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胸是一种背部平顺而微圆的自然状态,是神志 虚静的一种体现,有助于沉气;拔背则有“气贴背”的 意思。“涵胸拔背”与“气沉丹田”有密切联系。“丹田” 位于脐下一寸半①,太极拳里的“气沉丹田”,指的就是 沉气于小腹部“丹田”穴中。这里所说的气,是指人体 中的气,主要成分有三:先天的肾气,又称元气;后天 的水谷精微之气,又称谷气;日常吸入的空气,又称清 气,这三种气混合在一起共同发挥充养全身的作用。由 于气的来源和生成成分不同,反映在人体内的功能作用 不同,所以气也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元气来自父母,有 赖于后天营养才能发挥作用,元气要依赖三焦之道通达 全身(图1),具有激发和推动内脏一切器官组织发挥功 能的作用,是维持人体正常生长与发育的原动力。由这 三种主要成分派生出以下几种气分别为:先天的元气与
美式太极拳的茶本要领美式太极拳的茶本要领①一寸半:指同身寸。
美式太极拳的茶本要领
美式太极拳的茶本要领
图1
后天的谷气结合而成真气,真气(又称正气)为生命的 动力,是生命机能的总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是 指人体的抗病能力;营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干 焦,进入脉道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气行 于周身,有营养全身的作用;卫气出于下焦,根源于肾, 作用是温养肌肉,充润皮肤,管理毛孔的开放收缩,具 有抗御外邪之功;宗气是总合水谷精微化生之气与吸入
的空气合成,宗气形成于肺而聚于胸中,是一身之气运 输分布的出发点。
练拳时通过动作过程的缓慢柔和、舒展放松,呼吸 气也就自然地由粗而细、由浅入深,渐至形成腹式深呼 吸。并由吸气时腹部微鼓,呼气时腹部微瘪的“顺呼吸”, 逐步向深度发展,转化为吸气时小腹部微瘪,呼气时小 腹部微鼓的“逆呼吸”。随着腹式深呼吸的这种深化过 程,练拳时的涵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垂臀等身法也 日益成熟,两者相结合,就可以使全身重心下沉,下盘 稳实,但这只是体会内气的初步。因此还须用意指引行 气路线与拳式动作的屈伸、进退、开合、虚实相结合。一 般是吸气时,气从小腹部下行,经会阴,抄尾闾上行,过 命门,贴于背,敛入脊骨(图2a)。呼气时,气一自胸 腹下行,沉于丹田(图2b); 一自夹脊上行,过肩胭,顺 膀臂贯干劳宫(图3)。一吸一呼之间,任其自然地上通 百会(图4),下透涌泉(图5)。依此路线,吸气的过程, 就是动作上的由伸转屈,由进转退,由实转虚的过程; 呼气的过程,就是动作上的由屈到伸,由退到进,由虚 到实的过程,所以这也叫做“呼实吸虚”法。这在行气 上体现为“气宜鼓荡”,“气遍身躯不少滞”;在拳式动作 中体现为“腰如车轴,气如车轮”;在走劲上体现为“意 到即气到”、“气到即劲到二既能使下盘稳实、重心中 定,又能使周身松沉自如,圆转灵活。但这是一个必须 始终坚持“以心行气”或叫做“以意领气「渐至形成以 大脑高级中枢神经为中心的条件反射,能自动地“以气 运身”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发展和提高。如果有爱肓目的
图3图3图4图4图5图5
图3
图3
图4
图4
图5
图5
吴式太极拳的基本<■领吴式太极拳的基本<■领
吴式太极拳的基本<■领
吴式太极拳的基本<■领
憋气迸力和主观的急躁冒进的习惯,而又改变不了,同 这种练法是不相容的。
浏览5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