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身为神气之窟穴,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 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 长生不死。
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 安神定。安若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 源,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慧命。命住身存,合于真性,日 月齐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
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静虑,气 海若具,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 (2),后通七候(3),神灵变化,出没自在,峭壁千里,去住无 碍。
气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 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 地齐年,日月同寿。
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由 自在,无阻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4)。
夫学道之人,入有五时。第一时I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 取舍无常,忌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5)。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人静,心多散逸,难可制伏,摄 之勤策,追道之始(6)。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常静散相半(T).用心勤 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 而速得(8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由摄心熟,坚 散准定,从此以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9)。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入内,神好气安,四大 适然,六情沉寂,心安悬境,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1。).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11).移 居别郡,择地而安,邻里知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待 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绿云捧足。
第四候1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 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 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即通灵,色形不定,对机 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身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圣贤 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 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道藏》第五七一册)
注释(1〉孙思邈,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在他的这篇炼气铭中,完整 系统地描述了炼功人静的几个阶段及不同程度的应验.其中即有一段真切 如实的写照,如“色返童颜,形悦心安.,"光明自照,昼夜常明”,这 些都有可能得到证实.至于“飞行自在”、?作用无穷”、■身超物外. 一类说法,则仅仅是一种主观的愿望而巳.
(2 )初入五时:炼功初阶,可入五个不同的时境.
(3)后通七候:即入五时,后可通达七种候验.
(4 )入胎定观:胎,胎息.定观,禅定内观.
(5 )第一时:此时心境动多静少,心受外界干扰甚大,犹如野马不 易调伏,为常人之心.
(6 )第二时:此为求道养生之始.尽管静少动多,但只要勤于摄 制,便可摄动入静.
(T )第三时:此时动静相半,但仍经常散逸,唯有用心勤策,才可渐 渐调熟。
(8 )第四时:此时静多动少,既使心动,亦可摄之专注,故可无 失.
(9)第五时:此时心境纯静,一尘不染,对物没有感触,巳入静定的 境界.从此以后,炼养运用自得,不再用意追求.
(10)第一候:到达此种境界,各种陈年性疾病都将消除,身轻心 畅.所谓"四大",指地、水、火、风,佛教认为,世界万物和人之身 体,均由这四种原素组成.“六情",即"六根".佛教认为,眼、耳. 鼻、舌、身、意六者为世俗烦恼的根源,故当使其沉寂,以证禅果.
(11)第二候:此俟巳可超过一般的寿限,可以返老还童,内视远眺, 均可通达灵验.
十一蒙山贤者服内元气诀
侧卧,右胁著地,微缩两足,著头向南面东(1),两手握固, 傍其颐(2),闭取内气,极力,开喉咽之。如此七咽,一吐气(若 病时服气,一咽二咽,一吐1然后七咽,一吐气,可也)(3).又 调息,令出入气均,?隹前。又咽,都(4)四十咽。
然起坐炼之,竖膝坐,两手相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三 七。气满即吐,更调息。特不得令喘粗。调讫,又闭气二七.或
兰七;一吐气。使腹调适,乃止。或汗由,头足皆热,此气通 也。即当饱满,三关百节,宣通畅适。行之十年,登仙,老容返 少。 」一「
(《云芨七签》卷五八)
注释(1)向南面北:头应向南方侧卧,脸应面向东方.
(2 )颈(Yi):面颊,腮.两手握固成拳,傍倚腮边.
(3)一吐气:连接咽服内气七口,然后吐气一口.如果病患之时服 巨,可以一咽一吐,二咽一吐,三咽一吐,逐渐增至七咽一吐.
(4)都:一共.
浏览6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