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话说形意拳
第一节:形意拳之初勾勒
形意拳是我国著名而古老的优秀拳法之一,与太极拳、八卦掌并 称为我国三大内家拳法,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发展历 史悠久,拳法风格独特、内外兼修、朴实无华、简单易学,具有很高 的身体锻炼价值和防身御敌作用,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 的喜爱。
同时,形意拳也是我国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它淳朴、髙雅、 意理精深,是传统东方“道家”辩证法、“玄学”哲学思想、医学、导引术、 健身术和技击术的高度完美结合,属于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具有很高 的理论研究和实用价值。形意拳被国家列为一类拳种,是国家规定竞赛的传统拳种之一,如今 它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比赛项 目。伴随当今世界各民族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形意 拳运动正在迅速走向世 界,变为世界人民的共同 财富。
“形意”同时包括“外 形”和“心意”两重含义,即内与外的结合,思与行 的统一。形意拳由形拳和 意拳两大部分组成。形拳 是指吸取了十二种动物特 长和技能编成的十二形 拳;意拳是指根据阴阳五 形意拳行学说编成的五行拳,形意拳要求外形和内意的高度统一。
所谓形意十二形拳,是指以龙、虎、猴、马、鼍、鸡、鹤、蛇、燕、鲐、熊、 鹰十二种动物的形态与技能为特征,模仿其形状,取其意义而创造的 拳法,把动物的特长转为人的技能,效仿其长处为人所用。如取虎的 捕食之猛,蛇的拔草之能,燕的取水之巧,鸡的奋斗之勇等。十二形 的技战技法是动物神、意的再现,绝不是简单的形体模拟。如果过分 强求其外形动作的相像,而不顾其本身所蕴藏的内在意义,就必然会 本末倒置。
形意五行拳包括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形意拳中,五行 拳通人体的五脏,十二形拳通人体的十二经络。五行的阴阳变化中有 相生相克之论,十二形有十二地支六阴六阳相合之数。
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前三合 谓内三合,主要讲神气力;后三合谓外三合,主要讲姿势。两者相辅相 成,缺一不可。所以说形意拳并非一种轻易就能掌握的拳术,但它又 朴实无华、动作简练,适合各年龄阶层的人们练习,因而深受广大群 众的喜爱。
形意拳术比较复杂,尤其是各大支派、各地区和各人的练法特点 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形意拳的内容,如五花 炮、十二洪捉拿四把等等。但不管增加了多少,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五行、 十二形。从本质上来说,也没有超越形意拳本身的东西,只不过是大 同小异、风格有所不同罢了。
【知识小百科】
何谓内家拳法?
在中国武术的谚语中常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而内、 外家拳法就是以该拳法在练气和练筋骨皮中以何为重来区分的。练 气(以意导气,以气引领四肢百骸)重于练筋骨皮的拳法叫做内家 拳法,它的任何招式都是以用意领先,拳脚随后,更讲究以柔克刚, 料敌在先。例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拳就是最典型的内 家拳。练筋骨皮(先强筋壮骨,增加打击力度和抗击打能力)重于 练气的拳法叫做外家拳法,它更讲究以力量和速度克敌,以招式为 先,例如:少林拳、洪家拳法和截拳道都属于外家拳。
第二节历史渊源和形奪拳的发展
