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剑纵横-长江流域的武林与流派


八、一承华圃设武考场|拳剑纵横-长江流域的武林与流派





在云南近代史上,有过对中国命运影响深远的一文一武两所学校。 “文”是西南联大,“武”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群灿若群星 的学术巨匠;后者造就了一大批我国乃至亚洲近代史上杰出的军事将 领,包括:2位新中国元帅(朱德和叶剑英)、20多位上将、3个国家的军队 总司令、300多位将军,以及数以千计的校官和尉官。这些从云南讲武堂 走出的人,通过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直至抗日战争时期的 戎马生涯,将各自的人生经历融入了 20世纪上半叶整个中国的“大历 史”。



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1909年,东起翠湖边,西至钱局街,南靠洪 化桥,北临西仓坡,四周繁花杂树,水丰草美,被称为“承华圃”。相传明代 云南镇国公沐英在此“种柳牧马”,并效仿汉朝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修



第二京滇黔自有窜云手



建“柳营”。云南陆军讲武堂选址于此,意在秉承先人之志:“明耻教战”, 练兵强军。



讲武堂第一任总办李根源系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1907年即投 入云南讲武堂的筹备工作。讲武堂正式开学后,他先任监督,翌年4月升 任校长,参与领导了“重九起义”和护国讨袁战争。他以“坚忍刻苦”4字为 校训,以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为宗旨,提倡“军人武德”,大兴精神教 育,锐意改革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训练、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弊端,要求学员 潜心钻研军事技术,为致力于国家民族存亡而奋斗。在他的精心安排下, 学校各级主要领导人、各兵科科长,甚至执事官、各班班主任都是“同盟 会”会员,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军事骨干和反清英雄人物,从而领导云南地 方军队为辛亥武装起义和护国首义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从这个意义 上讲,作为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一人的李根源,也可以说是促成云南地方 军队转化为新式滇军的第一人。



在李根源的主持下,云南陆军讲武堂的精神教育无论内容和形式, 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向学生灌输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1910年4月 1日,滇越铁路通达昆明之际,在举行通车典礼的当天,李根源全副武装, 神色肃然,召集学员讲话。他对整齐立正的青年学员们说:“法国人将铁 路修到了昆明,可我们国家不但修不起铁路,甚至将国家主权也拱手让 给了外国人。我辈军人,有守土卫国之责,大家在校,应努力学习,将来势 必雪此耻恨。今天特地放假一天,以此纪念,希望大家牢记今天,放假之 后都去火车站看看,记住这一切……”他的讲话慷慨激昂,说到伤心之 时,犹如一把尖刀扎进心里疼痛难忍,不禁失声痛哭,泪如泉涌。全体学 员闻其哭声,观其恸容,联想国耻民难,忧愤悲苦一齐涌上心头,全都哭 了起来。他们在李根源等教官的带领下,身着便装,高唱《云南男儿》歌, 高呼“打倒列强”“还我河山”的口号,前往车站抗议示威,使法帝国主义 者为之震惊。回校后的第二天上国文课,教官又以《看滇越铁路通车后有 感》为题布置作文,再次使学员们激发了革命思想,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 义教育。人们后来将这次行动称之为“讲武堂师生走向爱国主义战场的 首次实兵大练习”,充分体现了云南陆军讲武堂以爱国主义为宗旨的精 神教育成果。



云南讲武堂不仅重视军事思想的教育,同样重视武术教育。曾在该 校任教武学教官名杨秀灵,1965年逝世后,其后代捐献出令讲武堂工作



*学% m品



第三编「金物烽烟



人员叫绝的武术教材,包括《初级教科:剑术科》《劈刺术教范》《新棍术》 《棍术科》《体操教范》《中华新武术》《三义刀图说》《枪门奇卦八真写》等, 翻开书内页,一人独练或者两人对练的剑术或者拳术招式每一招每一式 都画得非常清楚。



讲武堂步兵科、炮兵科、骑兵科、工兵科、辎重兵科的共同课程是武 术,并根据兵种的差异细化为枪剑术、军刀术、剑术等。传统武术经李根 源及云南讲武堂教官们的灵活使用,成为训练学员的最佳手段。不仅有 利于提高学员的体质、反应速度、应敌能力,也将武德中包含的民族美德 传授给学员。





浏览25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