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剑丛稿


二十一、少年从戎的戚继光,最初的军事经验主要得之于北方。|说剑丛稿





28岁 调浙江后、面临全新的形势,如水田交错的地形,善于“人自为 战”又有长刀优势的倭寇,还有浙江乡兵传统的武技,如狼宪、长 枪、藤牌等,许多都是他原先没有接触过的。他首先是虚心学习, 至少向唐顺之请教过枪法,向俞大猷学过棍法、铝法,还曾向刘 草堂学过拳法。从收入《纪效新书》中各种武艺来看,属于他自 己的东西并不多,第12卷《剑经》全录俞大猷;第13卷《射 法》同样录自俞氏;第10卷枪法,取于民间流传已久的杨家枪, 大致相同的内容亦见于唐顺之《武编》等书,而唐书成书在前。至 于第14卷拳法,也基本上是采撷他家而来,其来路可于唐顺之



《武编》中约略窥见。刀法上,戚继光当时认为民间刀法多无足取, 希望留待别人补之,后来于辛酉台州之役中得到倭刀原本,乃于 晚年重订《纪效新书》时收录进去。如此等等。他在自己的著作 中从来没有提到武艺方面有什么家学,或者自己有什么独创之处。 与他相比,俞大猷幼年即得李良钦“荆楚长剑”的正传,又在棍、 钿等艺上独造妙境,直到晚年犹能以单棍力敌众人。也不似唐顺 之在拳、枪等艺上都称得起学有专长,卓然成家。至于刘草堂父 子,乃是明代有名的勇悍之将,武艺之高是很少有能与之相比的。 然而,戚继光终究比他们都高出许多.



所谓高出许多,是戚继光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吸收各家武艺, 熔铸简化为一套确能为士卒掌握又有军阵实效的技术体系,这一 体系的代表就是以“长短兵迭用”为主要特色的“鸳鸯阵”。最终 以集体的“齐勇”打败喜好单兵逞勇斗狼的倭寇,获得了明代东 南御倭以来从来没有过的战功。我相信,论个人武艺,身材短小 的威继光必不是俞大猷、刘草堂等人的对手。作为一个曾统帅十 万貌琳的旷代名将,如果我们把他理解为题吃探求拳艺的人物,甚 至是-?个动辄挺枪跃马的勇将或忽来忽去的“大侠”,恐怕距离戚 继光本人就相去太远了。



(原栽《中华武术》1984年第9?10期)



注释



①太极拳家顾用磐先生的断句也是如此.见顾著《太极拳术》第十章附录五,〈明 戚维光V拳经〉及其〈拳法图〉》,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



②拙作《手持初探》,原载,武术研究3 1982年甘肃. <中华武术论丛》第I辑转 依.人艮悻育出版社,1987年.



@ C明1康顺之《武编》卷前5《拳机■■赵太祖长拳多用腿.”



④戚继光《纪效新书》卷14(拳经?当头炮》,“他退内我又减88.不跌倒他也茫



? (朱)蔡镰(铁国山丛淡》卷1.



⑥(戚少保年谐》,戚继光之子成国祚暮,



@《纪效新书》卷14《拳经提要动》.



@《纪效新15》卷首《或同篇》.








浏览2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