形意拳,古拳谱称心意拳或者心意六合拳,至今已经有400多年 的历史,是由心意拳发展演变而成。对于它的历史起源众说纷纭,当 今武术界的共识认为它是由姬际可创立。
一、形意拳的创立和师承
1.姬跽司
姬际可是我国古代一位文武兼备的武学大师,他集武学、阴阳、 五行为一体,以六合为法创立了 “心意六合拳”,又假借岳飞之名在民 众中传播,对“心意六合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姬际可曾在自传里谈到这段离奇的经历:我为了得到这部书四处 奔走,备受艰辛。一日,我只身一人,夜宿破庙。深夜猛兽在我耳边
【知识小百科】
姐际可的生平
姬际可,字龙峰。先祖姬从礼于明初由洪洞迁至蒲州。姬际可 为八世姬训之次子。自幼学文,13岁开始习武。5年后,父母相继去世。 姬际可20岁左右时,离家奔少林寺,经过解州翻越中条山时不幸马 失前蹄,跌入深涧。他手抓树枝,沿峭壁攀登,死里逃生,终于到 达少林寺。姬际可在少林寺学艺十载,颇得少林秘法,尤擅大枪, 有飞马点椽头之绝技,人称神枪。后来,少林寺主持请他做了师傅, 专授武功。姬际可在少林寺十年间,苦研少林秘笈,并涉足名山大川, 遍访技击高手,从理论到实践,逐渐使他成了一名武学大家。他承 袭了中国古代武学的传统和众多拳经之精华,诸如阴阳、五行、六 合等原理,参照元代太原人白玉峰在少林寺创编的龙、虎、豹、蛇、 鹤等五拳,并根据对某些飞禽走兽的细致观察与揣摩,创编了五行 拳和十形拳。
当时,清军南下,各地反清志士云集少林。姬际可素来敬仰岳 飞精忠报国的精神,以反清复明为己任,于是和各路豪杰共商反清 大计。后来清廷获知,派亲信入寺,姬际可险遭不测,于是下山出 游。他先到南方,遍访技击名家,又辗转到峨嵋,入汉中,逾秦岭, 最后上了终南山。“彼时因落魄江湖,毫无寸进,既不能遂平生之 志,又不能重返故园,生趣毫无,遂生遁世之心。”(《姬际可自述》) 当时的姬际可既难遂反清复明之志,又有被清廷缉捕的危险。因此, 他将希望寄托于创立新拳法,以传播他反清复明的思想。
“心意六合拳”字里行间,可见姬际可用心之良苦:一方面以岳 武穆为榜样来勉励自己,以实现其反清复明之志;另一方面将自己所 创之拳托之于武穆拳经,以示拳贵,使后之学者珍重此拳。
我纵身一跳,跨上横梁,发现在积尘之中有一柄古剑和一个木匣!我 捧来仔细端详,只见此剑的剑鞘古雅,剑光耀目,锋利异常,嵌有“汤 阴岳氏”四个字,但是并没有剑名。我只知道这个人却不认识这把剑。 再打开木匣,却是一部手册,叫做《六合拳经》,其中包含五行变化的 原理、阴阳造化的机密,起落进退、虚虚实实,非常玄妙,天下武术 的精华都在其中。此后十年,我一直在悉心研习这本书,颇有体会—— 以六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以心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名曰“心 意六合拳”。据古谱记载,形意拳初期是健身、技击并重,拳法内容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容也不断地丰富和充实。
姬际可创拳的政治目的在于传播反清思想,所以,心意拳一成, 他便离开终南山向东一路行去,物色可以传授的人。但是沿途所遇大 都是庸俗之辈。他又到苏、常一带访友传艺,碰巧遇到了王辅臣父子, 他父子对姬际可另眼相待,礼遇有加,而且儿子王跃龙是个刻苦用功 的人。转眼5年过去了,姬际可又向西南行走,到秋浦遇到了曹继武, 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他,一教又是12年,曹继武所习的心意六合拳功夫 终于练成。
历的书,送给了曹继武。姬际可晚年归故里后,据《姬氏族谱》记载:“老 年破流寇于村西,手歼渠魁,村民以夫子事之。”姬际可垂暮之年,仍 然健壮。黄河西岸时常有土匪抢劫村子,他率众抵抗,亲手杀掉土匪 头目,其余土匪望风而逃。81岁卒于家。后人尊其为“武士爷”,在村 中“奉先堂”供奉画像达200余年,至今当地民谚尚云:“练身保家园, 须会际可拳”。
少林寺中也挂着姬际可的画像。他的形象为:长形瘦脸,须髯皆白, 身体修长,目光炯炯,家庙像旁有后人书写的对联,云:
