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制定训练计划的依据

一份科学的训练计划,既要规划出运动员未来取得优异成绩所必须达到的指标,又要 清楚地说明达到这一状态的过程方法;既要体现出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又要 表达出实施训练的具体方案。因此,制定训练计划必须有科学的依据。制定训练计划的主 要依据:

运动员的现实状态;

长期、中期、短期的训练目的、任务、目标;

预定的训练时限;

发展散手竞技能力各构成因素的基本训练原理、训练规律、训练方法。

(二) 训练计划的类型

散手训练计划的基本类型是以不同时间爵度的训练过程作为类型划分的依据。由于 散手训练可分为多年训练、年训练、阶段训练、周训练、课训练等不同时间跨度的圳练过 程,因而训练计划相应地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 课训练计划。

多年训练计划:多年训练计划是教练员事先对散手队的整个训练过程或两年以上 若干年度的训练作出科学的规划,以便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达到运动成绩高峰直至退役。多年训练计划具有框架式、远景式、稳定式的特点。

多年训练计划可分为全过程训练计划和区间性训练计划。

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是指对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经过基 础、技术战术阶段训练,进入竞技高峰期直至停止训练的整个过程所作出的训练规划。

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是一种长期、系统训练的远景计划。制定这种计划的主要目的 是确定全过程多年训练的指导思想,确立运动员所要达到的最高训练目标和各济段训练 的子目标,总体规划多年训练过程各阶段的训练任务、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及负荷动态变 化的趋向。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两年以上的某一特定年限的 训练过程所作出的训练规划。业余体校(武校)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制定的计划、高水 平运动员备战全运会的四年训练计划、大学生运动员在校学习期间的训练计划都属于区 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年度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是依据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和上一年度训练工作的 总结,对全队下一年度的训练过程所作出的科学规划。年度训练计划是多年训练过程的 基本组成单位。

根据年度训练在多年训练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任务,年度训练计划可以分为基础训 练的年度训练计划,技、战术阶段的年度训练计划,以及竞技高峰期的年度训练计划三种 类型。根据竞技状态高峰出现的次数,又可把年度训练计划分为单、双、多周期三种。由于 重大赛事的安排和多次参加比赛的要求,高水平散手运动员在竞技高峰期的年度训练计 划已经由双周期向多周期结构演变。年度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名称,运动员状 态分析,时间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训练任务和主要训练内容、运动负荷及负荷节奏,检查 性测验内容、标准及基本措施与要求等。

阶段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是对年度训练大周期中某一特定训练阶段所作出的 规划c散手阶段训练计划的时间跨度一般为1 ~3个月。阶段训练计划可根据其功能分为 两种类型l•种是作为全年训练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计划,另一种则是短期临时集训的 计划匚前者具有计划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特征,后者则表现出计划的临时性和独立性特征。 阶段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名称、运动员状态分析、阶段训练目标和任务、本阶段 的时间划分]通常以日历周为基本单位)、本阶段训练的主要内容、主要训练方法和手段、 检查性内容和指标、运动负荷变化趋势■、基本措施及要求等。与年度训练计划相比,阶段 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更具体,更具有量化特点和可操作性特点。

周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是对时间磨度为7天左右的训练过程所作出的规划。其 训练过程划分是以日为基本单位。周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周训练任务、周训练课 次、训练内容、负荷安排等。

课训练计划:课训练计划是对一次训练课的训练过程所作出的计划。课训练计划 包括课的任务、课的过程、课的内容和手段、运动负荷、组织方法、基本要求等内容。

(一)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

训练计划的名称:训练计划的名称即训练计划的题日,包括单位、运动员性别、运 动项目名称、运动级别、训练计划使用的时间等。

年度训练目标和任务:所有的训练计划都是紧紧地围绕着训练目标的实现而进行 设计和规划,没有预定的训练目标,没有合理的计划内容,科学性就无从谈起,训练必然会 陷入盲目性。因此,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时,首先要确定本年度训练的目标,然后把训练目 标具体化为若干个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训练任务。

运动员现实状态分析:通过对运动员现实状态的分析,使教练员清楚地了解本队 运动员的基本情况,便于科学地确定训练目标和任务,使训练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运动 员现实状态的分析包括-般运动素质、专项运动素质、技术现状、运动战术掌握情况和存 在的问题等。

