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少林气功源流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印度僧菩提达摩来到嵩山, 在五乳峰下的浊洞里面壁九年,出山后授禅法于少林寺,使禅 宗渐得盛行,少林寺从此成了闻名中外的武术圣地。

至唐,因少林寺僧扶唐有功,太宗皇帝准其备养僧兵,从此 少林武功得到发展。由于历代少林寺僧人习武练功之风不绝,使 少林武术中内含的气功不断发展,并出现过众多身怀绝技的气功 大师。如:宋瑞宗年间的首座僧洪温大和尚,精于硬气功和桩功, 年过八旬尚能头顶百斤,双膝架人;元代的惠矩和尚、明代的行 可和尚皆善轻功,可跨涧越崖,隔墙熄烛,丈外制人;清康熙年 间的武尼清玉有蹬萍渡水之功;近代的恒林和尚能拳击石碎。再 如当今德禅法师的外功“风摆柳”,素云和尚的内功“双盘膝”, 德虔弟子行燎之铁沙掌、行俊之银枪刺喉和五朵金花等都驰名世 界,还有李保国的二指开石、掌粉砖等等,不胜枚举。

少林寺僧在练功的同时,还对少林气功进行了搜集和整 理,作了大量编撰工作。如宋代福居和尚所编《少林拳谱》, 明代行洪和尚所编《少林气功集录》等典籍,汇集各路少林气

 

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少林武术资料。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少林气功在少林寺院及民间不断地 丰富和发展着。只是到了清末,由于国势衰败,再加战祸、饥 荒不断,少林寺的命运也和整个国家的命运一样悲惨。特别是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焚少林寺,大火蔓 延40余天,不仅烧了寺院主要殿堂,而且历代珍藏和传抄的 少林拳谱和气功资料,皆化为灰烬。寺僧四散,衣食无着,哪 里还谈得上习武练功呢?

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关怀少林寺的复修和少林武术的发 展,先后拨款数千万元,用于修复寺院,寺僧们也陆续归院, 重登练武台,使少林武术气功得以恢复。国家投资新建的“少 林武术馆”将再汇集全国武术气功高手,培养出更多的气功新 秀。盛世之年,少林气功必定会大放异彩。

目前,国内外气功爱好者积极学练少林八段锦和易筋经, 尤其对易筋经功法更为敬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演练少林易 筋经的已有47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已超过5000万。特别是 2001年3月,在香港成立了国际少林易筋经学会,并且举行 了首届国际少林易筋经观摩交流大会,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 的17个代表队共360名运动员参加了传统武术和少林易筋经 观摩交流大赛。从此,中国少林武术中少林易筋经这一瑰宝, 将更加鲜艳地在全世界开放,为促进中外友谊和增进人类体质 健康作出杰出的贡献。

第二节少林气功特点

少林气功是我国最早的气功流派之一,在练法、内容、风

 

格、功法形态和用途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是静纯恒稳。主要指内功的坐禅法,即按禅法坐定后, 脑与心、眼与耳都进人虚无状态。雷声震天,刀逼头腹,不仅 声色不动,而且禅位形体和大脑都丝毫不惊,纯静如水。

二是静中求动。指少林内功中的行功法。如伸拳丈外熄 灯、.弹指发气触人面部虫行及可以治病等,都是静中求动之 法。

三是缓运急发。指外气功的轻功和硬功。取式人位后,缓 缓运气三循(也叫周天),然后对准把位或目标,急速发气进 劲,达到静而霎动之效果。气由丹田来,气从丹田发。特别注 意以意领气,气与力合,以气壮力,以力制人。

四是内容丰富,练法较多。少林气功无论年老年少,体强 体弱,或男或女,均可酌情选择项目学练,达到健身、祛病和 防卫之目的。

五是用法别奇,迸劲迅疾。主要指外气功。要学沉疾进 骤,反复丹田,即是“气沉丹田,刹那间,发气进劲一眨眼”。 无论是轻功的腾飞,还是硬功的粉砖,均如此迅疾。

第三节少林气功运气宗法

—、基本法则

歌诀:

