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简公的两条命令,目的就是在秦国营造一个适宜剑发展的环境,借 以提高秦国剑的综合水平,终极目的是要军队掌握这种当时最先 进的兵器及其击刺技术,以提高军队战斗力。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以吴、越和楚国为例,那里是剑的勃兴之地,不仅铸剑水平天下 最高,而且击剑水平也是最好的。春秋战国以后数百年,一直到 了汉代,吴地人民还保持着“尚勇轻死”的风俗,荆楚故地多 ?'奇材剑客”。这是因为吴、越和楚国有喜好击剑的传统.所以,要 提高一种兵器的总体实用水平,这需要时间和环境,需要培植基 础,需要造就一支技术队伍并形成传统.绝不是一旦有了这种兵 器便可以运用自如,因为这不符合冷兵器的实用技术特点.
我以为秦国正是自简公起,开创了从楚国引进剑技的传统,这 一传统被后来秦王们所继承。所以楚国创造了长剑及其技术—— 后世称“荆楚长剑”,而真正受益的是秦。湖北宜昌战国墓中曾发 现了一柄制做精致的铁质长剑,据考古工作者认为,这里本是楚 地,基葬则属于秦国,那么,这柄剑就很有可能是秦军从楚国得
到的战利品.年前已谈到,秦始皇所佩带的就是长剑。《史记?刺客 列传》载,秦始皇猝然遇刺,“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 坚,故不可立拔」亏得左右提醒“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 断其右股《文选?吴都赋》刘渊林《注》云「'秦零陵令上书日: 荆轲挟匕首,卒刺陛下,陛下神武扶揄长剑自救」秦兵马俑坑出 士三柄剑,虽然都是青铜剑,但制作工艺极其精良,深埋地下近 两千年,犹光洁如新,锋利无比。其长度均在80厘米上下,柄长 在20公分以上,都属于标准的长剑.我很怀疑这些长剑原本就是 楚国出产,是秦国的战利品,或是由楚国工匠制作的,秦人是否 具有如此高超的工艺,令人难以遽信.
长剑的出现及普及,使短剑黯然失色,但这并不意味着短剑 就此消亡了。长剑有其优势,这是事实,而短剑也因为有它的特 定技术而继续存在下去.长、短剑同时存在,剑技内容更丰富了。
短、长剑并存的史实,我们从古文献中可以得到一些认识.
剑既有短、长之别,那剑技家们必然会根据个人的传授、功 力、尚好而有所选择,有的喜用长,有的喜用短;或以长制短,或 持短破长,都会成剑技总体内容的构成部分.《史记?司马相如 传》司马贞《索隐》引《吕氏春秋?剑伎篇》来解释“击剑”二 字时,说击剑是:“持短人长,倏乎纵横之术也这里“持短人 长”四个字,前提既然是“击剑",“长”字必不指戈、戟类长兵, 而是指“长剑”。显然,这四个字主要是从短剑破长剑的角度来看 待击剑技术的.
《庄子?说剑篇》是寓言性质的作品,但其中保存了一些重要 的汉以前剑技史料.庄子以剑士身份去游说喜好击剑而不惜剑士 生命的赵文王,赵文王问庄子曰:“夫子所御剑长短何如?”此处 “剑”字或作“杖”,“杖”是兵器的代称.可见,长短剑各有千秋, 剑士执长执短各随所宜。
魏文帝曹丕擅长击剑,他曾经自言:“余好击剑,善以短乘
长.,好曹丕曾经以甘蔗代剑,击败了,,善有手臂”的奋威将军邓展。 据曹丕自述,他与邓展“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 不平,求更为之。“曹丕接着说:
“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晨言愿复一交, 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为深进,展果寻箭,余却脚颠,正 载其巢F,坐中惊视。
我们细审这段文字,能隐约体味到曹丕善于“以短破长”的 剑技特点。
曹丕说“吾法急属”,这固然是有意使邓展人毂,但持短破长, 要法确在于步伐便捷,进退疾速,正如清初武艺家吴殳所言:“短 兵进退须足利”.0所以,前引“持短人长、倏乎纵横”八个字, “倏乎纵横”?正可借来为“急属”作注。曹丕用的是以短破长的剑 法,因此主要攻击对方前臂,竟能“三中其臂”.对方则力图“交 中”,攻击曹丕的面、胸。第二次交剑时,曹丕一改前势,伪为深 进,给予对方求之不得的机会,邓展果然受赚“寻前”,曹丕乘势 移步换形,先发制人,击中邓展前额。很清楚,剑无论长短,关 键还在法之高低,“三中其臂”是常法,需要深进时,照样可以击 中其面,而且还是让对家自己送上来。曹丕剑技不可谓不高明。
短剑与长剑的长度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短剑最短的如上 面所说的“尺八”,虽然又称为匕首,但仍属短剑范畴。短剑一个 重要的技术是“以剑遥击”,就是掷剑击人,所用剑应比一般短剑 更短些,不然就不好投掷。长剑的长度通常应在80厘米以上,最 长的,以考古发现的实物看,前弓I解放初衡阳出土楚剑14柄,其 中最长的一柄达到140厘米.广州南越王赵昧墓发现的一柄西汉 初的长剑,竟达到152厘米,堪称长剑之冠!从技术上分辨,短 剑主要是单手执柄,早期的军中短剑多是一手执盾牌,一手执剑。 后来不一定与盾牌相配伍.长剑在形制上的主要特点是把柄长,长 柄便于双手执柄以奋力挥杀,所以长剑亦可以叫作“双手剑”。
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古代武艺发展演变的历史上,短剑与 长剑的此消彼长,时显时晦,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化现象,它蕴 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值得我们深入考察,仔细地解读其中 的隐奥。这篇短文仅限于从“源”的角度谈了谈我的粗浅认识,也 可以说仅仅是开了一个头而已,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接着谈下去,也 希望能听到读者批评的声音。
注导
①叁见及鼐先生,考古学与科技史),Xtt <考古,1977年第2期.
②分别见 <史记?太史公自叙八(汉书? 2;文志》.
③(庄子?刻意篇).
? <后圾书?马提传附马度传,.
⑤(文物〉1973年第6期.
@(考古通讯) 1956年第1期.
⑦薛坡 <吴越春秋?闽匐内传》称为"秦客
@<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⑨见〈初学记》卷23 -St"引首丕〈典论》.
⑩(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注引曹丕(典论?自叙).
?吴殳(手臂录》卷4 “创诀
浏览2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