全年训练周朔或阶段的划分:全年训练周期或阶段的划分是为了更详细地规划年 度调练的进程,以便在各训练周期或各阶段提出更具体的训练任务,安排更具体的训练内 容。它反映了全年训练时段的合理分配,划分得当,会使全年训练计划更便于实施和控 制,如期达到预定的训练目标。

全年训练周期或阶段的划分,应根据散手训练的动态发展特点、圳练对象水平、训练 任务、运动技能形成和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等因素予以考虑。

年度训练的主要内容:全年训练计划中的主要训练内容指年度训练中各周期或各 阶段的具体训练内容,包括基本功、运动素质、攻防技术、攻防战术、心理素质和专项理论 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运动负荷及其变化节奏:散手全年训练计划中的运动负荷,通常以身体、技术、战 术、心理训练在年度训练各周期或各阶段的比例来体现。运动负荷的安排应体现出负荷 强度与负荷量度的搭配关系,其动态变化的趋势常用训练强度和训练量的曲线变化图表

o

检查性测验内容和标准:检查性测验是为了检查训练效果,科学调控训练过程,纠 正训练中可能出现的偏态而专门设置的。检查性测验应包括检查的时间、检查的方法、检 查的内容和标准。通常,全年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的训练都应至少安排一次检查性测验, 时间跨度较长的阶段可增加检查性测验的次数。

基本措施与要求:年度训练计划中的基本措施与要求是实施全年训练的必不可少 的保证条件之一,包括对运动员思想、训练作风的要求,对教练员诸方而的要求,后勤保障 系统的措施与要求,医务监督的措施与要求,恢复措施与要求以及应变措施与方案。在训 练过程中,影响训练进程的因素很多,教练员应对可能发生的情况予以考虑,并制定相应的 对策方案,以便当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棵证训练工作顺利进行。

(二)全年训练计划制定的基本程序

获取运动员现实信息:总结上一年度训练计划的完成情况,对运动员身体素质、机 体机能、技术战术、思想等方面的现实状态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获取运动员信 息及对信息的分析诊断,是确定新年度训练过程和训练目标的基础。

确定本年度训练目标与任务:在对运动员现实状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训练 的客观条件,确定新的一年的训练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应切实可行,训练任务要明确、 具体、有针对性,符合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并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和完成。散手运动员的基 础训练阶段,要特别注意凭主观愿望确定了过高的训练目标而导致拔苗助长式的训练后 果。

划分训练周期或训练阶段:周期的划分是将全年训练过程划分为更短的训练时 段,便于全年训练计划的实施和控制。基础阶段的散手训练,可报据现行学制来划分训练 周期,以适应中、小学学习和假期制度的特点。据此,全年训练可划分为两个周期。如果在 基础训练和掌握实战技术阶段的年度训练期内没有正式比赛,也可不明确地划分周期,而 采用划分若干个训练阶段的办法,保证训练循序渐进地进行。

确定各训练周期或训练阶段的训练内容和手段;训练内容和手段应报据各周期或 训练阶段的任务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选择、确定。散手初级水平的训练,训练的内容和手 段应素紧围绕基本功以及踢、打、摔等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一般运动素质和专项运动素 质,扎实打好基础,促进竞技能力的全而发展。

确定各周期成阶段的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安排要符合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对于 初级水平的散手运动员更要考虑整个训练发展过程的训练规律和运动员训练水平发展的 可能性,把周期或阶段负荷与整个训练过程运动负荷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各训练周期和 训练阶段的负荷量和强度应加以控制,量和强度的上升要平缓。通常,先增加负荷量,在 提高运动量的同时,减小负荷强度,待稳定一段时间后,再逐渐提高负荷强度,同时降低负 荷量。全年负荷量和强度的高峰与低谷的波动差不宜过大。运动负荷的安排还应考虑初 级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在复习考试期间运动负荷的安排可小一些,在寒暑假期间运动负荷 的安排可相应大些。

确定全年训练过程的监控措施:训练计划的执行,并不意味着训练任务的完成,要 达到年度训练的目标,必须对整个过程训练进行监督和控制。运动员的竟技能力处在一 个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它是训练效应的直接反映。为了掌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情 况,在一段时间训练后,必须对运动员的训练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地调节和控制训练 进程。这项工作在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时就应设计出监控方案,确定检查的时间、方式、内 容和标准。

