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杨维桢的诗序,这位李铁枪是元朝的万户,至正十二年 (1352)曾大破红巾军于杭州城外,同年九月作战受伤。他的姓名 事迹待考.
有趣的是,由红巾军的战士起家的明太祖朱元璋也用过铁枪, 这可以证明元末使用铁枪之广。钱谦益《投笔集?后秋兴二》之 七云:“十载倾心一旅功,御枪原庙梦魂中。”原注云:“南门旧存 高皇帝手御铁枪J朱元璋用过铁枪,我以为是可信的.朱元璋从 军后以作战勇敢而屡获提升,这是大家熟悉的史实。他当了大明 皇帝后,非常注意军官的武艺素质,尤其注重枪法水平,亦见枪 是当时军中最重要的兵器。洪武四年三月,他曾经下令给中书省, 要求凡百户无军功而积劳升职者,一律要通过比试武艺来确定是 否升职。“比试之法,每二人为偶,持枪角胜负,胜者始得升擢 这次大比试由都督王铭主持,王铭最善枪法,他亲自参加比试, “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
清代武将用铁枪的应该还有,但见于史载的很少。比较著名 的一例是清嘉庆年间的“张铁枪”一张永祥。清吴振《养吉斋 余录》卷9《张永祥传》载:
“张永祥,淮宁人,枪法精绝,人呼为张铁枪。熹庆丁巴 二月,白莲贼齐王氏,即所谓齐二察妇者,自楚掠琼,将南 趋襄城。永祥以乡兵三百败之庐氏。当事给永祥把总桁,意 不屑也。后十年,阮相国元抚河南,召祥给役麾下.抚浙时, 复携与俱,使教温宁营枪法。 闻永祥甚驯鹿,而临事慷 慨,无所阻挠,有古烈丈夫风.乃混迹给铃,不能以功名显。 情战。”
张永祥在当时颇有名声,嘉庆间杨铸(子坚》也曾写过一首 《张铁枪歌》,记张永祥随阮元(芸台)缉捕海盗等事,后又在扬 州知府屠倬幕中学书记,可见张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文武兼长人才。 诗载《自春堂诗集》卷7。
铁枪应主要是马上兵器,以它自身的重量,借助于马的奔驰, 可以发挥突刺之效,必要时还可以左右横击.如步战用铁枪,总 不及竹木为柄者轻利便捷,所以明清军中用枪主要还以稠木为柄 杆的第一等材料,南方的攒竹只可做短柄,不可做枪柄,因为长 则腰软。总之,执用铁枪的前提是必需有过人的膂力,不然便是 吃力不讨好。有些人为表现其健壮,专门使用重量超常的兵刃,这 其实有悖于常理,不足为法.
铁枪很可能还被用作仪仗兵器,至少民国年间就用过一回。
“铁怆”源流
民国十一年,北洋直系军阀曹银在保定驻军,他积极练兵,扩 大力量,准备随时进入北京攫取更大的权力.当时,他创建了两 个特殊兵种,一个叫“苗刀营”,全营配备双手执用长柄日本式长 刀,改称苗刀,由静海人刘玉春任教习.另外一个叫“铁杆矛 营”,一律配备俄国式铁矛,请了白俄教官训练。所谓“铁杆矛” 其实就是铁枪,据说原本是俄国哥萨克近卫骑兵的仪仗队装备,骑 兵列队而行,矛插在马蹬旁,士兵一律用右手握着矛杆,威风凛 凛。不久,曹银在吴佩孚拥戴下进入北京,进城时为炫耀武力,举 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苗刀营肩扛长刀,列队步行;铁杆矛营是 骑兵,走在苗刀营后边。两队人马,不古不今,不土不洋,煞是 好看。这大概是古老的铁枪又回光返照了一回吧!
注霹
? UB)刘惊 (隋唐嘉语》 上.
②(1日五代史》卷20《主敬第传》.
③见(:陆样亭诗文集》卷6《石敬岩传》.
④成继光《纪效新书》卷10《长兵短用说箱 枪杆.蠲木第一
十八沙家拳考
清初诗人张永铿曾写过一首叫《沙拳歌》七言古体诗,诗载 张永锋的《闲存堂诗集》卷1《芦浦待删诗讥这是清人诗歌中极 为罕见的关于拳法的作品,自然是我们研究清代特别是清初拳法 的重要史料。这首诗的发现要感谢已故学者袁行云先生。袁先生 真可谓慧眼独具,他在《清人诗集叙录》卷11的张永锋条里,专 门录载了这首诗,这使我们轻而易举便读到了它。不然,在数量 浩繁的清人诗文集中,真不知道何时才能与之相遇。现移录如下, 同爱好武术史的朋友们一起研读.
沙拳歌
题李竹逸拳谱后
虞山老叟季兰田,白发婆婆七十年。 蹒珊向作侯门客,口谈拳法如谈禅。 莘曳堂中迷妙手,崖石欲裂沙■欲走。 飞腾疑是隼摩空,踞伏还同虎捕兽。 我闻此法本沙家,睥晚江南任独夸。 拙中藏巧多三昧,曲折钩连似六花. 往来无异掷星梭,天播浑如舞绮罗。 直教四体都无膏,却把空拳尽作戈. 此艺由来传者稀,吾友李子雅好寺。 抡支年少整乡荐,讲武名高纳教师。 闲来偶作沙拳谱,泻尽天机绻千古。 欲携此更走京华,应为朝廷作御停。
惭余屡向词场厥,廿载空言笔似致0
学书学剑两无成,消磨数斗英雄血。
诗义并不深奥,但涉及到的问题不算少,需要我们稍作疏解. 诗的作者张永铿字宾门,号西村,江苏上海人,是清初上海 诗人张宸之子。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卒年不详。康熙三十 二年癸酉(1693)举人。一生颇用心于经济,但仕运不佳。与清 初学者诗人宁都魏禧兄弟及毛奇龄、汪绎等多有交往.诗风近白 乐天,因平生潦倒,故多沉郁之音了
诗序云「题李竹逸拳谱后.”李竹逸是何许人?暂时无考。诗 中称李为“吾友李子”,时代应与张永铿相同.张永铿说,李是一 位文武兼通之才——“抡文年少登乡荐,讲武名高绅教师”。《沙 拳谱》是李竹逸“闲来偶作
浏览48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