创业本艰难,要留好样与子孙,
守成非容易,不可负愧于祖宗。
2.曹继武——戴龙邦——马学轧——戴二闾——李老农
曹继武生于康熙四年(1665年),跟随姬际可学习心意六合拳十有 二年,技勇方成。康熙癸酉年(1693年)曹继武武科连中三元,被钦命 为陕西靖远总镇都督。后来因仕途坎坷,辞官返回原籍,在池州将毕 生所学传授于山西祁县人戴龙邦。
乾隆十五年(1750年),戴龙邦遵从师命返晋,途经洛阳时,在马 学礼书室作《心意六合拳序》,云:“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凤……后 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浦。”姬际可传曹继武、曹继武传戴龙邦的师承 关系,应当已经确凿无疑。河南马学礼也是曹继武的弟子。
山西戴龙邦在池州拜曹继武为师时,曹自称为“南山郑氏。”戴龙 邦学得姬氏所创心意拳术,得五行、十形真传,并得到师傅根据自己 体会所注释的《拳论•十法摘要》和《姬际可自述》等珍贵墨本。
池州学艺期间,戴龙邦经常在扬子江边苦练心意真功,时见鼉长 丈余,浮于水中,非常凶猛,心有所感,用两手左右分拨前进,如同鼍 浮一样。之后,又见鲐在水中回游,作护尾之状,又以其形为拳,左 右前进,如鲐之护尾,终日练习不息。戴龙邦把这两种形状的拳练至 精妙之处时,请教了师傅。曹继武不禁赞叹戴龙邦的聪明和刻苦,于 是将这二形编入原有的拳法中,传授给其他门人。艺成后,戴龙邦奉 师傅之命返回山西的时候,曹继武才将自己的真实姓名告诉戴龙邦。
由于受师祖姬际可及师父曹继武反清复明思想与坎坷生涯的影响, 加之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下令禁武,戴龙邦返归故里后,即将心
意拳禁锢,只传子、侄及内亲,不再外传。嘉庆七年(1801年),戴龙 邦临终前留遗嘱给戴文雄(小字二闾):“心意拳不得外传。”戴二闾谨 遵遗训,将心意拳禁锢达38年之久。因此,心意门人中有“戴氏家拳”、 “戴氏祖传心意拳”之说。
道光十六年(1836年),戴二闾打破家规,开戴氏心意拳破守秘而 外传的先河,将心意拳传给李老农(直隶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名飞羽, 字能然)。这其中还有个程门立雪、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故事流传至今。 话说当年,李老农千里迢迢到山西欲拜戴二闾为师学习心意拳,多次 登门均被拒绝。李老农丝毫不灰心,他在村里租了几亩地以种菜为生, 静待时机。在此后的三年间,李老农每天为戴家送菜,而且分文不收, 戴师为李老农诚心所打动,奉老母高堂之命,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 正式收其为徒,传授心意拳术。
戴二闾收李老农为徒,开创了戴氏心意拳外传的历史。李老农继
承了戴氏心意拳术,并有重大的改革和创新。他和他的许多著名弟子 如车毅斋、贺运亨、李广亨、宋世荣、刘奇兰、郭云深、李太和、刘 元亨、张树德、刘晓兰、李占元等等,都为中国形意拳的传播和发展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形意拳名的逐步确立和g家的层出不穷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李老农不但深得戴氏心意的真传,并且注 意改革创新,他和他的众多弟子们,如车永宏、郭云深、刘奇兰、刘元亨、 刘晓兰、李占元等为形意拳的创立和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治五年(1866年),李老农同弟子车毅斋创编了第一个形意拳对 练套路,初名“五行生克拳”,后改称“五行炮”。李老农在心意拳长期 的练习中,由于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对“心意拳”拳名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心意拳是靠内与外的结合,即心意和肢体的统一来表现,“心、 意”本同一理,都属内;“肢体”,指形体而言,属外。于是,李老农首 次提出了以“形”代替“心”取名“形意拳”的主张。
