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鹰手拳的特点

鹰手拳是中国武术的一个优秀拳种。它有自己的特点,同 时也有武术的共同特性。武术是中国古代单兵作战技术,它是 以搏击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力量” “速度”与“技巧”相融合 的技艺。

本拳围绕着武术的主要目的,充分发挥“力量” “速 度”与“技巧”这三个方面的作用。武术也有着健身、形 象、节奏、技巧的艺术美,故而各个拳种、拳式也有它不同 的侧重。但是总体来讲,技击仍是它的基本目的。也是它存

在的价值所在。因此本拳法更侧重技击性强的散手。这就需 f

要以“沉静”“自然”来完成习武者精神素质的修养。而 “力型”为“阴、阳、刚、柔、弹、寸、脆”七种形式。其 “技”的特点则为“抓、打、擒拿、翻、崩、肘、靠”。并有 速度的应用法则。

“抓”法是本派的重要特点。拳的基本目的是打,抓不是 目的,抓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打。“抓”又分为“叼、抓、

掳”三种主要形式。“抓”在运用中还要体现出“一藓、二 、三降、四守”等运用规律。此外还有“分筋错骨” “点穴 闭气” “粘衣如号脉”等。桩式为川字步地盆式(丁步待敌 式、单边式均为川字步地盆式)。上步为勾盘腿法(进步时腿 成较大弧形上步,后改为较小弧形的玉环步上法)等具体运用 要求。

为何未谈其技先论其理?因理不通则技不顺。郭述唐先生

对此有深刻的论述。他在《通臂要旨》一文中写道:“未研势 法、先究理法。势有善与不善,理顺无有不善之势。法有精与 不精,理顺无有不精之法。是以善学者务先明其理……”在 此,将以上各项拳理及具体特点分述如下。

第一节精神素质修养及技击法则

要培养和训练出好的武术人才,不但要在力量与技巧上 下工夫,更要在其精神素质的提高上进行必要的训练与锻 炼。本拳法无论练“拳功”或“拳路”,均要强调“沉静、 自然”。“沉静”,则外部不扰其心,聚精会神,究其蕴,探 其奥,久之方能得心应手。沉静可使人精神集中,头脑冷 静,利于临敌判断,可使动作稳健、准确。平时既要在主观 上要求,又要在武术实践中去锻炼,一旦临敌,即可显示出 独特的意义。同时它也是培养提高人们精神素质的一种形 式,有利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自然”,一切顺正常生理之 势而运行,其关节、肌腱、经络、气血通畅、柔韧而不呆 滞。一切动作要自然放松,不可勉强。本拳的结构组成、运 用规律都是本着人的生理结构、力学特点等各种自然形态, 而在攻击对方时,也是着意于对方心理、生理、力学上的自 然规律而为我用。按照“沉静、自然”的要求下工夫,使 手、眼、身法、步法、精神、意念很自然地融合起来,才能 达到登堂人室的境界。

初学者由于经验不足和求成心切,往往违反这两条原则, 多表现为一急二躁。“急”则求快、求多、求形似,难以细细 体会即匆匆而行。为了使力量发出来,常常是全身肌肉紧张, 咬牙瞪眼,拳未出几下而手心汗出,通身不适,关节僵硬不活,身体各部分不相呼应。这便无沉静可言,也无技巧可谈 了。“自然”,对初学者来说主要是呼吸、站式、上步要放松, 以顺正常生理之势。出拳、劈掌、叼、抓之时不要生硬用力, 要依动作要求及肌肉关节活动的自然规律而行,要顺乎气息筋 脉运动时的自然之势,通过长期锻炼而达到熟练后,即可发出 “力”与“技”之威势。“躁”则心浮气窒,难以凝神静气, 初起即以慌乱之势练习,弊端甚多,一则无正确可言,二则难 以凝气发力,更谈不上沉静对敌的可能。以上两点为初学者大 忌。故初学者不但要进行形体上锻炼,更要注重精神素质的修 养和拳术风格上的提高。

武术之主要目的在于技击,对阵交手必然要成为其主要内 容。故而除精神素质、力量、速度、技巧之外,也要有临战法 规。郭公述唐云:“拳术家交手之奇正变化及进退、虚实、动

我,而我以忍制其动。故善守者使敌不知所攻,善攻者使敌不 知所守……临敌应用不露虚实,出奇制胜尤贵能诈,见勇者故 示以怯,遇智者故露若愚,俟彼心焦气浮然后乘机而进。静如 处女,动如脱兔,直捣中坚……故曰拳家之奇正、变化、进 退、虚实及动静与兵家相等也。”

又云:“天地间无定胜之道,欲分胜负全凭虚实。虚则难 攻,实则易破。彼虚我实则性贪,贪则力猛,猛则出手无虚。 敌人一变则束手无措。是以一、人界时缓缓而进,手随心人自 然活变。二、要攻之时,自身自手防敌变人。如不査视有进无 退,敌人手势一变束手无策,虽百样招术亦无所施也。凡败心 宜静,凡胜气莫浮……当随机应变,不可固执……对敌之时观 其动静,或左、或右、或进、或退、或虚、或实可先知矣。” 综上所述,两敌相遇,势在虚实,胜在心静手活。然而,这一 切是指要有一定功力与技巧为基础。

 

