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它以捧、 捋、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十7势》动作处 处带有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连。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 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许宣平、宋张厂峰、明张-丰、清王宗岳等 不同说法,但至今的史料证明这些说法都是假托附会。史料和实 地调査都证明太极拳创造于明末清初,由河南陈家沟的陈工廷首 先创造了陈氏太极拳,迄今已有-百多年的历史。太极拳综合性 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各家拳法,结合了古 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 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俱练的拳术。传统的太极拳有陈 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等较有影响的流派。各式太极拳又有 大架、小架、开合、刚柔相兼等各自不同特点。国家体委先后整理 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四十八式太极拳》及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 太极拳在技击h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 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随人则活,由 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 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胃进,可以先以招法 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cd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方引进使其失重落 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的力量冉乘虚而人.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 种技击原则.主要体现在推手i川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
陈王廷(1600〜1680),字奏庭。祖、父均为明朝下级官吏。陈 工廷的武术.在《陈氏家潜》中仅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 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 1644年)明王朝灭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 拳白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同h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 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月落得,《黄 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教下些弟子儿 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 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
从陈工廷所造拳套看,陈工廷受戚继光影响很大,单是从戚继 光《拳经》-十二势中,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势之多,W此有人说太极 拳的编造.是以《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
随着火器广泛的运用于军事战争.拳技之勇在战场t的作用 逐渐缩小,太极拳开始出现从技击转向保健的体育启蒙思想。太 极拳家首先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 同时由于武术家到达老年期后对大运动量、难度较高的套路的不 适应,必然引起太极拳动作发生变化。
太极拳的主要流派有:
陈王廷创造的七套拳套.至陈长兴(1771〜1853)、陈有本这一 代.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 ,陈氏太 极拳第一路又有老架、新架之分。
陈有本首先创造了新架.有本的学生、族侄青萍,也创造了一
套架势,w为青萍赘婿于距陈家沟不远的赵堡镇,在赵堡镇教拳. 因此人们称作赵堡架。
陈长兴(架势宽大的老架系统)—杨禄禅(改编了拳套动作)一 杨健侯(修改为中架子)〜杨澄甫(修订定型为大架子),成为0前 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杨禄禅和次子班侯—满族人全佑(小架子)—吴鉴泉.即0前 流行的吴式太极拳。
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又从 陈青萍学习新创套路,从而创造了武式。武氏架势紧凑,强调开合 虚实。
武禹襄—李亦畲(1832〜1898年)—郝为真(1849〜1920年) —孙禄堂(1861〜1938年),孙为形意拳、八卦拳名家.参合派之 长,另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极拳.姿势参取杨式.理论兼采形意.现 称孙式太极拳。
陈氏新架、赵堡架、杨架、武架、吴架和孙架等•都是根据陈氏 老架太极拳第一路改编而成的.所以架势虽有不同,可是套路的结 构程序,仍然按照第一路老架,它的演变痕迹是很城著的。
太极拳把技击与导引吐纳之术紧密结合起来,以意识为指导, 以经络为基础.以螺旋缠绕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意行气,劲由内换。 太极拳的出现.使中国武术进人了更高的文化境界,这是中国武术 史上的一次革命。太极拳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和对人 生、对宇宙的理解,是中国传统义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新中闰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 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1956年8月1 .国家
体委根据杨式拳架编成并出版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1962年出版 《太极拳运动》.包括:八十八式太极拳、~十二式太极拳剑、太极推 手。1979年11月出版了新创编的《四十八式太极拳》.此后杨式、 陈式、吴式、孙式、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纷纷出台。太极推手作为 太极拳中的对抗项0 .历来深受太极拳家的重视。1989年开始把 太极拳推手竞赛列为全国件常规比赛。
4.南拳
南拳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南方各宵的拳势刚烈的拳术.是中国 武术主要流派之一。南拳历史悠久.其发源可追溯到400多年前。 由于其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传播的范又广.长期以来形成了种 类繁多的拳种和门派。以地域分.大致可分为:广东南拳、广西南 拳、福建南拳、浙江南拳、湖南南拳、湖北南拳、江西南拳、四川南拳 等拳种,其中两广及福建南拳最具代表性。南拳虽拳种浩繁.风格 各具特点,但总的说来.多以短打为主.手法见长.故有“南拳北腿” 之称。其运动力求手法多变.少用腿法•进退之间,步步为营.稳扎 稳打.极少有腾空跳跃动作。一般腿不高踢•多桥法•檀标手。运 动特点是动作紧削,刚劲有力.步法稳同,手法多变,身居中央,八 面进退常以发卢吐气助发力、助拳势。