初步完成训练计划草案:经过上述步骤,训练计划基本成型,按照计划规定的有关 要求,编写出全年训练计划的草图和文字说明,并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定稿和定图: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训练计划草案进行修改,最后定稿、定图。

 

(三)散手年度训练计划的基本格式

通常,训练计划的格式可分为图表式和文字式。全年训练过程的训练计划,时间跨度 较长,计划内容的表述不必过于具体,故常用图表式来表述。图表式突出计划的直观性, 注重计划内容的重点和各内容之间的协调关系,如《年度训练计划的基本格式〉所示。

周训练计划在各类训练计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实施年度训练计划、阶 段训练计划的具体计划,又规定着周训练各课次校为具体的进度,是落实全年训练计划和 规定周训练课次的训练任务、内容、方法的重要环节。它以周而复始的小周期的形式执行 全年训练计划,对于控制训练过程和调节训练进度都起着关键作用。

(一)训练小周期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训练任务和内容,小周期可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和恢复调整周 四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训练周都有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周训练类型的划分使训练目的更 明确,训练任务更具体,训练内容和训练负荷以及恢复措施的安排更有针对性。

基本训练周:基本训练周以发展一般和专项素质,学习和掌握技、战术和提高竞技 运动能力为训练目的。基本训练周可进一步分为引导性、发展性、强化性和适应性训练小 周期。

(1) 引导性训练周:引导性小周期的任务是将运动员的机体机能逐渐引导到基本训练 过程中去,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其训练特点是:训练内容多样化,以一般训练内容为主; 负商量和强度不大,先由增加负荷量开始,逐渐增加训练负荷;训练时段常安排周。

(2) 发展性训练周:发展性小周期的任务是发展一般和专项运动素质、运动技能,提高 运动员机体的训练适应性。其训练特点是:波浪式地渐进,提高运动负荷,员荷强度与员 荷量的增加交叉进行;各种训练内容交叉组合,交替安排;运动素质和运动技术的提高过 程相对稳定。

(3) 强化性训练周:强化性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极限负荷的剌激,打破运动员机体内 环境的平衡,使机体产生深刻的训练反应,以便促进机体能适应更高负荷的剌激,达到提 高比赛适应性的目的。其训练特点是:运动负荷大,甚至达到最高水平,负荷量和负荷强 度中的任何一个处于最大程度时,都可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反应。

(4) 适应性训练周:适应性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相对稳定的负荷刺激,使运动员机体 的不平衡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使竞技能力在新的高度上协调发展。其训练特点是:负荷 强度相对较高,负荷量适度地下降。负荷量的适度降低有利于保证原定负荷强度状况下 的训练质量,使机体产生适应后能巩固所获得的训练水平。

赛前训练周:赛前训练周一般安排在年度训练过程的赛前训练阶段,通常为4~6 周。其任务是协调和提高竞技状态形成的各种条件,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作 好机能、技术、战术和心理的准备。其训练特点是:负荷量降低,在满足比赛所要求的负荷 量度的条件下,负荷强度增加至极限,等同于甚至高于比赛强度;强化比赛条件下的技'战 术训练;调整心理状态,为进入竞赛作好应有准备。

比赛周:比赛周的任务是根据散手比赛规程和项目特点,在比赛的过程中合理安 排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最大限度地保持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其训练特点是:调节运 动员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保证饮食和睡眠的质量,以便竞技水平的正常发挥;适度安排 赛间训练,防止运动员的体力和技术水平下降。

恢复调整周:恢复调整训练周的任务是通过降低训练负荷和采取积极性的恢复措 施,消除运动员因长时训练或激烈比赛而造成的身心疲劳,使机体产生超量恢复,为下一 阶段的训练作好机能准备°其训练特点是:负荷量和强度明显下降,比赛后的恢复小周 期,量和强度应降低至全年的最低程度;多为一般性训练内容,比赛后可仅做一些放松性 和恢复性的轻松练习,使运动员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完全得到恢复。