第二节力

改变物质运动状态的作用,称之为力。

力发自于肌肉,表现于身躯、肢体的运动。力因运使目 的、动作方式不同,形成各种力型。力随心而施,型随动作而 变。因肢体的配合,使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可形成术者最强之味,力。

—、力型—“七力,


  1. 阴力力发于无形,动作柔韧。

  2. 阳力力发于有形,有声势,动作大而刚。

  3. 刚力力硬而猛,变化多显粗犷。

  4. 柔力力发深沉而不显形,多变化。

  5. 弹力快速如闪电,爆发力强。因运动距离短而受限。

  6. 寸力力发机巧短促,收发明快。力与身合而深厚。

  7. 脆力力发清晰,刚而不暴。


二、“七力”的应用举例

“掷人、擒拿、肘靠”,用阴力、脆力。

“抓人”,用阴力、寸力。

“打击”,据情况不同而用阴力、阳力、刚力、弹力、寸 力、脆力六种力。

“翻崩”,用弹力、阳力、刚力。

“分筋错骨”,用阴力、寸力、脆力。

“粘衣如号脉”,用阴力、柔力的合力。

“薄、拿、降、守”,用阴力、刚力、柔力、寸力、脆力。 总之,七力混合始能用,随力变化方能胜。

三、“七力”的训练

拳以力为基础,力则蕴于拳,拳威赖力而现。

“七力”主要是通过散手、长拳来体现的。只有在长拳、^十^ 散手的训练中才能真正把握“七力”的特点,体会到“力”的 要旨。而拳术的威势,也只有在充分发挥出力的特点的基础 上,才能得以彻底体现。 *

为了体现和掌握力的特点,必须在散手、长拳的训练中牢 记各拳式的目的,切实遵照动作要求和要领。比如:练直叼一 定要在屈指成抓时才突然用力,这样才符合叼抓的要求,才能 一体现叼的功能,才能练出抓法中的“寸力”。而在拳击出之后,犛 回手成抓,应在手指略一伸张成半屈时,即以无形无声之势,将力贯注于抓法当中,这样才能体现和训练出“阴力”的特 点。八翻掌之劈掌,大幅度抡臂下劈之势,声形具现才备“阳 力”;而其开式,上撩之掌须力硬势猛,方观其刚。在靠肘时 的转臂靠压及后拉拧腕,一定要发力清晰,动作短促、机巧,才能练出“寸、脆”之力,以达分筋错骨之目的。在摔拳的训 练中,只有在拳近击点时才旋臂甩拳,拳达击点时才形成发力 高潮,其弹力才可充分发挥。而在“拨云捧月” “双推掌”中 ^ 的转臂划弧、向后挑挂,均要与步法相合,与腰背相辅,掌及 ,两臂柔而不僵,虽贯全身之力而不显,形成“阴、柔”之威势举又因拳的目的不同,在拳的运动过程中,运力部位常常先 后不同。凡此种种,只要用心体会力与拳法的关系,坚持长期了不懈的训练,即可在各种拳式中加以掌握。

第三节力量与速度的运用

技击的胜负就其技巧能力而论,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力 量、速度和技巧。而力量的锻炼与应用、速度的培养和掌握也 是一种技巧。所以总体讲,技巧仍是其本。现将本拳特点分述 如下。

—、力世

力量的大小,因人的素质不同而不同,但是它可以依靠人 们的锻炼来增长。其常规方法是举重、负重、器械运动。本门 派除此之外,主要靠拳功的内外功及拳路本身的习练来取得。 平常练拳虽属空击,但因有拳功的基础,久之即可增加内力, 增加力量。而这种力量是活力,易于变化和掌握。肌肉的硬度 也是力的表现,主要是靠内外拳功的配合训练而形成的。

二、力量的运用

一拳击出时,必须使全身力量最大限度地集中在这一击点 上,而不受自身的干扰。这一击的力量就远远不只是前臂、上臂 肌肉群的收缩之力,而是包括了肩、腰、背甚至腿的收缩之力。 要达到这一发力完整的要求,平时训练就要做到发力时气沉丹 田,并有下坐的意识;后腿用力,使力积蓄于腰、腹之中(同时 可使内脏得到固定);在运拳出掌时,即以意领气,使气随意动, 意到气到力到;在动作上,要求每个发力活动,都要和全身各部

分协同一致。如击右拳,在抬右臂同时,腰、背也随之运转,气 沉丹田,后腿用力,并要塌肩,使右臂最大限度地伸出,而形成 腿助腰力、腰促背力、背催肩力、肩推臂力,拳始前击。这一切 均要突然快速,配合严谨。只有这一拳击在目标上,才算完成了 它的发力高潮,造就一次根基坚实的完整发力。

因各种力型不同,其发力形式也多有差异,如弹力、寸 力、脆力、柔力等。其动作小而快或柔而韧。由形式看只是前 臂、上臂或手指的力量,而实际上,只要上臂有微小的动作, 即可借助腰、背之力。一旦借得腰、背之力(发力时常须暂闭 呼吸,腰微微随发力运动部位而转动,以助其发力),全身之 力便可达臂而出。有些力,也常常借助前臂的旋转、臂肘的带 动而爆发,究其基础仍是整体之力。这些发力形式要通过“拳 功” “拳路”的协同训练,使之成为自然。

 

浏览1,5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