少室长灯明四季,禅影伴灯靠真气。 水谷只能润肌肤,惟有宗气维身力。

 

气功练成三妙旨,一静二松三匀细。

静皆心空无尘染,万物如石沉海底。

松皆放肌如流沙,血随气运缓缓下。

呼吸深长细而匀,长短相等毫不差。

少林气功修炼的基本法则有四,即静、松、匀细、恒。

{—)练静

练静,即练气功时,思想要完全集中。有歌诀曰:“莫看 面前仙女行,莫思门外玩活龙,莫惧金刀取首级,仿似独君深 山行。”具体说来,就是练功时要思想集中,排除一切杂念, 其法是意守丹田。因丹田是男子之精室,女子之胞宫宅室,也 是气海(即气之腑)的聚地,“丹田即气海。能消吞百疾”。所 以意守丹田是练气功的首要原则。拳谱云:“舌抵上腭摄真气, 气注丹田成神威。”练气功时,一是意守丹田,二是舌抵上腭, 摄气归意,意从脑施。这样才不至于使人身的宗气、卫气、元 气之流散。内经云:“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顺血畅, 血盛气壮,气壮力雄。总之,血为气壮力,气为血导航,对气 功来说,尤其如此。摄气即聚气,发气即发劲,气到力到,气 乃精也,气乃力也。

上述练气功的方法,对初学者来说,易做难练,主要是刚 开始练时,思想难以集中。少林老前辈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求 静的方法,如“暗算”,即不发声地数数;或以呼吸计数,即 把一呼一吸定为一息,数息数。这样久而久之,思想就集中 了。“静从思纯来”,思想集中,心思皆安静。

(二)练松

练松,即全身的肌肉要放松。拳谱云:“松者气宜达,气

 

足再摄存。”在习武交手中,为了对付对方的各种攻势,•随时 采用不同方法还击,一拳一足,皆需调气(即换气)。从上到 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这些过渡皆需调 气。调气前必先检气,不松者难移,松者才透气、才顺气。这 是“松”在气功中的作用。

(三)练匀细

练勻细,即练气功时,要使呼吸粗细均匀,长短相宜,呼 则呼尽,吸则吸满,切忌长吸短呼,或长呼短吸。

(四)练恒

练恒,即要早、午、晚一日三练。拳谱云:“晨练泄废纳 新气,午练顺逆精气蓄,夜深旋气发精锐,弹指穿木如插席。” ①早练人体经过一夜平卧,体内的废气必然聚积。而早 晨练气功,一可舒展筋骨,泄尽废气;二可纳人新气,整脏振 神〇


  • 午练:人体经过半天的活动,易致气逆、失静,失静而 无力。午练可调气归穴,导静倡顺。但午练时间不宜过长,一 般10 ~ 15分钟即可。

  • 披星练:也叫夜深练。夜半更深,万籁俱寂,宜使思纯 心专,气易领发。


二、运气方法

运气也叫用气。运气的过程是先换气,然后以意领气,下 沉丹田(即全身之气汇聚丹田),最后发气(即发力),内功以 意领气,外功以意迸气。气与力的融合即为气功。

 

运气歌诀:

四更黎明速起身,面向东南吸气深。

三呼三吸泄废气,吐故纳新舒肺门。

呼则足跟往上提,展臂抡手向前伸。

吸则扩胸展双肺,足跟落地臂侧分。

呼气前探吸后仰,骨节筋外展绷紧。

动则舌顶上腭处,全身宗气聚阀门。

运气上达昆仑峰,缓缓下注达脚心。

起落开合贯一气,上下左右紧附身。

气出丹田达指尖,气回肺腑手足紧。

手滚而出意气摧,身滚而动摄气存。

少林气功妙在练,久练功深推山滚。

每日清晨,面向太阳,吸气三口,然后运气。上运达昆 仑,下运至脚心。手之出人,足之进退,身之左旋右转,起落 开合,练成一气〇

(一)换气

换气也叫吐故纳新,是练习气功的准备动作。每日早晨约 5点钟起床,到空气新鲜的地方,面向东南,挺直而站,脚立 成八字形。先活动头颈,然后再活动四肢、腰等部位片刻。两 手由胸前分开,由下向外、向上、向前划弧,同时开始吸气。 当两手平肩时,两肘向后张,使胸部扩张。当两臂向上越头伸 直时,脚踉离地上提,用力吸一口气。然后两手由头上缓缓向 前、向下,上身慢慢前俯,同时用力呼气。当两手下落过膝 时,两掌五指环扣交叉,尽量下按,使两掌心着地,两膝绷 直,用力呼一口气。然后两手松开,慢慢向上划弧,开始吸 气,上身慢慢直起。就这样起身吸气,俯身呼气,一呼一吸,

反复进行5 ~7次。

无论练内功、外功,都必须先学练换气。这个动作虽然简 单易学,但在气功中却是很重要的一环。换气,不仅是气功的 基础功,而且也是永恒功,要每天坚持不懈。

(二)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首先是明确丹田的部位。对此,寺院众僧说法 有别。东院气功大师淳济认为丹田在脐下一寸五分;南院气功 大师贞绪认为丹田在脐下三寸;少林寺方丈德禅法师认为丹田 的部位是指脐至脐下三寸的一片;首座僧素喜武师也认为丹田 是脐至关元穴(脐下三寸正中)的一片。

拳谱曰:

丹田位脐下,三寸正中间。

换气五七循,意守在丹田。

调息聚关元,劲源在丹田。

意领发四梢,瘦汉担泰山。

四两拨千斤,丹田是力源。.

以意领气,使气人下腹正中为“气沉丹田”。每天早上换 气后,或挺身站立,或站弓步桩、马步桩,开始以意领气,每 时每刻都以意调息,意守丹田。

丹田之法,为气功之母法。丹田之气,为虎力之源。在练 此法时切记要有耐心,恒者必成。

(三)气发丹田

气发丹田即以意领气,使气沉丹田,渐而聚之丹田,然后 任意发至所达部位。少林寺已故气功大师贞俊认为:“丹田为 气功之根,洪流之源。”意思是说,丹田是气功之本,是生泄

 

元气之腑,贮劲之库,发劲之源。当全身之宗气、卫气、元气 汇聚在丹田时,就可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右动者,进劲即达 左;左动者,进劲即达右;上动者,进劲即达上;下动者,进 劲即向下;全身百节齐动者,进劲即疾注百节,势如山崩。

动与进要同时发动,周密配合,久练方见成效。开始先动 手、动脚。练到数月后,再动腿、动肘、动膝。继而练身、练 跃,然后再逐步练手功、足功、腿功等。

(四)意守丹田

意守丹田,即是用意静思丹田,默默地坚守。此法说起来 比较抽象,特别是初学者更感玄妙,其实不然。常言说:“有 志者,事竟成。”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定能够收到满 意的效果。

练意守丹田的时辰一般以早晨6 ~7时、上午9 ~ 10时、 下午2~3时、晚10~11时为宜。初学者每次练1〇~30分钟, 一年后每次练30~60分钟,早晨和晚上可适当延长时间。

三、练气要领

(一)内功

  • 因人制宜,选择合适的形式,先练气法,即以舌顶上 腭,闭口,鼻施呼吸,意守丹田。

  • 以静为纲,始终如一,或坐或站,肢体必须保持自然, 肌肉放松。

  • 以意领气,思则气到,意不可乱,气不可逆。

  • 有始有终,不可敷衍,更不可半途而废。


 