初级散手运动员的周训练,基本使用基本训练周的引导性小周期、发展性小周期、适 应性小周期和恢复调整小周期训练计划。

(二) 周训练计划的结构和内容

周训练的结构主要由训练进程、主要内容和运动负荷因素构成。

周训练进程由训练日(单元)组成,通常以7天为基本单位,即由7个训练日构成。周 训练普遍采用两段结构式,将全周的训练分为前半周和后半周。一般情况下,前、后半周 的训练任务、内容和方法基本相同,只是负荷和训练手段的安排稍有不同,负荷的安排表 现出明显的节奏性特点。

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周训练的任务和每次课的训练任务、周训练的日数(单 元)和周总课次及每日的课次、每日(单元)的主要训练内容、每日负荷和周负荷的变化趋 势等。

周训练的运动负荷的规划,通常能定性表述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即可。

通过周训练结构的进程因素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周训练的时间跨度及训练的课次; 通过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因素分析,可以明确周训练过程训练任务的变更、训练方法的变 换和负荷节奏的变化,从而为每次课的训练安排提供了计划的依据,使教练员很容易控制 周训练的过程。

(三) 制定周训练计划的基本步骤

——确定周训练的任务。根据阶段训练的任务、上周训练计划的完成情况和本周的实 际情况,确定本周的训练任务和训练目标。

——确定本周训练所采用的训练小周期类型和周训练的次数。

——确定周训练的主要内容。训练内容的选择和确定,要考虑完成任务和目标的需 要,不同内容负荷后机体的反应及恢复状况。上、下半周的内容大致相同,在半周的训练 中则交替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这样,既可以使各种竞技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又可防止 因负荷过于集中而引起的过度训练。

——确定运动负荷的节奏。周训练计划中要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强度的变化节奏,以保 证多次训练课中交替安排的训练内容能够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通常,周训练中的头两
天,运动负荷逐渐加大;在上、下半周训练的转换处,安排一次恢复调整课,保持运动员的 训练积极性和持续训练的体力。

(四)周训练计划格式

训练任务:








































时 间上午训练内容 下午训练内容 运动负荷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匹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小结 

 

计划范例:



















































时 间上午训练内容下午训练内容运动负荷
星期一素质、基本功技术训练
星期二战术训练条件实战
星期三机动球类活动
星期四素质、基本功技术训练
星期五战术训练条件实战
星期六野外素质训练小结
星期日 

 

四、春村嫁村划

训练课是散手训练过程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各种训练计划都必须通过一次次的训 练课去组织实施。制定好课的训练计划和保证每次课的训练质量,是提高竞技能力和达 到预期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训练课的类型及特点

根据训练课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可以将其分为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测验比赛 课,综合训练课,调整训练课。

  1. 身体训练课:身体训练课的任务是发展散手运动员的一般和专项运动素质,提高 机体机能能力。其训练特点是训练内容和手段多样化,采用短跑、长跄、球类活动、负重练 习、各种跳跃练习、柔韧练习、武术腿功和踢打沙袋等练习,提高一般和专项身体训练水 平,运动负荷较大(通常一般身体训练课的负荷量较大,专项身体训练课则负荷强度较 大)。

  2. 技'战术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的任务是使运动员学习和掌握拳法、腿法、摔法、 步法以及各种攻防技、战术,提高技、战术训练水平。其训练特点是:广泛采用为散手技、 战术训练服务的各种专门和辅助性的练习,运动负荷的变动范围较大。一般来说,学习和 掌握散手技、战术的训练课,其负荷量较大,负荷强度较小,而巩固和提高技、成术训练水 平的训练课,其负荷强度要大,并保持一定的负荷量。

  3. 测验比赛课:以测验为目的的训练课往往安排在某个训练阶段结束时,通过测验 检查训练的效果,为制定下阶段的训练计划提供依握。比赛实战训练课常安排在基本训 练期的技、战术训练过程中,尤其是在赛前训练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提高运动员运用技、战 术的实战能力和使运动员的精神、体力进入实战状态。其训练特点是训练内容单一,负荷 强度大,达到甚至超过比赛强度。

