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鹰手拳的特点
鹰手拳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优秀拳种。它有自己的特点,同 时也有武术的共同特性。武术是中国古代单兵作战技术,它是 以搏击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力量” “速度”与“技巧”相融合 的技艺。
本拳围绕着武术的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力量” “速 度”与“技巧”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武术也有着健身、形 象、节奏、技巧的艺术美,故而各个拳种、拳式也有它不同 的侧重。但是总体来讲,技击仍是它的基本目的。也是它存
在的价值所在。因此本拳法更侧重技击性强的散手。这就需 f
要以“沉静”“自然”来完成习武者精神素质的修养。而 “力型”为“阴、阳、刚、柔、弹、寸、脆”七种形式。其 “技”的特点则为“抓、打、擒拿、翻、崩、肘、靠”。并有 速度的应用法则。
“抓”法是本派的重要特点。拳的基本目的是打,抓不是 目的,抓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打。“抓”又分为“叼、抓、
掳”三种主要形式。“抓”在运用中还要体现出“一藓、二 拿、三降、四守”等运用规律。此外还有“分筋错骨” “点穴 闭气” “粘衣如号脉”等。桩式为川字步地盆式(丁步待敌 式、单边式均为川字步地盆式)。上步为勾盘腿法(进步时腿 成较大弧形上步,后改为较小弧形的玉环步上法)等具体运用 要求。
为何未谈其技先论其理?因理不通则技不顺。郭述唐先生
对此有深刻的论述。他在《通臂要旨》一文中写道:“未研势 法、先究理法。势有善与不善,理顺无有不善之势。法有精与 不精,理顺无有不精之法。是以善学者务先明其理……”在 此,将以上各项拳理及具体特点分述如下。
第一节精神素质修养及技击法则
要培养和训练出好的武术人才,不但要在力量与技巧上 下工夫,更要在其精神素质的提高上进行必要的训练与锻 炼。本拳法无论练“拳功”或“拳路”,均要强调“沉静、 自然”。“沉静”,则外部不扰其心,聚精会神,究其蕴,探 其奥,久之方能得心应手。沉静可使人精神集中,头脑冷 静,利于临敌判断,可使动作稳健、准确。平时既要在主观 上要求,又要在武术实践中去锻炼,一旦临敌,即可显示出 独特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培养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一种形 式,有利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自然”,一切顺正常生理之 势而运行,其关节、肌腱、经络、气血通畅、柔韧而不呆 滞。一切动作要自然放松,不可勉强。本拳的结构组成、运 用规律都是本着人的生理结构、力学特点等各种自然形态, 而在攻击对方时,也是着意于对方心理、生理、力学上的自 然规律而为我用。按照“沉静、自然”的要求下工夫,使 手、眼、身法、步法、精神、意念很自然地融合起来,才能 达到登堂人室的境界。
初学者由于经验不足和求成心切,往往违反这两条原则, 多表现为一急二躁。“急”则求快、求多、求形似,难以细细 体会即匆匆而行。为了使力量发出来,常常是全身肌肉紧张, 咬牙瞪眼,拳未出几下而手心汗出,通身不适,关节僵硬不活,身体各部分不相呼应。这便无沉静可言,也无技巧可谈 了。“自然”,对初学者来说主要是呼吸、站式、上步要放松, 以顺正常生理之势。出拳、劈掌、叼、抓之时不要生硬用力, 要依动作要求及肌肉关节活动的自然规律而行,要顺乎气息筋 脉运动时的自然之势,通过长期锻炼而达到熟练后,即可发出 “力”与“技”之威势。“躁”则心浮气窒,难以凝神静气, 初起即以慌乱之势练习,弊端甚多,一则无正确可言,二则难 以凝气发力,更谈不上沉静对敌的可能。以上两点为初学者大 忌。故初学者不但要进行形体上锻炼,更要注重精神素质的修 养和拳术风格上的提高。
武术之主要目的在于技击,对阵交手必然要成为其主要内 容。故而除精神素质、力量、速度、技巧之外,也要有临战法 规。郭公述唐云:“拳术家交手之奇正变化及进退、虚实、动
我,而我以忍制其动。故善守者使敌不知所攻,善攻者使敌不 知所守……临敌应用不露虚实,出奇制胜尤贵能诈,见勇者故 示以怯,遇智者故露若愚,俟彼心焦气浮然后乘机而进。静如 处女,动如脱兔,直捣中坚……故曰拳家之奇正、变化、进 退、虚实及动静与兵家相等也。”
又云:“天地间无定胜之道,欲分胜负全凭虚实。虚则难 攻,实则易破。彼虚我实则性贪,贪则力猛,猛则出手无虚。 敌人一变则束手无措。是以一、人界时缓缓而进,手随心人自 然活变。二、要攻之时,自身自手防敌变人。如不査视有进无 退,敌人手势一变束手无策,虽百样招术亦无所施也。凡败心 宜静,凡胜气莫浮……当随机应变,不可固执……对敌之时观 其动静,或左、或右、或进、或退、或虚、或实可先知矣。” 综上所述,两敌相遇,势在虚实,胜在心静手活。然而,这一 切是指要有一定功力与技巧为基础。
第二节力
改变物质运动状态的作用,称之为力。
力发自于肌肉,表现于身躯、肢体的运动。力因运使目 的、动作方式不同,形成各种力型。力随心而施,型随动作而 变。因肢体的配合,使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可形成术者最强之味,力。
—、力型—“七力,
浏览1,57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