后来经过和弟子们系统深刻地探讨,认定“心意”本是一个意思, 属内;而“形意”则同时包括“外形”和“心意”两重含义,即内与外 的结合,思与行的统一,指出形意拳由形拳和意拳两大部分组成。形 拳吸取12种动物特长和技能编成f二形拳;意拳根据阴阳五行学说编
李老农晚年归冀后,车毅斋继承师志,不遗余力,继续改革、完 善形意拳术,先后又创编“挨身炮”等9个对练套路,以及拘马拚、狮 吞手、十三炮法等等。至此,由李老农师徒改革创新的形意拳术理论 逐渐完善,内容日趋丰富。此拳以“防御为能”为其特色,套路严谨, 拳法多变,风格独特,车毅斋首在同门中试传时即倍受欢迎。不久, 太谷城乡习此拳者日渐增多。
光绪初,此拳很快传人太原、榆次、徐沟、平遥等地。光绪 十四年(1888年),车毅斋在天 津以形意剑术击败日本武林高手 板山太郎,名声大震,清政府特 授予“花翎五品军功”,以示嘉奖。
光绪十五年(1889年)农历 九月,李老农弟子、直隶形意拳 大师、以半步崩拳打遍华北无敌 手的郭云深,第一次到太谷走访 形意同门,与车毅斋师兄切蹉 技艺长达一年有余。之后,郭 云深对别人说:“山西吾车二师兄,技臻出神入化之境,真高手也。”此 后,直隶形意名师到太谷走访形意同门的还有刘奇兰、李太和、刘元亨、 李占元、张树德等等,各地武林高手先后到太谷与形意门人较技者多 达百余之众。
光绪十九年(1893年),李老农弟子,直隶人宋世荣、宋世德兄弟 携眷由大兴县迁到山西,定居太谷,第一次在形意同门中传播山左琅 琊王南溪所注内功经。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老农弟子榆次人李 广亨在太谷城内“中兴正”商号作《心意精义》,对心意拳的历史源流、 拳理拳法、拳名演变,五行、十二形拳的练法以及诸多套路拳都做了 详细注解,成为形意门中具有权威性的拳谱资料。
晚清,李老农的著名弟子有5人聚集太谷传授形意拳艺,民间有“五 星聚太谷”之称。车毅斋技艺精深,形意真功达到出神人化之境,他 的游鼍化险,被武林誉为绝技;李广亨人称“试金石”,乌鸦伏卧为其 特技;宋世荣长于内功,燕形技艺令人叫绝;宋世德轻功出众,常越城 而出,汲水于酎泉;贺运亨人称“铁腿”,腿功技艺超群。李老农第二 代传人,车毅斋弟子李复祯善于技击,尤擅长枪,人称“技击泰斗”、“常 胜将军”,太谷成为形意名流荟萃、形意大家往返交流技艺的地方。因此, 山西太谷被武林誉为“形意拳之乡”。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刘奇兰弟子王福元到太谷拜车毅斋师 伯。车毅斋悉心传授拳艺,如同人室弟子一般,并将他推荐到榆次陈 侃为萧家护院,给他提供了一个谋生之所。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李存义奉师命到山西,向车毅斋师伯学 习拳艺,并探望师弟王福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李存义参加义 和团事败,到太谷避难,车毅斋命弟子李复祯等保护其安全,并推荐 其为当地富户孟氏护庄。
李存义在太谷期间,车毅斋为其补足十二形拳,并传授挨身炮等 套路。宋世荣向其传授内功四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郭云深最 后一次到山西太谷,与师兄车毅斋等商讨十二形的排列序次,经研究 决定将原先李老农所传之六象排在前、车毅斋所传之六象排在后的序次,改为“龙虎为开”排在前,“鹰熊为合,,排在后。从此以后,鹰、 熊二形不再单独演练,形意门人称之为“鹰熊合演”。
李老农弟子车毅斋、郭云深等为晋冀两省形意拳术的交流作出了 重大的贡献。车毅斋先后为师弟、师侄补足形意十二形,并传授单练、 对练套路及散手技艺。由李老农定名的形意拳术得到了广泛传播,使 之成为我国四大名拳之一。
