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山武术及南拳的发展

佛山市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明清时期已成为重要的商 业中心,与夏口(汉口)、朱仙、景德三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

听师傅们讲,在那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练拳的 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他们常常被当时的统治阶级视为三教九 流。有许多有名的前辈,为了生活而背井离乡,流落江湖,只能 靠卖武卖药为生,或设馆收徒,靠微薄的收人来维持生活……。 而另一个方面,有权有势的地主官僚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切身利 益,也常请一些有名望的拳师来演艺和舞狮,供他们茶余饭后消 遣,拳师表演的所得也只能够勉强地维持生计,有时甚至表演完 了连钱都得不到。更可怜的是一些拳师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为他 们训练家奴和黑打手,为虎作伥,因此各派拳师也经常明争暗 斗,甚至公开打斗,手足相残。

据老一辈的武术家们讲,南拳约在明代已形成,也就是现在 我们所讲的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各个地区的各种拳术及套路的 统称,南拳即南派武功,一般是以长江以南一带的拳术和各刀、 枪、剑、棍等套路的总称,而佛山的南拳究竟始于何时,今已无 从考究,关于它的起源和传说,现举一二例只作参考。过去在粤 剧界的前辈中有过这种传说,约在乾隆年间,统治者为镇压反清 志士,火烧福建少林寺,武学大师至善禅师等数位武僧为避捕杀 南逃广东,隐姓埋名匿身于梨园的红船中,一次粤剧伶人受地方 恶霸欺压,他们秉性刚直、打抱不平,乃挺身而出,以超凡的武

 

技,解了红船伶人之困。此后,红船艺人们都拜其为师,求习武 功,所以少林武技以此繁衍于红船中,其后又蔓延到南方各 地……。

又有一传说,雍正年间朝廷火烧南少林寺,武师张五(花名 摊手五)被株连而落难,逃到广东佛山琼花会馆,以授武为生。 从以上可以看出佛山武术源于少林,在不断的发展与创造的过程 中受当地民间武术的熏陶和影响,而少林武技始于金元,盛于清 末,它在民间有着十分深厚的基础,明末清初,佛山已成为武术 诸家云集之地,武馆众多,流派纷呈,南派拳术就是洪、刘、 蔡、李、莫等各种流派的融合,使南派拳术不断地丰富,经过历 代武学大师不断实践和创造,成为了今天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 遗产。

南拳的架式不太大,势和力紧聚,多重于手部动作,多短 手。主要的马步有四平大马、弓步马、跪马、虚步等步型;而手 法善用拳、掌、爪、桥、肘、腕和指等。练功中结合劲力和像形 动作,常常伴以发声壮气,这些都是南拳独特的风格。而南派武 术也曾有野史所载,即《少林拳术秘诀》里所述的:高要人蔡九 仪为广东南拳第一代传人。从大量的历史资料中可旁证得,粤中 之少林武术传自蔡九仪是较可信的。从各种记载中可知,很可能 在明代以前,广东的南拳源于少林,而到广东以后便落地生根, 经过在广东武术界的代代相传,便形成了具有南方特色的流派。 例如:广州的孔门拳是从湖北传人的,而白眉拳和洪拳都是来自 四川峨眉山,咏春拳源自南少林,也称为少林咏春等。随着岁月 流逝,南拳已在各个地区、地方演变成为各种纷呈的流派。尽管 南拳的流派繁多,但它们的心法和打法基本上是共通的。如在手 法及上肢的动作上较多,特讲腰马桥与桥手的训练,要求将桥手 练至“铁桥”(铁桥就是硬的意思),而在身法上讲究的是吞吐沉 浮、前后俯仰、进迫退闪;在马步上讲的四平八稳、落地生根, 其共同特点是打拳刚劲有力,动作朴实无华,采用四平大马,马

 

步稳健力猛,动作有劲,吞吸吐呼以手部动作为主,力打四方, 发力有声,发声助力,以形还形,以力打力,连消带打,连环扣 打,善发短劲,快慢相间。南拳演练起来,基本是先慢后快,其 目的是循序渐进,更能给人们一种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大有 “开拳则山崩地裂,呼喝则风云变幻”之威势,人们又常可从南 拳的演练中看到“步形如鹤舞,变化若游龙”。南拳是既可以强 身健体,又可以自保自救,更可以作竞技表演的不可多得的 拳种。

近年来南拳深受广大武术爱好者们喜爱,不论是繁华的都市 或者是经济欠发达的乡村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南拳不仅在国 内,而且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 家,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南拳的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南拳的种类有200种以上,流传在我国长江 以南各个地区,虽说南拳拳术的种类很多,但它们的风格还是比 较一致的,它共同的特点如下:


  1. 手法多样


南拳的手法多样,但动作却朴实无华,如拳谚所说:“一势 多手”,“一步几变手”,而且多短拳,故有“南拳北腿”的誉称。

  1. 身腰桥马


南拳是很重视身形腰马,而身形正直,特别要做到头正,要 上顶颈直、微收下巴;沉肩落肘、含胸拔背;敛臀收腰、尾闾内 收;出肩追膊、力由腰马发;以腰为轴,目光平视。而马步的特 点以四平大马为主;其次是钳阳马、左右子午马、麒麟马、骑龙 马、左右扭马势、左右虚步马势、跪马,还有四六马、三七马、 三山马等。初学者可先学站马(扎马),正如拳谚:“未学工夫,