据目前史料记载.“南拳”一同作为武术同语使用.最早出现于 明代降庆二年(1568)武将郑若曾所著《江南经略》第八卷“兵器总 论”之中.关于拳法论述一节写有“曰赵家拳•曰南拳.曰北拳”.可 见南拳这一中国武术主要流派至少出现于400多年以前。至于南 拳系统化、广泛化则大约在明末清初。618年,少林寺参与平定王 世充之乱受宫家高度重视.明代抗倭以拳勇闻名天下。少林拳法 在长江流域、南方得到了广泛传播.冉加h各地地理环境、气候以 及人文条件、个件的不同•少林拳法逐渐在这些地方产生了演变和 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南拳流派。
从《江南经略》关于“南拳”所述我们可看出:南拳至少在明代
中后期就已经初具雏形了。据目前福建南拳、广东南拳等一些主 要南拳f j派的拳谱记载及武师们的口头传说.南拳在清初之时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和传播.并形成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系统南拳。
新中闽成立后,南拳成为中华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 年来.随着武术的发展,南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60年.同家 将南拳列为武术竞赛的主要项B之一。在历年全国件武术表演赛 中均占有重要地位•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继之又纳人体育院校武 术教材。
近年来.随着武术的推广和发展.南拳不仅在南方,而且在北 方也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在闰外•尤其在新加坡、马来两 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闽家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爱 好者越来越多,各种南拳组织应运而生。若论在国外传播中国武 术的贡献.南拳当首屈一指。
1989年,中国武术协会受亚洲武术联合会的委托.组织部分 专家创编了“南拳竞赛套路”,并首次正规采用于第11届亚运会. 随后被各类武术比赛列为竞赛项0。
1992年.中国武术协会又组织部分专家创编了具有南拳流派 特点的"南拳南刀”竞赛套路.作第7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 中的南拳全能项0 »
1997年,据《中闽武术段位制》实施的具体要求,国家体委武 术研究院和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又审定通过了包括有“南 拳”、“南刀”、“南棍’’在内的南拳类规定考评技术.南拳成为《中H 武术段位制》考评正式项目之一。
5.形意拳
形意拳也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是中国主要 拳种之一.它以体式为基本姿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基本 拳法.并吸取了龙、虎、猴、马、酱、鸡、鹞、骀、燕、蛇、鹰、熊等十二种动物的形象击法而组成的拳术。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动作强调卜. 法h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形意拳虽属于内家拳种, 但索以剽悍、勇猛、雄劲、快速箸称,动作雄浑质朴.整齐划一.简练 实用.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与太极拳的风格迥然不同。在技 击原则h.形意拳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强调以我为主,中门 直进.进敌发力.力透敌身。这种硬打硬进的技击风格在内家拳中 绝无仅有。然而他毕竟是内家拳.他的练功理论仍然源于道家,与 太极、八卦、武当诸拳种同出一源.向有殊途同归之妙。其运动特 点是:动作整齐简练,严密紧凑.发力沉着,朴实明快。
几百年来,有关心意拳之历史源流、师承关系、拳名演变以及 拳理、拳法等方面的问题.众说纷纭。
关于心意拳的创立.的有=种说法:
一曰为印度高僧达摩所创。
民国十九年(1930),徐哲东著《国技论略》.唐豪箸《少林武当 考》.均指出达摩与武术无关,达摩创拳为“伪作张三丰传习形意 更属虚构。不难看出.达摩创立心意拳之说实为妄传。究其原W. 不过是托神名以示拳贵.使之易于传播而已。
二曰为岳6所创。
此说最早见于义字的是曹继武的“十法摘要”。也就是说,在 岳已经去世将近六百年之后,才有了其创拳之说。岳t创立心 意拳之说实为虚传。究其原W,无非是“托英名以示拳贵”时已。
三曰为姬际可始创。
此说民国以后,经过多方调查核实、辨析考证.尤其是近数 十年来的研究,已渐为广大的形意拳同仁所认定。
姬际可.宁龙峰.原山西蒲州诸冯里宗忖人(今山西永济张营 乡尊W)。据史载.际可少时从塾学义习武,聪明过人.曾在河南少 林寺居住十年之久学习技艺,后离寺归里创心意六合拳,教授子孙,他的后人称际可拳。
姬际可创立的心意拳是汲取了中国历代武术大家的拳理、拳 法精华(包括少林拳理、拳法).使之融为一体,而又别于少林拳的 —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拳术。
心意拳的传承发展是从姬际可到曹继武(生于康熙四年即 1665年)到戴龙邦到戴文雄至李洛能(老农).李老农继承发肢了 戴氏心意拳术,并有重大的改革和创新。他和他的许多箸名弟子 如车毅斋、贺运亨、李广亨、宋世荣、刘奇兰、郭云深、李太和、刘元 亨、张树德、刘晓兰、李占元等,都为中国形意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 了申.越的贡献。
形意拳名之确立源自李老农.咸丰六年(1856),李老农正式收 车二为徒。李老农起名6羽,T能然;车二起名永宏,字毅斋。
李飞羽首先提出了以“形”代“心”取名“形意拳”的主张。认为 这样更符合心意拳的拳理、拳法。此后,始有形意拳之闻名于世。
同治五年(1866),李6羽同弟子车毅斋创编了第一个形意拳 对练套路,初名“五行生克拳”,后改称“五行炮”。
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意拳拳法理论和技击招法不断充实和发 展,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基本以河北、山两与河南等地 域的不同为代表,山西形意拳拳势紧凑、美观,劲力轻灵、精巧;河 北形意拳拳势舒展、庄严。气势豪快、稳健
:山西、河北的形意拳基 本拳法都以1体势,五行拳,十二开为主。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 鸡形四把、八势拳、闸势捶、十二洪捶等。河南形意拳拳势標悍、勇 猛,气势雄浑、勇敢.以“心意”“六合”为主.基本拳法为十大形(龙、 虎、猴、马、鸡、銘、燕、蛇、鹰、熊h单练套路有四拳八势(头拳、挑 领、鹰捉、黏手)、龙虎斗、横开皇锁、h中下四把等。
形意拳在现代武术竞赛中.属传统拳术一类。1998年.由“中 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编写组”编写.H家体委武术研究院、H家体 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出版了《中国形意拳系列规定套路》,内武术理论与武太人物志
容包括形意拳初级、中级、高级竞赛套路.形意刀、枪、剑、棍竞赛规 定套路
浏览1,24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