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焕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在《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这二句在文字上是比较容易理 解的。因为字义并不古奥,所以一般人解释都以为是练习太极 拳首先要开展,也就是手足运行的幅度要大,将架子加大,相 应马步就加大成低架子;熟习以后,再将架子收小,以求紧凑。 有些拳书中更叙述为“由大圈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无圈……” 这样的圈圈之说,就使人想到如何去规范圈之大小和“无圈” 的表达形式。60年前李寿在《太极拳术》一书中作之图解,图 中之大圆圈和小圆孔,是怎样和十三势行功架子相联系呢?恐 怕除了该图日作者外,能将图中的小圆孔套进太极拳的手法和 腰腿功架,问世间能者几人?若作为几何图形欣赏,也无不可。 一般而论,将精神专注去思考那样的圈圈图解,有谁能确确切 切地演绎为实践呢?个人虚耗精力事小,将后学者引进十里迷 雾,那就不敢恭维了。数十年前就有人为迎合圈圈之说,在拳 架中套不上,就在推手动作上附会一番,二人相对划圆,更名 之为平圆、立圆推手等等,陈炎林笔之子书,如是流行至今, 在公园晨练,亦很常见,虽然无四正推手之劲道,仍不失为一 种良好之交互式健身活动。
我曾看过两帧名家拳照,为了解明开展与紧凑,演单鞭一式 为例作说明:左脚往左侧开一大步弓前,左手按出,右吊手,两 臂将直未直,是为开展。右脚往左侧只开半步,两肘下沉至胁而 作单鞭,称为紧凑。这是对开展和紧凑的另一种理解和表达。有 些拳家著作中写得很直接,认为“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是指 训练方式方法,先、后指训练的先期和后期。“开展”和“紧 凑”指功架的大小。这种错误注释正被广泛传播。
河北郝宏伟老师对开展与紧凑问题很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 开展并不是以架子大可表现,同样,架子收窄了,也不是紧凑, 若以大和小去理解,心法远离。由开展到紧凑是一个从长期实践 中达至的全过程,绝不是从外型上的大动作变小动作来检定。
“先求开展”是我们行拳时的最基本要求,这个要求不因熟 练后而稍作改变或放弃,练到紧凑境界时的拳架会开展得更准确 到位。开展的涵义是,我们行拳时起脚、开步、运腰出手,都要 求达到最适当的幅度,引申到特定意义的空间位置上去,恰到好 处。简要地说,“先求开展”体现着舒展到点,肆意将动作夸张 不是开展而是松散,不成章法。另一方面“后求紧凑”是我们行 拳时较高的要求,这要求是建立在“开展”的基础上的,没有正 确开展就根本谈不上紧凑。紧凑不是缩小,紧凑要求在行拳时由 内而外体认到缜密而不露间隙,这才是的论。如何才能做到拳势 开展而紧凑缜密呢?还是要及拳经的指引,那就是“往复须有折 叠,进退须在转换”。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在转换”
此二句出自《十三势行功心解》前段。折叠二字,注释方面 有多种阐述:
首先见于永年的“老三本”、李亦畲的《打手要言》: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是神奇也。后 来再解释:“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
中国当代太极拳精论集
上。”这就是太极拳理论的经典要义。
1929年,姚馥春、姜容樵著《太极拳讲义》:
“折叠者,即变化横竖也。其往来之横竖,虚实不定,要有 知觉,进前退后,必须变换随机,进退转换,亦要奇正相生。进 亦是退,虽退亦仍能中敌也。”这个解释已将“因敌变化是神奇 也”明朗一些。
1931年,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
“与人对敌,或来或往,折叠即曲肘弯肱之式,折背敌其身 手。此系近身使用法,离远无用,进退不要泥一式,须有转换随 机变化也。”此书实乃董英杰执笔。后来,董英杰在香港著《太 极拳释义》一书,书中作同样解释,一字不易、如是,解作“曲 肘弯肱之式”,被广泛流传。
1943年上海的陈炎林更据之而在其《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 编》中创“双手折叠推手法”,且为后学不明究竟者所引用,亦 流传至今。
近年所见,某些传人授拳时,左搂膝拗步作口述:“左手下 压,右手折叠推出。”此亦循董英杰之言说。以下请看杨澄甫传 人注述。
陈微明:“折叠者,亦变虚实也。其所变之虚实,最为细 微。太极接劲,往往用折叠,外面看似未动,而其内已有折叠。 进退必交换步法,虽退仍是进也。”(《太极拳术》第66页)
曾如柏:“折叠即变虚实,是诚的论,然此皆在意不着形 迹。世有误会此语,而作间歇举动,其或做作动肩扭臀态势,以 为即是折叠者,其天真良可哂也。”(《太极拳全书》52页)
杨振铎门人孟乃昌:“折叠或称折叠内转,不是孤独游离的 概念和做法,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内容。”(略)(《太极拳谱与秘 谱校注》)
杨振铭(守中):“手法含折叠,即往复所变之虚实,外看 虽似未动,其中已有折叠。步法有转换,进退必须变换步法,是 退仍是进。”(《太极拳体用表解》)
进退须要交换步法,虚实相互转换,以使进退顺畅随机。这 一点,一般都认为进退是下肢的虚实转换,是步法;在行功时腰 胯和两臂之运转协调是整体性的,不可以孤立而为。以两腿做虚 实转换,其主宰仍是腰。这一点,在太极拳中的搂膝拗步和倒撵 猴二式中,可充分体现出进退步法,腰身和上下肢的整体协调平 衡及腰胯的主宰作用。所以“进退须有转换” 一句,其意义明显 也较易理解,在行功时也可直接表达。所以普遍领会到的内涵是 一致或差别不大的。
“往复须有折叠” 一句,前人著述,差别较大,可总结为三 种不同理解。
浏览14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