 

先学扎马”。扎马要稳固、坚实,一定要练到坚不可摧,低而不 疆,进退转闪灵活。马步是南拳的基础,不管是站什么马都要求 练到步法稳健。当站马有一定的基础了,便进人桥手的训练—— 即冲拳的练习,进人了以上肢运动为主的桥手(即手臂)练习, 冲日字拳和平拳。冲拳是指练习上臂的运动,南派称之为练“桥 手”,在这个过程要求把两臂练成为“要刚能刚,要柔能柔”;内 蓄劲力,定气在桥手上,以气催力来增强全身肌肉筋骨的发展, 即练成硬桥大马,才能达到稳扎稳打、全身上下一致的境界。

  1. 走马踢打


南拳的马步扎得稳健后,便开始学习上进后退步型步法走 马,在这个过程中便开始出现练习踢脚,在南拳脚法练习中较少 出现高踢脚,一般都是把脚踢打在对手的腰部以下,偶尔也有打 对手的肋部及胸部。听前辈们讲这是为步法稳固而考虑的,所以 要求尽量少打高脚。脚的练习一般有弹踢、寸踢、拐踢、撩踢、 杀踢、踩踢等,这都要求习者努力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目的。

  1. 拳脚发劲


南拳套路有200种以上,正如前文所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就是突出劲力,以气催力,气势沉雄,发力刚猛,发力 有声,以声助力,使气与力合,意与形合,上下六合等,全身要 求拧成一股柔劲,并以声吓对手。南拳是很讲究发劲的,要打出 了六合之劲,并要求打出的劲必须是以腰马发出的,发出的劲分 别有长桥劲、中桥劲、短桥劲及更短的寸劲。因此,发劲是南拳 训练中最关键的一个部分,如果没有名师或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指 点,没有悟性及不能吃苦,那么劲力是很难掌握的。如果发劲掌 握不好,整套拳打起来不是松散如泥,便是僵硬死板,很难看出 生龙活虎之气,不管打的是什么拳,都会失去协调和统一。故 此,南拳的发劲是初学练习者必学的一门课。练发劲一定要练好 腿、腰、背、肩、肘、腕、指、拳及全身的协调。如前辈所说: “劲其根在脚,发于腿,宰于腿,形于手……。”

4

在练习发劲时一定要在名师和教练的正确指导下,以腰为轴 地练腰劲力,以腰为主送肩地练送肩,以肩送肘地练送肘,以肘 送腕地练习送腕劲,再以腕送拳地练拳头等;要求桥、腰、马与 上、中、下三者紧相连随,做到以意导气、意到气到;以气催 力,腰桥马齐发,打出全身上下拧成一股劲的刚烈风格。南拳除 应有的刚劲外,还提倡“以刚制刚、以刚克柔、以柔制刚、以柔 制柔”等等,这便是南拳发劲特点之一。

  1. 发声吐气


南拳除要求发刚劲和柔劲外,还时常伴有叫声,行家们将这 叫声称为发声,南拳与其他拳种不同,是以气催力,又根据不同 的劲力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这样一来,就更显得拳势威猛和气 势逼人。而发声主要是助发劲之威力,通常发的声有:“嗬”、 “吃”、“睬”、“嘻”、“唔”、“衣”、“揸”、“哗”、“嚼”等声音。 打套路的发声能呼出浊气,吸人新鲜空气。出声要讲究运气调 息,有的则是沉肘落膀,发声逼力徐徐而出;有的则是以气催生 内力,可见发声助力在南拳中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说出虎爪招 式,一定要发“哗”声,意在将内力徐徐地推出;也有发“嗬” 声。相传此法是福建少林寺觉因和尚所创的一种练法,经长期的 修练,内气外发,出掌制敌时如同有电,对手若被击中,手脚立 痹,因为这种发声是来自丹田之气的上升。

因发声吐气有助力量的发挥,使南拳的劲力在体内爆发时更 加刚健。发声吐气包括对冲拳和踢腿都能带来生威的作用,功夫 练到高级阶段时,结合象形动作发声,使所练的拳劲更加内气迫 人,拳势生威,拳谚有:“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 正是形容习拳时发声吐气所造成的威势。

劲力是南派武术中关键的一部分,又是习拳套路中最主要的 环节,要提高南拳练习的质量,就得练好发劲和发声,而发劲要 有力,只有消除因憋气而出现的对人体不良影响,这才是南拳发 声吐气的好处,也就是练好南拳的独特风格。再有就是经长期的 练习南拳,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还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 力,更可以改善人体的机能及灵活性、柔軔性、协调性,锻炼人 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适应能力。

四、学习南拳的基本要求

要学好南拳,一定要经过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 进的学习过程,这个学习过程可分为两个部分,下面将作简单介 绍。

  1. 腰桥马的训练及要求


马步的训练

练习南拳,人门首先要学的便是马步,如站马和开马,因为 习武是特别注重跟基的,不管练哪派功夫都要求马步稳健,拳谚 有:“未学打拳,先学‘扎马’”,只有腿力练得坚实了,马步才 能扎得稳。“扎马”是南拳人门的必练功夫和重要的第一课,初 学者应先学站四平大马,其站法如下:取立正势,左脚向右横开 一步,然后右脚向左脚靠拢,在右脚拍打左脚后向右方横开一大 步,两脚成“11”形,两脚尖向前方,然后下蹲,要求势成四 平。从开始练时站3分钟起,慢慢地延长时间,要求时间越长越 好。在开始学习阶段还得多练钳阳马、弓步马、马步马、摆步 马、虚步马以及踢腿和压腿等,在马步练到稳而有力时,可开始 练习走马,就是从静到动。进行上马、下马、进马、退马、迫 马、跳进、摆步、走马、向前跪、向后跪的练习,这些都是南派 武术的下盘功夫,是关系到日后的学习成与败的关键,故要求初 学者要加强下肢力量的训练以及吞吐沉浮的配合。

