肩关节脱位急救时,如不谙整复技术,不可随意做整复手术,以免加重损伤。此时应 立即将肩关节固定:取三角巾两条,分别折成宽带,一条悬挂前臂,另一条绕过伤肢上臂, 于健侧腋下缚结。保持伤员安静,尽快送医院处理。
散手运动员中还有肩关节习惯性脱位者,这是由于肩胛盂的前部盂唇或盂缘撕裂,或 肱骨头外上方的压缩变形,致使关节不稳而经常脱出。患此症后一般皆需手术治疗,否则 即不能从事转肩动作较多的练习。
- 肩袖损伤:肩袖损伤是由于肩关节反复超常范围运动,使腱袖与骨、韧带不断摩 擦,或肌肉的反复牵拉,使肌腱、滑囊发生微细损伤而致的劳损。
肩袖损伤时,肩外展疼痛,有时会向上臂、颈部放射,肩外展或伴内、外旋时,疼痛加 重。压痛局限于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痛弧试验阳性。上臂外展上举或从上往下放时, 在60- 120。的弧度内出现疼痛,少于或超过这个弧度时疼痛消失。外展外旋抗阻力试验 阳性,急性期伴有二角肌疼痛,慢性期继发三角肌萎缩乏力。肩袖肌腱断裂少见,完全断 裂者,肩外展失败,出现“耸肩”处理时,急性期上臂置于外展位置,适当休息、理疗、针灸、按摩、外敷中药或痛点 封闭,效果都较好。还可在痛点注射强地松龙或醋酸氛化可的松加1%奴弗卡因溶液10 ~ 20毫升,止痛便可恢复活动。怀疑有肌腱断裂者,送医院进…步检查或处理。
伤后急性期暂停训练,急性期过后逐渐做肩关节下垂放松的回环、旋转及举臂活动, 症状完全消失时,可做负重练习。慢性期应避免引起肩关节疼痛的动作。专项训练开始 时,训练前、后要做局部按摩,要调节好局部负担量,减轻局部负担。少数肩袖肌腱断裂 者,经合理治疗后,三个月以上才能参加正规训练。
(六) 肘关节内侧软组织损伤
肘关节内侧软组织损伤是指包括关节囊、尺侧副韧带、屈手肌群和旋前圆肌在肱骨 内上魏附丽处的损伤。
- 原因:当前臂突然被迫外展、旋后,如摔倒时的撑地动作,或当屈手肌群和旋前圆 肌突然收缩,如突然猛力的勾拳动作,是造成这类损伤的典型动作。
- 征象:大多数有急性受伤史,伤后肘内侧疼痛,肘关节伸展活动稍受限制,肘在重 复受伤的动作时疼痛,局部肿胀,组织撕裂则出现皮下淤血。肘内侧压痛,多在肱骨内上 联和屈腕肌群或旋前圆肌的起始部。肘关节被动外展出现疼痛为韧带损伤,屈肘、屈腕、 前臂旋前抗阻力疼痛加重为肌肉损伤。
- 处理:损伤急性期患肢停止运动,局部以强的松龙加弗奴卡因痛点封闭,效果较 好。此外,还可配合理疗、外敷中药或按摩都能收到较好的疗效。按摩手法有推、揉、分筋、 理筋、点穴、肘关节屈伸运动等手法。
- 伤后训练:急性期过后疼痛基本消失才能开始训练,正式训练要在2~3周以后, 并应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做重复受伤动作的练习,如倒立、勾拳动作等。
应切记伤后不宜过早过急进行训练,否则易成为慢性损伤。
- 预防:做好准备活动,加强屈手肌群力量练习,矫正错误动作,加强保护措施。
(七) 掌骨骨折
在散手运动中,常见的掌骨骨折部位是通过关节的拇指掌骨基底部和掌骨颈部。
- 原因:在运动员戴手套而又没捆保护绷带,或在空手进行训练时,如果掌骨沿纵轴 受到暴力打击,就会发生此类骨折。当运动员用勾手拳以拇指击中对方,或以直拳击中对 方,常会产生上述作用力,就有可能产生上述骨折。
- 征象:通过关节的拇指掌骨基底部骨折发生时还常合并掌腕关节脱位。伤肢拇指 的腕掌关节部的栈背明显突出,有压痛,拇指外展、内收和对指活动均受限。X线可辅助珍 断一掌骨颈骨折时,伤后掌骨呈“低头”畸形,致使掌指关节的背侧隆起变得低平(有时因 局部肿胀遮盖了这种畸形)。
- 处理:通过关节的拇指掌骨基底部的骨折,应急送医院复位处理。应该注意的是此 类骨折复位容易而固定困难,常因复位后再脱位或固定不理想而骨折常不愈合,结果形 成-个疼痛僵直的关节,致使外展、内收和对指活动受限。因此,在透视检查复位满意后. 应制动5周,以保痊愈,否则应在石膏上加粗铁丝,将拇指做持续牵引固定。
