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少林气功源流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僧菩提达摩来到嵩山, 在五乳峰下的浊洞里面壁九年,出山后授禅法于少林寺,使禅 宗渐得盛行,少林寺从此成了闻名中外的武术圣地。
至唐,因少林寺僧扶唐有功,太宗皇帝准其备养僧兵,从此 少林武功得到发展。由于历代少林寺僧人习武练功之风不绝,使 少林武术中内含的气功不断发展,并出现过众多身怀绝技的气功 大师。如:宋瑞宗年间的首座僧洪温大和尚,精于硬气功和桩功, 年过八旬尚能头顶百斤,双膝架人;元代的惠矩和尚、明代的行 可和尚皆善轻功,可跨涧越崖,隔墙熄烛,丈外制人;清康熙年 间的武尼清玉有蹬萍渡水之功;近代的恒林和尚能拳击石碎。再 如当今德禅法师的外功“风摆柳”,素云和尚的内功“双盘膝”, 德虔弟子行燎之铁沙掌、行俊之银枪刺喉和五朵金花等都驰名世 界,还有李保国的二指开石、掌粉砖等等,不胜枚举。
少林寺僧在练功的同时,还对少林气功进行了搜集和整 理,作了大量编撰工作。如宋代福居和尚所编《少林拳谱》, 明代行洪和尚所编《少林气功集录》等典籍,汇集各路少林气
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少林武术资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少林气功在少林寺院及民间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着。只是到了清末,由于国势衰败,再加战祸、饥 荒不断,少林寺的命运也和整个国家的命运一样悲惨。特别是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焚少林寺,大火蔓 延40余天,不仅烧了寺院主要殿堂,而且历代珍藏和传抄的 少林拳谱和气功资料,皆化为灰烬。寺僧四散,衣食无着,哪 里还谈得上习武练功呢?
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关怀少林寺的复修和少林武术的发 展,先后拨款数千万元,用于修复寺院,寺僧们也陆续归院, 重登练武台,使少林武术气功得以恢复。国家投资新建的“少 林武术馆”将再汇集全国武术气功高手,培养出更多的气功新 秀。盛世之年,少林气功必定会大放异彩。
目前,国内外气功爱好者积极学练少林八段锦和易筋经, 尤其对易筋经功法更为敬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演练少林易 筋经的已有47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已超过5000万。特别是 2001年3月,在香港成立了国际少林易筋经学会,并且举行 了首届国际少林易筋经观摩交流大会,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 的17个代表队共360名运动员参加了传统武术和少林易筋经 观摩交流大赛。从此,中国少林武术中少林易筋经这一瑰宝, 将更加鲜艳地在全世界开放,为促进中外友谊和增进人类体质 健康作出杰出的贡献。
第二节少林气功特点
少林气功是我国最早的气功流派之一,在练法、内容、风
格、功法形态和用途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静纯恒稳。主要指内功的坐禅法,即按禅法坐定后, 脑与心、眼与耳都进人虚无状态。雷声震天,刀逼头腹,不仅 声色不动,而且禅位形体和大脑都丝毫不惊,纯静如水。
二是静中求动。指少林内功中的行功法。如伸拳丈外熄 灯、.弹指发气触人面部虫行及可以治病等,都是静中求动之 法。
三是缓运急发。指外气功的轻功和硬功。取式人位后,缓 缓运气三循(也叫周天),然后对准把位或目标,急速发气进 劲,达到静而霎动之效果。气由丹田来,气从丹田发。特别注 意以意领气,气与力合,以气壮力,以力制人。
四是内容丰富,练法较多。少林气功无论年老年少,体强 体弱,或男或女,均可酌情选择项目学练,达到健身、祛病和 防卫之目的。
五是用法别奇,迸劲迅疾。主要指外气功。要学沉疾进 骤,反复丹田,即是“气沉丹田,刹那间,发气进劲一眨眼”。 无论是轻功的腾飞,还是硬功的粉砖,均如此迅疾。
第三节少林气功运气宗法
—、基本法则
歌诀:
少室长灯明四季,禅影伴灯靠真气。 水谷只能润肌肤,惟有宗气维身力。
气功练成三妙旨,一静二松三匀细。
静皆心空无尘染,万物如石沉海底。
松皆放肌如流沙,血随气运缓缓下。
呼吸深长细而匀,长短相等毫不差。
少林气功修炼的基本法则有四,即静、松、匀细、恒。
{—)练静
练静,即练气功时,思想要完全集中。有歌诀曰:“莫看 面前仙女行,莫思门外玩活龙,莫惧金刀取首级,仿似独君深 山行。”具体说来,就是练功时要思想集中,排除一切杂念, 其法是意守丹田。因丹田是男子之精室,女子之胞宫宅室,也 是气海(即气之腑)的聚地,“丹田即气海。能消吞百疾”。所 以意守丹田是练气功的首要原则。拳谱云:“舌抵上腭摄真气, 气注丹田成神威。”练气功时,一是意守丹田,二是舌抵上腭, 摄气归意,意从脑施。这样才不至于使人身的宗气、卫气、元 气之流散。内经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顺血畅, 血盛气壮,气壮力雄。总之,血为气壮力,气为血导航,对气 功来说,尤其如此。摄气即聚气,发气即发劲,气到力到,气 乃精也,气乃力也。
