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剑丛稿


四、前面谈到的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剑的鼎盛时代.但 是,从春秋到战国,剑的形制却发生了巨大变化。|说剑丛稿





简言之,春秋 之剑短,战国之剑长,长短的变化几乎是成倍数的。春秋青铜剑,



这类例证不胜枚举。剑的长短之 变,固然同当时金属冶炼锻铸技 术的发展和剑在战争中的实用 意义的提高有关,但其中还有一 个不容忽略的因素,就是剑的实这类例证不胜枚举。剑的长短之 变,固然同当时金属冶炼锻铸技 术的发展和剑在战争中的实用 意义的提高有关,但其中还有一 个不容忽略的因素,就是剑的实以举世瞩目的越王勾践剑为例,通长55. 7厘米,柄长8. 4厘米. 而战国铁剑的长度却常常在100厘米以上.解放初,湖南衡阳出 土了楚国铁剑14件,其中最长者达140厘米承近年,在湖北宜昌 发掘到的一柄铁剑,通长120厘米,把长30厘米以上(见图二)F 图二(:战国)长剑图式 摹自《考古学报》1976年第2 期,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前坪 战国两汉墓》一文.



这类例证不胜枚举。剑的长短之 变,固然同当时金属冶炼锻铸技 术的发展和剑在战争中的实用 意义的提高有关,但其中还有一 个不容忽略的因素,就是剑的实



这类例证不胜枚举。剑的长短之 变,固然同当时金属冶炼锻铸技 术的发展和剑在战争中的实用 意义的提高有关,但其中还有一 个不容忽略的因素,就是剑的实



用技术也发生了变化。春秋时代的短剑,基本上属于自卫武器,其 把柄一般在10厘米以下,无庸说是单手执用的。战国到汉代的长 剑乃是进攻性武器,其把柄往往在20厘米以上,显然可供双手握 柄,不然柄长非但无宜,反而有害。剑身长,把柄也长,其剑的 功效主要以“击”来分析,这种长剑至少在劈砍(击)时,只有 双手握着把柄,才能砍杀自如,充分发挥其威力.所以,《庄子? 说剑篇》载,当庄子身着剑服,以剑士身份向喜好击剑的赵王游 说时,赵王首先问他:“夫子所御剑(或作杖)长短何如?”正反 映了战国时长短剑的技术分野已很明确,人们的认识很清楚。我 们根据出土实物的分布情况及有关文献的记载来考察,战国铁制 长剑首先兴起于楚国。这种锐利的新式短兵器,加上与之相应的 一套击刺技术,提高了楚军的战斗力。所以,秦昭王曾经深怀忧 虑地说:“吾闻楚之剑利而娼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吾恐楚 之图秦也.”“楚国之后,崇尚武功、勇于革新的秦国也采用了这种 长剑,《史记?荆轲传》记载,秦始皇所佩之剑就是长剑. 1974年, 临潼县始皇陵俑坑出土的两柄青铜剑,通长都在80厘米以上,其 中之一长达91厘米,也属于长剑类型。”



在楚国,长剑被称之为“长锲”,意即“长把剑”,这个名称本 身就足以说明长剑的技术特点.但是,由于对“长铁” 一词的解 释古今学者不尽相同,认识上不免有歧义,还需要做些诠解.



“长快” 一词,见屈原《楚辞?涉江》及《战国策?齐策》。



为《楚辞》作注的汉代学者王逸说:“长铁,剑名.其所握长 剑,楚人名日长铁也。”杨雄《方言》也说:“长剑,楚人名曰长 锲。”可见,“长铁”是楚人方言应无疑义。然则,“铁”到底是什 么含义呢?本来为先秦古籍作注的汉晋学者们,早就有明确的解 释,如晋司马彪云:“铁,剑把也J?依此顺推,“长快”自然就是 “长把剑”.但到了清代,程瑶田、阮元等学者,囿于所见先秦青 铜剑多是不同地区出土的传世品,不能全面反映古剑形制,他们 各自以所见古剑为根据,一反古训,别出新义.程瑞田说:“铁为 剑室,故称长铁。剑把安得称为长乎?”阮元又说:“长铁即夹也, 腊也。……以其夹剑身也.'期由于程、阮二氏在古器物的研究上都 有突出成就,阮氏又是一代学坛领袖,因此,他们的解说容易为 大家所相信。至于现代《楚辞》注家,多数人直接注为“长剑”或 “剑,这种解释虽然不算大错,但也容易给读者造成“铁”是剑 的一般代称的模糊概念.



实际上《战国策?齐策》写得清楚,那位弹快长歌的冯谖,先



是“依柱弹其剑”;“复弹其铁”;进而“复弹其剑、铁”.可见这 里的“剑”与"铁”是指同一柄剑的不同部位而言,“剑”言其身, “钱”言其把。正表现了冯谖意气越来越疏狂H另外,《庄子?说 剑篇》载庄子对赵文王云:“天子之剑,以燕奚石城为锋,齐岱为 铐?晋魏为脊,周宋为锋,韩赵为夹J此处“夹”为“铁”之通 假字,与锋、铐、脊、■?同为一柄的各部位。庄子在叙述一柄剑 的各部位时,先言锋,未言铁,基本上自上而下,叙述本身已清 楚地表明了快就是剑把.事实上,“铁”字的剑把含义是由“挟” 字引伸来的.《说文》:“铁……一日挟持」段玉裁《注》:“一谓 读若挟持之挟可知“铁”当读如“挟二



到了汉代,剑虽然仍旧分为长、短两种形制,但长剑已遍及 海内,短剑则日趋减少.同时在长剑的基础上,又脱胎出了环首 大刀,也就是史书中所常见的“长刀东汉以后,长剑终于渐渐 衰退了,长刀成了军中的主要短兵器.近年,在安徽阜阳西汉功 臣夏侯婴之子夏侯灶的墓中,出土了通长12。厘米、把长28. 3厘 米的铁剑,这是西汉长剑的典型f前几年,在云南大关、昭通曾 出土通长125厘米、把长23厘米的铁剑,这都是东汉长剑的典型 (见图三






图三(1) 带长剑者 图三(2) 西汉墓壁画



西汉中期以后,通长110厘米以上的长刀,考古发掘所获极 多,这种长刀的把柄一般在20厘米左右,表明在可供双手握把这 一点上,长刀承袭了长剑的主要特点.在我看来,厚背薄刃的刀 型终于取代双刃锐锋的剑型,象征着短兵实战技术进一步向 “击”的方向的偏重.因为对普通士兵来讲,掌握“击”的技术显 然要比掌握“刺”的技术来得容易,在群体作战的状态下,特别 是骑兵作战,用“击”的频率比“刺”要高,杀伤机率也往往比 “刺”要高。同时,这一改进也相应简化了兵器制作工艺,提高了 兵器的使用寿命。因此,长剑向长刀的演进在短兵器的发展史上 无疑是一个进步,一个必然。





浏览25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