(二)外功

  1. 每日清晨起床后先拔筋运气,三呼三吸,泄废气,纳新 气,即吐故纳新。

  2. 先静而后运气,气沉丹田,疾收疾发。

  3. 气与力合,脑与心合,心与意合,以意领气。又必须以 目视其标而及于脑,由脑施策,以意领气,以气壮力,以力动 气,以气发劲。

  4. 练内功,必须由浅人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 进,不能急于求成。

  5. 外功,必须坚守“苦与恒”的妙诀。凡属少林功夫, 无苦不成才,无恒不成功。若无恒心而中途停练,会使功夫半 途而废。

  6. 练者必得其法。仅靠苦与恒,而不得其法,也难成才。 要练成真功,必须拜良师指教,刻苦练功,虚心学习诸家之 长,补己之短,持之以恒。


(三)注意事项

  1. 每天早晨三呼三吸、吐故纳新时,必须选择空气新鲜的 场所,免得吸人浊气,导致胸肺滞积,影响身心健康。

  2. 过度饥饿或刚用过饭时,过量饮酒和情绪不舒畅时,不 适宜练外功。

  3. 练内功或外功,都必须循序渐进,切不可杂乱无章,求 之过急,严防气循倒置,影响身心健康和练功效果。

  4. 调整饮食规律,切忌暴食暴饮。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有利于练功。

  5. 高血压、严重心脏病等症患者及在热性病髙热期、结核


病活动期、大病恢复期、妇女经期,禁练外功。

四、偏差与纠正

  • 逆凝滞初练意守丹田,因方法不当或意乱失调, 容易导致气逆凝滞,造成下腹部胀满,甚则串痛或全身不适。 如有此症状,可采用按摩法或针刺法解除。如气凝下腹,产生 下腹胀满或串痛时,可用中指按压气海穴(脐下正中一寸五 分)或关元穴5~7次,并由上向下按摩1~3分钟,即可解 除。用针刺上述穴位,亦可除患。


少林气功也同其他门派气功一样,如违背练功法则和注意 事项,就将导致气血逆行和脏腑功能紊乱,即所谓“走火人 魔”。为此,特将因违反练功原则而出现偏差的纠正办法,择 要提供给初学者供参考。

  • 泰山压顶自觉气聚头顶,头部有明显的胀痛和重压. 之感。此偏差可通过改练其他功法,使全身或局部放松来予以 纠正,也可根据自己的体质采用补泻法。用手指点按太阳、风 池、合谷、涌泉等穴,每穴点按30 ~ 50次,片刻即可消疾。

  • 前额凝粘自觉气聚前额,有前额贴了一张膏药之感。 此症状可通过改练“十段功”中的“韦驮捧杵”,使局部肌肉 放松,予以解除。也可用手指点按上星、太阳、风府和昆仑等 穴,施泻法来缓解、纠正。

  • 困缠身自觉热气缠身,犹如火烧。此症状可通过 改练“风摆柳”一式,或用手指点按百会、曲池、气海、三里 等穴来解除。

  • 心慌意乱此偏差可通过改练“行功三十一式”中的一、


二式,或用手指点按内关、神门、心俞和三里等穴来纠正。

10

 

  • 胸背寒热自觉胸前和背部灼热燃烧或冰冷寒颤。如有此 症要立即停练。胸背发冷者,可用温水浴洗;胸背发热者,可自 用手指点按大椎、风池、曲池和三阴交等穴,即能解除。