掌骨颈骨折复位容易。复位后应将伤指固定于90。屈曲位,石膏固定三周便可。
(八)腰部急性扭伤及劳损
腰部急性扭伤及劳损是指包括肌肉、筋膜、韧带和滑膜等的损伤。急性扭伤有明显的 外伤史,伤后立即或一两天后出现腰痛;腰部劳损无明显的外伤史,逐渐爰生腰痛。
- 腰部急性扭伤:参见初级班教材第三讲《散手运动损伤及现场急救》专题中《散 手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的《急性腰部损伤》。
2-腰部劳损:腰部肌肉、韧带和筋膜因反复受牵拉、痉挛所致的慢性损伤。
原因:腰部反复微细损伤或急性扭伤愈合不良;或在伤病后腰部肌力相对较弱时承 受了不能承受的大负荷;或因腰舐部先天畸形(如脊椎隐裂、腰椎甑化、散椎腰化),由f 腰熊部的弱点,更易引起慢性腰痛。另外,出汗后受凉也是造成慢性劳损的原因。
征象:腰部酸痛发沉。疼痛范围较大,疼痛感觉有时会串向臀部或大腿后外侧,疼痛 在久坐久站后和走路多时加重,经过短时休息或平卧后疼痛可以缓解,按摩和叩打也可 以减轻症状。在脊柱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前屈时会在某一角度出现腰痛。劳损部位有硬结 或痉挛的条索状肌肉,有压痛点,有酸、胀、痛反应。直抬腿试验有的呈阳性。
处理:按摩和体疗是治疗腰痛的重要方法。
按摩疗法对腰部劳损引起的腰部肌肉痉挛和组织粘连最为有效,能达到减轻或消除 腰痛的目的。按摩一般采用重手法治疗:推、揉、滚、叩打、弹筋、按压、搓、擦摩等,可一次 依此顺序进行按摩,也可选择其中若干手法有机地配合,并应配合穴位按摩(取人中、扭 伤、肾俞、大肠俞、委中等穴),每次按摩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
体疗的目的是加强腰、腹肌锻炼,以增强肌肉弹性和耐力,提高脊柱的稳定性、灵活 性和耐久力,改善肌肉供氧状态,松解粘连。因此,过多地卧床休息是不适当的。体疗的原 则是在不引起疼痛和肌肉痉挛的前提下进行肌肉静力性收缩锻炼,持之以怛必会有效。 如仰卧举腿或负重仰卧举腿、俯卧“飞燕”等均可。锻炼时拍为一遍,然后还原,松弛肌 肉。每次金少做30遍。
针灸、理疗、强的松龙痛点注射、反悬(倒佳)疗法、内服活络止痛药物等,对治疗腰部 劳损有一定效果。
伤后训练:持续性腰痛者暂时停止腰部负荷及体前屈运动。要根据腰痛严重程度及 训练后的反应安排运动量和强度。每次训练时间不宜太长,训练内容要多样化,不能“单 打一”。
预防:加强腰腹肌力量训练。注意训练的节奏并循序渐进,以防肌肉疲劳积累,要积 极、彻底治疗腰部扭伤。伤后训练或腰部活动幅度大时应戴护腰或宽腰带,赛前赛后应进 行自我按摩或相互按摩,赛前按摩可减少损伤,赛后按摩能消除疲劳、促进恢复,
(九)寤腰肌血肿(肌神经麻痹)
散手运动员比赛中相互摔抱交战时、做转体侧踹动作或后倒地时的自我保护动作, 以及腰部肌肉猛烈收缩时,均可损伤骼腰肌,出现骼腰肌下血肿,并使血肿压神经引起 股神经麻痹。
受伤后当时疼痛且逐渐加重,不能直立。卧位时战呈屈曲外旋畸形,强迫伸直时疼 痛。当血肿形成压迫股神经时,股四头肌麻痹,大腿前部知觉障碍,特别是膝部知觉消失。 在骼骨窝部可触到有压痛的肿块(血肿),穿刺时可抽出积血,X线检查时能见到腰大肌部 阴影异常。
治疗时宜采用卧床体息和局部冷敷的方法,并用止血、镇痛及预防感染的药物。要尽 量减少出盅,如已形成血肿,应尽早抽出积血,以免血肿压迫股神经引起永久性的股神经 麻痹。
(十)膝关节急性损伤
参见初级班教材第三讲《散手运动损伤及现场急救)专题中《三、散手运动中常见的 运动损伤》的《(五)膝关节急性损伤〉。
(十一)腰关节急性扭伤
组成踝关节的韧带有三组,即内侧副韧带、外侧副韧带和胫腓韧带联合。由于胫腓韧 带联合强韧而富有弹性,所以不容易受伤;内侧副韧带面积大,韧带纤维细密而强韧,因 而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也较少见;外侧副韧带为最易受伤的踝关节韧带,因此踝关节急 性扭伤多为外侧副韧带扭伤,约占80%