桥手的训练

在马步有了一定的基础,能进退和左右闪迫自如的情况下, 便要开始训练桥手。桥——即手臂,手臂格斗时的运动及各种招 6

 

式称桥手。桥的练习要求把双臂练成刚劲和充满内劲,当然将来 还要将桥手练到刚柔并蓄,初学时则要求一定要把桥手练得刚 劲。而马步则要求练成硬马,即我们常说的“硬桥硬马”。因为 南拳是非常注重上肢的运动和力量的,在这个时期,可以用手抓 红砖或哑铃等练习冲拳,要求每组冲拳从50次加至200次,甚 至500次以上,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及双人打三星的训练,才能 增大桥手的臂力和速度。

腰部的训练

当臂力有一定的基础时,接下来便是练习腰部。腰部是力 点,腰是发劲的主宰,因为南拳的发劲必须是由脚、腰、肩、肘 传送,只有腰才能协调全身的骨骼和肌肉流畅地发力,所以练习 腰法也很重要,它是中心,是轴心,拳谚曰:“练拳不练腰,终 究艺不高”。例如:冲拳、推掌、击肘、迫步、弓步击打等,都 离不开腰部的运动,所以讲腰部的训练很重要,一定要将腰部练 到松、灵、活,只有这样才能把拳打得灵巧,虎虎生威,所以南 拳一定要练成腰如龙形脚如钻。

练腰开始可先练习转腰、甩腰、压腰,前进中和后退中转 腰,只有通过前进中和后退中的上下步转腰练习,才能使腰部能 在搏击时的进退闪侧中灵活自如,练好腰部功夫是练好整个套路 基础,对练好南拳套路是有很大帮助的,是不可不练的基础。所 以必须先练好腰桥马及发劲。

  1. 劲力的训练和发劲的要求


武学中有“南拳北腿”这样一句话,道明了南拳讲究的是气 势沉雄,打出的是桥手的劲力。劲力的练习,要求练到出手时软 而快,而用肘时又能刚而硬,这样可算初步了解劲力。初学者是 不可能打得出劲力的,因为他,们除了没有腰、马、桥的配合外, 还不懂得怎样去练劲,又不能很好地发挥沉肩膊、垂肩肘、含胸 拨背、力出三关的合理用劲方法,所以打出的力便会出现僵硬和 死板,且劲力停滞于腰、手或腕上的某个位置上,那样看上去像

 

发很大的劲力,而打出去的拳则是无力的,始终是力过不了三 关,加上又无名师的正确指导,所以打出的力甚至还会拉伤自己 的肌腱,影响继续深造和提高。因此,在劲力的学习上,一定要 科学地去练,首先练到力出三关,打出六合力(注:六合——内 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肩与跨合、肘 与膝合、手与足合),也就是说不论你怎样练开步出拳,一定要 做到身随步转,拳随腰发,收腹蓄劲;要求先练蓄劲,再练发 劲,关关出劲,力出三关,只有当三关力与六合力练好了,便可 在日后的练拳过程中,劲来得干脆利落。如拳谚曰:“方者以正 在其中,明劲是拳中之刚劲,为练精化气之功夫,相当于小学之 劲法。圆者以应其外,暗劲是拳中之采劲,为练气化神之功夫, 相当于中学功夫;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而发,相当于大学功 夫。”只有读懂了这劲的理论,出拳发劲看上去就不会出现动作 上死板,虚实难分。要学好南拳,除下肢练好四平大马等马外, 便是上肢的冲拳发劲,发劲的形式很多,南拳常见的有:长桥 劲、中桥劲、短桥劲、爆发劲,等。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练成手 到、眼到、身到、步到、眼随手动,熟记“六合”……。常言道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在这里有必要简单地介绍劲力的发 出及技巧。

长桥劲(窜劲)

特点是从出手到结尾要求一气呵成,'近打到远,当劲力提 上至肩窝时,以气催力直送下肘底,再送达掌根,直上拳面。力 量直出很大,常使对手无法招架。如果这种凶猛的追拳,再配合 灵活的腰法和灵巧的马步,其威力是相当大的。不过练这种长桥 劲还应很好地结合中桥手法练习。

中桥劲

中桥手有很多种,第一,抽拳在运动中加速变化成级拳;第 二,在运动中改变力度与方向。行家讲:“南拳一步几变手”,就 是这个意思。当长桥手打出去以后,如不能打跨对手或被敌方化 8

 

去和拦截,这个时候如将打出去的手收回则易被对手跟进,这时 我们在马步及步法上立即变化,既可守中护己,又可以变招打击 对手。当然,这要求用的是上步或迫步变手,如还需要再变化, 又可变化出短桥手。