上述练气功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易做难练,主要是刚 开始练时,思想难以集中。少林老前辈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求 静的方法,如“暗算”,即不发声地数数;或以呼吸计数,即 把一呼一吸定为一息,数息数。这样久而久之,思想就集中 了。“静从思纯来”,思想集中,心思皆安静。
(二)练松
练松,即全身的肌肉要放松。拳谱云:“松者气宜达,气
足再摄存。”在习武交手中,为了对付对方的各种攻势,•随时 采用不同方法还击,一拳一足,皆需调气(即换气)。从上到 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这些过渡皆需调 气。调气前必先检气,不松者难移,松者才透气、才顺气。这 是“松”在气功中的作用。
(三)练匀细
练勻细,即练气功时,要使呼吸粗细均匀,长短相宜,呼 则呼尽,吸则吸满,切忌长吸短呼,或长呼短吸。
(四)练恒
练恒,即要早、午、晚一日三练。拳谱云:“晨练泄废纳 新气,午练顺逆精气蓄,夜深旋气发精锐,弹指穿木如插席。” ①早练:人体经过一夜平卧,体内的废气必然聚积。而早 晨练气功,一可舒展筋骨,泄尽废气;二可纳人新气,整脏振 神〇
浏览3,370次
严先生2020-08-20 22:55
我想了解下少林八段锦,从古至今的历史,您那边有资料吗?
wushu2022-05-23 17:32
少林八段锦是少林寺众僧最早演练的健身功法之一。据传,早在唐朝时,少林寺高僧灵丘善练八段绵,寿达109岁。八段锦有舒筋活血,调理气血,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等功能,久练可以健壮体质、抗疫祛病、延年益寿。
八段锦功法是一套完整而独立的健身气功功法,此功法历史悠久,简单易学,功效显著。共八节,又分武八段与文八段两种。武八段多为马步式或站式,又称北派,起源于北宋,其名称出北宋·洪迈《夷坚志》:“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具今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到了南宋·曾慥《道枢》辑其基本功法为:仰手上举所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西单托所以安其脾胃;返而复顾所以理其伤劳;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脏;咽津补气左右挑起手;摆鲜鱼尾所以祛心疾;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
现在流行的是晚清时所传的歌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攥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八段锦有坐八段锦、立八段锦之分,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
政和七年,李似炬为起居郎。有欲为亲事官者,两省员额素窄,不能容,却之使去。其人曰:“家自有生业,可活妻子。得为守阙在左右,无在俸为也。”乃许之。早朝晚出,未尝顷刻辄委去,虽休沐日亦然。朝晡饮膳,无人曾窥见其处者,似炬嘉其谨,呼劳之曰:“台省亲事官名为取送,每下马归宅,则散示不顾矣。况后省冷落,尔曹所弃,今独如是,何也?”曰:“惟不喜游嘻,且已为皂隶,于事当尔。”
似炬素于声色薄,多独止外舍,效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自是令席于床下,正熟睡时,呼之无不应。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此人于屏后笑不止。怪之,诘其故。对曰:“愚钝村野,目所未见,不觉耳,非有他也。”后夜复然,似炬谓为玩己。叱曰:“我学长生安乐法,汝既不晓,胡为屡笑!”此人但谢过,既而至于三,其笑如初,始疑之,下床正容而问曰:“自尔之来,我固知其与众异。今所以笑,必有说,愿明以告我。”对曰:“愚人耳,何所解?”固问之,踟蹰良久,乃言曰:“吾非逐食庸庸者流。吾之师,嵩山王真人也,愍世俗学道趋真者益少,欲得淳朴端敬之士教诲之,使我至京洛求访,三年与此矣。昨见舍人于马上风仪洒落,似有道骨,可教,故托身为役,验所营为。必观夜中所行,盖速死之道,而以为长生安乐法,岂不大可笑欤?”似炬听其言,面热汗下,具衣冠向之再拜,事以师礼。此人立受不辞。坐定,似炬拱手问道,此人略授以大指,至要妙处,则曰:“是事非吾所能及也,当为君归报王先生,以半岁为期,复来矣。”凌晨,不告而去。终身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