。
- 原因、原理:从解剖结构上讲,外踝比内踝长,距骨体前宽后窄,踏屈时躁关节有较 大的活动度,而足的内翻肌群的力量大于足的外翻肌群的力量,因此无论在跑、跳等腾空 阶段时,足就自然有踏屈内翻的倾向。如果落地不稳,向一侧倾斜,或踩在他人的脚上或 落时踩空,就会以足的前外倒着地、内翻而导致距腓前韧带损伤和跟腓韧带损伤(图2- 26)。严重的踝关节损伤往往包括韧带断裂、胫腓韧带联合骨折撕脱分离,内、外、后踝骨 折 三踝骨折
- 征象:踝外侧副韧带扭伤者有足内翻受伤史,踝外侧疼痛,疼痛轻重与伤势有密切 关系。
踩外侧韧带扭伤:患足可以持重,跛行,踝外侧轻度肿胀。踝关节强迫内勰试验可使 疼痛加重,踝关节稳定,无异常活动。
躁外侧韧带完全断裂:恿足不能持重•跳跃式跛行,外踝剧痛,肿胀严重而且范围大, 外踝和足背出现皮下淤斑。踝关节强迫内翻试验时伤处剧痛,同时有踝关节不稳和距骨
异常活动。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如果活动范围大,说明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完全断裂。

- 处理:现场急救处理时立即用拇指压迫痛点(韧带的断裂部)止血,同时作强迫内 翻试验及踝抽屉试验,检查是否有韧带断裂。如疑有韧带断裂,应立即用大块海绵垫或棉 花块压迫包扎,绷带缠绕的方向应与受伤暴力作用方向相反,如外侧副韧带损伤应将踝关 节包扎于轻度外翻背屈位,抬高伤肢运送医院。
外侧副韧带轻度扭伤:用绷带或粘骨支持带包扎后,外敷新伤药,将踝关节固定轻度 外翻位4-7天。轻度韧带披伤应尽早活动,一般4天以后可保持原固定下地走路,并配合 按摩、理疗、中药薰洗和踝背伸抬腿练习。按摩治疗时,踝关节外侧用推摩手法,足背和小 腿前外侧用捏和揉捏方法。若是比赛中受伤需继续比赛时,可用粘膏支持带固定后继续 参赛,赛后用同样的方法治疗。
外侧副韧带严重扭伤(踝关节强迫内翻试验出现轻度不稳):加压包扎止血,并用托板 将足固定于轻度外翻背屈位,抬高伤肢休息,配合内服活血止痛中药治疗。3天以后解除 加压包扎材料,继续托板固定,并配合按摩、理疗、外敷与内服舒筋活结中药、针灸等治疗 方法,固定制动1 ~2周。解除固定后,应绵续治疗,积极从事功能锻炼,如下地活动、提踵、 踝关节屈伸运动,直至痊愈。
踝关节强迫内翻试验或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出现明显松动或有“开口 ”感时(即外侧副 韧带完全断裂),或合并踝部骨折时,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及时转送医院诊治。
- 伤后训练:急性期应当抬高伤肢,休息.肿胀和疼痛开始缓解时,要积极进行关节 周围肌肉力量练习及屈伸活动。解除固定后,在弹力绷带或护踝的保护下,逐渐参加-•般 锻炼。重压患处无疼痛、踝关节强迫内翻试验亦无疼痛时,可完全去除支持带恢复正常训 练。
- 预防:加强并重视踝周围肌肉力量和关节协调性训练,如采用负重提踵、跳绳、足 尖走路等练习;比赛和训练前,要充分地做好准备活动;提高落地动作的技术水平,肪止犯 规动作,加强医务监督。
(十二)足部跖骨骨折
原因:散手运动中的跖骨骨折,多由直接外力作用在跖骨上引起,例如侧鞭腿时足 背如果碰到肘尖等处时便可导致跖骨骨折。
症状及诊断:疼痛、压痛、足背肿胀、足部不能持重、前脚落地时伤部剧痛,有明显 受伤史。X线检查,可明确有无骨折及骨折的部位和程度。
处理及训练安排:如足背部有急性外伤史并有骨折征象时,应赤足,在小腿后放-- 直角夹板,然后用宽带固定膝下、踝上和足部,急送医院处理。伤后患足应停止训练。停训 期间应进行患侧踝关节的功能锻炼,一月后痊愈,便可逐渐投入正式训练。