短桥劲

南拳中的标手、印掌等打的便是短桥劲,即拳头轻轻打向目 标,在快要击中目标那一刹那(拳头离目标约一寸距离时,力量 才全部集中拳面上)猛力向前击出,这便是短桥常用的一种发劲 形式。短桥劲的攻击手法是轻松快速,正如拳谤曰“未到尽时休 发劲”。南拳的发劲是有多种多样的,劲除了长、中、短的劲力, 还有飘打劲、连绵劲、缠丝劲、螺旋劲以及爆发劲等。南拳对发 劲的练习要求很严格,是最重要的环节。会不会发劲,怎么样发 劲,劲发得怎么样,在习者打完一套拳时,行家就可看出对方功 夫的深浅。所以在练习南拳的套路中,就特别强调劲力的训练, 要求习者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经常练冲拳、扯拳和打套路,只 有经历了 “拳打广遍”,才可达到“工夫自现”的境界,望初学 者练习时一定要坚持不懈。

五、南拳的基本功法

1.基本步型及步法

南拳是非常重视和讲究基本步型及步法的训练的,特别是洪 家拳就更为讲究,在这里先介绍南拳的基本步型、步法和各种桥 手的名称以及动作的配合,为初学者学习先打下基础。

四平大马

拳谚:四平大马万法宗,拳脚变化从此中;

立身开马成此势,两脚生根摇不动。

图解:取立正势,两脚尖向外(左右)开三步半,就是成

“八”“ \/” “11”形。两脚开约一肩半宽,双脚尖正对前 方,两膝半弯呈下蹲势,小腿与掌成垂直线。上身正直并收紧臀 部,双拳紧握靠腰间,此势为习南拳第一练的马步——四平大 马,是练习下盘工夫的根本大法,所谓四平者,即拳平、肩平、 膝平与脚平,并且要目视正前方(见图1)。

 

弓步大马(亦称子午马)

拳谚:左右子午弓步马,子午弓箭基线分;

此势沉雄力也猛,不怕横冲应变中。

图解:取立正势,然后右脚向前跨上一步,成右前弓后箭大 马,即右前膝关节弯曲,小腿与脚掌成垂直线,脚尖稍向里扣; 左脚在后蹬直(箭马),即脚尖向左方膝关节蹬伸直,双脚掌着 地,双手握拳于腰间,上身挺直,目视正前方(见图2)。

图片15

虚步吊马

拳谚:虚步之中讲吊马,左右双势脚法同;

虚步吊马四平生,临阵才知求胜中。

图解:取立正势,左脚向前一步,脚尖虚步点地,右脚屈膝成半下蹲势,身体重心落于右脚(后腿),右脚尖斜向右前方; 上身直挺,头正上顶,紧收臀部,紧握双拳于腰间,目视正前方 (见图3)。

拆门解义:该虚步马是为了起脚方便而设的,也可以以守为 攻;可以发寸脚、钉脚、穿心脚等脚法攻击对手。

 

仆步低马

拳谚:仆步下蹲讲脚法,一蹲一扫打下路;

凡用此势得防上,出奇制胜仆步马。

图解:取立正势,右脚向外伸直,左脚弯膝,身体下蹲,双 脚掌都着地,双手可握拳于腰间,也可向伸进脚的那一方横扫。 身体的重心可微微前倾,目视前方(见图4)。

图片16

骑龙马步

拳谚:子午斜身站骑龙,横斜进退法一统;

骑龙一现绝手起,还有虎爪残绝手。

图解:取立正势,左脚向前跨出一步,膝关节弯曲并与脚掌 成直线,而右脚下跪接近地面(但不着地),脚跟离地,前后脚距离约三脚掌位,重心落在前脚上,双拳紧握于腰际,目视前方 (见图5)。

拆门解义:此势身体稍向前倾,能带动其手法,属残绝手之 法,用于追身逼打,其走位多取卸、过、进、退等,是非常灵活 的马步。但凡骑龙马步之势多带起的抛拳或虎爪,也常连带擒拿 等手法,利用走必用其边锋而进人中宫之法。

 

麒麟马步

拳谚:跌荡麒麟拐子马,左右之字讲步法;

进退自如随时发,势姿不定妙尽化。

图解:取立正势,左脚向右前方横跨一步成交叉马步,膝关 节微屈,脚尖朝前方;上身右转双腿同时弯曲,双拳紧握腰间, 或摆出蝴蝶掌势摆放在左腰际,目视左前方(见图6)。

图片17

拆门解义:此势行家也称为拐子马,其目的是闪身走势,用 于变换拳脚的重要步法,历来被洪家高手秘用。因为它可进可 退,可拐可踏,妙在变化无穷。此势多与掌法相连,可攻可守, 又因它的步法左右都一样,常走之字之形态,所以又称为之字掌

麒麟走势。

站独立步

拳谚:提膝单脚独立步,可进可退步法活;

先藏一手与一脚,再势一掌撑天上。

图解:左脚屈膝上提,脚尖向下垂直,而右脚蹬直右手可上 挡或上格,左手下按,目视前方(见图7)。

钳阳二马

拳谚:二字钳阳马如塔,屈膝提肛阴阳钳;

落膊沉腰胯内收,落地生根二马钳。

图解:取立正势,双脚跟先向左右开一步,成“八”字形 马,然后脚尖向左右开一步成“\/”(反八字)形马,双脚跟向 左右开半步成“11”形马,为二步半二字钳阳马(见图8)。