  4. 综合训练课:综合训练课在各个训练阶段都有救多的安排,用于同步发展各种竞 技能力。例如,在课的准备活动中安排柔韧性圳练,然后进行拳法、踢法训练或攻防战术 训练,最后进行素质训练。综合训练课的训练特点是训练课的内容较丰富,多个训练内容 交替安排,有利于运动员身心的调节,课的负荷视具体任务和具体内容而定。

  5. 调整训练课:调螯训练课主要安排在年度训练过程的休整期和一定阶段的大运动 负荷训练之后,它的任务是对运动员疲劳的机体进行积极性的恢复和调整。其训练特点 是大量采用球类活动、游戏、游泳和郊游等积极性恢复和放松性练习,以及医学、生物学、 心理学等恢复手段,消除运动员的身心疲劳,课的负荷相对较小。


(二)训练课的结构

训练课通常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1. 课的准备部分:课的准备部分常被称为准备活动,主要任务是通过准备活动使运 动员的机体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准备活动的时间约为20〜30分钟。准备活动的常规是: 从动作简单的活动方式转入动作复杂的活动方式;从一般的热身活动转入专门的准备活 动;从肌肉的准备进入全身心的准备,并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 课的基本部分:课的基本部分是决定训综课质量的关键部分,训练课基本部分内 容的安排,既要考虑练习的性质,又要考虑训练内容的安排。


课的基本部分训练内容安排的常规顺序:(1)学习和改进技术,(2)提高和完善技术, (3)发展速度能力和协调能力,(4)发展力量素质,(5)发展耐力素质。初级训练水平的运 动员应按常规顺序进行训练,优秀运动员则可灵活些。战术训练可贯穿在其他内容的训 练之中,有时技、战术的训练甚至是在运动员疲劳或极度疲劳的状态下进行,其目的不在 于改进技、战术,而在于训练运动员适应比赛情况的能力。

  1. 课的结束部分:正确地组织实施训练课的结束部分,对于负荷后的恢复起着重要 的促进作用。课的结束部分的任务是:放松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使之尽快地恢复到运动 前的状态,并使各种代谢机能处于适宜状态,例如抖动、牵拉肌肉的练习和调节呼吸的练 习等。总结训练课任务的完成情况,这对于解决技术、战术、体能、心理各方面的问题和引 起运动员对其重视都大有益处。


(三)训练课计划的制定

  1. 确定课的任务:课的任务主要根据周计划的统一安排和运动员的现实状态来确 定。一次课的任务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准备期和比赛期的训练课,由于课的 训练目标比较集中,单一任务的训练课多一些,其他大部分训练课为综合训练课,-•次综 合训练课的任务以安排二至三项为宜。一般说来,对少年运动员运用综合训练课的数量 多于青年和成年运动员,初级运动员的综合训练课多于高水平运动员,准备期的综合课 多于比赛期。课的任务应具体、明确。



  • 确定课的训练内容:课的训练内容是训练课任务的具体体现,它包括身体素质、运 动技术和战术等方面的个体内容。训练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主要由课的任务和训练诳度决 定。


训练内容的确定还须考虑合理安排训练内容的顺序,散手训练课的技术训练常按基 本动作—拳霍一腿法一摔注练习顺序安排,素质练习按柔韧—速度一*力量 — 耐力顺序安排,肌肉的负荷部位则按上肢一下肢一全身顺序。把技、战术训练放 在课的前部分,耐力训练安排在蝶的后部分;在体力好的时候安排速度性练习或力量训 练,在运动员感觉疲劳的时候则安排耐力性的练习。

  1. 确定课的组织形式与练习手段:课的组织形式的合理安排能使运动员在规定的训 练课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进行有效的训练。例如,循环组织形式是散手力量训练的主要组 织方式,它适合于在训练人数较多、练习部位较多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集体练习的组 织形式则适合练习性质相近的技术训练。


练习手段的选择要注意手段的功能特性,一般性、糖助性的练习常安排在榷备部分 的活动中,诱导性练习和专项练习手段多出现在课的基本部分,体力充沛的情况下则采 用完整技、战术动作的练习手段以及与专项技术相似的练习手段。