预防:训练及比赛时应在足部套上护具,并应有意识地加强足背部的抗击训练。
(十三)运动性血尿
血尿是一种临床征象,起因很多,单纯由于剧烈运动所致的称为运动性血尿。
运动性血尿在运动员中的发病率较高,一些调查结果表明,专业水平越高发病率越 高,男性多于女性,成年运动员多于少年运动员,显微镜下的血尿多于肉眼所见的血尿。
1-原因与发病原理:运动性血尿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剧烈运动或大运动负荷所致。
散 手运动引起血尿的原理有:肾静脉高压。体脂含量较少的运动员,肾脏周围脂肪组织亦较少,长时间运动或剧烈 运动时,身体震动可使肾脏发生相对的、暂时性的下垂,使肾静脉与下腔静脉间的角度变 锐,或造成一定的静脉扭曲,使静脉血回流受阻,肾静脉压增高和肾脏发生瘀血,从而使 红细胞渗出。
肾缺血缺氧。运动时的血液重新分配,使肾脏处于缺血缺氧状态,而剧烈运动所致的 血乳酸浓度升高及pH值变化,可对肾脏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这些生理、生化的变化,会 使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红细胞渗出,而肾小管的功能也同样会受影响,致使 其重吸收机能减弱,渗出的红细胞难于再回到血液中。
泌尿系统器官微细损伤。腰部的猛烈屈伸或蜷缩体位可使肾脏受到挤压,肾内毛细 血管损伤,引起肾出血;或膀胱壁因震动、撞击和碰触而发生微细损伤,造成出血,使尿中 出现红细胞。
- 诊断与鉴别诊断:运动性血尿一般在运动后即刻出现,血尿的明显程度与运动量、 运动强度、腰部的技术动作和身体的震动活动多少有关。若血尿出现后停止运动,则血尿 迅速消失,一般不超过三天。除血尿征象外,一般无其他征象,血液化验、肾功能检查、腹部 X线平片及肾孟造影等项检查均正常。
运动后出现血尿,除运动性血尿外,还可能由于一些器质性疾病和外伤引起,因此应 加以鉴别诊断。能引起血尿的器质性疾病有: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肾 结核、膀胱炎、膀胱结核等)、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肿瘤、肾下垂、肾先天性畸形等。运 动时腰部受到钝物打击或摔倒,造成肾脏挫伤,可引起外伤性的运动后血尿。这类病人一 般都有腰部受伤史和腰痛症状。
- 处理:若运动后出现血尿,运动员应作好仔细问诊和检查,由专科医生作出明确的 诊断。对肉眼血尿者,不管有无征象均应暂时停止运动训练,进行详尽检查和必要的治 疗;对于镜下出现少量红细胞而无症状的运动员,应减少和严格控制运动量,控制运动强 度和减少腰部的活动,禁止剧烈的和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继续观察。
运动性血尿诊断成立后,可以参加训练,但要安排好运动量,加强医务监督和治疗匚 作。对运动性血尿的治疗,可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K,适当的止血剂等。伴有身体 机能下降者,可用ATP和维生素B.,补充蛋白质和铁剂。也可用中草药治疗(中草药制剂 等)
对出现运动性血尿运动员的训练安排与康复问题,一般的意见认为:对肉眼运动性 血尿者,如血尿出现次数多、反复发生、持续时间长,则应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进行较严 的控制;对镜下所见运动性血尿的运动员,或偶发者,可照常参加训练和比赛,但应加强 医务监督,经常作尿液检查,如多次检查红细胞在镜下超过5个,也应调整运动量,少于5 个红细胞时可继续训练和比赛。
运动性血尿一般愈后良好。