拆门解义:此马是南拳,特别是洪家派的正势马,也是咏春 拳主要马步之一,该马久练能坚稳而力量倍增,有站马法的基础 之称。

(9)师姑马

拳谚:师姑马站内八字,屈膝内钳拳位置;

腰沉胯落肘内收,二马落下钳住地。

图解:取立正势,双脚尖首先向左右开一步,成反“八” 字,然后双脚跟再向两旁左右开一步成内八字,沉腰胯便成师姑 马,双膝距一拳头位置(见图9)。

图片18 图片19 图片20

拆门解义:此马是粤剧打武生特有的一种马步,南派武功独 有的内钳马,独称师姑马,该马练熟后,上下左右移马非常灵 活,与二字钳阳马有相反的作用。

2.基本手型、手法和掌法

平拳

图解:将手掌握成拳,大拇指压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二节指 上,拳心向下地向前直冲出,这种拳法称平拳(见图10)。

 

日字拳

图解:握拳,拇指横扣在食指与中指的骨节上,拳眼向上地 向前击(见图11)。

图片21

竖掌

图解:将四指并拢直伸,用力向前推出。大拇指紧贴在虎口 上,掌心向前方,指尖朝天(见图12)。

 

柳叶掌

图解:四指并拢伸出,用力将拇指弯曲紧扣虎口处,指尖向 前(见图13)。

图片22

勾手(鹤顶)

图解:&手是南拳的称呼,而洪拳则称鹤顶。五指指尖并 拢,手腕用力内扣成钩状。其练法多为练插沙,练至可琢碎砖头 为止。也可练腕指内劲,尤以腕力见效最快,攻击人体上的

①南拳招式除拳外,用掌也很多,有阳掌、阴掌、阴阳掌、侧掌、正面掌等。

穴道或腿、喉、背部都可用此手法(见图14)。

爪(虎爪)

图解:五指张开,指节略向内弯曲成爪状,腕关节稍后屈并 露出爪心,其势可抓可伸(见图15)。

虎爪手法凶狠,上中下、前后左右皆可以连环地使用。行家 称之为绝骨手法,其要点在拇指。拇指练法以爪抓练铁环法,纵 观岭南诸家拳种,以洪家气势威猛,又多绝手,其真技者,莫过 于虎形爪法。

 

指掌(佛掌手)

图解:即一指撑天掌。除食指外,其余四指均以第一、二节 手指屈扣。指掌多练柔桥,桥内功为其旨,在于桥手内功力的运 提(见图16)。

图片23

禅指

图解:禅指又名蛇形指,除食指伸直外拇指紧扣其余三指。 该势一般多用插喉打穴等(见图17)。

虎口手

图解:四指并拢稍弯曲,大拇指弯曲成虎口状(见图18)。

 

龙爪手

图解:五指张开,食指和中指略向内弯,而无名指、小拇指 与大拇指弯曲成爪形,腕关节用力后屈突出中指和食指(见 图 19)〇

图片24

凤爪手

图解:五指张开(只是中指向内弯),而大拇指、无名指和 小拇指弯曲成爪状(见图20)。拳诀有:“拳没掌能,掌没指精, 指为掌之先锋”。具体练法各家各有不同,只有练到指可点砖而 碎,才算成功。

马步冲拳

图解:站四平大马势,双脚尖正对前方,成半蹲势;膝不过 脚尖,上身正直,收臀提肛,双拳分别从腰间向前冲出。手臂一 定要伸直和拳面要平,收拳时拳心转上。左拳冲完,再冲右拳, 目视前方,连环不断地去练(见图21)。

图片25

马步横插拳

图解:站成四平大马势,右手向右侧冲出日字拳,而左掌变

 

护掌护于右臂旁,目视右拳冲出的方向(见图22)。

 

马步挡打

图解:站四平大马势,左拳化掌挡在头顶上,右拳以直冲拳 打出,当右拳打出后,手臂一定要伸直,可打日字拳或平拳,目 视正前方(见图23)。

图片26

跪马抽拳 '

图解:取立正势,右脚向前跨上一步后下蹲,左腿紧跟着跪 地,重心多在左脚上,上身挺直,而右臂弯曲成格挡势,左拳从 腰间由下向上猛抽,同时要使劲力达拳面,目视前方(见 图 24)

骑龙上勾

图解:取立正势,右腿向前跨出一步成弓步,而左脚下跪接 近地面,左拳由腰间向前勾击,拳与下巴同高即停,要求拳心向 内和臂微曲,身体可稍前倾,目视前方(见图25)。

 

弓步抽拳

图解:取立正势,右脚向前出一步成弓步马,而左脚成后箭 步;左拳由下向上抽打,拳心向里,右拳架于头顶前方,也可收 于腰际,上身稍向前倾,目视前方(见图26)。

图片27

偷马鞭拳

图解:取立正势,左脚向后偷插一步成拐马,右脚跟提起, 双腿膝关节弯曲成麒麟马状,右拳向身后横扫,打击对手腹部, 横扫时上身应随拳击转动,劲随腰发,那样可增大打击的力量, 同时左掌成护掌护于右臂,目视拳面(见图27夂

 

弓步抛拳

图解:取立正势,左脚向前方跨出一步,成前弓后箭马。右 拳由腰间向上抛起,为上手阳拳,左手成阴拳;也可取阳拳,双 手臂都抛直,右拳心向天,身体重心稍前倾,目视前方(见图28)。