宣统三年(1911年),形意名家李存义在天津创办中华武士会,团 结武界同仁,培养了一批优秀武术人才,为发展武术事业作出了可贵 的贡献。民国三年(1914年),李存义最后一次到太谷,与同门师兄弟 李复祯、布学宽、宋铁麟、刘俭等共同商讨形意门人的辈次,决定从 飞羽公(李老农)第二代传人起,以“华邦惟武尚社会统强宁”十字为 辈序,使后之来者有谱可稽。
【识小百科】
形意拳门拜帖与传人宇序
武门拜帖,分一次和多次,多次拜帖一般都是亲传师父作古或 师徒远离,也有本门派师父看上了另外门的弟子,师徒双方认可, 即可再拜“玉兰帖”,通过吃饭等形式,师父把新接受的弟子引见给 同门同派,拜师即成事实。
清廷在1901年废除了武举科考制度,武术广泛地走向民间形 成了气候,民间习武如火如荼。此时也是中华武术大改革、大发展、 大创新的时期。习武人至多,也出现了多次拜帖、门派传人的辈分 混乱现象。李存义、张占魁等形意拳三世传人自定习武辈为“华 随便多次拜帖,均按初次拜师之字为基准,辈分永远不变。
太谷受过形意大师车毅斋、李广亨、宋世荣指点的形 意奇杰韩慕侠在北京击败 俄国大力士康泰尔,为中 华民族争得了荣誉,中国 人闻之无不扬眉吐气。此 后,形意拳名声大震,全 国各地学形意拳技者与日 俱增。周恩来总理在青少 年时期为了强身健体,曾拜韩慕侠学习形意拳,一学就是三年。孙中 山在黄埔开办学习,周恩来任军校政治部主任,韩慕侠则被聘为黄埔军校首席国术教官。
山西省城各大中小学,太谷、榆次等地高等小学普遍增设国术课, 许多形意拳名师被聘请专授形意拳术,一批形意拳新秀成长起来。形 意门人孙福全、刘殿琛、姜容樵、凌善清、薛颠、董秀升等编著的形 意拳专著先后刊行,向国人推荐形意拳术,进一步推动了形意拳的发展。 同时,还出现了以描写形意拳名人为主要内容的传记性小说,如
《清侠传》、《当代武侠奇人传》等等。到了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前 后,全国各地成立的国术馆、会中都有形意拳师任教,有的还担任要职, 形意拳的普及之势逐渐形成。李老农在山西的传人以口授身传技艺见 长,并重视广泛开展与武林各界朋友的较技活动,因此,善技击者不
断涌现,在国内享有盛名。
民国十七年(1928年),两次在南京举行国考打擂,山西代表队16 人中即有李连成、韩荣华、张万荣、王鸿、张安泰、李培昌、白三货、 郭风山等15人是形意拳名手。
李存义出过一本拳论,开章言:“克敌制胜,唯形意拳独擅其长。” 受i己者采访时,他说:“武术者,强身健体,国术者,保家卫国,可称 国术者,形意拳。”民国之初,武术便有国术之称,至1928年,中央国术馆正式将武术定名为国术,此后迎来中华武术界的“黄金十年”。
1912年设立的中华武士会天津分会(也称天津中华武术会),是民 初天津官方倡办的首个武术组织,改变了口授身传的传统模式,李存 义为总教习,禁卫军统领冯国璋为发起人之一。
1927年,国民政府委员张之江发起,冯玉祥、于佑任、蔡元培等 人呼吁,于南京创立了国术研究馆,称“国术馆组设,原本救国之热诚, 以期强种强国,而循至于民众均国术化”。1928年更名为中央国术馆, 它是中华民国时期主管国术的中央行政机构。
全国省、市、县级国术馆(分馆、支馆)纷纷新设,馆长不乏由市 长、县长兼任者。
三、建国前形意拳门人抗击輅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人侵中华国土,形意拳术 几乎被扼杀。许多青年拳师奋 起抗日,为捍卫中华民族的尊 严,抗击日寇的侵略作出了积 极贡献,直至献出了生命。老 年拳师则不顾安危,冒死犯难 传拳授艺,秘密培养了众多的 优秀形意拳人才。
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形意 门人积极参加抗日,仅山西知 名的就有陈晓峰、胡殿基、史 克让等,均是我八路军中任一 定领导职务的干部,且都牺牲 在了抗日战场上。许多形意门 形意養的招式人还作为我党的内线为抗日献出自己的力量。