- 预防:进行科学的训练,提高运动员的全面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水平,提高身体机 能,加强医务监督,以减少运动性血尿发生的机会。对器质性疾病和外伤性血尿,应针对 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一般不能进行正常训练。
(十四)低血精症
正常人的血糖维持在一定的水平(80 - 120毫克% ),当血糖低于55毫克%时,可出 现一系列症状,称为低血糖症。
- 原因及发病原理:散手运动训练和比赛中发生的低血糖症,大部分是由于在控制 体重过程中进行正常训练或赛前控制体重,运动前饥饿,肝糖元'储备不足,不能及时补充 血糖的消耗所致。如果赛前情绪过分紧张或身体状态不佳,造成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糖代 谢的功能紊乱,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也可加剧低血糖症的发生。
运动时肌肉收缩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的分解,当血中葡萄糖大量消耗而致血糖 浓度降低时,首先受影响的是脑部和交感神经,因为脑部储糖量很有限,其主要能源有赖 于血糖的随时供应,因此首先会引起脑部和交感神经受刺激的症状。
- 征象:病人感到非常饥饿,疲乏无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较重者可出现 神志模糊、语言不清、精神错乱、躁动不安、惊厥,甚至昏迷。检查时,脉搏快而弱,血压无 明显变化或昏倒前血压升高而昏倒后血压降低,呼吸短促,膻孔扩大。若查血,则血糖明 显降低(55毫克%以下)。
- 急救:使伤员平卧、保暧,神志清醒的可喝糖水并吃少量食品c 一般短时间后即可 恢复。若昏迷,可针刺或掐点急救穴,并迅速请医生来处理。这时若能静脉注射50%的葡 萄糖50 - 100毫升,提高血糖浓度,就可使病情迅速好转。
- 愈后与预防:当血糖浓度提高时,所有症状消失,愈后良好。
对于长期控制体重或赛前控制体重的运动员,运动前和赛前应补充足够的糖分,不 要在空腹饥饿状态下训练和比赛;身体有病的运动员,不要带病训练和比赛;训练时间较 长时,应准备一些含糖饮料,以备训练间隙饮用。
(十五)运动性贫血
贫血是一种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症状,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运动员中发生的贫 血,可能是一般病因所致,如急性或慢性失血、感染、疾病、中毒等,使红细胞破坏过多、造 血原料缺乏或造血功能不全等;更有可能是仅仅由于运动训练因素本身所致。由于运动 训练因素所致的贫血,称为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贫血的发生率仅占运动员贫血的一部分, 据国内的文献报道约占2。% ~35%°运动性贫血的类型,绝大多数属缺铁性贫血(低血红 蛋白、小红细胞壁),少数为溶血性贫血(正常红细胞壁),个别患者为混合性贫血。
1-原因及发病原理:运动训练对机体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一定的影响,影响的程 度与运动负荷量、运动员的训练状态和身体机能状况有较大的相关性,还与运动训练的 季节、营养、年龄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如运动员在参加剧烈的或大运动量训练初期,或 长时间的运动负荷后,可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数值下降,甚至造成贫血;运动员在训练状 态下降时或身体机能状况不佳时,也会发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而当训练状态好转 时,则数值上升;如果运动员发生过度训练,也往往出现贫血。对于运动性贫血的真正原 因和发病原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大致可归纳为:
红细胞破坏增加。成熟红细胞的寿命约为120天。机体正常情况下,每天都有一定数 量的红细胞在新生与衰亡,两者之间维持着动态平衡,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保持一个 相对稳定的状态。运动时,脾脏会释放出较多的溶血卵磷脂,使红细胞的脆性增加,红细 胞膜的抗机械力减弱,再加上运动时血流加速,使红细胞相互间、红细胞与血管壁间猛烈 撞击和摩擦增加,造成了红细胞的破裂增多和一定的溶解,从而导致运动性贫血的发 生。
蛋白质和铁的消耗增加和摄入量不足。运动训练时,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能量物质 和营养素的消耗增加,肌肉增长使蛋白质的需要量增加,而运动时出汗,使铁的排泄量增 多。如果食物中没有足够的蛋白质和铁剂的补充,机体就会因造血原料的缺乏而影响红 细胞的生成数量和质量,从而出现运动性贫血。
2,征象:运动性贫血发病缓慢,其主要症状有头昏,眼花,耳鸣,易困倦和乏力,食欲 不佳,体力活动能力差,运动时易出现心悸、气促、心跳加快和运动成绩下降等。主要体征 是眼结膜苍白、皮肤发白无血色、安静时心率加快、运动后心率恢复减慢、心脏听诊时可 发现心尖部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血液检查时可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值低于正常数 值。凡男子红细胞数低于40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值低于12克%,女子红细胞数低于 3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值低于10. 5克%都属运动性贫血。
运动性贫血患者的症状轻重程度与血红蛋白的多少及运动量的大小密切相关。当男 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值在11克%时,往往仅在大运动量训练时才有征象;血红蛋白低于10 克%时,则在中等运动量训练时就会出现征象;严重贫血时,小运动量训练时也会表现出 明显的征象。
在确诊为运动性贫血前,必须先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病理性贫血C两者的鉴别需 由全面的详细的医学检查来作出判断。但有一点可以作为教练员、医生诊断运动性贫血 的依据:如果运动量明显减少或停止运动训练一段时间后(一个月左右),若见红细胞数 和血红蛋白量有明显增加,则多为运动性贫血;如果训练停止后,采取上述措施,营养供 应(尤其是蛋白质、铁剂、维生素的供应)又较为充足和完善,但并未见运动员的红细胞和 血红蛋白量有增加,或增加极少者,则应考虑为病理性贫血。
处理:应调整运动量,必要时停止正常训练。男运动员当血红蛋白值在1。克% - 12克%时,可边治疗边训练,但要减小强度和耐力训练;当血红蛋白低于10克%时,应停 止大中运动量的训练,而以治疗为主,停止耐力训练。如为严重贫血,则应停止一切运动 训练,积极进行治疗。膳食要富于营养,应含较多的蛋白质、铁质和维生素。可服用抗贫血 药物,如硫酸亚铁、椽酸铁胺、富血铁、力勃隆等。为促进铁的吸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C 和胃蛋白酶合剂。对口服疗效差或口服后胃肠反应大者,可采用肌注铁剂或补血中草 药。对严重的贫血病例,必要时可考虑输血疗法。