图片28

马步顶肘

图解:取立正势,开门四平大马,同时右臂弯曲使肘尖向右 方,左掌按于右拳面上,用力向右侧方击出,目视肘尖(见 图 29)。

弓步批肘

图解:取立正势,右脚向前上一步,成右前弓后箭马。左肘 关节弯曲由腰间向上右转,肘尖向前,拳面接近自己肩膀,目视 前方(见图30)。

图片29

弓步拍肘

图解:取立正势,右脚向前出一步成右前弓后箭马,右肘由

腰间向前下压,肘尖向前;而左手化掌托于右拳头面,身体重心 前倾,目视前方(见图31)。

弓步虎爪

图解:取立正势,右脚向前上一步,成右前弓后箭马。左掌 五指并拢伸直,使腰马劲将左指向前方直插出,高度与眼眉齐 平,掌心向下、向上或压右,要求灵活应用。身体可稍向前倾, 目视左指尖(见图34)。图解:取立正势,右脚向前一步,成右前弓后箭马,双爪可

同时由腰际向前抓出;左爪在上前冲抓出,右爪在下护身,目视 左爪的前方(见图32)。

虚步虎爪

图解:取立正势,左脚向后退一步坐马,使右脚向前吊起, 脚尖点地;左爪向前冲,而右爪按于左前方或收于腰间,目视左 爪前方(见图33)。

图片30

 

弓步竖掌

弓步三掌是南拳常用的三掌,它包括了竖掌、横掌和底掌。 图解:取立正势,右脚向前上一步成右前弓后箭马,左掌由 腰间向前直推出,掌心向左前方,指尖朝天,身体稍向前倾,目 视左掌前方(见图35)。

弓步横掌

图解:取立正势,右脚向前上一步,成右前弓后箭步,左掌 由腰间向前以横掌直推出,掌出向前,指尖朝向左方,目视前左 掌(见图36)。

 

弓步底掌

图解:取立正势,右脚向前上一步,成右前弓后箭马,左掌 从腰间以低掌向前直推出,掌心向前,指尖朝下方,目视前方 (见图37)。

马步按掌

图解:取立正势,开四平大马,双掌由腰间出向前下按出, 臂要求伸直,掌心向下如单按掌,目视前方(见图38)。

图片31 图片32 图片33

十二支桥手

南拳练习特别讲究腰、桥、马,桥手的运用与练习是很重要

的。各家各派的桥手都各有特点,

不过南拳的秘练拳在岭南称为第一 名拳,作为第一名拳的桥手,有必 要在这里介绍一下。南拳中有“一 桥、二剪、三膀手”誉称,因此这 里先介绍一桥十二势。一桥十二势 手法就是南拳秘练桥手的十二支。

拳谚中有:“问拆术很广,贵在身法 变。”其玄妙之处是“接取审势”放 在第一,精神必须集中贯注;劲法 是关键,迎接必用吸,送去必用呼,

这也便是行家常讲的吞吐法则。打 拳出脚一定要以声震敌胆,十二势是很注重内劲的,有“内气先 行,力在后随”之说。丹田盛而气力足,其实要求气走于脉络筋 脉,力出于自己的筋皮骨。一般打斗有力者,外壮筋皮骨为形、 内壮筋脉为家,气血功于内壮,也功于外壮,只有弄明白运气之 法,才能自知气力的来由,自然也就可知用力及行气呼吸之妙。 十二支桥手练习仅是刚柔合并的练习,可再结合上述之行气之法 门,做到远者拳掌到,近者肘膝攻。综上所述,可得知力弱者踩 边门(称偏门),强者近中宫(中宫也就是中攻);同时,要求初 习武者切记:“猛来切勿乱,快慢要从容,诸法皆练熟,运用妙 无穷”。

南拳秘练的十二支桥手如下:

刚桥势

拳谚:刚桥一现有真言,二臂展劲力秘传;

南派桥马威力大,习者留心按法传。

图解:取立正势,右脚上一步成右前弓后箭马,同时左手握 拳由腰间由下向上抛出,拳心向上,而右手握拳由腰间由上往下 向后挥出,拳心向下(见图39)。

 

拆门解义:此势主要练桥手功夫(先不讲技击拆门),旨在 练好刚桥的大抛大展。它也是无一定势,大凡两手展开定得沉劲 迫力,硬桥硬马。在南拳秘练拳技中,有时要求快速变猛打,更 要有“一胆、二力、三功夫”的胆略,练刚桥也是为攻桥、破桥 之过硬的大法,是练以桥硬桥刚的直桥快打之法。

柔桥势

拳谚:气沉丹田引手出,南拳至宝内功术;

别道此势无用处,不是久练不知足。

图解:取立正势,开四平大马,右手握拳于胸前,肘底与肋 骨留中;而左手成一指定中原势,向前徐徐推出后又慢慢回拉。 经长年日久练习,出拳出掌伴有刚中带柔之劲(见图40)。

图片34 图片35

拆门解义:此势旨在练习内功内劲,常有“未学拳艺,先练 运气”之说。按传统的练功方法,首先练四平大马,气沉丹田, 要做到呼吸自然,不可将意为造作。其中出手必缓以迫生内力为 要旨,导引丹田内劲透至肩膊和手臂腕部,由指、掌、足、膝、 脚底又回到丹田,练到使整体沉静,灵目灵功。长久地练习能使

 