  • 昏沉思睡练坐功或卧功时,练功者会不知不觉地昏 昏欲睡。此时气功师或教练员可用指点按练功者的人中、百 会、合谷等穴,即可复苏。

  • 腿部麻木可施补法,用手指点按阳陵泉、三里等穴 予以解除。

  • 紧舌强自觉头紧如裹,舌强难言。此症可通过改 练风摆柳、八段锦等柔功或用手指点按颊车、百会、合谷等穴 来缓解。

  • 丹田鼓胀自觉气聚脐下的丹田穴处,下旗鼓胀。此 症可用手指点按天枢、气海、三里和涌泉等穴,片刻即可缓 解。

  • 气机冲窜自觉气机上冲,呼气时犹如气流从口喷 出,吸气时好似一股气流直窜丹田,导致心慌不适。此症可通 过改练其他功法或进行自然呼吸来纠正,也可用手指点按神 门、气海、三里、涌泉等穴,即可引气归原。


翻胃欲吐自觉气逆上冲,胃脘翻腾,恶心欲吐。此 症可通过改练卧禅功或用手指由上往下点按中脘、气海、三里 等穴来缓解。

浏览3,3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严先生2020-08-20 22:55

我想了解下少林八段锦,从古至今的历史,您那边有资料吗?

    wushu2022-05-23 17:32

    少林八段锦是少林寺众僧最早演练的健身功法之一。据传,早在唐朝时,少林寺高僧灵丘善练八段绵,寿达109岁。八段锦有舒筋活血,调理气血,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等功能,久练可以健壮体质、抗疫祛病、延年益寿。

    八段锦功法是一套完整而独立的健身气功功法,此功法历史悠久,简单易学,功效显著。共八节,又分武八段与文八段两种。武八段多为马步式或站式,又称北派,起源于北宋,其名称出北宋·洪迈《夷坚志》:“政和七年,李似矩为起居郎。……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具今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到了南宋·曾慥《道枢》辑其基本功法为:仰手上举所以治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西单托所以安其脾胃;返而复顾所以理其伤劳;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脏;咽津补气左右挑起手;摆鲜鱼尾所以祛心疾;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
    现在流行的是晚清时所传的歌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攥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八段锦有坐八段锦、立八段锦之分,北八段锦与南八段锦,文八段锦与武八段锦,少林八段锦与太极八段锦之别
    依据现有文献,八段锦之名最早出现在南宋洪迈撰写的《夷坚乙志》中:
    政和七年,李似炬为起居郎。有欲为亲事官者,两省员额素窄,不能容,却之使去。其人曰:“家自有生业,可活妻子。得为守阙在左右,无在俸为也。”乃许之。早朝晚出,未尝顷刻辄委去,虽休沐日亦然。朝晡饮膳,无人曾窥见其处者,似炬嘉其谨,呼劳之曰:“台省亲事官名为取送,每下马归宅,则散示不顾矣。况后省冷落,尔曹所弃,今独如是,何也?”曰:“惟不喜游嘻,且已为皂隶,于事当尔。”
    似炬素于声色薄,多独止外舍,效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自是令席于床下,正熟睡时,呼之无不应。尝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此人于屏后笑不止。怪之,诘其故。对曰:“愚钝村野,目所未见,不觉耳,非有他也。”后夜复然,似炬谓为玩己。叱曰:“我学长生安乐法,汝既不晓,胡为屡笑!”此人但谢过,既而至于三,其笑如初,始疑之,下床正容而问曰:“自尔之来,我固知其与众异。今所以笑,必有说,愿明以告我。”对曰:“愚人耳,何所解?”固问之,踟蹰良久,乃言曰:“吾非逐食庸庸者流。吾之师,嵩山王真人也,愍世俗学道趋真者益少,欲得淳朴端敬之士教诲之,使我至京洛求访,三年与此矣。昨见舍人于马上风仪洒落,似有道骨,可教,故托身为役,验所营为。必观夜中所行,盖速死之道,而以为长生安乐法,岂不大可笑欤?”似炬听其言,面热汗下,具衣冠向之再拜,事以师礼。此人立受不辞。坐定,似炬拱手问道,此人略授以大指,至要妙处,则曰:“是事非吾所能及也,当为君归报王先生,以半岁为期,复来矣。”凌晨,不告而去。终身不再见。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