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鹰爪功乃少林正宗真传,由嵩 山少林寺行脚僧志远和尚传于冯少 臣,冯少臣传徐畏三。徐畏三是浙江提先用一小口之坛,约重数斤者, 此须视练者之原有指劲而定,不可固 执,如练者鹰爪之力本可以提十斤之 物者,则用十斤以上之坛;如练者鹰 爪之力本不足提十斤之物者,则用十 斤以下之坛。此指人手初时而言,所 谓约重数斤者,即以此也。

以鹰爪扣于坛口,向上提起。 (图1-丨~3)

初时必觉甚为费力,提起片刻, 即须放下,不能耐久。练习日久之后, 此种困难,必逐渐减少,终至于完全

著名的擒拿大师,在南方武林中颇负 盛名。

坛功

不觉,以指提坛,宛若拾芥。即历时甚 久,亦不觉其苦,至此则于坛中加铁 肩二三斤,再依法练之。历若干时之 后,时间亦无一定,视练时之勤惰而 定矣,大概练至不觉其苦,而能持久 不坠为止,再加二三斤,如此逐渐增 力口,苦练不已,由数斤而数十斤。至能 以鹰爪之力而提取五十斤之坛,轻如 拈羽,历久而不觉其苦,则功造 大成矣,以指着人身,必可使人折服, 而无能与抗矣。

唯此功夫,须由渐而人,不可越 躐。每次加铁肩,至多不得过三斤,若 以贪功之故,而多加重量,非但不能 猛进,反足以减少其进步,而兴欲速 则不达之叹。故练功不在于重量增加 之速,而在于平时练习时间之长。大 约每日分晨夕二度练习,每一度以练习一个时辰为限。如此勤行不怠,进 步自能神速,若急躁而求功,其结果 适得其反,决无良好之成绩。

此项功夫,自始至终,大约三年 之内,可以成就,其法既简便易行,成 功亦不至过分迟缓。故练习指功者, 多从事于此,良非无故也。

图片1 图片2

二、石學齐

石荸荠功夫之练法,与提坛相仿 佛,唯以练功之具略异。而至入手之 初,较为艰难耳,因坛口有边缘可以借 劲,石荸弃贝lj并无边缘可以借劲也。

以青石制成倒置之圆锥形,略如 水果中之荸荠状,其重量亦无一定, 大约在入手之初,用二十斤者为度, 不可再重矣。(图1-4)

此法与前法稍异者,并不渐次递I 加。此法人手即练较原有指力一倍以 上之物,以后加重,亦以一倍为宜。广 阔之处在下,而锐端则向上,练者以 鹰爪紧紧扣住其锐端相近之处,用力 上提。(图1-5、6)

在入手之初,以数斤之指力,而 提此十数斤之石荸荠,欲其应手离地 而起,势所不能,但明知其不能,而必 依法勤加练习,以冀其能有提起之日 耳。大约半年之后,即可离地矣。

唯离地提起,以其上无边缘可以 借劲,青石又为极滑之物,功夫未到,决不能悬空持久,提起即落,亦势所 必然之事也。再力卩功苦练,功夫既达,自能逐渐持久矣。练至石荸莽可以应 手而起,不觉沉滞,能历一炊时许之 久,则第一步功夫成矣。

如人手时所练之石荸莽,重量为 二十斤者,至此即易为四十斤之石荸 荠。依前法而勤练之,待功夫既深之 后,此四十斤之石荸莽,亦能应手而 起,轻如拾芥,纵历久而不觉其沉滞 欲坠者,则功造大成矣。

试思,以鹰爪手提一毫无借劲又 极平滑之石荸莽,可以历久不坠,其 力之巨,已可想见,若用以拿人,若非 铁石所铸之身,势必不克当此鹰爪也。

此项功夫< 较诸前一项,尤为厉 害,因练时纯凭指端之实力,无可假 借,非功夫到家,决不能应手而起,非 若提坛之有坛口边缘之可借劲也。故 彼纵练至提五十斤之坛,犹不若此能 提四十斤石荸荠之力为巨也。唯此法 在人手时较为艰苦耳。