精神充沛,也能增加御敌的胆量。习者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 真正做到“收为吸、出为呼”。

迫桥

拳谚:迫桥一势善挟臂,南拳独门断手技;

习时多以夹木扭,遇敌一展非儿戏。

囝解:取立正势,开四平大马或钳阳马,双手从腰间上托, 双腕外扣压双手成虎爪状;双手心向上,双肘尖内夹成“11”字 形,紧护双肋部(见图41)。

图片36

拆门解义:此势主要是练沉肘逼腋之功,如不作技击论,此 挟手为南派拳术的一大特点,其实挟肘腋一向是并用的。该势迫 桥实是挟击手法,大凡挟腋之手法多用虎爪托势,一挟击即用呼 气。实战中,若被此手法挟住,再用前臂一压,被挟住的手臂不 断也伤,再不能出手还击。该势肘挟腋势的变化万千,但和剪手 势又有所不同,习者必须要分清。

直桥势

拳谚:四平马势屹然立,直桥送出单龙势;

如若不晓呑吐法,总有妙着难去试。

 

图解:取立正势,开钳阳马或四平大马,站好马后,紧跟着 冲出左平拳(见图42)。

图片37

拆门解义:该手法称直拳手(又称竖肘手),凡是在身前的 直冲拳势,通称为直桥,南派拳谚中有:“头来用头消,脚来用 脚破,横来竖肘送,以肘能破肘”,又有:“一直管三曲”等*由

 

此可以知道,此手法专制横肘手桥(法)。而钳阳马转成立马或 四平大马势,都是旨在练习以鼻调息内气,使其蓄于胸间(中 丹),然后再送达于手臂和拳面。此外,还有一手握拳束于腰间 助势(力),可使其力发千钧,锐不可挡。

分桥势

拳谚:分桥一势防挡先,内藏绝技起连环;

纵横打出进退挡,岭南名拳不简单。

图解:取立正势,开四平大马,双拳从腰间向左右两旁由上 而下地挂打出,至二肩高时停(见图43)。

图片38

 

拆门解义:分桥势的去势十分凶猛,是以横打直内的手法, 专打对手的中上二路,属南拳之中强打猛攻的手法,它内藏千字 肘,又可锁喉叉手,力发千钧,如对手被该势打中,不死也残, 通常用在危急之际,出连环相连剪手,强攻硬打,便可转危为 安。当准备用该势时,蓄气贯力于两臂和拳间,使双臂坚硬如 铁,逼力沉腰,通常对手难挡其锋,更何况它其中的上、中、 斜等攻击还可随意地变化。

定桥势

拳谚:定桥一势分单双,入门初练细斟量;

沉肘落膊指撑天,出入手势定善挡。

图解:取立正势,开四平大马,双拳从腰间提上将台(胸 旁)变双掌向前推出,然后迅速收回将台;要求指尖朝天,掌心 向前(见图44)。

图片39

 

拆门解义:该势分单双两种,目的是练习将内劲运气逼上掌 指尖向前推出,长久地练习,可觉指掌间有气感和劲力。练习时 要注意贯力于手臂之中,沉稳慢慢而出,如果只求技击不重内 功,则攻击终显浅薄;而一旦练成,则手桥坚如钢铁,使对手无 法近身。相传此法为福建少林寺觉因和尚所创,后传给广东番禺 的“铁桥三”。

寸桥手

拳谚:寸桥一串单双指,指臂如剑飞寒霜;

丹气内功筋骨壮,臂上铁环成桥桩。

图解:取立正势,开四平大马,双拳握于腰际变双剑指后转 桥,由掌心向上转成向下向前直标,指尖朝前,高度在对手的脖

子至双眼高(见图45)。

拆门解义:该势也有单双之分,都是练习贯力标指,此势如 练成,一指一串是非常好用,其中威力不少,但其微妙独特之 处,全在其拇指之横架,其他的拳种很少有提及,唯独南拳的十 二支桥手甚重此法,是秘传之技击,比如锁喉点穴、反筋卸骨之 类手法,都要用拇指的功力,这就要求习者一定要加强拇指训 练。此外,凡属虎爪一派,掌功都是以拇指之法最为主要,由此 可见指功练习之重要。

提桥势

拳谚:提桥一势抽柱豹,一上一下耳胸提;

此属南门绝命手,切莫浪传妄破题。

图解:取立正势,上右马成右前弓后箭马;同时双手握拳上 提,成右抽拳在右耳边旁,而左横抽拳于右胸前,成右手护头, 左手护胸势(见图46)。

图片40

拆门解义:此势为中宫之上攻手法,专用于防御或攻打对手 上路,也属南拳常用的绝命手法之一,如格斗时击中对手的中 宫,便可与鹤顶抽提相连运用,又因为它抢的是对手的中宫位置,对手一定难于逃脱。此势南方人多称“盖提手”,这无非是 一 “盖” 一“抽”而起,其势沉而稳,更可变化多种多样手法, 如习者能熟练此势,既可以防身,又可有效地打击对手。

流桥势

拳谚:疾如流星断敌臂,

一挂一抛桥不留;