  • 确定课的运动负荷:课的运动负荷应与训练课的任务、内容、组织形式和练习手段 的多样性相吻合。运动负荷实质上是由运动量、运动强度、练习手段形式和心理紧张程度 四个因素组成,四种因素的变化,致使运动负荷具有多样性的功能。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要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严格加以控制。学习和掌握拳法、腿法、 摔法的练习,其负荷量为中等或中上,负荷强度小或中等;改进和巩固技、战术的训练内 容,其负荷量为中等,负荷强度为中上或大;发展~般身体素质的训练内容,其负荷量中 上或大,强度小至中等;发展专项运动素质的负荷量为中等至大,负荷强度中上或大。

(四)课计划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格式

  1. 训练课计划的基本内容:训练课计划应简明、实用,其基本内容包括课的任务.课 的结构与时间安排、练习内容与手段、各训练内容的负荷量与强度、练习的组织形式、练 习要求和课后小结等。


在训练课计划基本内容各栏目中,用文字注明相应的安排,初级教练员在制定课计 划时应尽可能详尽表述匚

  1. 基本格式:如《课时计划》所示。


训练课计划

日期:



























课的任务 
课的结构练习内容与手段 运动负荷 组织形式与练习要求
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课后小结 

 

小结:

年度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计划名称、运动员现实状态分析、年度训练目标和任 务、全年训练周期和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训练任务和主要训练内容、运动负荷及其变化 节奏、检查性测验,以及基本措施与要求等。散手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的年度训练计划可 根据现行学制划分训练周期或不必明显划分周期,训练内容以一般身体训练,基本功和 基本拳、腿法为主,运动负荷的趋势以负荷量的增傥为主。

周训练计划的制定要明确该训练周的类型和训练任务,由此确定周训练的次数及训 练内容,并合理安排周负荷节奏。周训练计划通常采用两段结构式安排。

初级散手运动员的训练课以综合训练课类型为主,训练课由准备、基本、结束三部分 组成。

思考题:

根据初级散手运动员的年龄特征和训练水平,在制定基础训练阶段的年度计划时如 何确定年度训练目标和任务?如何处理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的关系?如何安排运动负荷量 和负荷强度?

一、撤手翰属准概念

散手,俗称散打。它在我国历代素有诸多的称谓,如相搏、手搏、白打、对拆和技击 等。由于这种对抗形式多是在擂台上进行的,所以在民间还被称做“打擂台”。

然而,我们现在开展的散手运动与历史上的散手已有了质的区别。从技法表现的特 质上看,作为武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现代散手已不再仅仅是对武术中的传统技击术进行简 单的继承和再现,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过去的东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把传统 中注重“招法”的观念改变发展为把招法、体能与智能综合起来进行“运用”的思想,从而 突出了它的实际操作的能力。与此同时,现代散手还把传统中不同风格的技击术进行“科 学被象”的"糅合”,使之成为带有共性意义的徒手格斗技术。这是现代散手的成功之处, 也是对中华武术的弘扬光大。

另外,从散手进入现代竞技体育的角度上看,也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大事。因为, 散手由于自身固有的本质特性——其攻击与防守的技能服务于现实生活,即能够满足入 们的安全防卫这一传统观念和现实需求,而且这种实用性能依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作用 的时候,使散手成为竞技体育项目,并成为当前发展的主流,亦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可以 说是武术这一民族精粹又能得以发展的重要契机和良好开端。

当然,散手成为体育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从开始就要而临着一场变革。而这个 “变革”的实质,究其根本,其实是一种文化转型的结果。

那么,所谓散手的“文化转型”,其内在的机制是什么呢?

这就是,根据武术发展的箫 要和社会精神文明方而的需求,提出了把散手作为竞技体育项目并大力推广。这从转型 的“模式'‘上讲,就是在“制度层而”开始把武术的散手纳入体育系列,即用行政方式使之 成为“项目”。由于体育竞技运动的规律和要求,散手技术不可能完全保持其原来的面目, 从而引起了转型“模式”中的“器物层面”的变化,即对散手技术进行有目的的舍取与整 合,使之能够符合体育竞赛的特点。正是这些变化,最终使传统武术散手的思想观念和价 值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以至于引起转型“模式”中关健的“意识层面"的更新——体育性 质的散手观念得以确立,从而真正使传统散手成为具有体育属性的竞技运动项目而存在。

至此,我们也就可以给现代散手一个基本的概念:现代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 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相应的防守等技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它是中 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浏览1,31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