图片3 图片4

拔柱功

其法以五尺长,腰围六七寸之坚 木一株,钉人土中,钉人土中约三尺, 余二尺露出地面,于桩旁之四周,更 用砖石筑人土中,务使结实,而桩不 能移动分毫,亦正如建屋之筑基础。 如不用砖石,则用同样之桩,约长三 尺者,依本桩之四周,密排而钉人之,全没人土为度,排列既密,桩当自紧。 总而言之,凡可以使原桩坚牢,不易 有丝毫摇动者,其法皆可用。初不限 于用砖石筑实与排桩紧密二法也。 将桩钉牢之后,练者立其旁,以鹰爪 扣住桩之上端,用力提拔,似欲将粧 拔起。(图1-7、8)

图片5 图片6

至指力不胜时,B卩稍休息,然后| 续行。或两手交互而行之,每日分晨i 夕二次练习,每次以一个时辰为度,此外如遇闲暇时,多行几次尤佳。

提拔之时,须用直劲向上,不可 向旁扭拔。在人手之初,正如俗语所谓“蜻艇撼石柱”,决难移动分毫。然 每日勤行,指力逐渐增加至功夫到家 之后,亦必有应手拔起之日也。如此 朝暮练习,一年之后,其桩必能缓缓 拔起,由分毫而盈寸,由寸而逐渐递 加,以至于能将全桩拔起,则指力亦 已不弱。

如欲更进一步者,则可于树木上 -行之。择一株周围约六七寸之树,以 鹰爪纵横侧紧紧扣住,用力向上提拔,右手扣时则反是。(图1-9)

初时,树仅能微微动摇,决不能 使其根出土,因树根分歧杂出,扳于 土中,极为坚牢,较诸人工所钉之木 桩,其反抗之力量,固不可同日而语, 故不易使之出地也。加功苦练,勤行 不怠,日久之后,功夫既深,自能逐渐 将树连根拔起。

然为时,非三年不可,练至能一 举手间而拔连根之树,其指劲之大, 以足惊人,着于人身,即不在关节等 处,已足制敌,固不必再谙擒拿之法 也。若练擒拿法者,以巧劲制人,指功 固不可不练,然练至能将木桩拔起, 亦已足矣。正不必多费光阴而至此绝 境也。

图片7图片8 图片9

五、枯花功

 

练习指面拈劲之法,亦名为拈花 功。与以上各种功夫大同小异,唯着 力之处,彼在指顶,此则在指面耳。

练习拈花功之初步,亦不必用何 种器械,但以大、中、食三指面紧贴, 略如锁指状,唯彼则扣三指使虎口成 环形,此则拈三指使虎口三角形耳, 指面相贴之处,以三指之第一节为 限,指面紧贴之后,乃贯全臂之力 于指,徐徐向外拈去,旋转成小圆圈。 (图 1-12)

由内向外旋若干次之后,更由外向内亦旋转若干次,其数须相等,如 外旋百度,内旋亦百度。每日不限次 数,有暇即行,指如酸痛,则略事休息 以舒之。因此等功夫,既无须乎器械, 又不必摆出练功架子,无论何时何地, 随在可行,而旁人且不易觉察,故非 常便利。

空手勤谨练习,半年之后,指面 之力量,亦已不小,乃更取极大之黄 豆王粒,用大、中、食三指拈住,依前 法运全臂之力于指面> 推动三豆,使 在三指间旋转。(图1-13)

图片10 图片11

初时每不能抡转如意,三豆且时 有脱落之虞。练习一二月之后,即可 免去此弊。其旋转之法,亦如空手时 之内外各旋若干度,至力疲时稍事休 息再练。唯所用练功之豆,须随时更 换,起初每日换二三次,以后逐渐增 加,至每一休息,换豆一次。•此一步功 夫,须练至以三指拈豆,毫不用力,轻 轻一旋转间,B卩成粉屑,则可终了。

盖擒拿法本利用巧劲,但借功力 以为助者,练至如此,亦已够用,不必 再求进步矣。若必欲求其功夫之更进 一层,则可于练豆之后,再换石子练 之。石须坚实,如法拈旋,唯石子之数, 不限三粒,二粒可,g卩两粒、一粒亦无 不可,直练至无论如何坚硬之石,一触 其指,即成粉末,则功造大成。坚石触 之如此,若以爪加诸人之血肉之躯,则 鲜有不筋断骨折者矣!