又可攻桥变多法,

此势还可细寻求。

图解:取立正势,开四平大马 或右前弓后箭马。手从腰间从前 向右后挂,而左手从腰间向前方抛 扫出成左拳前抛扫,右手后挂(见 图 47)。

图片41

拆门解义:流桥手实是挂抛之 法,又称为抛箭手,左右势同,势 图47如刀剪,专断对手手臂。此势没多

少人明白,南拳不少拳派都有抛拳一法,唯有秘练十二支桥手法 的心法与众不同,其抛挂或剪切的势猛力刚,定伤对手手桥,专 打对手的手部关节。常言有:“拳来打拳,桥来打桥”,习者一定 要明白,只进不退须有一定的胆量,使对手不敢近身,属以寡敌 众之打法,也是被对手围住时突围的重要手法之一。

运桥势

拳谚:指爪一圈双桥运,一指单爪是秘要;

昔曰秘练桥十二,今时再提其中妙。

图解:取立正势,开四平大马后坐定,双手齐向上提,右手 变虎爪停于右肩旁,左手变单指手停在左肩旁,可同时向前推出 后收回,也可单手训练(见图48)。

拆门解义:双桥运手,皆在练习桥手内功之运提,想用好此 势手法技击,则需苦练一指禅功及虎爪和五指功。当年的南少林
的桥手,一桥十二点,gp:刚、柔、逼、直、分、定、寸、提、 留、运、制、订。十二支之法现在已有很多人讲不清其中精要, 可以讲,现在的南派多注意其外形,实在无其内部精华之气在 了,谁又知道南派的硬桥硬马是实实在在取决于其内劲的呢?所 以讲,习者一定要练到自身的内劲外发方叫练成。

 

(11)制桥势

拳谚:制桥一盖向下截,单双两桥各有别;

专制横直中下路,正是南拳与众别。

图解:取立正势,开四平大马坐定,双拳从腰间向下盖出, 留在腹前(见图49)。

图片42

拆门解义:此势制桥由上向下斜盖而出,不管是对直举、横 拳还是抛拳,只要是由中下路而进攻的,均可以制之。该手法主 要是盖压的功夫,手法属横斜桥一类的手法,实战中更有截消斜 提之用,也可制敌脚的进攻,久练后可使力贯桥手的掌、拳、腕 和指,如遇挂拳由上而来,则须先避其锋芒,再用该手法制对手 于无法之中。

订桥势

拳谚:订桥暗藏抽级法,由下向上再落中;

中宫三路一齐打,再化飞肘打敌空。

图解:取立正势,步成左前弓后箭马,然后左手从腰际向左 肩前上抽,而右手变单指手从腰间往下按(见图50)。

图片43

 

拆门解义:该势主要练的是内劲,如把丹田力逼上掌中等; 另外是练转马上下变桥,其势与凤眼拳长手钉人法有所不同,此 势打人如人钉,由下向上抽对手下颚、胸及肋等要害部位。该势 有一式三点,全由单桥之沉膊贯力而成,又暗合五行打法,其手 法非常之狠毒,一旦击中对手,真可要对手的性命。据南派南少 林传人所讲:“订桥一出要注意”,这说明了订桥是非同寻常的击 法,非防小心不可。

基本脚法

脚法在南派功夫中使用也是很多的,这里仅简单地介绍一下南拳的基本脚法,如:弹腿、蹬脚、刹脚和踩脚。脚法的使用在 散打和搏击中,常常能起到转败为胜、化险为夷的功效,属出奇 制胜的绝招。不过起脚攻击对方时 是利弊共存的,这就要求我们懂得 如何去扬长避短地使用,所以希望 初学者要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吃苦 耐劳的精神将基本脚法练至纯熟。

也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苦练,才能 使脚法的应用达到出神人化的境 界,才能在实战中发挥其极大的 威力。

弹腿

图解:双脚站拍脚钳阳马,

然后左脚由下向上提起(要求提 图51

脚一定要快),再将小腿向前使劲

弹踢出至大腿伸直,脚面绷直,脚尖向前上,双拳紧握腰间(见 图 51)0

前蹬脚

图解:取立正势,左脚尖朝天脚部全力前蹬去;要使大腿 蹬直,高度要蹬在对手脚上下七寸或腹及胸部的位置。上身 可稍仰以调整重心,双手握拳紧贴于腰间,目视左脚尖前(见 图 52)。

后蹬脚

图解:取立正势,右脚由下向上提,然后突然用力向后蹬 出。要求大腿蹬直,力达脚跟,重心全部落于左脚,身体向前 倾,使其前压并和脚成一条直线;头向右摆,目视后方的右脚跟 前(见图53)。

刹脚

图解:取立正势,左脚尖向里扣,提脚全力向前蹬出。要求

大腿蹬直,左脚要刹的高度在对手的胸 口以下或小腿的上下七寸部位;身体可 稍前倾或后仰,以保持攻击时身体的平 衡;双手握拳紧贴腰间,目视左脚部前 方(见图54)。

图片44 图片45 图片46

左踩脚

图解:取立正势,左脚提起,脚尖 向外撇,用脚跟向对手猛踩。要求大腿 伸直,双手去抓对方的手,也可双手握 拳紧贴于腰间,目视右前方(见图55)。

右踩脚

图解:取立正势,右脚提起,脚尖 向外,用脚跟向对手下身猛踩。要求大 腿伸直,手去抓对手的手,也可以双手握拳紧贴于腰间,目视左 前方(见图56)。

上防下撑

图解:取立正势,以左手长桥,右手护在左肩(即左长右短 手),将左脚提起,重心移在右脚上,用脚掌撑向对手的腹部 (见图57)。

图片47

浏览2,5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