曾经大胜俄国大 力士康泰尔、为国争 光的韩慕侠也是一位 忧国忧民、全力抗日 的英雄。韩慕侠是与 霍元甲同乡并齐名的 武术大师,早年投师 张占魁、李存义,将 八卦、形意糅合在一 起,自成一派。他忧 国忧民,办武术馆免费授徒,用武术训练军队——大刀队抵抗日军侵略。 大刀队曾一度军饷缺乏,韩慕侠变卖全部家产给士兵每人发12个铜板。 韩慕侠训练大刀队不仅重视武技训练,还十分重视对士兵的爱国教育 和武德教育,所以大刀队队员的素质都是比较高的,打起仗来奋不顾身, 骁勇无比。在马厂减河一带他们与日军奋力拼杀,虽有很多人为国捐 躯,但日军也伤亡惨重,死亡不计其数。据百姓讲,当时流的血把马 厂减河的水都染红了。日军战亡的死尸不敢在白天运,只在每日夜间 用橡皮船和其他船只沿赤龙河和卫津河北运。喜峰口一战,大刀队又 袭击了日军炮兵阵地,毁其大炮多门,大刀队勇士多数壮烈殉国。此战, 大刀队显示了威力,给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后来便流传着这样的歌摇:
武术团,
真敢干,
十二个铜板上前线。
不发机关枪,
专耍大刀片……
大刀队,
真英雄,
十二个铜板打冲锋。
吓破鬼子胆,
跪地叫祖宗
党的“七大”召开前夕,车永宏的第三代传人李三元,曾护送刘伯 承、邓小平等领导同志赴延安;解放战争中他们为解放太原提供了许多 重要情报。
【知识小百科】
什么叫"入室弟子”?
就是吃、住、穿、用,老师都包了。练武对习武者的物质条 件要求相对比较高——不仅要解决自己的吃、住、穿、用,还要 解决老师的。但是,如果老师真正看上你的资质、才能,财力不 够也不成问题,旧时代的很多拳术名家都是自己出资供养徒弟。
四、建国后形意拳迎来春花烂漫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武术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形意拳也受 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得到了很快发展,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五十年 代以后,形意拳得到恢复和发展。1958年,布学宽大师参加山西省首 届全运会,为大会表演了形意八卦掌,受到贺龙元帅的接见。
1990年,在“中华武林百杰”之一的张希贵先生的努力下,首次 组织了全国首届形意拳邀请赛,从此之后开展了多次全国形意拳邀请 赛。1995年8月,在张玉林同志的组织下,于河北举行了首届国际形 意拳交流大会。2008年,太谷县成功举行了第一届“中远威杯”国际 形意拳搏击王争霸赛,取得良好效果,使形意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 省内外、国内外迅速高涨。
西太谷县举行。这是继2008年 第一届国际形意拳搏击王争霸 赛成功举办后,又一次武林盛 会。更在诸多习武人士中掀起 了 “尚武”热潮,而太谷县也 因此被更多的人认识和熟知。
几十年来,在党和政府的 领导下,从事形意拳理论研究 的人们克服重重困难,查找历史文献,走访形意前辈,承前启后,继 往开来,实事求是地研究形意拳历史源流,在挖掘整理形(心)意拳文献, 阐述形意拳拳理、拳法中的疑难,以及澄清某些历史讹传等方面作了 大量工作,有的已取得重大研究成果,从程素仁《形意宗师》一书问世 以来,有关形意拳的著作层出不穷,形意拳文化后继有人。他们将为 更广泛地传播形意拳术,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和社会安宁作出更大贡献。
从形意拳的套路革新方面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李三元是作出 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上世纪60年代,他创编了 “综合形意拳”,这是 形意拳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其次是张希贵、高宝东。前者在综合形意拳 的基础上创编了 “四十八式形意拳”,后者在综合了形意五行枪、十二 形枪以及诸多传统枪术套路的基础上创编了“综合形意枪”。
第三节形意拳沒展的具体表现沒原
一、形意拳发展的表现
浏览2,7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