练习此等死功夫之后,每易于无 意中伤人,即与人交手用此等功夫以 制敌,亦正嫌其太为狠毒,有伤阴德 也,故能练至拈豆使碎之时,g卩可停 止。因已足制人,S卩恐强悍之敌不易 克,于其再费功夫练此死手,不若移 而练擒拿之为佳。因练拈石,至少须 三年,若移此三年之光阴而练习擒拿 之法,亦足够而有余裕矣。学者其3:

复斯言

拈劲之练习,除上述之一法外, 犹有悬身以练习之者,其术之功效, 似较上法为和缓而可取也。其法先在 铁杠之上,勤加练习,唯练此之铁杠, 宜较寻常所用者,加长一倍以Jfe,其 高度则与寻常者相似。

人手之初,练习者以两手握住铁 杠,将身悬空,并无若何动作,至两臂 酸疲不堪时落下,休息片刻时,再继 续练习S (图1-14)

每H晨夕各行一个时辰为度,间 此一步功夫,不过练习掌之力,于指 劲无甚关系,经过数月之后,进而学 习钩悬。

所谓钩悬者,即以中食二指相并, 屈指钩住铁杠,而用两大指环住铁杠 之下方,三指面相贴,而将全身悬于 杠上。此部功夫,乃用指节之力以为 钩,用指面之力以相扣,犹为兼顾之 练法,而非单练指功者也。(图1-15) 此法亦至力尽而休息,以后续行。 每日练习之时间相同,在初练时以指 力不充足之故,决不能持久,练至功

候既深之后,纵将全身钩悬于铁杠之 '上,经一时之久,其指与臂亦不觉酸 楚,贝U可再进一步而练习枯悬矣。

| 所谓拈悬之法,即以两手之大、

中、食三指,拈住铁杠,悬身空中也。 盖前法将指之钩劲练足,更将其劲贯 注予三指之面,拈住铁杠而悬身也。 此法较钩悬为尤难。(图1-16)

图片13 图片12

初时虽能拈住铁杠而悬身,但瞬 息之间,B卩不能耐而落下,或竟随起 随落,每日勤行,此种困难,必逐日减 少,终至与钩悬相同,不觉其难,能持 久历一时而不落,则指面之力量已甚 可观。

然拈悬初时犹两手同时用力者,

更须以单手行之:如先用右手祜悬若 干时,再用左手拈悬若干时,交互而行 之,至亦能悬一时之久为止。此步由双 手进而单手,其效较速。(图1-17)

以后,再用一手拈悬,而将前手 释去,再转过身躯,以释去之手拈悬, 而释去其后拈之手,全身亦随之移动,^ 由铁杠之此端而移至彼端,再回向此 端。如此往来复不息而练习活动之劲。 (图 1-18)

唯在初时,因身体悬荡而增加原 有之重量,且转移不定,每感困难,交 替数次后,B卩不能支持而落下。加功 勤习,日久之后,自能逐渐持久,以至 任便往复若千次,亦不觉其困难。练 至如此,其指端之力,固足惊人,而益 以活动之法,更切于擒拿之用。

闻昔有一人,能以^指拈住屋中 之椽子,循回屋中,疾如飞鸟!众以乱 箭射之而不能伤其毫发,其技之神, 可想而知。询其练习之法,S卩从此悬 身中练成者。

观乎此,贝ij悬身练习之法,不仅 练得指劲,而为擒拿之助也。此法虽 非完全柔功,但较诸其他一切死手, 则相去已远,不可同日而语矣。

图片14

去已远,不可同日而语矣。

图片12 图片13

卧虎功亦为练习鹰爪手指之劲 与足趾之力者,以练时伏卧而行,故 另一名之曰睡功。

先将身伏卧于地,各部挺直,足 趾尖支地,两手则置于头部之两旁, 指尖向前,掌心贴地。(图1-19)

然后,运用臂、腿之力,将身撑起, 至离地一尺光景时,缓缓将身向前探

虎功

去,至极度时,两足向后挫,身亦随之 后退,退至极度,再行前探,循环往复, 力尽而止。唯自始自终,全身除足趾 手掌之外,其余各部,完全凌空,不宜 稍令贴地。初时行二三度之后,即觉 力疲气涌。习之既久,次数自能逐渐 增加。(图 1-20、21 )