预防: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训练强度,加强医务监督,防止过度训练的发生。膳食要 合理,富于营养,食物加工和烹调要科学。蛋白质的供应量,每天每公斤体重至少要保证 摄入2克以上,其中动物蛋白质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必要时还可补充氨基酸和铁剂。克服 偏食和零食的不良习惯。合理安排生活制度和膳食制度。消除一些能促使贫血症发生的 疾病因素,如慢性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鼻崛等。运财按彦
(一)按库的作用及注意事项按摩作用简介:按摩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剌激,对神经系统可起兴奋和抑制作用,通 过神经反射影响各器官的功能。不同的按摩手法,对神经系统起着不同的作用,如叩打、 重揉起兴奋作用,而轻推、轻揉起抑制作用。同一手法,由于运用方式不同,作用也不相 同。按摩时的手法性质、作用强度、持续时间这些因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通过神经体液 的调节机制和瓮络的传感,起到调整身体机能状况、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的作 用。
按摩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与排泄,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和开放,改善皮肤的 营养。同时,按摩对皮肤的机械剌激又通过神经未梢传到中枢,影响整个机体。
按摩使肌肉中毛细血管扩张和开放数量增加,使被按摩的肌群的营养改善,利于加 速肌肉中的乳酸清除,因而可产生消除疲劳、防止肌肉萎缩、提高肌肉工作能力的效果。 按摩还可增强肌腱和韧带的弹性和活动幅度,从而使关节活动范围增大,有利于关节活 动障碍的早日恢复。
按摩可以引起周围血管扩张,降低大循环中的阻力,加速静脉回流,从而减轻心脏负 担,有利于心脏的工作。按摩能使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加速,使被按摩部位组织的毛细血 管通透性增强,血流加快,流量加大,给组织营养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促进浮肿和损伤部 位的水肿吸收。
直接按摩胸壁,可以加深呼吸,增加摄氧量,提高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按摩腹部能提 高消化液分泌和加强胃肠孀动,有助于消化。
此外,按摩还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活血散瘀、疏通狭窄、剥离粘连、顺筋正骨的作 用。
- 按摩的注意事项:按摩者的手要清洁、温暖,指甲要剪短。
为保证按摩顺利进行,被按摩者的肌肉必须放松,使按摩者能用上劲,便于操作。
按摩时,用力要由轻到重,再逐渐减轻直至结束。但要适度用力,严禁使用暴力。要随 时观察被按摩者的表情,询问其自我感觉,以便及时调整按摩强度。
按摩时一般应按淋巴回流方向进行(图2 -27)。淋巴结所在的部位不宜按摩。

对于局部有炎症、皮肤病、伤口出血、急性损伤血肿、新鲜脱位以及患有良性、恶性肿 瘤的部位禁忌作按摩;有出血性倾向的患者,要慎用按摩;妇女月经期和妊娠期不能按摩 腹部。
浏览1,1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