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以前气的概念就己经产生了。先秦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老子就曾大力提倡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物质。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庄子也谈到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周易系辞中指出天地氤氯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也说气如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就是说生物的化生、生长繁衍、衰亡都是气的作用。张景岳进一步指出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受命于天与谷气并而充气者也真气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受命于父母元精化生而出。后天摄五谷并阴阳二气气在体内不断运行阻而病滞而伤弱而渐亡。
这种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形成了传统气功、养生学、传统武术和中医理论的基础与核心——气。气化论这一独特的理沦概述了人体生命运化的两个基本过程气化与化气的一般规律。所讲的气包括了人体内部的气与外部的气即内气和外气。练气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把人体内外的两种气统一起来从而增强人体的生命活力使人真正成为万物之灵。
人体的气是怎样生成的呢?主要由三个方面合成。
1秉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简称先天之羔。素问保命论说人以天气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气合气命之曰人。意思是说人是自然界天地之气的产物。
2 由饮食水谷中的营养物质化成简称水谷之气。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饲)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自然之气被摄入人体后经过代谢变成精华以养五脏六腑从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3, 吸入大气中的清气(阴阳二气)即天食(饲)人以五气。此三气合一方成为人体的元气(真气)。
先天之精燕(人)主要依靠父母禀赋的强弱和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万物水谷之精气(地)主要依赖脾胃肠的运化功能清气(天)则依靠人体和宇宙自然界的气机交流包括宇宙间的各种辐射、粒子流如阳光等和空气中的氧气的功能。三者气机运化正常人体的气机就充沛。反之如果任何一方面异常均能影响气的生成
形成气虚的病理变化。所以古人说
气者人之根本也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古人为了区别人体的先天之气、水谷万物化生的精气和来自自然界的清气创造了三个不同的气字焦、气。它们各有不同的概念、性质和含意。
故尔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气在概念上常常被搞混了。因为汉字简化的缘故现在一般都写成气字。实际上在古汉字中这个字有三种写法焦,气三种写法分别表示三种含义。老子道德经里就有的煮字也就是字林中所讲的从无从火视之则无审之则有的那个燕这是先天之气又叫作元气而现在当作简化字的气字其实是古已有之指的是自然界中的清气气字中间装着一个米字的氯字来自于粮食和其它食品就是通常所说的五谷杂粮之精气。三气合一才能产生人体的生命生化的本源现象。
我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物质的气是运动的。人体内的气更是一种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气运行于体内各部无处不到无处不及只有这样人体才能不断生长发育一旦气的运动停止人的生命遂即终止。
中国医学将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人体内气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可以归纳到升、降、出、入这4种基本运动形式上。升即上升指气的由下而上的运动降即下降指气的由上而下的运动出即外出指气由内向外的运动入即入内指气由外向内的运动。
气以人体组织、脏腑经络等为其运动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激发和推动了人体脏腑、经络的各种生理活动人体组织、脏腑、经络的各种生理活动又具体地体现了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升、降是气机在人体内的运化也就是内气的运化。而气的出、入则是人体与自然宇宙和社会的气机交流和运化。
明景岳全书曰其形既败其命可知死生安否非此形乎(岂能)不先养此形以为神之宅。
明古今医统大全曰形者生之气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故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燥则心荡心荡则形伤。将全其形也先在理气故怡和养神则自安于心。清虚安心神则不诱于外神怡心清则无矣。
明永乐大典神写道且夫一人之身天傅之以神地傅之以形道傅之以气。气存则生气去则死万物草木亦皆知之。身以道为本岂不养神固气全尔形也形神俱全0
故而中国传统武术各流派拳种均以练形、通气、明神为首要功夫做到形正圆舒、通气壮骸、明神达道才能施以武技。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修外而不修内内气不能充盈而通达。尤如轻舟重炮炮发舟焉得不覆。要内外双修修身必先养性
总之这句讲述了产生生命的本源形、气、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三气(本命之元气、天之清气、地之精气)气机运化的重要。
浏览3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