图片16 图片17 图片18

一年之后,则完全不觉其苦,贝Ij 拳,以拳面贴地,虎口则向前方,依前易掌为拳,拄地而行之,g卩用两手握 法而探、退之。(图1-22~24)

图片19 图片20 图片21

更越若干时之后,则再进一步,易拳为指而彳"T之。(图1-25〜27 )

图片24图片22图片23

更练习若干时,则单用一足之趾拄法练之,两足交换而行。(图1-28〜30) 地,其另一足则迭置拄地之足跟上,依  然后,再缚石于背,而勤加练习。 石之重量,亦由轻而重,逐渐增加,从 十余斤而力卩至百斤为度。(图1-31-33) 至背负百斤之石,而以指按地, 而行功夫,历久而不觉其累赘费力者, 则功造大成矣。指力至此,亦可得数百斤,用以制人,足有余裕。此特为寻 常之法,若兼治擒拿功夫者,则不必 缚石再练,即练至能以指按地,练此 功夫,历久不觉费力时,爪力功亦已 不小,足为擒拿之助,不必再负石练 习矣。

图片24 图片25 图片26 图片27 图片28 图片29

七、埃虫公遏匕

蜈蚁跳一法,亦练习爪、趾之劲 而兼及跳跃者。

其法与卧虎功略同。先亦用两手 掌、两足趾抵地,支拄全身,胸、腿等部 离地约三四寸。此为预备时之姿势。

然后,将身体之中部,向上耸起 成弓背形,亦如懒猫伸腰之状,耸身至极度。(图1-34)

然后,两掌猛力向地上一捺点之 势,向前面跃出,落下时仍以掌、趾拄 地,身体仍离地数寸。在入手之初, 跃出者不及一尺,以后功夫渐深, 所跃愈远,终至一跃而达于数尺之 外。(图 1-35)

 

图片30 图片31

此法较卧虎功为难,一不留意,胸 腹各部,非但触地犯忌,无意之间,亦 易受伤,故最好先将卧虎功练有相当 程度之后,再进而练此,则较为易成。

待用掌跳跃,练至纯熟之后,再 变掌为拳,依法练之。(图1-36、37) 然后,更进而用三指按地跳跃。 (图 1-38、39)

图片32 图片34 图片35 图片36 图片31

末后,亦习一足点地之跳跃。(图 1-40,41 )

至皆能任意进退,则功造大成矣。 用以临敌,非但手指、足趾之功力可 以制人,而跳跃往来,亦足以助退避 之用,使敌人出于意料之外,而无可 措手足。是诚制胜之妙法也。

以上所举各种鹰爪之功夫,虽不 一贯,然殊途同归,其主旨则皆在于练习鹰爪五指抓擒或三指锁扣之力。 习擒拿者,于鹰爪劲既有相当之重要, 自当加意练习。在此各法中任选择一 种而习之,固不必尽所举之各法而尽 练之也。且练习鹰爪劲,与练习擒拿法 中之相骨寻筋等事,并不冲突,尽可同 时并行,固无分乎先后,故鹰爪功练 成,其他各部功夫亦可迎刃而解矣。

图片37 图片38

末后,亦习一足点地之跳跃。(图 1-40,41 )

至皆能任意进退,则功造大成矣。 用以临敌,非但手指、足趾之功力可 以制人,而跳跃往来,亦足以助退避 之用,使敌人出于意料之外,而无可 措手足。是诚制胜之妙法也。

以上所举各种鹰爪之功夫,虽不 一贯,然殊途同归,其主旨则皆在于练习鹰爪五指抓擒或三指锁扣之力。 习擒拿者,于鹰爪劲既有相当之重要, 自当加意练习。在此各法中任选择一 种而习之,固不必尽所举之各法而尽 练之也。且练习鹰爪劲,与练习擒拿法 中之相骨寻筋等事,并不冲突,尽可同 时并行,固无分乎先后,故鹰爪功练 成,其他各部功夫亦可迎刃而解矣。

浏览2,9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